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4500000040

第40章 2.玻璃

敖木伦之战进行时,锦衣卫那边终于把弹劾卢象升的案子查清,这事纯粹就是一些和卢象升有矛盾的文武官员的肆意污蔑,东厂那边单独去查的,也没查出内阁首辅黄立极有掺合到这事里来。

这也让朱伟迪松了口气,要是阉党首领也不听话,要再掀起一阵政坛大风暴,他也觉得难办。

既然事情都查出来了,都是些品级不算高的家伙,那事情就好办了,统统抓进诏狱,交三法司会审便是。大明的官员,最怕的就是查,特别是这样的官员,污点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

一场敖木伦大捷,外加一场让二十几名文武官员落马的大案,把今年恩科会试的风头也盖过去不少。

敖木伦大捷后,朱伟迪觉得满桂、曹文诏和何可纲都不错,加上他们的家丁如今折损殆尽,也省去了许多麻烦,正好卢象升那边好几个武将落马,让阎鸣泰把这三人全调到新军去了。

唯一的不好之处只是,祖大寿的势力在辽镇更加是无人可制,朱伟迪派出的厂卫早已探知,祖大寿练出了几千家丁,按照以往谁的家丁多,谁实力强的标准,这祖大寿便是李成梁死后实力最强的武将。

对这个和李成梁一样拥私兵以自重的祖大寿,朱伟迪十分忌惮,不过他也知道不能对祖大寿动手,祖家现在是北方最强的半军阀性质的势力,只能慢慢来。

好在如今京营实力已经增强,朝廷也不需要过多地看祖大寿的脸色。

二月末,朱伟迪开始变得很忙,频繁的武将调动,导致他必须要接见大量的武官。先是赶来京师叙职的蓟州镇总兵马世龙,然后有满桂等功臣,再便是一些辽镇的新任武官。

满桂等人面见朱伟迪时倒是没把敖木伦之战的事实说出来,说出来对他们毫无好处不说,还要得罪一大群文官,他们没有那个胆量。

不过朱伟迪夸赞满桂等人时,他们的神色都有些不自在。

大明原本只要砍到几十个建夷的脑袋就算是大捷,一场近三千建夷首级的大捷,也差不多够满桂成为勋贵,不过因为朝廷还要重用,只是给满桂等人加了大堆的虚衔,赏了银钱无数,没有封爵位。

此次大战阵亡将士的抚恤比之以往也高了一倍,朱伟迪派出了厂卫去严查。不过他也没法保证没有人伸手,对大明朝的官员们,他早已经彻底死心,至于厂卫,他也清楚这帮人的德行也好不到哪里去。想要每个人都清廉忠诚,那是神话,眼下这个坑爹的大明朝里,他也只能依靠这些厂卫们。

一场大战过后明金战争的形势再次发生微小变化,此时大明虽然还是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中,不过被攻入边墙的可能性已经大减,随着蓟辽重镇的增兵和各种城防修筑工作持续展开,一年之后,后金即便吞并了蒙古,想要入寇都非常困难。

朱伟迪也终于松了口气,不再成天为建夷入寇发愁,他关注的重点也回到如何夺回军权和发展科技方面。

科技研究砸进去了很多钱,不过朱伟迪最看重的冶金工业发展依旧是进展缓慢,土高炉加了个质量不佳的蓄热炉,用高炉废气预热空气,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要显著提升燃料利用效率,显然需要不断改进蓄热路的管道和砖石的构造,不过概念给出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完善,加大研发投入总会看到成效。

明代早知道生石灰造渣技术了,耐火砖性能也还好,明代的土高炉产量受限制,主要是因为土法炼焦工艺造出的焦炭不够好,鼓风设备也太原始,不过即便如此,明代的冶铁技术还是处于领先水平。

炼焦工艺,朱伟迪已经开始让人去试,具体怎么做他也只是给了个方向,要求控制好焦化程度,还要将焦油收集,这个焦化工艺还处于摸索起步状态,要出成效估计还要实验上一段时间,要真正手工工厂化生产又要更长一段时间。

这个朱伟迪也不急,他知道技术方面的事急不来。

至于更好的鼓风设备,朱伟迪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慢慢去研究制造变速齿轮,只有变速齿轮才能把缓慢的动力源变成速度更快的风力。

倒是也有出现进步的,在朱伟迪的指导下,加入砒霜作为除泡剂,在研究耐火坩埚的那组工匠帮助下提升了炉温,加大了搅拌力度之后,澄清无泡的钠钙玻璃算是烧制成功。

不过玻璃暂时还是没法量产,原材料纯碱一直就是个大麻烦,要从各地的盐湖碱土中把天然纯碱含量高的找出实在很难,成本也不低,此时钠钙玻璃现在的造价也不比中国的铅钡玻璃便宜太多。

