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3600000012

第12章 道家的教育思想(2)

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至关重要,而且主张相互学习,众人皆可为师。

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习——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

老子不仅主张向不同的人学习,还善于教育人们向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学习。德篇第二十九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爭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孔子也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意思也是说的不管善者或不善者,只要有可以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而言就是起到了师资的作用。

④教师的感化

老子理想的执政者具有一项重要的品质是对人民以身作则的感化作用。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慈”。善于领导国家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压力。老子既然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也必然以同样的精神要求他理想的教师。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根据老子的政治思想,他的德育的根本原则也必然是“行不言之教。”(《老子》第四十三章)所谓“不言”,当然不是什么话都不讲,而是不去发号施令与进行空洞说教。

⑤善待不善

德篇第十二章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大意是说,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

⑥“贵师”、“爱师”

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从而提出“贵师”和“爱师”的问题。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第二十七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二、庄子:“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1庄子(庄周)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尊称他为“南华真人”,而《庄子》则为《南华真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人,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他是惊世骇俗的哲思显圣,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化思想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中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实这是他内心深处充斥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庄子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也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庄子·胠箧》)。他倡言“无以人灭天”(《秋水》),即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他以养马作比喻说:马生来有蹄可以践踏霜雪,有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饮水,扬尾跳跑,怡然自得,这是马的本性。及至出了善养马的伯乐,他削蹄剪毛,络头绊足,前施马衔,后加鞭策,迫使马忍受饥渴,飞驰猛奔,于是大半骏马被折磨而死。他欲以此说明,仁义礼乐只能戕害人的本性。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是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2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不管什么人,只要认真阅读《庄子》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在教育思想这方面也是如此。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后人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1)庄子的“小用大用”的思想启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一些教师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而划分的标准往往是学生的分数高低和“听话程度”,学习好,分数高,“听话”就是好学生,反之是差生。并且认为差生就是将来的一些“没有用的人”,致使教师对差生少予关爱甚至歧视,影响了教育效果。一个人“有用”还是“没用”在学生时代是很难看出来的,因为学生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一段故事,庄子的好友惠子对他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成长而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度却不能胜任;把它锯开来作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认为惠子不会动脑筋,不懂得为葫芦的大用创造条件。他说,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一个葫芦如果长得小,可以当瓢,它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可以把它当游泳圈来使用,让它帮你渡过江海。惠子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用”便成了“有用”。在庄子的眼里,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关键要为该事物创造有用的时间和条件。

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如果把他的长处挖掘出来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庄子的这种“小用大用”的思想启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知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能学习并且变化的人。学习好的学生或许将来他可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领导者,他们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要他的品行好,将来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一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现实中也有许多企业家、许多行业的先进人物,他们在学生时代并不是很优秀,有的甚至是“差生”,但经过后期的努力,他们却成为现在的成功人士。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扁”,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的言行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呵护。

(2)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各自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的时代中,逻辑推理、思辨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辩论家——孟子的雄辩、惠施的诡辩之中已能看出。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讲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能说服谁。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让别人心悦诚服。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寓言的妙处,就在于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庄子之前,墨子就使用了寓言,而且他是先秦诸子中第一个运用寓言的作家,他的寓言多是扩大了的比喻,而且多是贯穿在与他人的问答和答辩中。很明显,他运用寓言的目的仅仅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寓言只是理论的附庸。孟子的寓言也是如此。庄子意识到了寓言独有的作用,更注重用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因此,庄子也是大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200多则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寓丰富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能使得自己的道理得到了阐发,又增添了自己的文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用“浑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地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庄子难以言传的“道”,就这样一个个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并且流传下来。庄子之文,也因此而增色添彩。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

庄子运用其丰富的想像思维,收到了奇效。当然,形象思维不只是寓言,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说理。庄子在传“道”,我们教师不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倘若我们也像庄子一样,运用形象思维,拓展想像力,那么,既能把道理非常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避免了繁琐枯燥的讲解,同时也会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教育者。一箭三雕,一石三鸟,可谓得“道”矣。

(3)庄子的“任其本性”的思想启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庄子在《应帝王》里写了一个寓言: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南海和北海相距遥远,儵和忽要相见经常到中央的浑沌那里相会。据说浑沌的长相是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他为人非常热情好客,每次都很好地招待儵和忽。儵和忽看着浑沌觉得心里很内疚,他眼耳口鼻都没有,什么人间的至乐都享受不了。他们为了报答浑沌的好意,两人就一起谋划,说:“每个人都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声色美丽,都可以入眼目。而浑沌却没有,我们给他凿开吧。”于是两人就每天给浑沌凿开一窍,整整凿了七天,结果浑沌却死了。

