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9200000057

第57章 昼邑三日游子还乡(2)

孟子说:“彼一时,此一时也,情况不同啦。纵观历史,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且其中必有命世之才。自周以来,七百余年,论时间,早已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正系圣君贤臣出世之时。天不想平治天下,如想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何以要不悦呢?”

孟子掩盖了自己心中不悦的真相,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老犹志壮的博大情怀。然而理智和感情毕竟是两回事,能时时处处以理智支配、控制感情者,自古罕见。

昼邑乃齐之边塞小城,残垣断壁,破烂不堪,既无可观赏之山水风光,又无可游览之名胜古迹,更无可供享用之珍馐美味,但孟子却命弟子在此逗留三日,弟子们议论纷纷,不解其意,多认为夫子这是老糊涂了,惟万章心领神会——夫子这是在等待齐宣王来挽留他。

孟子虽非齐人,但在齐为卿,身为大夫。按周礼规定,大夫无罪而离国,需在边境上住三天,若国君差人送来玉环,便是挽留;如果差人送来玉块,便表示决裂;倘国君置之不理,根本不派人来,便将其离去视为无关紧要。人,是个矛盾着的有机体——每个人都充满着矛盾,任何人的一生都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当在临淄时,齐宣王亲赴稷下挽留,孟子执意离去,似乎一天也不肯多待;齐宣王又委托娴于辞令的淳于髡去挽留,他与之辩了个不欢而散;更有齐之官吏与百姓纷纷前往挽留,全被他婉言谢绝。如今他又于昼邑停留三日,盼望等待着齐宣王派人送来玉环,这岂不是十分荒唐吗?他心中充满了激烈的矛盾,他对齐、对齐国人民、对齐宣王有着深厚的依恋之情,对齐宣王并没有绝望,仍寄托着殷切的希望。当然,即使齐宣王此刻真的派人送来了玉环,倘仍不改变原来的观点,孟子也还是不会留下,他绝对不会放弃行仁政这一思想原则。

宿昼三夜,孟子就是这样在熬煎着自己,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其实这全是自贻伊戚,因为齐宣王像孟子不能放弃仁政一样不能放弃霸道。

孟子来昼的第二天中午,有一齐国绅士来访,此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穿着考究而无华,举止随便而不俗,颇有贤者的风度,很显出德高望重的神情。他是专为替齐宣王挽留孟子而来的,但却并非受宣王的差遣或委托,也许是出于爱国爱民的一片至诚之心。他很健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不像淳于髡那样批评指责孟子,与孟子辩真伪、论是非,而是大谈仁政,谈仁政的内容,仁政的意义,百姓迫切需要仁政,仁政将会给齐国和齐国人民带来的恩惠和好处,一言以蔽之,齐国百姓离不开孟子,孟子不能走。此人颇有些班门弄斧,仿佛孟子根本不懂什么是仁政,正需要他来讲解和教授;又有些嘴巴痒痒挠脚后跟,似乎齐国能否行仁政,关键取于孟子,眼下是孟子不肯在齐行仁政而欲离去。

这位齐国绅士在津津乐道,孟子却听得味同嚼蜡,听着听着,竟伏于几案之上睡起觉来。孟子的不恭之举伤害了这位道貌岸然的齐国绅士,他怒容满面地高声说道:“为了与夫子相会,头天我便沐浴更衣,洁身斋戒,今日拜见夫子,夫子竟昏昏欲睡而不听,岂不令人心寒!从今而后,我再也不敢同夫子相见了。”绅士说着,起身欲走。

“先生请坐!”孟子喊住了他,“先生可曾知道古之君子是怎样对待贤人的吗?请听我仅提两则。昔者鲁缪公尊礼子思,倘无人服侍于子思前后左右,便不能使子思安心;缪公尊泄柳、申详不如子思,然二子义不苟容,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他们自己便不能安心。先生既为老朽着想,竟连鲁缪公如何对待子思都未想到,不去奉劝齐王改变观点和态度,却以空言留我。先生之所为,是您与老朽决绝,还是老朽与您决绝呢?”

