登陆注册
4867100000002

第2章 在心地中发现智慧(1)

《大学》中提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心养性为人生第一要义。修心养性应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规律,清扫自己的心地,以便在静中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开发真正的智慧。

修心养性旨在通过自我反省与体察,使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智慧之人修心重在修养品行,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每日三省吾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意: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语出《论语·述而篇》。君子襟怀坦荡、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所以常心怀戚戚、忧虑不安。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孔子看来,这个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内省自身,而不是执著于人际是非。在省察的过程中,严格律己的人会发掘出人性中的不安与脆弱,对别人也就多了一分同情与谅解,待人也自会多一些宽容和体恤。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成人之美,容纳百事,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虑与恐惧,自然就会减少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会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反之,一个整天只会怨天尤人的人,每每只能执著于一己之私怨,纠缠于此,无法多去体会他人的疾苦,就只能常陷于局促忧愁。

故曰:君子坦荡,得到内心的平静,是谓幸福;小人局促,为自己平添烦扰,是谓忧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语意:见到贤能、有德行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自省,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毛病。

语出《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是指好的榜样对自己有助益,会促使自己努力赶上。何谓圣贤?只有那些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而“贤”就是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若用现今的《公务员法》来解释,就是“德才兼备”(第七条: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那么“见贤思齐”,起而效法,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理念,鼓励人们向身边有德行、有才干之人学习。

孟子小的时候,住在一个大坟场附近,经常有送葬的队伍经过,所以他玩耍的内容和方式大多与送葬有关,因此孟母搬家,来到一个集市附近。这次的邻居是个屠夫,孟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这样他又玩起了杀猪,这又逼迫孟母第二次搬家。这次来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听着学校里传出那琅琅的读书声,孟子从此走上了成为一名思想者的道路。由此可见,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如果身边有贤人则学贤,有不贤者则学不贤。

“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强调人不能一味模仿,被环境所改变,应该主动分辨是非,见到坏的例子并不跟着去学,而是当做自己的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要跟别人一样堕落下去。这种深刻的自我省察精神成为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这种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静心澄意、修正自身的不足,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身心才能逐渐完善,凡人方能成为善人、贤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意:忧愁、困苦的环境能使人常存进取之心,安逸、享乐的氛围却容易使人沉沦。

语出《孟子·告子下》。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冷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的经验却表明:从来纨绔少伟男。名门望族往往不过五代便子孙贫弱、门庭颓废。相反,舜出身寒微,却成为一国之君;胶鬲以贩卖鱼盐为生,得到周武王的提拔,为周朝立功至伟;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让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自古英雄多磨难,苦难的刺激,能使人振作。没有“忧患”生活的磨炼,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是很难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与不凡的能力的。

苦难之后,收获也是巨大的。在克里米亚的一场战争中,有一枚炮弹毁灭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弹坑却流出泉水,成了一眼著名的喷泉。苦难的境地最能激发人潜在的力量,没有这种经历,人们难以显露出真正的力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意: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语出《论语·学而篇》。孔子这里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世上的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了。而孔子就教导说:“人啊,你不用怕人家不了解你,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需要了解,更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理解。一个人若肯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去分析问题、去感受心情,才可做到由衷地理解和同情,这也被看做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果人人如此,那么世界必然非常和谐。只可惜人们都太急于表现自己,急于让别人认同自己,却看不到他人的痛苦甚至存在。

每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所以,知人就要谨记“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语意:我有三个法宝,要做到执守而且保全它:一是要慈悲,二是要俭朴,三是要知退让之理。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人们要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对待他人要以慈悲为怀,懂得宽恕之道,这样才能舍己为人,宽厚待人;生活方面不应豪奢挥霍,而要以俭朴为上,这样才能克制欲望,修养德行。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人品的修养,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不要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高明,不要处处与人争先。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

实际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这种谦虚不是虚伪,也不是缺乏信心,相反,这正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只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会处处争强好胜,通过一点点“阿Q”式的胜利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时时要记得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戒奢以俭,谦虚为怀,这样才能修养身心,博得他人的爱戴与尊敬。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语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壮,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的教育特点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作出相应指导,他的“三戒”之说很符合养生的原则。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度贪恋情欲,会影响身心健康;对于中年人来说,好勇斗狠,必然纷争不断,于己不利;对于老年人来说,心境平和,勿贪勿嗔才能益寿延年。

