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18500000003

第3章 中国历史上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思想

维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人权。在西方,人权被认为是“人”按其本性应该享有的那些权利和自由,而此等权利和自由是不可让渡和不可剥夺的,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在现实关系上,“其君所守之权限,其民所享之自由”,亦即人权是“一切人满足自身需求、享有人身自由、并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发生联系的资格和能力的总和,是社会的人的权利和人的社会权利相互关系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便有了人权意识,并在近代产生了人权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这与西方传统文化主张性本恶截然不同。17世纪的英国着名学者霍布斯认为,人类之初,人人按其“自然权利”生活,每个人都要尽一切努力,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实现占有一切。人人彼此争权夺利,使得“人与人像狼一样”,整个社会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有善端者为人,无善端者为禽兽。这集中表现在孟子的四端说。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尽管仁义礼智这四端是天赋,但要发展这些善端仍需后天培养,即存心养性。倘若人人存养并培养这些善端,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行伦洁、自然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民本”和“仁政”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丘民而为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又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本思想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便是普遍施行“仁政”。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也倡导“君臣有义”,并极力主张“以德行仁”,“以德服人”的治国方针。孟子认为,“以力服人,非心服也”,而“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东方百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义兄,出则事其长上,……仁者无敌,公请勿疑”。孟子认为,君王和贤能在位,主动施仁于民,便能使“士”、“商”、“农”、“民”各行各业人伦关系和谐,国家便能长治久安,便能达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维权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尽管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宝库里没有“维权”这个字眼,但有关人权的内容却相当丰富。

中国早在春秋时代产生了维权意识的萌芽,在近代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维权思想。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却发掘不出“维权”的概念,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在历史上,中国缺乏自决而独立的个人权利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家合一。家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实施统治的基本途径。家长对家庭成员享有特权,并承担对家庭成员的义务。而个人从属于家庭,不是独立的生产者、管理者,也不是独立的经济利益的主体。个人在血缘纽带组成的家庭里从事劳动、劳动合作和社会合作,离开了家庭,个人便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在这样的经济形态里大讲人权,在人与人之间过多地划设此域彼疆之界,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连基本生存需要也难以保障。因此,人权和自由在近代西方“实贵于生命,乃不料在中国竟同无主之弃物!”政治上看,个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具有“公民”身份。中国古代社会将社会成员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四大类,并将这四大类人之间的关系以忠孝悌信加以格化,个人因在上述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而具有不同的名分,应该尽不同的义务。从文化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里缺乏个体人的概念。儒家的人,是义理中的人,每个人的特征都由其所处的上述社会关系来定义,而且,个人从属于群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被认为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同一性。

维权的主体是人,维权是人的权利要求和权利积累不断增长的结果。如果将维权理解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这种关系必然是以权利主体的相对分离和独立为前提的,失去了独立而自决的人的存在,维权的概念便无从产生。

第二,在中国历史上缺乏作为法律权利主体的政治实体和集团。在中国古代,皇帝一人高高在上,其下皆为百姓。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和沿袭遗产诸子均分制,土地难以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加之中国古代向来重农轻商,而商不隆则工不兴,社会资本也难以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另外,中国古代大兴科举,学而优则仕,减少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政治实体和精神自由权、言论出版自由权的倡导者而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因此,在中国古代,政治实体和集团之间的权利之争远不如古代西方国王与领主、国王与诸侯、市民与贵族、国王与教皇以及资产阶级之间的权利之争那么激烈,尚未达到非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可的程度。

第三,中国古代缺乏对维权概念的现实要求。中国古代社会重视个人的平等权利。“四海之内皆兄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主张通过仁政和存养善性缓和并求得平衡。中国是儒学的摇篮,但儒学不是宗教,它既不信鬼神,也不信罪福,既不设教规、教义、教堂,也不要求作祷告和礼拜。正如美国学者尼恩·桑戴克在其所着《世界文化史》中所言:孔子不自称为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虽无后,其子弟亦未奉其为神;孔子不信鬼,他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似大彻大悟,而是“学而不厌”;孔子不避世,他周游列国,求有所遇,有所变。儒学虽被称为东方的“圣经”,事实上,儒学只是中国周朝以来礼俗习传,它旨在教导百姓和君主应“修、齐、治、平”,且必求之于“格、致、诚、正”。这种礼俗习传决不会带来西方无以复加的宗教压迫。在西方,人权首先是对抗神权提出来的,由于受宗教神权的残酷压迫,西方人便打出人权的旗帜,主张人的世俗权利。从这一点来理解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维权的概念并变为人们奋斗的口号和目标是再也明白不过了。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古代中国在维权问题上与西方道分二途。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在于强调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此,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修己”与“利他”。在“修己”方面,儒家文化提倡安分、知足、摄生、反省、勤俭,强调为人要九思:视思明,色思温,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利他”方面,儒家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倡导克己、让人,提倡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人,而且时时要转过来看自己,乃至改变自己以适应于他人,即“反求诸己”,遇事要处理的尽善尽美,不留丝毫歉憾于心,亦即“尽在其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学说认为,在自然界发生变化以前,人可以对其加以引导,而在自然界发生变化以后,人则应随顺自然的变化,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传统文化是“从身到心”的,强调向外用力。它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要求他人、社会和国家不得妨碍和侵害个人权利。为此,个人时刻从自己的权利出发,并时刻不忘去争人权。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迳直从心出发”的,强调向内用力。它以伦理为本位,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爱人”,即爱自己的亲人,并进而爱别人的亲人,如此,由近及远,更引远而入近。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每个人都自觉地对旁人先尽义务,或许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所在,或许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统摄和提升人权的根本。

