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07100000004

第4章 膳食养生(3)

《神异记》还有一则关于道士与茶的传说。相传,浙江余姚有一个叫虞洪的人上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头青牛。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予丹丘子也,闻于善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想遗也。”后来,虞洪就用茶来祭祀,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好茶。可见,道教信徒不仅爱茶,连死后都还希望以茶来祭祀。

道教禁酒倡茶是一种有利健康的养生之道。我们知道,酒和茶都具有饮用和药用两方面的功能,但酒却不像茶那样“温和”,尤其是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首先酒对胃粘膜有较大刺激,会增加肝脏解毒负担,使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引起大脑抑制,感觉迟钝,造成记忆力、判断力和理解力下降,并影响视力。过量饮酒还会降低人的缺氧耐力,当血中酒精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影响人体的效能,甚至造成事故。道教禁酒,从健康角度来看,是不无道理的。

茶叶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可扩张血管,有利于血液循环,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加强肾脏局部免疫能力和泌尿系统的抗感染能力。饮茶可加速胃液排出和胆汁、胰液及肠液的分泌,从而促进消化。茶叶中所含成分近400种,主要有******、茶碱、可可碱、胆碱、黄酮类、酚类、醇类、醛类、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还含有钙、磷、铁、氟、碘、锰、钼、锌、硒、镁等多种矿物质,是理想的营养饮料和抗癌饮料。现代医学实验表明,茶叶还可降低血压,防治冠心病,减肥降脂,治疗糖尿病等。所以道教倡茶也是养生之法,而道教徒以种茶和品茗为乐事,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

小知识

道家斋戒

斋戒在中国本古已有之,以后道教将其作为崇敬神仙、涤荡身心的一项重要修习方法与活动。“斋”的本义指通过节食除烦、虔诚整肃、专一心志等过程,达到身、口、心三业清净、神与道合的目的。“戒”是“斋”的进一步发挥,有固定的条文和仪式,更具强制性。斋戒活动要求实行者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腥,以示虔敬。道教中斋戒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即设供斋、节食斋和心斋。前两种针对外在之身、口,后一种直指内在之心识,故三者之中,以心斋最为重要。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斋戒法进一步丰富,名目繁多,有“六种斋”、“十二种斋”、“杂斋”等多种。

药食同用,相得益彰

道教认为,食物本身就是一味药,吃得好有益于身体健康,吃得不对,会使身体产生疾患。隋朝杨上善说:“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以充饥时谓之食,用以疗病时谓之药。”这里提出了医食同源之说。“医食同源,食借药威,药助食性,药食同用,相得益彰”,说的就是药物与正确的饮食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记载,“老年偶患微疾,加意调停饮食,就食物中当病者食之”。这也是运用饮食治病的记载。

葛洪在《微旨篇》中还谈到服药与饮食的关系。他认为治病之药应服于食前,养性之药服于食后,“欲以药攻病,既宜及未食,内虚,令药力势易行,若以食后服之,则药仅攻谷而力尽矣;若欲养性,而以食前服药,则力未行,而被驱之下去不得止,无益也。”《至玄总》说:“圣人于春夏养阳,于秋冬藏阴,以顺其根。故沉浮于万物与生长之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此五味辛、甘、苦、咸、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此四时病,五味之所宜也。”

饮食是生命之源,也是致病的根源,就像雨露一样,既能滋养万物生长,也助长了杂草丛生,这就要看人们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勤劳者,能及时除掉杂草,使庄稼茁壮成长;一个懦夫懒汉四体不勤,肯定会让庄稼荒废。这里的时机和措施都在人主动积极地把握之中。

饮食,不同的年龄段对其要求有所不同:食不可偏,偏则有弊。青少年饮食当促其发育、中成年要促其强壮,老年则善其保养。温补并非人人有益,清消也并非人人都忌。不同的体质对食物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应因人而异。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消补兼用,酸碱中和,热凉不偏,荤素齐备才是食养之道。总之,对自身有益就用,无益就避。合理膳食乃道教“医食同源”的思想,对现代养生学仍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日本学者中山时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曾引用过这样一段话:“寻找灵丹妙药的道教信徒,恐怕品尝了所有种类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这种品尝或许对中国人异常广泛的嗜好及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光荣。”

