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的确很有派头,只是这里还真的感觉不到任何紧张气息,明明中原各地战火连连······”黄月英抬头望着铁甲般厚实的城墙,气势恢宏,碧瓦飞甍,延至天边,犹如拔地而起的高山,巍然屹立。
而城下的人民,与其用祥和来形容,不如说是不谙世事。据了解,城门每日开放的时间并不长,可进城、出城的人依然屈指可数,繁华不见,静谧异常,似有与世隔绝之感。
诸葛亮摇了摇不知道从哪儿捡来的破羽扇,笑容如三月桃花般灿烂,“CD好歹也是益州的首府,守城将士居然如此松懈,当真是久疏战阵,萎靡不堪。”
黄月英看着他那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失声笑道:“你还好意思说别人?大冷天的却在摇扇?这合什么道理?”说着,她突然间想起,鹅毛扇本来就是诸葛亮的招牌,自然没什么好奇怪的。
“出门在外,总得有点东西装饰一下。”他低眉浅笑,用羽扇遮住了微扬的嘴角,却依然挡不住他出尘脱俗的容貌。
“是装饰?还是装腔作势?”黄月英开玩笑地挑了挑眉,无意中瞟见羽扇的反面,心里莫名地有些悸动,“怎么看着如此眼熟······”
这好像是我用过的那把,为什么会在他手里?还有,上面的字,我记得,很难看······
羽扇晃动间,隐约可以看到那些扭曲歪斜的字样,黄月英顿时满脸通红,“这扇子破旧了些,拿着反而显得寒碜,还是扔了吧······如果,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有时间我给你做把新的。”
“哦?这可是夫人第一次主动提出要为亮做某件东西。如此荣幸,便有劳夫人了。”诸葛亮轻柔地抚了抚手中的鹅毛扇,笑道:“至于这一把,实为亮之最爱,绝不会假借他人,更不会弃如敝履。夫人如此在意,不知有何缘由?”
听他这么一问,黄月英险些跳了起来,“我,我哪有在意?这破扇子有什么好在意的?!”
······他好像并不知道羽扇之前的主人是我,那应该也不可能知道上面的字是我写的吧?幸好,幸好字迹有些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出自何人之手,否则脸就丢大了······
她在一旁浮想联翩,却不知诸葛亮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她那瞬息变幻的表情。这样的她,如此真实,如此简单,一眼就能看出心中所想。
进城之后,眼前一下子热闹起来,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交谈嬉笑的声音,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巨大的反差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这就是CD真正的面貌?!不错,不错,倒也是个朝气蓬勃之地。”黄月英连连点头,对道路两旁贩卖的物件很感兴趣,于是东钻西窜,乐此不疲。虽然诸葛亮许她买下想要的东西,但她知道两人身上的银两不多,再加上她向来都是只逛不买的跑堂心态,为了享受过程而已,也无需添置什么用品。
然后,她停在了一个摊位面前,诸葛亮走进一看,只见一辆造型古怪的双轮独辕车,上面立着一个抬手指向前方的木人。
便听到有人吆喝道:“快来看,快来看,失传已久的指南车隔世再现,错过今日定会后悔一辈子!快来看,快来看,失传已久的指南车······”
“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的指南车?”黄月英回头看向诸葛亮,眼中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她一边专注地研究,一边喃喃自语,“嗯,嗯,不同于司南利用地磁效应,这指南车纯粹是依靠齿轮传动系统和自动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天啊,真不敢相信,古人居然有这种智慧!”
她兴奋得难以自拔,索性拉住了吆喝中的男子,急切地问道:“大哥,关于指南车,我翻阅过不少文献典籍,均没有详细记载。请问,究竟是何人造出这辆指南车?”
那人看她如此踊跃,也是满腔热血,激昂地为大家讲述了马钧重现指南车的过程,说得活灵活现。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北方有才子马钧,与他人争论指南车存在与否,随后兀自苦心专研,反复推敲,终于制成了传说中的指南车,以事实胜于雄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
最后,诸葛亮感叹道:“普天之下,果然藏龙卧虎,济济一堂啊!”
再往前,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却井然有序地往同一个地方跑去。见此情形,黄月英也跟着欢呼雀跃地凑热闹,完全不顾诸葛亮在后方高声嘱咐她当心点儿。
待诸葛亮好不容易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黄月英,却见她无精打采地站在那儿,于是气喘吁吁地说道:“夫人,下次不要乱跑,人多很危险······”然而,她却只是意兴阑珊地叹了口气。
顺着她的视线看去,人群当中是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子,不过二十,碧绿色的长裙,如水雾烟草,濯清涟而不妖,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裹胸,外披胜白如雪的狐裘斗篷,尽显雍容华贵,鬓发低垂斜插蝴蝶双飞金步摇。颈若削成,腰若约素,口若含丹,眉若远黛,肤若凝脂,气若幽兰,举手投足间似风拂扬柳,笑如牡丹花开,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
不知有多少男人看得痴了,险些流出口水,还拼命地向前涌去,就连诸葛亮都久久没有移开视线。
“哼,有这么好看吗?”黄月英不服气地捅了捅诸葛亮,用力之大差点将他顶飞出去。
诸葛亮刹那间回过神来,揉着酸痛的腰际,苦笑道:“我并非在看她,嗯~该说只看了一眼······”但见月英露出凶恶的眼神,他立刻转移了话题,“是她的身份让我有些在意,不自觉地思考入了神。”
“······长得漂亮,又是朱门绣户的千金,该不会是看上人家了吧?”黄月英小声地嘟嚷着,醋意甚浓。
她曾经以为,诸葛亮之所以会娶她,是因为黄家在荆襄拥有一定的权势,而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政治婚姻。即使他对她百般照顾,也被看做是在履行某种义务,她自然不会放在心上,更别说萌生感情了。但最近几日,两人单独相处下来,她的心境似乎有了不易察觉的变化,总是想要跟他说话,总是在意他的想法,总是喜欢看着他笑。
我恋爱了?!
想及此,黄月英不由地惊慌失措,面红耳赤,她羞涩地看向诸葛亮,却见他正在询问路人那名女子姓甚名谁,便犹如当头泼了盆冷水。
“你说她啊,她可是益州牧的女儿——刘璃姑娘!”
(本章中提到的马钧,字德衡,生卒不详,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他在官渡之战时提出过改进发石机,所以应该跟诸葛亮的年纪差不多,甚至更老一些。虽然那个建议当时没有得到重视,但之后他所制造的“龙骨水车”,研制的“水转百戏”以及改良的织绫机都深受百姓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而指南车,其实是在魏明帝曹睿在位之时重现的,这里提前引用了。好吧,是我写完之后才注意到,也就不想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