同类推荐
  • 社区矫正导论

    社区矫正导论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社区矫正中的基本关系,如社区矫正与社区建设,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者;第二部分以社区矫正的流程为线索,探讨从接收到终止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第三部分提炼了社区矫正中的常用技术与方法,如个别化矫正、心理干预、风险评估等;第四部分分析了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与作用。
  • 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宣讲丛书》的组成部分,就是努力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结合起来,以期加深广大读者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充分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武器。
  • 公民常用法律大全

    公民常用法律大全

    《最新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大全》分为五编共二十六章,襄括民事法律知识、刑事法律知识、行政法律知识、经济法律知识和怎样打官司等五大方面法律基本知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从法律基本知识、民事法律为、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对最常用的法律知识作了简约明了的阐述。
  • 《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

    《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

    本书是适应当前各地学习、培训工作需要而编写的。该书多数作者直接参与了《条例》的起草工作,对《条例》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有较深的理解、认识。《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的出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学习、宣传、理解、执行《条例》,是有所裨益的。
  • 公民常用法律知识(时尚生活指南)

    公民常用法律知识(时尚生活指南)

    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公民的主要权利,对于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智慧经营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经营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经营术》讲述的是教你怎么巧用智慧去经营。
  •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子方案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子方案

    本书共分9章,主要针对21世纪孩子的心理特点,告诉父母如何抛弃错误的教育方式,正确教育子女;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打不骂,用爱来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自爱;如何用爱来感染他人,启发孩子在享受爱的同时知爱、懂爱、感恩爱。
  • 爱在盛开的时光里

    爱在盛开的时光里

    我喜欢你的脸,至于灵魂,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你的灵魂。
  • 春暖雪染山

    春暖雪染山

    明渊本是风流俊逸的世外仙人,一朝醒来,却被封印记忆,囚禁于神墓之中,千年挣扎,难见天日;而聂紫霄,出生在大贵族之家,却作为祭品被养大,受尽了欺侮;那一次的神宫大祭,二人居然同时逃出生天!紫霄忠厚隐忍,善良坚毅,成了明渊的俗世领路人,明渊许诺,一定要他风风光光的回到聂家,终于,风雨过后,强者又站回了强者的位置……然而当明渊真正的站在阳光里纵声大笑时,陈旧的记忆却突然掀开,千年前的宿仇挑起,谁?还是朋友?……旧爱魂归,却已非故人,痴恋新欢,却原来阴谋重重……他终究没有一人可以信任,仙山绝顶,铁腕平乱,他又一次密谋着,绝地的诛杀……不过当然,朋友,还在的,爱人,还在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 将龙纪

    将龙纪

    流浪四年,终成武者,炅文遇到一个叫李德的盗墓者之后,他就开始了成龙的变化之旅。他将成龙!
  • 天地生死传

    天地生死传

    神剑出,殷晴落,怒发冲冠为红颜。剑指苍穹斩裂天。“天这般待我,逆天如何?成魔又如何?”诸多因果筑我身,只盼红颜复苏时。九劫归一,成魔成神已惘然。天命早注定,一生只为你。先人在魔后成神。
  • 灵虚天月

    灵虚天月

    “群雄诸子欲争仙,气引神境游九天,灵虚宝鉴入玄门,紫气东来引太虚,佛光宝印临圣地,沧海明玦为妙法……”这是一个众多奇异强势功法临世,天之骄子诞生的修行繁华昌盛的黄金大时代。且看主角在与诸位天骄斗,与天争的过程中,是如何修行,奋斗,捍卫自身的原则,守护身边的人,追求心中的大道。写我心中的玄幻。
  • 初中三年,男孩如何管教

    初中三年,男孩如何管教

    升入初中后的男孩们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会对生理、心理、学习、理想、人际交往等问题开始产生困惑,成年男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觉醒,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事务产生自身的看法、思维异常活跃、质疑家长权威,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引导,后果就是学习退步、脾气喜怒无常、做出过激行为、与老师、家长对立甚至接受不良诱惑而滑向犯罪的边缘。
  • 山水田园:一帘秋

    山水田园:一帘秋

    《山水田园:带着包子忙种田》的番外部分我,不怕宿命的演出,只怕你转身后的无助,四季的风还要吹多久,才能让你我再次相逢,四季的雨还要下多久,才会让两颗心同眠,停住。这尘世的风景,过是梦一般的过往,一一落幕,你的哭泣却落在我最爱的时光里,一再重复。
  • 穿越之缘是彼岸花

    穿越之缘是彼岸花

    一朝穿越她竟成了人人厌恶的丑女。稀里糊涂成了他的皇后,他厌她,他伤她。她却犯贱的爱上了他,为他义无反顾,结果伤的体无完肤,她累了,心碎了,她说,放我走好吗?三年后,她霸气归来,睥睨天下。他瘦了,她更冷酷了。他说,跟我回家,她淡然一笑,我们还回得去吗?都变了,一切都变了。第一次那么爱一个人,却被伤的遍体鳞伤,他对她的宠,原来只是对另一个人的罢了,自己只是个替代品。第一次那么信一个人,却发现只是一场骗局,自己只是枚棋子,自己真是傻。这世间,还有谁可信?还有谁是真心爱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