确实,道教为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快乐,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不仅采用调息、导引、房中术等各种道功道术,而且还以饮食的方法企求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道教饮食既是道教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方法,它将饮食与修炼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体现了道教对饮食的态度和其饮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小知识

欲得长生腹中清

现在的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的乐事,却不知多食使气凝滞,多睡使人神志昏,这是养生的人所忌讳的。过去,应璩诗中说一老人长寿的缘由:“量腹节所受。”《博物志》上说:“所食愈少,心愈开;所食愈多,心愈塞,寿愈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照这三少,神仙诀了。”马总《意林》引道书说:“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这都是古人相传养生的秘诀,现在也可得到验证。

五谷可疗饥,百药亦济命

在道教宫观中常住的道士,一般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通常是集体用餐。其具体食谱,根据所处环境及条件而定,主食以五谷杂粮制品为主,副食以时鲜蔬菜为主,饮品有茶。干稀饭搭配,或者早稀、午干、晚稀,不求丰盛,但求简朴;不求精美,但求素净,果腹而已。有的高道隐形于山林之中,吃的喝的皆就地取之,并与服食修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具特色的食谱。

对于这些高道来说,饮食与服食养生常合而为一。服食,指服用某些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是道士们的重要修炼方法之一。在我国古代巫术中,就有食用某些动物、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的观念,如《山海经》卷一载“仑者之山”上面有一种草,长的像谷子而有红色的纹理,味道甜美,食用以后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解除人的疲劳。到了战国时期,神仙家们更据此大肆宣传服用不死之药可致长生。从西汉开始,一些方士则自己合药,供信仰者服食。于是,这些高道便继承了方士们的服食思想和医学服药治病、防病的方法,并与自己的日常饮食结合起来,成为修仙的重要方术之一。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俗人见浅……只知五谷疗饥,不知百药济命。”他把五谷与百药相等同。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便大倡服食“仙药”的好处:“《神农本草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指五石散等金丹)者,肥泽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相毕,日月并列。”葛洪《神仙传》中也大谈特谈“服食”的好处,如其在神仙“乐子长”中介绍:乐子长是齐地人,年轻时就好道,因到霍林山,遇仙人,授以服巨勝赤松散方。仙人告诉他说:“蛇服此药,能化为龙;人服此药,能返老还童,又能升云上下,改人形容,崇气益精,起死养生。予能行之,可以度世。”子长服了此药,活到180岁时,其肤色还是很滑润。乐子长的妻、子九人,都服了这个药,于是老者返少,小者不老。乃入海,登劳盛山而仙去了。

著名的道教养生学家葛洪认为,服食的药物分为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强身健体、治病救人”,而金石之药则是用来成仙用的。按照道教的说法,服食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药用来养身,中等药用来养性,下等药用来治病。道教所说的“救亏缺”,意思就是补充元气、滋阴壮阳、调和五脏、荣精和血以及治疗疾病,而通过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道教早期的炼养之术,在道教的探索与实践中已逐渐地被摒弃,究其原因,就是早期的炼丹术提炼水平较低,在提纯丹素的时候无法剔除其中的有毒成分,致部分食丹者丧命。

由于道教穷尽心力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滋补作用,所以,他们不仅逐渐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药物补养体系,而且找到了一些对人体极为有益的滋补药物。如《太玄宝典》所述的茯苓制作及服用:“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

总之,道士们希望能够像神仙一样超越肉体凡胎所必需的每日进食,闲置起肠胃,不受饥渴之苦,免除口腹之欲,惬意自在,长寿升仙。即使极境难至,他们也退而求其次,尽可能地简单朴素,粗茶淡饭。因而,对于那些养生有道的道士来说,并不会因此而面露菜色,反而多有高寿者。

小知识

“神仙饭”

黄精是被道家很推崇的“神药”,又名“神仙饭”。因为黄精是植物的根块,含有淀粉可以充饥,同时又有养生功效。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与老小代粮,谓之米辅也。”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客”的句子,可见那时候黄精就被认为是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物了。晋代张华在其《博物志》中写道“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现代医学证实,黄精的确有防止动脉硬化、肝脏脂肪的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等疾病。