公元前312年的深秋天气,像一个神经病患者,哀乐无常,一会哭,一会笑。哭时秋雨淅沥,淋淋漉漉,让人烦恼,令人惆怅,人们的心也像这头上的天空一样铅灰,一样愁苦;笑时则云散天睛,阳光灿烂,巧云漫天,人们像从黑暗的洞穴中走了出来,豁然开朗。然而自孟子师徒离开临淄之后,这天却哭的时候多,笑的时候少,莞尔一笑,倒更反衬出其哭泣的哀痛与悲伤。大约老天也在为孟子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而断肠,为其仁政之道不能畅行于天下而忧伤,为天下之民不得被仁政之泽,整日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垂泪,所以才这样用泪水为其送行,以眼泪伴其归还故里。三天来孟子望眼欲穿,但却未盼到来自临淄城、来自齐廷只言片语的消息,他绝望了,决计第二天五更冒雨离开昼邑,离开齐国,决不彷徨!可是这一夜的雨竟下得是那么大,那么急,且刮起了狂暴的东北风,风雨肆虐地抽打着房盖和窗户,哗哗啦啦的响,犹若呼啸的鸣镝,棵棵枝枝都穿射在孟子的心上,这心被穿戳得蜂窝筛底一般。这一夜的天竟是那样的黑,黑得锅底一般,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辨人脸。万章与公孙丑等弟子犹豫了,这样的暴风雨怎么有法赶路呢?是否待天气好转之后再启程呢?他们来与夫子协商。“不!”孟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莫说是风暴雨狂,纵使天上下镰刀,也决不动摇!”几个时辰之前,他还恋恋不舍,不愿离开这片土地。现在,他却一时也不肯多待,无奈这一夜又是那样的长,那样的难熬,时光的流逝竟是那样的慢,凝滞了一般。这一夜孟子目不交睫,他披衣而立,呆愣愣地望着门外的雨幕,两只眼圈里都挂着晶莹的泪滴……

孟子师徒离开了齐国,有一位叫尹士的齐人评论说:“不识齐王之不可为汤、武,则是孟子的糊涂;识其不可,却要来齐,则是孟子贪求富贵。千里迢迢来齐,未逢知遇之君而离去,宿于昼三夜,然后出齐境,为何竟这样慢腾腾呢?对此尹士很感不悦。”

后来高子将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尹士哪里能了解我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此系我之希望;不逢知遇之君而离去,难道也会是我之希望吗?我不得已啊!我之所以于昼邑连宿三夜,是希冀齐王能够改变观点和态度,召我返回齐都,结果齐王却使我大失所望,我只好决心离去。尽管如此,我难道忍心抛弃齐王吗?齐王虽不能为汤、武,总可以干一番事业。齐王若能用我,我岂止能够安齐,亦可安天下!我多么希望齐王能够改变观点与态度呀!有人向王进谏,王不纳,他则雷霆震怒,一旦离开,不思返回。我难道能够如此气量狭小吗?”

尹士听了这席话以后,说:“我真是个小人呀!”

孟子师徒行至宋之石丘,适逢宋牼(kēng)欲到楚国去。宋牼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思想家,这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主张“少私寡欲,见侮不辱,以救民之互斗;禁攻寝兵,以救当时之攻战;破防主观成见,以识万物之真相。”孟子与宋牼是稷下学宫的老朋友,一旦相逢,自然要热情地交谈一番。

齐、秦是分处于东西方的两个超级大国,加上南方的楚国,正可谓鼎足而三。在齐、秦之间的强权均势下,楚国的外交动向便举足轻重了。当时楚国的朝廷之上分为亲齐派和亲秦派。屈原、陈轸是亲齐派,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楚怀王宠姬郑袖则形成了亲秦派。最初,亲齐派占优势,因此楚国的外交走亲齐的路线。秦惠王为了破坏齐、楚的亲近友好关系,就派张仪南见楚怀王,说“陛下若和齐国断交,秦愿将商于之地六百里赠与楚”。贪婪的楚怀王听了大喜,就和齐国断交,然后兴冲冲地向秦索六百里商于之地。秦耍赖说,答应给六方里,而不是六百里,双方因此而发生了争执。楚怀王中计受骗,大怒,动员军队,准备攻秦。宋牼正是欲到楚国去试图消弭这场战争,他告诉孟子说:“吾闻秦、楚将交兵,欲往见楚王,说其罢兵。倘楚王不听,则西见秦王,向其进言,劝其罢兵息武。二王之中,吾必有所遇合。”

孟子问道:“轲不欲问其详,只愿知其大意,先生将如何进言?”

