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90900000006

第6章 文字究竟出自何处(2)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才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的。据说,有一次,汉武帝出外巡游,来到雄伟巍峨的华山,爬到山顶后,一行人在一座庙前休息,突然传来有一种苍老凝重的声音连喊了三声:“万岁!万岁!万岁!”,随从们急忙去四处查看,却发现没有什么人,因为皇室出游的地方是不许一般人前来的。庙里的主持说:“刚才这三声万岁是山神的呼喊,是对天子的到来表示臣服啊!”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诏令天下人以后不能随便用“万岁”的称呼,只能用在皇帝身上。《汉书》上就写着,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诏曰:“朕用事华山,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15年后,汉武帝又旧事重提:“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汉武帝的意思是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宫廷里,宝殿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既然这种称谓已为皇帝独有,其他的人若再用就是对皇帝大不敬,要受严惩的。

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万岁”之称人臣决不可染指。一般百姓如果称了“万岁”,后果更不堪设想。大臣被人误称“万岁”,要受降职处分。北宋大将曹利用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

综上所述,“万岁”这一称谓是逐步演化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称。但是历史上,究竟“万岁”何时成了皇帝一个人的专有称谓,至今仍然存在诸多争议,答案未可得知。

诸葛亮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言谈最具权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能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争斗的时代里建立蜀汉王朝,诸葛亮可谓功不可没。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向曹魏政权发动了六次北伐。历史记载,公元227年“一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向刘禅呈递了《前出师表》,第二年“二出祁山”前又写的《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其中最为着名的一句。

而研究者查诸史料,《后出师表》是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而《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是出自三国孙吴张俨的《默记》。除此之外,当时较为着名的史籍中,都没有收录《后出师表》。因此,人们不得不向传统说法提出了疑问:诸葛亮真的写过《后出师表》吗?

一些持否定观点的人,给出了他们的理由:

第一,《后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于《前出师表》。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雄心勃勃,充满了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并明确地表决心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而在《后出师表》中,语气则明显沮丧,竟有“然不伐贼,王业亦之;惟坐待之,孰与伐灵”。不仅没有了往日之雄心,而且还作了如此的自我贬低。凭诸葛亮一向的表现,自然不会如此。

第二,《后出师表》中说“议者谓之非计”,看似是为说服别人进行北伐。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没有人反对北伐,那么诸葛亮何必有如此一说?

第三,《后出师表》中提及了一些与史实明显不符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名错误。《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颌、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但是此表上于建兴六年的十一月,而《蜀志·赵云传》则说赵云“建兴七年卒”,并且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颌、邓铜等人,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可见,《后出师表》肯定有问题。

第四,从文辞风格上,前后《出师表》迥然不同。《前出师表》辞意恳切,风格高迈;而《后出师表》有大量意义雷同、辞意庸陋的句子。两篇风格如此不同的文章,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否定《后出师表》为诸葛亮所作的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可能就是张俨所作。但是有人提出,张俨其人对诸葛亮的北伐持有相当的乐观态度,这与《后出师表》中的悲观失望完全不同,因此不可能是张俨所作。又有人提出伪造《后出师表》的人可能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诸葛恪在吴王孙权死后被任命为吴大将军。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打算发动对魏的战争。但是此举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于是诸葛恪就伪制了《后出师表》,以使自己的伐魏主张有一个旁证,因此表中才有“议者谓为非计”一句。

而肯定《后出师表》确是诸葛亮所作的人则认为,由于诸葛亮和诸葛恪的亲戚关系,诸葛恪完全可以得到诸葛亮的文字,因此《后出师表》确实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作完《前出师表》后,究竟有无写作《后出师表》?目前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梁祝故事并非虚构?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史上是否真有梁祝其人?如果有,他们是哪代哪地人?否定梁祝有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的故事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但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孟姜女焉能哭倒长城?至于织女和白娘子一为天女,一为白蛇所化,纯属“子虚乌有”。

其实,研究“梁祝”其人其事是否确有,历史上早有些严肃的学者进行过研究和探索。清代经学家焦循在《剧说》中说:“乾隆乙卯,余在山左,学阮公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另一处墓在浙江宁波,嘉庆元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者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鄮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是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说:“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入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外一位着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记载的和焦循记载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一句话。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中的记载,谢安是东晋名臣,历史上实有其人,那时女子也没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竟然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确实有梁祝其人其事的可能。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梁祝故事是不是真有杜撰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何以它能够让后人信以为真,而写入志书呢?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人间确有“桃花源”