常饮水,清肠益健康

水有“百药之王”的称号。没有食物,人类可以存活几周,但是没有水,几天后,人类就会死于脱水,我们身体超过2/3的部分是水,但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喝水的重要性。水在人体细胞内是物质代谢的主要媒介,而在细胞外又是细胞生存的环境,物质代谢就是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而代谢产物正是溶解于水中才得以排出体外。

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增加代谢功能,调节血液和组织液的正常循环,溶解营养素,使之易于吸收和运输,帮助排泄体内废弃物,散放热量,调节体温,并使血液保持酸碱平衡。

水是人体内包括最多的成分,也是消化食物、传送养分至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循环(如血液和淋巴液)、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保持它们湿润所必需的。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液体,其生理功能与血液相似,它能使钙和镁之类的物质到达健康所需要的身体组织中去。

在道家看来,水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道教始祖老子常以水来形容“道”称赞水以柔弱战胜刚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认为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性之柔,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可见水的性质体现了“道”的柔而不争的无为之道的德行。在《道德经》一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正因为如此,有道德的上善之人,会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虽然,饮水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但只有懂得科学喝水,才能保健康。那么,如何喝水才算科学呢?

1.不可大口喝水

口渴的时候,不少人习惯“咕噜咕噜”豪饮一番,殊不知,这种饮水的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少量、多次、慢饮是正确喝水的3条基本准则。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下咽,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

2.喝水量因人而异

健康人可以以尿液颜色来判断何时应该多补充水分: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淡黄色,如果颜色太深就应该补充水分,若颜色很浅就可能是喝水太多了。

对于病人而言,喝水更需因人而异。例如,同是心脏病患者,当患者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每天需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以免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当患者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时,则不宜喝水过多。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不宜喝水过多。当感冒发烧时,自呼吸道丢失的水分比平时要多,另外发烧体温增高,从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要适当多补充水。

3.每次要喝200毫升

也许是因为生活太忙碌,工作太紧张了,也许是因为喝水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小了,人们总是不加以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口渴了才喝水,或者每次只是“蜻蜓点水”一样地喝一点儿。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事实上,人体中的物质75%是水,当人体失水量达体重的2%时才会感到口渴,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口渴时,你的身体已经处于慢性缺水状态了。”因此,应有规律地喝水。

不仅如此,规律性的喝水也并不是说每次只要喝一点儿就行,还有一个量的问题。“每次喝水过多或过少都不好。一口口地喝,只有70%的水分被人体吸收,一次喝太多又会增加胃肠负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每次喝200~250毫升,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利用。”

小知识

喝水含一含再咽

国内外专家多次研究证明,将水含一含再咽的方式是最科学,也是对人体最有益的。

1.大口地喝水,容易将过多的空气带入胃肠道中而导致胀气,必然会引起胃肠的不适。

2.含一含再喝,可以使得入口的水温变得与人的体温接近,而不会因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

3.可避免胃黏膜受到伤害。因为快速喝水容易使胃快速膨胀而刺激胃细胞分泌过多胃酸和消化酶,使胃处于强酸以及高消化酶的环境中,久之会伤害胃黏膜。

4.通常,我们感到口干才会喝水,所以含一含再咽,可以让口腔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水的滋味,并进一步使得口腔黏膜有更多时间来接受水分的滋润,这也是喝水用以解除口干的最好方法。

同类推荐
  •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内容简介:谁都看过中医,但可曾想过,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祖传下来的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都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之类;还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就是那些方子,垒出一堆“慢性子”的中药,时间久了才可见效。读了《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
  • 健康生活要知道的245种食物

    健康生活要知道的245种食物

    本书以方便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为主旨,通过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 学两个途径,结合饮食知识和动植物营养学知识,对所选用的245种食物的 来源与科属、命名与别名、营养成份、药用功效、食用方法、药膳方剂、食 用宜忌等一一作了说明,使读者大众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当中获得有关保健、 康复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在日常饮食起居中防病、治病的目的。
  • 朱丹溪抗衰老养颜心经