所谓“过犹不及”,古人的“适度之道”,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西方思想家歌德说过:“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诠释这个道理—善于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而克制不住欲望,被欲望所牵制,就难以成就事业,甚至走向自取灭亡的可悲境地。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闪现出本能的贪欲。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凡事有度,不该自己管的事不插手,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伸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意: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

语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清代陈澹然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话讲的是看事情要看得全、看得远。鼠目寸光者,不足谋;只顾局部者,不足谋。

一个人如果无法登高俯视世事的纷扰就不能很好地审视一切的因果。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想看清或摆脱人间世事的纷扰就必须有一颗脱俗的心,让心灵蹲踞在高处。

家庭中,当同家人因琐事拌嘴时,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心境,把愤怒抛开,和睦的家庭就会常伴你我左右;朋友间,当出现见解上的不和甚至起争执时,我们也该让心灵位居高层,宽容和理解的对话才会让友谊加深;工作上,同事间因工作上的不协调而产生误会时,我们也该把自己的心灵放在高处,识大体、顾大局,接受他们的抱怨,以和解之道去对待他人,这样团队才能和谐。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每天会被各种琐碎的小事所累,始终怀有一颗站得高、望得远的心灵,才能一一化解身边的小事,从而才能总揽全局。

满招损,谦受益。

语意: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才会获得好处。

语出《尚书·大禹谟》。谦虚谨慎永远是人生的第一美德。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孔子有一次带着几个弟子去鲁桓公庙,他看到在庙中的案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尖底陶器,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孔子虽然以博学多才著称,但面对不知道的事物他还是谦虚地问守庙人。守庙人说:“这个叫欹器,是一个劝戒人不要自满的器具,空着的时候,站不住,水倒到一半就能站立起来,水满了又会倾倒。”孔子听到后,立即让他的弟子去盛水来试一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看了以后,非常感叹地说:“唉!哪有自满而不栽跟头的!”

那些具有内省精神、道德高尚、不骄不躁的智者心中都秘藏着一个这样的器物,他们在欹器空着的时候往里边注水,在欹器将要倾斜时就不再往里边注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们察微知著,在某种苗头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其后果,并及时遏止不良苗头的发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语意: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

语出《论语·颜渊篇》。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极高道德标准的人,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因此,作为君子要有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操,成人之美就是要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不促成别人的坏事。作为君子,当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邻居等等,若有困难求助于自己,都要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乐坛故事,说的是钢琴家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肖邦还是个默默无闻的钢琴手时,李斯特已是声名远扬的钢琴家。李斯特非常欣赏肖邦的才华,想帮助肖邦名扬乐坛。在一次自己的钢琴演奏会上,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那时候,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光熄灭,当灯光一熄灭,他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听众被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大家看到台上坐的不是李斯特,而是肖邦,大为惊愕。人们既为出现一颗灿烂的钢琴新星而兴奋,又为李斯特以宽阔的胸怀推荐新秀的行为所感动。

李斯特的行为就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典范。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人家做坏事。因此,做人就要积善成德,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是为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语意:观察分析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观察分析今天,就可以知道古时。

语出《吕氏春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察己知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规律可循,所以不妨以今知古,亦不妨借古鉴今。

科学巨匠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成功的实践是自己的借鉴。生命有涯,事业无限,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直接经验是宝贵的,但却是有限的,人的伟大就在于能借助思维从间接经验中获得智慧。借别人的成功实践经验,是让自己迅速获得智慧的有效路径之一。如果习惯于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做才能觉得放心,似乎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其结果会使自己疲惫不堪,办事效率也欠佳。而真正的智者,善于从已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经典模式中学习,向对手学习,集众家之长;善于从现有的状况中寻找有益的补充,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高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语意:最正直的人表面委曲求全,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真正有辩才的人,表面上说话不利索。

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这些话里包含了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即所谓复初、归根、守静、复命,也就是强调了我们对待人生、社会要顺其自然,不要强作妄为,把握虚、静、屈、拙、讷的深刻含义,反而能使我们获得成功,达到最理想的“直”、“巧”、“辩”的境界。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他说:“聪明的人最愚笨,愚笨的人最聪明。”真正有大智慧者,你很难见到他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大智者从来不慷慨激昂地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多强大的力量,而多是在平凡中表现出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出积极,在无备中表现出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大智者虽然看似不强大,却能促成事物的发展,这是因为他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一个懂得留有余地并充分利用余地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者;反之,一个倔强、单纯、爱钻牛角尖的人,往往最容易碰壁、失败。

