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74500000004

第4章 喜闻乐见的中路梆子(1)

中路梆子,因形成于山西中部而得名,又被人们称之为晋剧或山西梆子。其流布范围除晋中、晋北外,在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也都有广泛的观众和固定的班社。

中路梆子与北路梆子均脱胎于蒲州梆子。清咸丰前后,晋中、晋北将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统称“大戏”。两者的活动区域范围也大体相同,两地班社均可互搭演出,没有门户之见。

清同治年间,中路梆子为适应晋中一带百姓的欣赏习惯,加之晋商的扶持与介入,唱腔遂改革为调低腔缓、委婉柔和的演唱风格。而北路梆子地处晋北雁门关内外,民风豪放,蒲州梆子腔高板急的风格正好迎合了强悍刚烈的民风民俗,所以其唱腔基本仍沿袭蒲州梆子的特色,只是由于主奏乐器的不同和拖腔、润腔的不同,日久天长与蒲州梆子形成音乐风格上的差异。为便于区别两者,当时人们将中路梆子称为“下路调”,北路梆子称为“上路调”。

提起《小放牛》,喜欢看戏的朋友们都对这出载歌载舞的小戏,印象深刻。特别是剧中的唱词及旋律,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既朗朗上口,又使人易学易记,很受观众的欢迎。

据说这出《小放牛》,就是中路梆子早期名伶侯俊山依据民间小曲,经其加工改编后才得以广泛流传的。除中路梆子外,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梨园戏、云南花灯戏等,均有演出,现以京剧演出影响较大。

牧童(唱)天上银河什么人儿开,

什么人儿跳下了望夫台,

什么人斧劈华山顶,

什么人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什么人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村姑(唱)天上银河王母娘娘开,

孟姜女跳下了望夫台,

小沉香斧劈华山顶,

嫦娥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牧童(唱)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

什么鸟儿身披绿豆色,

什么鸟催人把田种,

什么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什么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村姑(唱)喜鹊穿青又穿白,

锦鹦哥身披绿豆色,

布谷鸟催人把田种,

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吧嗨!

牧童(唱)赵州桥什么人儿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什么人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村姑(唱)赵州桥鲁班爷爷修,

玉石的栏杆神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牧童与村姑,一问一答,两小无猜,且歌且舞。浓郁的田园风情,两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好一幅清纯质朴,充满乡野情趣的美丽画卷。

之所以提及《小放牛》,缘于侯俊山,更缘于侯俊山在中路梆子的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他的身上,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孕育、形成、发展的脉络。

侯俊山作为中路梆子早期的一代名伶,其高超的技艺曾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虽为男儿却以出演旦角成名于舞台,得艺名“十三旦”。多才多艺的他除主工旦角外,可谓文武不挡,除《九花娘》、《红梅阁》、《玉堂春》、《珍珠衫》、《双锁山》、《延安府》等旦角戏,还有《伐子都》、《黄鹤楼》、《八大锤》等武生戏也演得很是出彩。可以说,侯俊山是中路梆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侯俊山生于1854年,9岁随蒲州梆子艺人“老七百生”北上晋中学艺,工花旦。因其13岁即唱红忻州、张家口一带,被称之为“十三旦”。穆辰公《伶史》中就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的评价。可见侯俊山在当时梨园界的名气是很大的,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侯俊山也是后世戏曲研究者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唱红忻州、张家口一带,人们又认为是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的名伶。其实,这也正好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古老的蒲州梆子派生出了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因三者最初区别不大,所以艺人们在三地之间相互搭班演出也就成为常事。

原籍晋南,学艺晋中,唱红张家口、忻州一带,似乎侯俊山与蒲州梆子名伶“老三盏灯”王来来几乎如出一辙。他们成为那个年代蒲州梆子艺人北上传艺,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不分彼此、同根同源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在形成之初,正是借助于蒲州梆子艺人北上传艺而扎根于晋中、晋北所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北路梆子艺人中代代相传的“陕西梆子蒲州调”之说,指的就是前面谈到的山陕梆子。

当年为使“蒲白”念的地道,晋中、晋北的科班最初采取的方法是从晋南买来幼童学戏。从史料记载的情况看,中路梆子最早的科班之一云生班的情况即是如此。

距今已经有200余年历史的云生班,创办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由祁县东观镇北张庄南村的富商岳彩光在其家乡承办。

岳彩光早年经商时就曾在京津看过“山陕梆子”的演出,很是着迷,于是就有了在家乡自己办戏班的念头。当时正值清廷禁秦腔(山陕梆子)在京演出,京中艺人流落各地。他们加入地方戏班,有的就被聘为科班教习,岳家科班就由这些艺人们担任。

