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季老曾说过: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这一点非常适用于我们当代的文坛,尤其是对一名作者而言,可谓是励志名言。作为一名作者,抑或高称谓作家,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这尤其是在小说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过去,我常对党建政治类的文章偶尔写一些中短评,立足社会热点和焦点写出自己的一己浅见,但对于文学类,小说类则写之甚少,这或许与从事的工作多少有点关系。我很喜欢文学,更喜欢小说。
对于一部作品进行评论,我认为无论是影视剧评,还是文学评论,抑或是单纯的小说评论,作为一名评论者都必须认真读透需评论的作品,这是基础,因为对任何形式的作品进行评论,都必须持有非常严谨的态度,这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必须对作者、对作品和读者负责任,不能不负责任地对作品胡评乱评,这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品的相关评论都是展示给广大读者看的,故而要对读者负责任,不能误导读者对作品的认识,以及真实的一次心灵碰撞和交流。文学需要持有严谨的态度,对文学评论,或者单纯地对某部小说的书评同样需要持有严谨的态度。
今天抽出半天空品读了《长歌为卿》这部小说,从第一章〈故地重游〉至第二十章〈云歌四时〉,我认真看了一遍,看后心中忽然产生了许多共鸣感和感悟,这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驾驭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端木凌、湘纪、花易冷,还是宁歌尘,都各有特点,对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都字字句句认真进行了细致描写和刻画。
看的出作者在对在结构这个作品时,作者采用了推波助澜、自然衔接的手法。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方才是风平浪静,突然间波涛陡起,由此产生了一种波澜起伏、高低错落的气势。
首先,来自作家处理的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歌谣礼俗等,这些,在小说中显然都注意到了,这对于故事中的情节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是妙笔生花!
再者,《长歌为卿》这部小说中所诠释的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对整部作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对于人物出场和人物塑造,都起到了‘红花需绿叶配’的作用,这一点也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这一点让读者读来更会被小说中的故事所吸引。在结构这个作品时,作者还采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手法。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紧张的场面。如果读者是对事态的发展和作品中人物命运关注的话,那么伴随着作品中险情的一个个出现,读者的心里必然会会发生一次次紧张的跳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悬念。
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
细读过这部作品后,作者的笔力和作品的凝重、恢弘大气,令我折服,让我震惊,一时思绪浪涌,兴感云屯。
那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那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那一个个命运独特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那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都仍然引我遐思,让我感喟。我坚信这部小说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评论,但我仍然觉得有话可说,我相信自己拜读时的直觉。(评论者:夜半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