三思而后行。

语意:遇事不应鲁莽行事,应当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采取行动。

语出《论语·公冶长篇》。“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做事情如果只凭第一感觉,凭一时冲动,结果就会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周全。决定做一件事,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它与快速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前应考虑把握最佳时机,行动前也必须多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同类推荐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身边的哲学(下)

    身边的哲学(下)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热门推荐
  • 萌宝娘亲闯天下

    萌宝娘亲闯天下

    一朝穿越,她成了相府大小姐,还附赠一对儿天才萌宝,穿一送二,值了!but,俩娃一个是花痴,一个是财迷,这不坑娘嘛!哪个挨千刀留的活宝!纳尼?孩儿他爹是个高富帅and官二代?!走开好咩!她带着萌宝闯天下,美男挨个儿送上门,忙还忙不过来呢……
  • 画蛾眉:一笑倾城百日香

    画蛾眉:一笑倾城百日香

    文案她是天朝六军元帅独生女儿,未及豆蔻之年,已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天下传说,她有一张惊魂摄魄的脸,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则必定倾命。当朝太后的一面懿旨,她无从选择的嫁与天家皇子,消息一出,霎时,天下哗然,直说自古倾城多祸水,何况倾城倾国倾人命。将府之中,她心中冷笑,神色疏离,自顾悠然,全不在意。她的夫婿,传说中,年少英勇,心气高华,曾是功高骇世绝世英才,而自三年以前,大败宋国得胜还朝之后便销声匿迹的七荣王,竟也出人意料的允旨成婚,愿意娶她这个名闻天下的绝色祸水。嫁入天家,她原就当做玩笑,何况早已心有所属,更是万事从容,斑斑周全。大婚当夜,乐鼓震天,举朝笙歌,她安之若素,端的一身清华高傲。只是,她并未料到,传说中万般大义分明的七皇子,竟是如此语出惊人……
  • 生活在那个时代

    生活在那个时代

    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后90年代以前,农村人真实的生活面貌
  • 超级妖龙分身

    超级妖龙分身

    荒古大地以武为尊,妖兽遍地。叶林意外获得一具妖龙分身,吞万物化元精,从此叶林杀戮天地四海,一柄长剑力破虚空。
  • 大匪途

    大匪途

    “如果给我一块灵币,我能撬动这个世界!”秦豆成了穿越者的一员,但他没有享受到穿越者的福利,悲剧的他还要偿还这个倒霉蛋欠下的巨额债务。“什么?炼丹师最赚钱?”“那就绑架过来!”“炼器师也很赚钱?”“那就一起忽悠过来!”秦豆很爱钱,每一分灵币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即便成了三千世界最富有的神,最常说的一句话依旧是“嘿嘿,把你们身上的灵币都交出来!”。
  • 阴阳魂

    阴阳魂

    魂穿阴阳,魄走奈何。一个穿行于人间,地府的游魂。他忘记了自己的路,午夜在召唤着他,那是他的明灯。从阳间走到阴间,那是他的一生。
  • 星空帝域

    星空帝域

    一切似乎都很自然,帝柱、影兽、异能…那么,人类的未来又将如何呢?
  • 恶魔逆苍穹

    恶魔逆苍穹

    仇恨,要记在心里!痛苦只能给自己看,欢乐才是给别人看的!“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在埋不了我心;我要这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我不甘,就这样倒下;我不信,打不碎这命!!”
  • 数据之主

    数据之主

    2012年,世界崩溃。在突如其来的世界末日面前,各国政府虽然都企图拯救世界,但皆无能为力。而在这世界动乱之时,岀现在世人面前的救世主竟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游戏公司。将人们的思想与记忆储存于巨大的存储器中,使人类的灵魂在游戏世界中延续!DataSystemWorld,被作为原本世界代替品的第二世界!
  • 异界斗牙儿

    异界斗牙儿

    迷茫中的少年张正与怪异少女豆芽儿相遇…怪异的人怪异的葫芦最终带给张正的,是一次莫名其妙的穿越。在这奇异的世界中,张正结交了许多强大神秘又特例独行的朋友。潜藏在森林学院地下20年的阴谋,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于众人眼前呢?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