宋牼答道:“吾将言其交兵不利。”

孟子说:“先生之志甚好,但以利说之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二王,二王因悦于利而罢三军之师,是使三军官兵乐于罢兵,因之喜悦利。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必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尽去仁义,怀利以相对待,如此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若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二王,二王因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使三军官兵乐于罢兵,因之喜悦仁义。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必将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去其利欲之念,怀仁义以相对待,如此而国不能以仁政王天下者,未之有也。先生何必言利呢?”

一个人的观点,岂是三言两语所能改变的,宋牼感激孟子的真诚美意,但仍以利往说秦、楚二王,但却不知其结果如何。

孟子心里很清楚,此番归国,今生今世永无再出的机会,故绕道向南,到宋去访过几位当年的老友之后,便匆匆踏上了归途。行至休城,略作停留。一天晚上,师生闲谈中扯起在齐后期的那段生活,公孙丑问道:“做官而不受禄,合乎古道吗?”

“非也。”孟子回答说:“在崇地,吾得见齐王,归临淄后便有去志,且坚定不移,故辞俸禄而不受。未几,齐有战事,依礼不可申请离开。久留于齐,非我志也。”

早在四年前,齐宣王曾于崇地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邑宰以上的官吏会议,会议旨在推行崇地聚敛钱财的经验。崇地农业征十分之二的赋税,商业、手工业、集市贸易等无不征税,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杂税,如修渠、疏河、筑路、开矿、冶炼等,也各有征税的名堂,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这种鱼肉百姓的崇邑宰,本应严惩,以儆效尤,但齐宣王却破格提拔其到朝廷之上总理全国财政。宣王想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而对外扩张,实现称霸诸侯的宿愿。即墨和东莱两邑邑宰提出疑义,主张轻徭役,薄税敛,与崇邑宰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为了震慑反对派,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齐宣王下令将两个邑宰处死,到会之文武臣僚无不悚惧。谁还再肯用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呢?孟子作为齐之三卿之一,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宣王的这一招,显然是对着他的仁政思想来的,看起来是处死两个邑宰,实际上矛头却直刺孟子。会议上孟子没有表示什么,更未像以往那样借机大谈仁政,据理力争。这并非是孟子在明哲保身,而是宣王使他心灰意冷,他对依靠宣王在齐行仁政失去了信心,决计离齐而去,回到临淄后便向宣王辞去了十万钟的俸禄,师生的生活开销全赖朋友们资助接济。

经过长途奔波,终于在这一年的九月九日,孟子回到了祖国,踏上了这块生他养他的滚烫土地。他脚下软绵绵的,他眼前云蒸霞蔚,他周围祥云紫气氤氲,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周身热血上涌,他的步履蹒跚,东脚打西脚,像一个醉汉。是的,他醉了,沉醉在温暖、甜蜜与心灵的慰藉之中。他似乎觉得自己醉得还不到程度,他要醉成一滩烂泥,生长五谷和草木,他要化作一阵浙浙沥沥的秋雨,浇灌滋润脚下这片有养育之恩的土地,他要变作青青的禾苗,越过寒冷的严冬,去迎接那明媚的春的天使,开始新的生活……