清嘉庆三年,岳彩光从蒲州一带买回男童30多名,第二年又从晋南买回男童20多名,开办了云生班。云生班以严格的训练方法,培育出了“十二红”、“蔓菁红”、“斜眼黑”、“夜壶丑”等一批中路梆子早期名伶。

当年的教习如何教戏,坐科的伶童们如何学艺,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蒲州梆子在晋中一带开始传播并扎根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的岳家故地及当年所建之戏台早已被毁。唯有“秦妙更晋”的匾额,仿佛还向人们依稀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往事。

如果说云生班代表了中路梆子的草创阶段,那么到清同治七年(1868)出现的聚梨园,则代表了中路梆子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阶段。

聚梨园是一个组建早、名家多、活动时间最长的著名“字号班”,也是当时闻名华北的大戏班。

同治年间,中路梆子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未定型,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当时,名噪三晋的班社是榆次的“四喜班”。渠源淦是位酷爱中路梆子,且能拉会唱的晋商巨贾。在他看来,“四喜班”虽好手云集,但处处显得小家子气,不够大方。行头、乐器也不讲究。于是乎,他决心自承一班,以争高下。

从一开始,班社便聘用各方名角,又专门从江苏定制了全新的演出行头,特别是首次将“班”改为“梨园”,可谓一大创举。一时间名角荟萃,声誉大振,聚梨园成为中路梆子班社中傲然崛起的第一批名伶班。

当时的聚梨园分为上、下两班。上聚梨园重在研究改革与演出,下聚梨园则以培育伶童为主,带有戏曲科班性质。

在班社中,名角们各有各的拿手好戏。有的以唱工见长,有的以做工称绝。如“元儿红”张世喜之《反棠邑》、《卖华山》,“一千红”王喜云之《铁冠图》,“玉印黑”王玉印之《忠保国》,“八百黑”安会成之《炮烙柱》、《沙陀国》,“金镶翠”之《祥麟镜》、《鲛绡帕》,“一股风”之《女中孝》、《三上轿》,“天明亮”之《六月雪》,“一盏灯”之《万福衣》,“一条鱼”之《武家坡》,“探探生”之《调寇》,“娃娃生”之《战宛城》,“虎儿生”之《罗章跪楼》,“盘门丑”之《排王赞》,“猪嘴丑”之《月明楼》,“高老旦”之《太君辞朝》等,均红极一时。

另外,班社还出重金聘请了名鼓师宋兴儿、名琴师彭根子、名马锣师郭三蛮。在他们的努力下,聚梨园首先在场面上做了突破性革新。把文、武场面分开,文场坐下场门,武场坐上场门。马锣加大加厚,由提击改为吊打。还将高音板胡(俗称小壳子呼胡)改为中音板胡(俗称大壳子呼胡),为适应晋中一带人们的欣赏习惯,降低了调门,力创新腔并积极推广,使中路梆子行腔逐渐走向温婉与清雅。

其次,在音乐上采用九手场面。即文场4人:胡芦子、二股弦、三弦、四弦各一人;武场5人,板鼓、铙钹、马锣、梆子、小锣。每一乐器都按其音域音色、轻重主次做了恰到好处的定位安排,使之与演员更能协调配合,伴奏和演唱达到浑然一体。

可以说,聚梨园在中路梆子的定型发展阶段,的确贡献非凡。

今天的祁县渠家大院之戏台院,在坐南朝北的戏台两侧所矗立的四根木柱上,仍悬挂有两副楹联。“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帝君”;“借古喻今教化众生知伦理;以假为真规劝世人明是非”。置身其中,当年的高朋满座、梆腔绕梁,犹同昨日。

清光绪元年前后为中路梆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当时中路梆子已很受本地百姓们的欢迎,为满足演出市场的需求,晋中一带开办了很多中路梆子的科班,如保和班、小梨园、太平班、喜胜园、禄梨园、小祝丰园等。

在这些班社中,已一改过去从晋南招收幼童学艺的做法,而逐步过渡到了招收本地儿童进科班学艺。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些儿童中出现了一批中路梆子的代表人物,如“狮子黑”乔国瑞、“三儿生”孟振清、“天贵旦”王春元、“说书红”高文翰、“盖天红”王步云、“毛毛旦”王云山、“自来香”高根海等。

他们可以说是中路梆子承上启下的一代名伶。继他们之后,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大批女演员登上舞台,将中路梆子推向了如日中天的新时代。此为后话。

至此,到清朝末年这个阶段,中路梆子已以强劲之势迅速风靡晋中、晋北乃至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这个脱胎于蒲州梆子母体的新生儿,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既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又注重了婉约细腻的抒情风格。应天时合地利,发展迅猛,渐成气候。其班社之多,人才之众,流布之广,已位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在中路梆子孕育形成、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从始至终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晋商的参与和介入。