读过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人,在被作者那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文风所深深吸引的同时,内心深处都多了一份对自由、安乐、宁静、美丽的理想社会的憧憬。而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更加令人神往和称羡。

1000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出桃花源在现实中存在的原型……“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这是一个让无数学者深思的问题。

湖南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做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唐代人开始在此建有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元末毁于火。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又在此建造了殿宇,明代末年又毁于大火。直到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载刘自齐所写《〈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做“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所不同的是一位是渔人,一位是猎户罢了。

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然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成功的手法。除了桃源县和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名为武陵的地方。一个是载人《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江苏连云港市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非翻越虎口岭,否则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于海中的峻峭的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也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在来到郁洲以前,早就听闻。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的情景时说道:“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着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隆安三年(399年),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隆安五年,第三次登陆,从水路攻京口(镇汀),直指建康(南京),攻克广陵(扬州)。后浮海至郁洲,打败了镇守存高公岛的东晋将领高雅之,高公岛即因高雅之而名。最后,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由陶渊明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丹阳)作》得知,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他“往来海上”,高公岛战争期间,必亲赴战场,“登降千里余”。然而,他“目倦川途异,必念山泽居”,身在宦途,也只是“暂与同田疏”,依然时刻怀念他的田园生涯。最后还是要“终返班生庐”——返回他退隐的居处。在这种心境里做刘牢之的镇军参军,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看到高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他也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舍船从口入”,去游历那“良田美池”、“桑竹垂阴”的宿城山凹。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他在回忆海卅朐山之行的诗中模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登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着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帝曼宁讲述了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曼宁也认为:此境与桃花源何异?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洲”为“乐郊”。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绕以长28尺、宽20尺的西回廓,长32尺、宽25尺的东回廓,合《五柳先生传》的文章,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霄,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书额:“羲皇丘人”,对联是:“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知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丰富了诗人桃花源的叹咏,沧桑十五世,昔年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已出入通达。

也许“桃花源”原型的取材,远远不止于上文中所陈述之处。那么桃花源到底“身”在何处,还有待相关专家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同类推荐
  • 未知的远古文明(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未知的远古文明(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未知的远古文明》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 弗莱迪去野营(小猪弗莱迪)

    弗莱迪去野营(小猪弗莱迪)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中华少年科普知识读本:地理卷

    中华少年科普知识读本:地理卷

    河流的入海口为什么呈三角形?江湖河海交汇处为什么会有分色线?为什么我国的大河都是向东流?黄河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黄河为什么是“几 ”字形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的黄河水是黄的吗?……本书中国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丛书之一,是科学全知道系列丛书的地理篇,讲述中国孩子最应该知道的身边的地理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
  • 榜样的力量:牛顿的故事

    榜样的力量: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天才的科学家,近代科学之父,然而他却非人们所想是一个神童,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而且行事极其谨慎。他终身未婚,废寝忘食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伟大的科学事业。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动人的故事刻画出牛顿传奇的一生。
  • 十大恐怖动物

    十大恐怖动物

    在看到人类世界的PK赛如雨后春笋般一拨接一拨开始时,动物们也坐不住了,它们也想搞一次自己的全民娱乐活动。于是,全球的动物聚集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PK大赛。 经过激烈的海选和PK后,“全球动物排行耪”终于诞生了!在耪单上,动物们评选出了它们心中的“十大懒惰动物”、“十大恐怖动物”、“十大丑陋动物”、“十大吵闹动物”、“十大恼人动物”。
热门推荐
  •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作者以另类视角读历史,即从今天的视角去追怀与审视历史,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由百家讲坛著名主讲蒙曼教授倾情推荐。当我们向前奔跑,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回望历史。
  • 机甲武士