    朱丹溪抗衰老养颜心经

    一代名医朱丹溪传承600年的滋阴养护金方,一部真正让天下女人面若桃花、白里透红、滋润如水的红宝书,一整套最根本、最有效、最天然、最易行的抗衰老养颜方案。章子怡、刘嘉玲、关之琳、刘亦菲、刘若英、蔡依林、容祖儿等25位明星现身说法,解密滋阴养颜的妙处,60个最有效的美容处方,100个最有效的美容细节,让爱美的女人最滋润。
  • 补气血

    补气血

    本书介绍中医的望诊,这是中医所独有的,通过观察人的精神、面色、舌头、耳朵、大便、小便、头发、指甲、牙龈等等细微之处,可以初步了解身体的状态。结合书中介绍的“气”、“血”、“精”能量理论、调理方法,及时加以调理和纠偏,又何须等到真正生了大病再四处找大夫开药方呢?
  • 防病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养生智慧

    防病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养生智慧

    要想拥有健康,预防才是关键。如果在疾病到来之前,对身体发出的“呼救讯号”不加以重视,那么,通常就会因小失大,病来如山倒,就算花尽辛苦积攒的钱财,有时也无法挽救亲人的生命。
热门推荐
  • 诡母阴妻

    诡母阴妻

    我出生在南方一个保留着生育崇拜的小山村里。可我偏偏十几年来某方面都不太顶事儿。父母急于帮我找媳妇,居然病急乱投医让村里办白事的神婆给我说合了一门亲事。意想不到的是,女方居然长得十分美丽,而我的身体好像也开始恢复了。可偏偏那女孩是个傻子,表情呆滞木讷,和她交往之后,我的身边,诡异的事情也接踵而来,我才知道,一切原没那么简单……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九劫不死

    九劫不死

    不必焦虑,如果你是一片叶子,你的脉络也与其叶子不同,比他们清晰或暗淡,绝不会有叶子与你一样。如果是一颗尘土,你会和其他的尘土一样,随分飘扬,你们飞舞的方式也不会一样,无论怎样,你都是独一无二,与其他尘土一样的独一无二。一个大山之中的少年,一块黑色的石头,让他一步步走向了传说的尽头。九劫不死,万劫永生!
  • 花开然后呢

    花开然后呢

    青春,是一场浩劫还是一场幸福?花开,然后会怎么样?一群当代大学生究竟会发生什么事?
  • 官娇风鸿

    官娇风鸿

    上官仪意外穿越来到大唐,成为上官家的二小姐。当时正值武帝开文举,凭着一点小聪明的她,就此进入了武帝的视线。左手掌权,上挡外贼,下抵内患。变革中的她,与狄仁杰等人联手,彻底将唐朝打造成盛世之邦。
  • 藏在我记忆深处的你

    藏在我记忆深处的你

    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八月的艳阳,灼痛了双眼。我会一直在被你遗忘的那个小小世界里为你欢呼雀跃。
  • 追妻之路:傻子王爷与腹黑女王

    追妻之路:傻子王爷与腹黑女王

    她是一个被神卷顾的一个女孩。她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女孩。俩人分别在其它时空,一场机遇,让两人合二为一……………………。异世:他只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为了生存不得不装疯卖傻………………可她遇见了他,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
  • 加油吧爱情

    加油吧爱情

    我和他的爱情开始时,我以为只是谈一场恋爱;我和他的爱情进行时,一切我都相信他;我和他的爱情有了结果时,我愿意陪伴他一生!!加油吧!爱情!
  • 无尽之期:失心

    无尽之期:失心

    无界之境,无止无界。懵懂离家,一心只为更强。却不知此愿本是无底窟。魔炎渲染血刀,又会杀出怎样的一片天空。古龙附身,你是否还能重回当年。听信传闻,一心觅桐。怎不知那是早已失真多年的感情。天地混,光明现。世事早已更迭。手执剑刃,又能闯出一个怎样的世界!心迷,境乱。忍痛,抗争。弥止,云散。可能...你会后悔吧。后悔自己当初,天真的执念!
  • 凝眸只为你

    凝眸只为你

    我们从误会开始,又从误会结束,缘起缘落,酒醒终究是一场梦,但却无悔,用一切换取你的回眸,今生甘愿沉沦在爱的泥泞里,从此以后,你于天涯,我于海角。――凝柠如果爱可以从来,那么凝眸只为你。――南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