解决方法朱伟迪也有,没有合成氨技术,那就只能用索尔维法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这种方法,氨气可以循环使用,在氨气制造不易的时代算是最佳的纯碱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只是实验室中用天然氯化铵为原料制得氨气后,才获得了成功,干馏生物原料制取氨气,还有大堆复杂的设备都还没有着落,要成功获得工业化的高纯度纯碱,还要研究很长时间。

这个制法制取纯碱,要用到大量的盐,用现在的煮盐法制出的高价盐作原料显然不合适。

想到这个食盐,朱伟迪又动了下早就存着的改革盐政的心思。

大明按户籍纳税的七千多万人口,每年不算私盐,盐产量是6亿斤左右,(一斤折合现在596克),这样大量的盐,盐税最多时却只收上来250万两白银。而天启六年,一年盐税也就五十万两多一点,这样的情况下,管盐政的官员们还在要朝廷减盐税免除百姓负担。

历史上的那个二货少年崇祯,在崇祯元年,就直接在东林党的文官们忽悠下把盐税减到了只收上20多万两,他都要穷死了还断自己的财源,完全是作死。

朱伟迪在上台后专门研究过一阵子的盐政,查过不少的历史资料,发现:户籍人口六千万的北宋,年盐产量远不及大明,收到的税却有1200万贯左右,比大明不知高了多少倍。而北宋一斤盐差不多是50文左右,而大明朝一斤盐差不多0.3到0.4两白银(《续文献通考》卷20,《征榷·盐铁》),折合300文钱,盐的零售价大明比北宋还要贵。

朱伟迪不是傻子,很快明白大明盐业的利润都让大盐商与官员们吞了,朝廷只能喝到了一点点的汤水。

这么高的盐价坑苦了天下百姓,朝廷却没得到什么利益,朱伟迪倒是很想把大明的盐专卖制度废去。

不过,经过上一次那借贷记账法事件后,朱伟迪现在要变革制度时不会再拍拍脑袋就做决定。对改革盐政这件事,细想了下很快明白文官们绝对不会同意,只得果断放弃。

把玻璃烧出后,朱伟迪一直想要的化学仪器很快便有了着落。当然,他是不会去让工匠们直接凭借经验去吹,那吹出来的东西形状和大小都无法统一。

他翻过技术史,记得玻璃的直接模型成型技术。这种技术也只是需要一个概念,只用把熟铁打造成两半对开的烧瓶、曲颈瓶与试管等各种容器模型,沾起玻璃汁往里面吹,成型之后打开模子,切齐瓶口,再用东西打磨掉因为模子接缝而形成的细线,这就成了。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吹出来就是各个规格完全统一,完全标准化的瓶子器皿。

朱伟迪希望的化学实验器材也初步到位,只是玻璃的热处理技术还不到位,想要做出能放在酒精灯上烧的,还需要下功夫研究。

有了玻璃自然是要造镜子的,现在的玻璃虽说有点贵,但是再怎么也比青铜镜要便宜得多。

朱伟迪也懒得去用水银贴锡法,那种方法太慢,贴锡要一个月,工人们还要忍受充满水银的有毒环境,他自然是要研究出更好的银镜反应法,银镜反应法,唯一的技术难点就在葡萄糖溶液,那个倒是有点麻烦,用盐酸处理淀粉,工艺流程很多,还需要慢慢研究。

玻璃制造成功后,朱伟迪最关注的自然是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显微镜的镜片磨制却是一直都没有多少进展,朱伟迪去过问了一下后很快发现自己又做傻事了,他这想起早期的半手工磨制技术是造不出倍率较高的显微镜镜片的。

显微镜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倍率都非常低,唯有列文虎克才能做出直径为2~4毫米、放大倍率高达120~270倍的单一镜片,并以之观察一微米大小的微生物。但是他对于自己的造镜工艺始终保密,而他也成功地保密了250年之久。

实际上,所有人都认为列文虎克在磨制超薄型镜片上有独特天赋,又下了苦工。很长时间以来,欧洲所有制镜专家学者无不在向虎克学习,始终走打磨路线,没日没夜地磨镜片。直到1950年左右,一个美国人才戳穿了虎克的秘密——列文虎克的镜片,根本不是用磨出来的,以19世纪中期以前的技术,也不可能磨的出来。

列文虎克制造显然镜的方法也不难,让玻璃工坊的玻璃匠先烧制一根细细的玻璃棒,就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用来搅拌烧杯的那种东西。然后手持两端,把中部在火焰上烤软,再拉成两半。此时,原本中间的部份就变成细长的样子。然后,再把这细细的一端斜着拿到火上仔细烧烤,此时融化玻璃汁就会顺着这半截玻璃棒流下来,直到尖端的时候,就会凝成一滴泪滴似的玻璃珠。

虎克的显微镜片完全是靠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等形成的凸透镜,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打磨工序。根据同样的原理,还可用烧细拉伸但并未烧断的玻璃棒,以夹具夹住两端烧烤其中间部份,经由巧妙的角度与时机调整来烧烤其中央使之半液化,以制造各种形状的透镜。虽然这没法解决色差的问题,但是制造速度非常快,并且成本极低。