孟子不仅要变成一个醉汉,而且还要变作一个狂人,疯疯癫癫的到处乱跑,到处去看——凫村、庙户营、因利渠畔、学宫、子思书院、马鞍山、四基山;筑埋过的伙伴、铁匠铺里的张伯伯、杀猪的杜师傅、学宫里的老师与同学、父亲的主人颜崇义、公孙玺外公、雄健南将军、恩师司徒牛……不,狂人的脚步太慢,他要变作一阵秋风,在一个早晨将上述一切全都访遍。他要变作一个歌手,坐于几侧,抚琴击筑,引吭高歌一一歌颂三迁教子之贤惠,断机喻学之美德,买肉啖儿之母爱;感叹人生之艰难,百姓之疾苦,天下之混乱;抒发生不逢时之惆怅,不得知遇之烦恼,仁政难行于天下之痛苦……

四十三岁离家,七十八岁还乡,在异国他乡整整漂泊流浪了三十五年。三十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滴水,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上却又是何等遥远,何等的漫长啊!在这三十五年里,孟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士,思念家乡,因为这里埋有他的童年时期的幻梦,展现着他青年时期的追求,洒落着他中年时期的汗水。

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群鸟归林,分别栖息于自己的巢穴之中——这里是它们自己的家。这些形形色色的“家”并不十分理想,有的在峭壁之上,有的在悬崖之中,有的挑于树尖,有的藏于草丛,有的悬于苇梢……但栖身于其中的鸟雀们却感到舒适、温暖、安全。

航行于汪洋大海上的船只,或运输,或捕捞,整日在风浪中颠簸,随时都有船打人亡,葬身鱼腹的危险,一旦抵港,便有一种安全感,尽管有些渔港破烂得不堪入目。

孩子在外受人欺侮,回到家中,扑入母亲怀抱,则必耸肩悲泣,以滔滔泪水来尽诉委屈。

回归祖国的孟子,正如归巢的鸟,抵港的船,扑入母亲怀抱的孩子。

归国后,孟子并未先回因利渠畔的家中安歇,而是越家门而过,先去拜谒父母的坟墓。公元前327年,孟母死于齐,孟子以卿大夫的身份归葬其母于鲁。孟母的坟墓位于因利渠畔(今之邹县城)北约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东北麓,山虽不高,但怪石嶙峋,危岩兀立。两峰之间,地势低缓,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又名天马山。孟子三岁丧父的时候,其父原葬于离因利渠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母亲的灵柩自齐运至马鞍山下后,便将父亲的尸骨迁来与母亲合葬。

自从孟母仉氏在马鞍山东北麓安葬之后,孟氏后裔不断结冢而葬,坟地与日俱增,不断扩大。坟间通植松、柏、橡、楷、槐、桧等各类树木,蓊蓊郁郁,苍古幽深,人们敬仰推崇孟母,命此林墓群为“孟母林”。后世有诗赞道:

千古钟灵地,依依在此林。

昔贤历说意,慈母屡迁心。

归里横斜照,高松啭暮禽。

屹然与泗上,相望到如今。

连绵秋雨早已停息,刮起了狂暴的西北风。这风像一群猛兽在邹鲁大地上奔跑,翻滚,腾跃,逞着凶,撒着泼,任着性,漫过原野,掠过山谷,攀上峰巅,俯冲而下,长驱直入,发出一阵阵尖厉的啸叫。猛兽闯入孟母林,掀起怒吼的狂涛,拼命地摇撼着树干,大把大把地撕扯着树叶,抛撒空中,于是落叶萧萧似雨,飘舞林间,飞窜树丛,飘来飞去,落于树根,安然地躺在那里,甜甜地憩息,静静地入睡——这便是落叶应得的去处和归宿。

同类推荐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本书用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在外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努力向前!解读名人,穿越时空,遍览那一幅幅生动、精彩的人生图景!
  • 景电之父:李培福

    景电之父:李培福

    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再现了“李培福”这一历史人物,以传神的描写,塑造了“李老汉”这一文学典型。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汇集了从明到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精选古今中外近百位在人类历史 上做出杰出贡献并有着巨大影响的名人,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艺术 等各个领域。每一位名人的小传不仅概括性地介绍了其生平、影响、成就 以及后人的评价,还收录一两则极具代表性的趣事轶事,立体展现名人的 个性气质与人格特征。《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史 料力求详实,内容全面,侧重于展示名人的进取精神,为人们了解名人, 走近名人提供了一扇最便捷的窗口。
热门推荐
  • 万古武神

