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硬风寒的高原,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民间最热闹的节日。说它是高原的“狂欢节”,正是恰如其分。从正月十四“撵虚号”到正月十九“推棒槌”,人们把积攒了三百六十天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这短短的五天里集中迸放,其热力、其能量,若非你身临其境、目睹其景,实难想象。“闹红火”,“闹红火”,怎一个“闹”字了得!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又名“元夕节”、“灯节”。我这里民间,俗称“闹红火”。此节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在高原上薪火相传,已积千载,向为高原人珍好。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可谓一语道破。北方的冬天,苍茫廖阔,风冷霜寒,养育了祖祖辈辈高原人的丰沃黄土在灿烂的冬阳下静静地裸陈着,一时无言。就连寒风中匆匆的行人都不得不围裹着厚厚的大衣和围巾。但是请你不要因它的贫乏而生厌,不要因它的凛冽而踌躇,不要因它的低调而黯然。请在“闹红火”的时候到北方来吧!你会惊异地发现,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里,这些朴实、憨厚的高原人,人人心里都有一把火。众火相映,恰似这条高原巨龙掀鳞摆尾,喷烟吐火,舒筋展骨,翻腾跳踏着要从长长的严冬中苏醒!
可不。再过不了几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嘛!
想那远古时候,燧人氏偶尔钻木发现了火,自然是喜之不尽,人类的生存质量和进化速度也由此而大为改善和加快。火,自古便是人类的朋友,但燧人氏绝想不到他的子孙会这样来“玩火”。“闹红火”里的这个“火”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旺火”,何谓“旺”?以人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点燃,以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助燃,这把美丽的火燃在自然的田野里,燃在人们的心灵中,燃得天地通彻,四野皆明!这是野性的火,算不上典雅华美,不可能在高贵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无可否认,这是一种直接从生活和人体内采撷来的原味的智慧和快乐,它散发着黄土地的香味,演绎着高原人活生生的生命激情!
在高原,遍布机关和住户门口的“棒槌火”是“闹红火”的标志。“棒槌火”,用半头砖插花垒成有孔的圆筒状,底小口大形似棒槌,高一米多,内装柴炭,点燃后七窍生焰,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它在每年正月十四晚上准时点燃,放眼望去,大街上竖立着一溜浑身圆眼的喷火棒槌,蔚为壮观。它就象奥运圣火一样,一经点燃,在节日期间是不准熄灭的。除取其“旺”之吉兆外,它的作用,一是供观灯游玩的人们围火取暖,适意闲谈,二是供正月十六晚上“走百病”的人们烘烤从家里带来的馒头,烤至半焦,就在火边吃下,以祈来年福康。正月十九的晚上,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那些调皮的孩子站在火后向街心一推,随即轰然坍塌,玉碎珠倾,把整条大街映得通红,谓之“推棒槌”。“闹红火”闹到这会,也就正式落幕了。
火是动态的灯,灯是静态的火。灯与火,就是高原龙惺忪睁开的眼睛。晚间走上街头,无数盏彩灯齐放,把每一个角落都映得通彻透亮。但只见爆竹如矫龙入天,彩灯似银河落地,灯火交错,天呼地应,皎月亦把持不定。这边厢传统的走马灯、宫灯、生肖灯,彩绘高雅,剪纸空灵,仙猴摘桃,双羊抵头,方引人啧啧赞叹,那边厢巨型电动灯、人物造型灯、十米灯山、沿街牌楼,制作宏伟,气象万千,动转间挟风携雷,进退倏忽,又令人阵阵惊呼。无分男女老少,哪管士农工商,可谓倾城而出,但见万人空巷。苦寒了一年、辛勤劳作了一年的高原人哪,你们历过了春播的期待、夏锄的辛劳、秋收的喜悦,丰盈的岁月里,不就只缺一个冬节的狂欢了吗?那就让大山一样厚重、原火一样炽烈的情感,在这明彻的夜晚,无遮无拦地一泄千里吧!看那一轮皎月是多么的羡慕你们,她在那深蓝色的夜空中一踊一跃,也似欲下地来加入这狂欢的人群呢!