    机甲武士

    26世纪,星际联盟开启混乱时代。势力的倾轧,暴虐的妖兽,文明的冲突……谁能独身世外?唯有机甲横行!机甲的时代!热血的时代!
  • 鬼火阳灵

    鬼火阳灵

    魑魅魍魉,鬼王地煞,百鬼横行,这是一个鬼的世界。
  • 治安疏

    治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查理九世之双生手环

    查理九世之双生手环

    唐晓翼回归,同时也带来一件秘宝的线索,传说在昆仑山的顶峰居住着独角兽一族,dodo冒险队又会有怎样的冒险?
  • 玄古祭

    玄古祭

    雁程国由当地的玄族和南族组成,相传玄人祖先是半人半神之身。每一个轮转,即一百年,就会举行一次唤神仪式,即玄族祭祀。各方势力,都希望通过操纵祭祀而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顺利进行唤神仪式,必须得到开启神坛的钥匙,以及拥有足以启动祭祀的力量。故事围绕众人寻找开启祭祀的钥匙,提升各自能力,以及玄族巫祭的隐密细节展开。(本书为《楚山词》的第二部分,《楚山词》可以当作本书的故事前传,背景细节可以通过此书查询)主要人物:浅溪:楚山精灵,处人、神、妖之外的灵体存在。六百年前因为插手巫妖之事而被平陵族的玄巫和当时的楚王将军冷岐怀疑身份。又因为六百年后,一时好奇,救下了误入楚山的凡人萧江梅,自己也被卷进了朝堂纷争,最后更是被当今雁程国久皇子和巫师平陵彦识破身份。也因为她当年的插手,间接导致了几人命运走向的改变。648年,萧江梅被朝廷任命为唤神祭祀的主事,浅溪为了保护他,也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过失,决定去寻找钥匙,帮助唤神成功。小炎:本名平陵焱,玄族巫师,九芒星中首位赤芒的拥有者。作为玄族巫师的平陵族,与其他氏族一样,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全部绝迹。小焱在与一个妖兽的打斗中重伤,后被族人用密法长埋地下六百年。而他当年眼见那只妖兽被浅溪所救,所以醒来后找到浅溪,欲追查妖兽冥啸的下落。后来被浅溪说服,与她一起寻找钥匙,参与祭祀。古玉居士:一个叫韩古玉的百岁老者,力量强大的术士。自称是玄人贵族韩世的后代,不过韩氏近百年来大多隐居,所以他的身份无从考证。因为他的法力强大,行踪隐秘,偶尔在世间行走并有一些义举,故人称古玉居士。为了能参加649年的唤神祭祀,他一直在寻找玄巫师的遗迹,直到意外发现了一块存有一些巫法的平陵族血玉,并结识了平陵彦。冷岐:被封在一只银质发簪中的魂魄。为救心爱的女子,被困了六百年,醒来后也没有放弃追寻至爱之人的下落。后来簪子被凌楚天所得,两人之间通过有了共生感应。他是陵楚天的朋友和老师。凌楚天:雁程国九皇子,因为母亲被谋害导致他在储君争斗中失败。后来,为了帮助冷岐,也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了萧江梅和被自己识破身份的浅溪,想通过他们达到操控祭祀的目的,不过事情的进行并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 绝宠之鬼王狂妃

    绝宠之鬼王狂妃

    片段一:某女咬牙切齿的瞪着笑的一眼妖孽的男子,恶狠狠地道:南宫瑾晨,你丫老跟着我干嘛?烦不烦?。只见某男子笑的花枝乱颤的回道:小夜夜,银家都是你的人了,不跟着你要跟着谁?片段二:“南宫瑾晨,能解释一下你现在是什么意思吗?”慕惜夜看着某个死皮赖脸的妖孽男子,气的牙痒痒。某男子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我饿了在找吃的。“某女无语望天,心里默默念叼着,老天有眼,快来道雷劈死这个男人吧!
  • 末汉

    末汉

    徐治,一个青史无名的小将,本来他会永远沉寂,却不料遇到了自一千八百年后穿越而来的貂蝉,从此历史易辙。且看徐治在波云诡谲的乱世之中,谱写一曲最为悲壮的——末汉。
  • 游猎人间

    游猎人间

    这世间只剩下一个神仙会怎样?神算刘伯温斩断天地桥,仙凡通道关闭。从此再无生灵飞升。六百年后的现代,一位少年却意外寻得仙缘,从此,纵横花都,游猎人间!
  • 无限吸收

    无限吸收

    “想了解生命的意义吗?想真正的......活着吗?”王峰作为一位标准宅男的他,在家玩着单击游戏金庸群侠传时,突然弹出的电脑窗口将他带入了无限轮回的恐怖片世界,这一切并非游戏,而是真实存在的,包括死亡。看他如何生存,如何玩转轮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