    万古武神

    武道盛世,帝者俯视天下,王者割据一方。五百年前,真武大帝陨落与混乱之地遗留大帝之心,自此无数强者、天才踏上了大帝之路,大陆由此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在这天才多如狗,妖孽满地走的盛世,无法觉醒星魂的少年周扬悄悄在江南郡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中举起了石磨盘…………
  • 惜乔

    惜乔

    姬传熙不知道他怎么就把一个那么爱他的女孩给弄丢了。司乔离开之后,他才发现和她在一起的十年,才是他眷恋的生活,可是他还能找回她吗?在这个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家世、背景、学历,这一切似乎都比爱情更重要。可是,这些真的那么重要吗
  • 龙珠错乱的世界

    龙珠错乱的世界

    当贝吉特打破世界的屏障,十二个世界,变得混乱,而他只想守护自己身边的人,也一步步走上巅峰,也源于一个少女。注: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简介该怎么写,所以随便写,不过,我在这先提醒一下,本文有些会是悲伤的故事,有些故事会是非常搞笑,文采也是一般,所以勿喷,我会慢慢进步的,不定期更新。谢谢PS:忘了说,是非是学生党(是非就是我啦==)
  • 九界星辰之神力源

    九界星辰之神力源

    地球、九界星辰。不同位面的世界因我体内封印而进行文明融合。危机,究竟是何?真相,可怕的真相揭开内幕。一切的一切,都将在新的世界悄然浮现。
  • 智慧背囊:最让你坚强勤奋的励志故事

    智慧背囊:最让你坚强勤奋的励志故事

    如果生活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故事便是汪洋里飘荡的小舟;岁月是一座望不透顶的高山,感动便是高山上绿荫的草木。最优美华丽的文字,最温馨动人的故事,最睿智的人生哲理,最经典的“智慧背囊”。阅读“智慧背囊”,是一种快乐。打开快乐与智慧的大门,亲吻那带着新鲜露珠,透着淡淡清香的玫瑰吧!拥抱那闪着壑智火花、充满青春气息的人生大树吧!
  • 重生之影子帝国

    重生之影子帝国

    周扬,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意外的重生到了2004年,他能否改变未来,获得更广阔的天空。
  • 韩娱之光辉

    韩娱之光辉

    他只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场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放弃了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后来,再次接触音乐的时候,却奇迹般的发出了以为不属于自己的光辉。当光芒洒落大地之日,也是他重回舞台之时。群号:119822063。现在进群还不用装新人哦~亲。不过记得看群公告。
  • 梦幻寻神

    梦幻寻神

    京城赵家的大少,赵辰因为一次偶然,打开了通往混沌的古路,并获得混沌的传承,拥有了混沌的所有力量,又一次偶然获得了万界至宝“浩劫”剑。修为超越了混沌。神;魔;人。任他揉虐3年统治万界。又一次偶然他获得万王之王图腾,他有不得不去凡界昆仑山清修试图揭开万王之万图腾;而另一边,赵辰的未婚妻为了寻找他而踏上了昆仑山。。。。。。
  • 器定乾坤

    器定乾坤

    一个人类与兽灵族并存的世界,人类强者器魂师与兽灵族强者兽魂师争霸的大陆。主角林问天从一开始觉醒了低级器魂,又是如何走向武者颠峰!且看本书,器定乾坤。感谢我看素材网免费提供封面支持!
  • 最萌驱魔师

    最萌驱魔师

    传说地狱魔王路西法长相俊美却喜怒无常,喜欢杀戮,喜欢吞噬灵魂,非常残忍。可是现在这个站在自己面前身材只有六七岁孩子的大小,嘴里还吃着棒棒糖自称是路西法的家伙又是谁?好吧,暮雪知道传说不靠谱,可是怎么能不靠谱到了这个地步?他是靠卖萌坐上的地狱魔王之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