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五月间,忙碌的麦收时节开始了。田野里,微风吹过,漾起一阵绵延的金色麦浪。一粒粒饱满的麦穗儿,惹得清平村的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除掉赋税,今年能收获许多余粮,这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儿。是以,对着忙碌、劳累的农活,大家也劳作得欢欢喜喜。
老杨头亦是乐得合不拢嘴,招呼全家更卖力地侍弄那几亩田地。家里的女人都下地了,就连周氏也时不时地到田里帮下忙。二郎体谅自家媳妇从未做过田里活计,便跟老杨头商量说,还是让李氏只负担家里的伙食,中午给大家送饭就得。老杨头也知这老二媳妇素来柔弱,可烧饭的手艺不赖,便点头应允了。
一旁,婆婆周氏和大嫂赵氏面无表情,只作未闻,而王氏一听不乐意了,急欲说话,看到三郎瞪了一眼便闭口不言了。歇息时王氏逮空儿跟杨三郎嘀咕:“刚你为啥不让我说?凭啥二嫂就不用做农活都让咱们来做?这大热天儿的,这可是有十来亩麦子要收呢!”
杨三郎拿了粗瓷碗从瓦罐里取水来喝,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才说道:“你知道啥!爹都同意了你还能不同意咱爹咋的?再说二嫂本就不会做农活儿,可烧饭却是咱家最好的。与其让二嫂在这里做不了多少活计,还不如在家给咱们烧饭吃哩!”说完看到老杨头大哥他们都已开始割麦子,便不等王氏再说话,自己也赶紧拿着镰刀去了,怕再迟些自家老爹又念叨他净偷懒儿。
王氏听了杨三郎的话很不以为热,都是做人家媳妇儿的,谁还不会烧个饭啊,有什么好的!正兀自忿忿不平着,听到周氏在麦田里招呼她休息好了就收麦子,不情不愿地慢慢往自己负责的那个麦拢挪。虽未到伏里天气,可到中午依然闷热得厉害。
近午时了,田里的麦子收了有十分有七,杨老头抬头望了望天,说道:“这六月的天啊就跟娃娃的脸似的,说变就变,这天眼看着要阴下来了。”“也是,说不得待会儿就下雨了。爹你看俺们是加把劲儿把麦子全收了,还是把割好的麦子先拉到村里碾麦场?”二郎边挥舞着镰刀继续割麦子边接口寻老爹拿主意。
“爹,这都晌午了,咱把麦子拉到场里就家去吃饭吧。这收了一上午,怎么的也该歇歇了。我们小的不敢说累,您和娘总不能太乏累了不是?”说着,旁边三郎笑嘻嘻地跑到周氏身边殷勤地捶起背来。周氏心道还是小儿子知道心疼人,正待说先回去歇晌,杨老爹就决定了:“再累也不差这一会儿工夫!咱还是先把麦子全收了。这可都是熟麦子,一下雨落在泥地里,不更麻烦?这剩的也不多了,就让你娘她们先回去,吃好饭给咱爷几个捎来吃食就成。收完都囤到麦场里,就不怕麦粒儿被雨打落地喽。”
周氏也只得应了,大嫂赵氏无甚反应,王氏则喜不自胜,忙收好镰刀来到周氏身边:“娘咱先家去,也好早些给公公和三郎送饭菜来。”周氏看她急不可耐地想休息,本想奚落她几句,听言也只扫了她一眼就喊大郎媳妇一道回去。
﹉﹉﹉﹉※﹉﹉﹉﹉﹉☆★﹉﹉﹉﹉※﹉﹉﹉﹉﹉☆★﹉﹉﹉﹉※﹉﹉﹉﹉﹉
杨家灶房内,李氏正忙碌地准备着一大家子的晌午饭,沐雪帮着烧火。虽不是炎夏,可烟熏火燎的,到底不大好受,李氏心疼孩子,让沐雪出去和春丫他们一起玩。沐雪也心疼娘亲,并不应话,除烧火外不时在边上打下手。正忙活着,院子里走来了一位上年纪的妇人和一瘦削少年,少年年纪约十八,眉眼间与李氏有几分相像,不同的是瘦削中带着几分刚毅。听到响动,沐雪出了灶房。看到来人,她欣喜地喊道:“姥姥!舅舅!”飞扑过去抱着舅舅,李寒光宠溺地抚了抚她的头发。李氏顾不得洗手,忙欢喜地迎了出来:“娘,寒光,你们咋来了,家里麦子都收好了?”高氏把手里拎的糕点递给女儿,才说道:“咱家田地少,都收好了。”“姐,这两天我本该来送扇子的(北方一些村落习俗,麦收时节娘家人给出嫁的姑娘家送节礼)。可娘也想来看看沐雪,就一道过来了。”
“若是想沐雪了,等过些天麦子收好我带她去就是,娘你前阵子还身体不大好。”
“老毛病,早没啥了,你家里事多,还不定怎么忙,几步路我这婆子还是能走的。”高氏搂着沐雪满是欢喜,舍不得放手,“雪儿乖丫头,一段时间不见又长高了。”
因中饭还要收尾,高氏和女儿一起到灶房做活儿,顺道说说体己话儿,沐雪便缠着舅舅要识字玩。李寒光幼时由老父启蒙,近些年虽要忙活庄稼,学业却也不曾落下。之前沐雪去时,寒光也曾教她读书识字,这次便检查起沐雪的功课来,舅甥俩一个教一个学很是认真。
这边灶房里,高氏知道女婿是个老实可靠的,只亲家和女儿的弟妹难相处了些,可没儿子傍身闺女在这家腰杆也直不起来。“我听你上次说一直在调补身子,现在还没信儿?”说起儿子这事,李氏也不知该如何跟娘亲说,着急也是无用。
“前儿个我去邻村庙里给你请了个求子符,据说很灵验,你带在身上,期盼好消息赶快到。”
“娘,该有的终会有,命里没有的也强求不得。我有沐雪就知足了,她乖巧懂事,比许多小子都强!再说我觉着自个儿身体调养了一段时间,比以前舒爽了许多。”高氏也夸赞沐雪,可说到底还是要有个儿子傍身,以后沐雪出嫁了也能有个依靠,李氏也感激娘亲的一片苦心,把那符揣在了身上。
午饭准备了七七八八,沐雪姥娘便说要家去,李氏有心想要留顿午饭,可高氏说现在正农忙,女儿本就够辛苦了,家去吃饭也便宜,再说她也懒怠跟闺女那难缠的婆婆打交道,为人刻薄还抠门的很,若是留下来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背后闺女要怎么受委屈。当初自己和老头子只看到杨二郎如何如何好,却是没打听到老杨家有这么个厉害婆婆,唉,这么些年了闺女和女婿没能生养出儿子,本就不受婆家人待见,自家闺女还是要自己家疼惜些,只盼将来分家了女儿女婿的日子能越过越好,最好再填个外孙,到时自己想啥时候来看闺女就啥时候来。想到这儿,高氏心绪稍好些,带着李寒光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