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9500000004

第4章 人人皆可成佛(1)

一、佛是人不是神

1、佛祖

相传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死于公元前四八六年,大致与孔子同时。

当时天竺社会正处于奴隶制衰落时期,大大小小的奴隶主(第二级种姓、称为刹帝利,即田主和武士),割据土地,互相杀掠。不仅最低级种姓首陀罗(贱民、农人)痛苦难堪,就连那些较弱小的邦君城主也人人自危,惴惴不知何以自保。社会地位最高的婆罗门种姓,以宗教为专职,虔修出世法。修行法多至九十六种,即所谓九十六种“外道”,其中有若干种苦行“外道”采取自饿,投渊、赴火、自坠,持鸡狗戒。鸡戒外道,即以一足孤立;狗戒外道学狗的行为。自谓修此行可得解脱。苦行在天竺很流行,这正反映天竺社会暗无天日,苦难深重。甚至有些达官贵人也宁愿放弃现有的优越生活、幻想可能修得清静的安乐世界。

释迦牟尼是尼波罗南境一个小城主净饭王的王子,童年时受婆罗门教育,兼习武艺,二十九岁出家,到深山幽谷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他先实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面。六年后身影消瘦、形同枯木、仍一无所得。后来他决心重新进食,并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认识点上的“无明”和思想上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修成正果。还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这样也就证得了“正觉”(大智慧),成为“佛陀”(大彻大悟的觉者),简称为“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觉者。

佛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而,此中的“我”并非佛的自称,而是指全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释迦牟尼将地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象变戏法似的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样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要先播下苹果的种子。佛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得自己动手。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成佛没有捷经,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2、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情,菩萨,就是有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的,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局,十地,其中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而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多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份。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身份,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至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3、鬼、灵魂、三魂七魄

佛教不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非他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灵魂。基督教、******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神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相信,更是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更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都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那么精神的心理现象,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人的行为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就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的。

灵魂不变,灵魂永恒,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消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就是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这便是佛教特殊之处,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肯定了自性的升华价值。

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未,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与超凡人圣的本体,究意又是什么呢?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认为物质是因缘生法,精神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对精神以一个“识”字理解。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经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和第八识。

八个识的主体其实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帐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第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在于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不断地由外而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了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的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人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超越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象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拿不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4、烧纸钱、拜鬼神?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佛教所说的神不是所谓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所谓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是凡世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和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非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睺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归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归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不过,焚烧纸钱敬请鬼神只是中国人的习俗,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规定。这种习俗可上溯至汉代。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米,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事,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了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票,也大量发行了。

这种低级的活动,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至于用火焚烧,据说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锡箔,当作纸钱,当作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糟踏天物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徒的行为。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还有一些僧徒发明了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在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作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咒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在的僧尼为人家诵经、拜忏、放焰口乃至打水陆、

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箓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祗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做法,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5、烧香拜佛

佛、菩萨的圣像,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虔诚的佛教徒众虔诚地顶礼膜拜,以示崇高的敬意。

然而,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作就是佛、菩萨的本身,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了。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热门推荐
  • 飞得更高:直销风云20年

    飞得更高:直销风云20年

    首部全景呈现中国直销20年发展史、揭秘直销业内幕的长篇财经小说!小说以作者亲历直销的一线体验为蓝本,真实记录了含泪带笑的直销人创业与创富故事,塑造了可歌可叹的直销人群像,有助于全社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直销业!
  • 对抗腹黑坏上司

    对抗腹黑坏上司

    “要想别人家的孩子做我温家的人,除非我死!”因为不能生孩子,她与他离婚!尽管爱到痛彻心扉!只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她会在离婚后接二连三踩上桃花,男人在身后狂追!她怒:人身自由,有木有?呃,搞什么?怀孕了?!
  • 呆萌小狐仙:三生一世没有错

    呆萌小狐仙:三生一世没有错

    有一天,千宁雪对龙煜说:“煜哥哥,我愿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你,愿意吗?”龙煜笑了笑,说:“雪儿,怎么了,你不是我的妹妹吗?”千年雪知道,龙煜明白她说的话,只是懂装不懂罢了。|千宁雪再次对龙煜说:“煜,我愿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你愿不愿意?”这一回,龙煜真的不淡定了,开始犹豫起来:“让我想想……”在心里喊道:“我只是不想你灰飞烟灭罢了!”
  • 小爷就是澜小箬

    小爷就是澜小箬

    自从澜小箬懂事以来,几乎身边所有的朋友伙伴,男的嫌弃他,女的调戏他。男:我说你一个男的名字起什么不好,偏偏叫个什么澜小箬,这下不仅长得娘炮,连名字都不像个男人。【你妹的,你们这些人就会说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我名字这么容易改掉,小爷我还容你们这群小人在这里笑话,这名字可是我爷爷当年在我还呆在我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决定了的,我懂事以来为换名字哭闹了几次无果,只好就此作罢。】女:喂喂,澜小受来嘛,过来好好让姐姐们调教你一下,放心,我们都会温柔的疼爱你的。【我靠,你们这些死女人,都说了小爷叫澜小箬,不叫澜小受,再叫错小心我XX你。老天啊,求你睁开眼赐一个男人,替我收了这些疯女人吧。】
  • 混沌黑白

    混沌黑白

    河畔彼岸那痴心的人儿,你是否等待八千年前的人?今世,定要覆天下,灭
  • 夺爱攻略:娇妻难睡服

    夺爱攻略:娇妻难睡服

    “乔小姐,你的记性不好,需要我提醒下吗?昨天晚上……”某男挑眉。“你滚……”她挥手打他。带刺小刺猬,他深感兴趣,步步引诱,报复与反报复,却不想陷入了亲手编织的陷阱中。步步算计,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情。“既然落上我的专属印记,休想逃出我的手掌心。”他就是俯瞰风云的王者,只有他不要的,没有他要不到的。
  • 《琳的中学》

    《琳的中学》

    程琳,一位学习极差,语文出奇好,但并不缺乏创造力的问题女学生,她与亲人的分离,孤独,与22号咖啡馆的经历,无不说明了她是一个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的学生,也许在他的年龄里她已成熟,对的,他的父亲也这样认为。自己的旅程,仿佛才刚刚开始。殊不知,她的中学,有可能就是22号咖啡馆。
  • 漆黑之翼

    漆黑之翼

    漆黑之夜,魔神降临。灭世之力,危在旦夕。主角气运,附身于吾。无尽轮回,终能破局。
  • 再遇便是爱

    再遇便是爱

    由于是本人第一次写小说不喜勿喷,有些地方表达不好请大家见谅,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谢!!讲的是一个胖妞减肥成功遇到小学同学相爱的故事。此为短片小说只有一卷。
  • 香江日常攻略

    香江日常攻略

    一个寂寞的人一个活着的传奇和他生活同个时代的人注定只能会成为他脚下的尘土好吧,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在时无聊之余对镜子发的几句牢骚ps:原书名叫做异常香江日常攻略,作者吧账号忘了...只好换了书名再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