同类推荐
  • 作家们的威尼斯

    作家们的威尼斯

    本书运用许多趣闻轶事与文章史料,为读者翔实丰富地点出威尼斯迷人的文学图像,并穿针引线地勾勒出文艺复兴以来环绕着威尼斯的人文、艺术、建筑、生活与逸事风流的华丽世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断发现这座城市的新视角,形塑出各自精彩的威尼斯神话,至今影响深远。二十九篇栩栩如生的传奇素描,引领读者进入这座荡漾着拜伦、歌德、蒙田、卢梭、乔治·桑、普鲁斯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的悠悠水都,是所有文学迷与威尼斯迷不可不读的城市文艺史。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日下帝京天

    日下帝京天

    历史或是一座有历史的大城,它们都早已习惯了被往高处推崇,自己甚至是故意忘掉了笑容的魅力。可是,一路走过来,我随着这孩子的画语心境,愈加感到轻松和兴奋。她勾描紫城禁苑的恢宏气势、“京街”的幌子酒旗、天桥根儿绚烂的尘杂、自得自在的八旗子弟……我无法再忘掉,北新桥儿底下还收押着一条龙;我们又是如何蛰居仙人腹中。或许因为,小作者用心倾听和发掘了这一切之后,又以一种快乐舒畅的情绪娓娓道来,所以我不能不被感染吧。
  •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由戴季陶、蒋百里所著,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始信仰、皇权崇拜、社会阶级的演变、武士和町人的性格、政党的形成、民族主义向军国主义的演变、社会风气、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关系等,一一作了分析。《日本论日本人》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代日本的国际局势、经济困境、政党矛盾、阶级隔阂等,综观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这两部作品被学界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标杆性的著作,其思想价值经久不衰,在今天天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仍有重要作用。
  • 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本书是将近年来的讲话、报告和言论汇集成册,记述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教科文卫事业及其它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热门推荐
  •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唯你为妻:滥情Boss 来从良

    唯你为妻:滥情Boss 来从良

    第一次见,她嚣张无比。“喂,帅哥,我可不是花痴女。别用那种眼神看我,好吗?”第二次见,她却错被他睡了?!第三次见,他誓要把妻追到手。可是,追着,追着,怎么跳出来一个萌宝。什么,叫他爸比。可他不记得有这么一个儿子啊??喂,喂,老婆大人。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小孩是谁啊??!于是,母子两人上演了一场惨整爹地的游戏。本文旨在一句话,各位看的开心,我写的开心。绝对宠文!宠!宠!宠!
  • 浮生若梦意难平

    浮生若梦意难平

    你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说从今以后,到底意难平。……………………………………………………已有十余万字存稿,坑品保证,欢迎入坑。
  • 网络文学分析

    网络文学分析

    本书意在分析《莽荒纪》实体书第一卷赤明九天。有兴趣的通知可以在留言区留言。作者QQ:2399527731。
  • 盗魔笔记

    盗魔笔记

    鬼魂,兽族。远古时代,大地洪荒,兽族崛起,敌人进犯,懵懂少年身陷战火,几经磨难,发誓成就一番霸业,抱得美人归.......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天运仙尊

    天运仙尊

    应天道而生的少年,应天劫而生的少年,身怀异龙,手持天运神器,踏着天运,斩邪魔!封邪王!我命自我掌握!不由人,更不由天!战战战!斩斩斩!杀杀杀!战胜一切不可能!怒斩邪魔!杀尽妖魔!
  • 异世神官

    异世神官

    ——黑翼铺翅,阴影降临,兄弟反目,天下大乱。阿尔卡德大陆在先知者的预言中,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与此同时,身为地球人的谢灵运,被从天而降的汽车撞死后,被身为神明的“逐日者”逼迫到这个世界传教。原本无奈的他,在来到这个世界后才逐渐发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面对前途未卜的未来,谢灵运该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 江湖遇上爱

    江湖遇上爱

    欧阳影神奇穿越,倒霉连连,被人扔于乱葬岗;拜师学艺,女扮男装,化名为江湖;收保镖,遇乞丐,与古人结拜,成为追求者和被追求者;江湖动荡,知道穿越真相,姻缘簿上没姻缘!为达目的,混进紫禁城,碍于形势所迫,无奈嫁作别人妻;一杯毒酒,红颜殁,苦了一众痴情男儿!种种恩怨情仇,只因为遇见你,遇上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刘志丹

    刘志丹

    《红色英雄榜系列:刘志丹》内容包括:求学榆林,闹学潮锋芒初露;黄埔历练,回西安身担重任;渭华起义,举大旗声震陕甘;借水养鱼,搞兵运九死一生;武装割据,根据地建在南梁;三原整编,受挫折举步维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