想要随心所欲造出各种凸透镜,需要相当的经验。但是这种制镜方法不需费时打磨,工匠可以在短时间内不断尝试,积累经验的速度快,估计很快便会有成效。

朱伟迪也清楚,玻璃烧制技术也不是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了,普通玻璃折射度不够,并不是很适合做望远镜和显微镜,要造好的光学器材,还是需要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具体如何造,朱伟迪就不是太清楚了,他只记得要加入适量的铅或是铅的化合物,要隔绝火焰在密闭的容器中制取,这样才能避免煤中的硫与铅反应影响玻璃质量。光学玻璃中要添加多少铅之类的技术问题,也只有让工匠们慢慢去摸索。

同类推荐
  • 太平新语

    太平新语

    一个悲催的现代人回到1850年代!给你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太平天国
  • 回到唐朝当太子

    回到唐朝当太子

    这一刻,我不再是刘阳,而是大唐太子李承乾。斗李治,战突厥,灭吐蕃。既然我穿越来到唐朝,那就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大唐太子路!
  • 蝶裂

    蝶裂

    太祖皇帝突然病世,更离奇的是太祖竟然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兄弟。朝里朝外一时众多非议,民间甚至流传太祖皇帝是被当今皇帝加害而死的。一时间新朝岌岌可危,不得以,杜太后发明旨晓谕朝廷,才平息了这段风波。
  • 昭宣时代

    昭宣时代

    《昭宣时代》主要内容:后元二年(前87)至黄龙元年(前49)的三十八年间,正是史家乐道的昭宣“中兴”时代。这一时代,既不似高祖时代那样波澜壮阔,亦不如武帝时代那样灿烂夺目。如果给昭宣时代以一个历史定位,似乎更类于“文景之治”。不同的是,“文景之治”迎来是是武帝英雄时代,而宣帝辞世之后,嗣君元帝“优洲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 大民共和演义

    大民共和演义

    当历史系高才生王俞夏穿越清初的那一天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便渐渐朝着未知的轨迹开始滑行。。
热门推荐
  •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本书编写方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原理与方法结合,传统管理与新的经验结合,目的是帮助商业经理掌握较深厚的基础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功底。因此,本书不仅辅导应试,还是商业经理和其他商业干部的日常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各种业余大学)商业专业学生的辅助读物。
  • 洪荒大天尊

    洪荒大天尊

    穿越洪荒,成为昊天,为了摆脱命运的束缚,昊天毅然踏上帝王仙途,一路披荆斩棘,争霸洪荒,誓要君临三界!洪荒世界,我为大天尊!
  • 多重身份:倾国萌妃

    多重身份:倾国萌妃

    他;21世纪天才女子,从小魔鬼教学的他,有了很多身份毒医、杀手、神偷、设计师都不在话下,重要的是他的厨艺大过五星级大厨,功夫高过李小龙,他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天才的他却因为去偷一个价值上亿的宝石被宝石带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古代,他堂堂的21世纪天才就这样“华丽丽”的穿越了,于是他立志要让历史翻天覆地。
  • 异界之梦魇骑士

    异界之梦魇骑士

    一个少年杀手,在一次事故中死去。诡异的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奇异的大陆……请看少年杀手如何在这异界大陆创出一片天地,如何坐拥美人,傲视天下。
  • 羽落听禅

    羽落听禅

    为何而战?战又为何?潇潇暮雨,只为伊人,羽落,是结束也是开始。梦回已逝,在过去和曾经。静静地守护,执着的追求,强大的同时,种种的危机纷至沓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
  • 神话永不终结

    神话永不终结

    一个身怀艾泽拉斯各种技能的男人在新世界的故事
  • 冬天无雪

    冬天无雪

    这部小说是发生在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晋江,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故事,以中国开放改革为背景,以第一主人公许佰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写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感情上的纠葛,尤其李碧以晴她女性的细腻、真挚的情感精确的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塑造了李碧晴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构思极富有浪漫情调和强烈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都细腻生动,语言优美,使得整个作品极有魅力,作品展现另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由许佰强所展现的人生心路历程的故事,把读者带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红火的荒唐的不堪回首的年代,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导弹的威力有多大

    导弹的威力有多大

    从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开始,导弹——这种长了眼睛的武器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小军迷的军事知识构成也该与时俱进了!《小军迷对你说:导弹的威力有多大》为你精心准备了当前世界最尖端的导弹知识,甚至一些导弹的发展构想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可以说《小军迷对你说:导弹的威力有多大》是小军迷们了解导弹知识及一些尖端导弹介绍的最直接窗口,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 无上咒师

    无上咒师

    “为什么别人念咒不灵,你念咒就灵呢?”“因为我是咒师啊——”周大军笑道:“三百年来第一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