天明,灯黯,月隐。欢乐可以暂停了吗?不呀——你看,从四乡八镇,又拥来一波波的人潮。鼓声、锣声、歌声、喊声随着这汹涌的人潮破空而至,舞动其容,歌咏其声,灯火廖落的街巷里,又接着昨夜的狂欢,掀起了新一轮的歌舞高潮。你看啊,打迓鼓的姑娘一个个多么的俊俏,纤手舞鼓棒,翻出一团团红绸,特别是“引鼓”的那个姑娘,高鼻梁大眼睛细腰身,一身红绸衣,在八个身着白衣的“接鼓”姑娘群里高跃低伏,身手矫健,舞姿婀娜,尽演风流,惹得眼谗的小伙子们尾随其后看了一场又一场;你再看那群走高跷的汉子往来逗舞,演的是“天女散花”,踩着几尺高的高跷竟还能闪躲腾挪,是多么的惊险刺激。扮“天女”的竟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一张粉妆玉琢的俏脸,抬手动足间又吸引了多少女孩子艳羡的目光。耳边厢忽然鞭炮声大作,十几个身穿传统服装的小伙子用木棍分别举着龙头、龙身、龙尾激冲上场,先声夺人。随着引龙人手中绣球的指引,一条描画逼真的游龙在云雾中上下翻滚、时隐时现,狰狞的龙头张嘴吐舌不时地在人群上空掠过,骇得如堵的观者如波分水涌,缩头矮身躲避不迭。铿锵的鼓乐声中,平时高高在上神气活现的龙无奈地在人们手中作出各种舞姿造型,舞者酣畅淋漓,观者纳喊助兴,一解这片缺水的土地对龙神的怨毒之情。
龙舞方罢,跑旱船的舞蹈又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但见手握桨板、头戴斗笠的划船老翁彩衣脸谱,即兴作着一连串的滑稽表演,船中端坐的少女时而手持船帮分浪而行,意态飞扬,时而一声娇叱,把船转成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陀螺,当者无不喊叫闪避,风趣盎然,真个是在北方干旱的土地上,过了一把浪上行舟的足瘾。
除此之外,“跑炮”的画着怪异的脸谱,“脚脚马”套着滑稽的道具,“扮故事”的黄袍马褂,凤冠霞帔,粉墨登场,簇新的行头,细心的描画,倒也不逊于晋剧院的名角;演“大秧歌”的是群年逾花甲的老太。你从那优美的舞姿、开心的笑脸上能看出她们的年龄吗?啊,高原的狂欢啊,既无缠绵哀婉,又少韵味悠扬,多的是一股由健康的灵魂、强劲的肌腱里束管多日、一旦奔放而出的阳刚、粗犷、雄浑之大气。就连细腰不盈一握的长发小女,也会狂热的舞动着手中火一般的长绸,把小靴子跺得山响,竭尽气力跟那些山一般的高原大汉一起呼喝:“嗨!嗨!嗨!”惹得观者也热血如沸,齐声助喊,汇成黄河入海般的澎湃心音,就连远远的天边也泛起火一般的红晕,与黄土地上流动的彩色海洋遥遥呼应。这高原的天地,整个的被人们的狂欢点燃了啊!朋友啊,你又何用抱怨严冬的冷酷,这灯、这火,这色,不就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花吗?有了这些花,还怕找不到心里的春天吗?
灯节过后,夜幕会再度降临大地,星光也会重新闪耀天苑。但是扶老携幼、赏心悦目的“闹红火”,终是会把希望的火种留在人们的心间。下一个元宵的夜晚,灯还会亮,人还会来,腾跃的高原龙会驮着人们走进又一个狂欢节……
作一个高原人,美!高原的狂欢节,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