浑沌凿开了七窍,就失去了其本性。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去综观天地;当他的七窍被凿开后,他已远离了他的生命体。这则寓言体现了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联系到我们教育,许多家长总在以成人世界的标准要求孩子。三岁教弹钢琴,四岁学美术,五岁学芭蕾,六岁一上学就让孩子报名参加奥数班,一个个任务交给孩子,使孩子失去了本真。结果能使孩子成材的能有几个?换来的是孩子的畸形成长。庄子的“任其本性”的教育思想启示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个性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在知识和德行上也不能有统一的标准。什么样的学生教给什么样的知识,并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在这方面国外已走在我们的前面,据报道国外一所学校有个班级共4个学生,期末考试同一学科老师却出了3种不同的试卷让这4名学生考,只有两个学生考的卷子是一样的,每个人考的都是适合自己考的试卷。每个学生都能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他们的本性受到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学得很轻松,他们的才华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标准答案”、“三好生”标准、“好孩子”标准等紧箍咒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循规蹈矩、按照程序、按照规则读书做人的学习机器。庄子的“任其本性”的教育思想提醒每位教师: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同类推荐
  • 武威通志·古浪卷

    武威通志·古浪卷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 200万,居住着汉、藏、土、满、回、蒙古等25个民族。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丝路重镇,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圣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驰名的白牦牛产地。
  •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是关于研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创新激励篇,下篇为创新环境篇:上篇主要是反映“适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课题的研究成果;下篇主要是反映“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每篇可以自成体系,均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四部分内容。
  • 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教师职业精神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应该包括多个层面。本书的宗旨在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创新、更新知识、培养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热门推荐
  • 九皇仙尊

    九皇仙尊

    一界一星辰,万界有诸仙。九天十地,唯我独尊。这是以微末之身,成长为一代仙尊的故事。
  • 贫道要冲锋了

    贫道要冲锋了

    玉花公国是万神界唯一不修习魔法的小国。这里有一群修行者自称道士,不同于魔法修行者的成神愿望,修道者的目标是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在三次信仰之战之后,众神为避免信徒的大规模死亡,引入了少数精英战场模式---演武,每个国家的军力将由演武决定,于是一场场暗战由此上演。此时,六大帝国并不知道一位年轻的修道者已然准备向他们发起挑战。无量天尊,贫道要冲锋了!此书慢热,若有喜欢这个设定的请订阅或收藏支持一下。
  • 傲娇大哥:双面娇妻呆萌妹

    傲娇大哥:双面娇妻呆萌妹

    他高,她矮;他傲娇,她会撒娇;他智商无限高,情商无下限,她智商无限低,情商无上限。两个人走的是两个极端,她却不屑:“你懂什么,这叫优势互补。”虽然别的地方她很蠢,在这一点上还是认同的。“她配我,刚刚正好。”一场扑朔迷离的棋局,不料两个人都是深陷其中的棋子。最终还是等来一句。“我的哥哥值得这世上最好的女孩,可是那不是我。”
  • 打尽天下

    打尽天下

    在这辽阔无际的世界,许许多多的强者一一涌出了“水面”,谁能够踏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成为这天下的第一霸王,而这则是被一位............屌丝给踏了上去......屌丝为了能有强大的实力,为了能回到地球,他,开始了他的恶魔般的“旅行”……
  • 妾色

    妾色

    “你是不是该给我一个解释?”与他成亲一年,两个月前暴病去世的女人此刻竟然悠闲的逛着街,而她身边四五岁的男娃为何该死的越看越像他?“公子是谁啊!”好!竟敢明目张胆的糊弄他,就是因为他宠妻如命!他堂堂楚王!还怕治不了这个小女子!捉回去,慢慢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校园灵异阴阳录

    校园灵异阴阳录

    著名大学内为何频现神秘人物?神秘室友夜夜不归究竟为何?图书馆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四楼的那个身影又是谁?车站附近的网吧VIP为何神秘失踪?美食城致残案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一切究竟是鬼怪作祟还是另有黑手在暗中操纵着一切?这一切的一切,尽在《校园灵异阴阳录》!
  • 宠妻无度:双面人

    宠妻无度:双面人

    她,温柔淡雅,是名普通的大学生;她,冷血无情,黑夜里游走在生死边缘,她亦是她,一次意外,两种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十分矛盾的存在。他,冷情狠绝,狡猾腹黑;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意外的纠缠到一起,不死不休。某位无赖无耻的趴在被下药的某人身上,邪恶的笑道:“老婆,你是逃不掉的,你就从了我吧。”“你无耻。”某人咬牙切齿道。
  • 九型人格:自我发现与提升手册

    九型人格:自我发现与提升手册

    本书帮助我们用九型人格的平面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多面镜不同程度地来认清性格与命运的深层关联;还针对性地为每种人格类型设计了实用的练习,帮助不同的人集中注意力,摆脱限制性的习惯与行为,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与和谐的人际沟通。
  • 非主流清穿

    非主流清穿

    同样是穿越,别人就是宅斗宫斗各种与女人斗。而她完全不用担心这些。她是伯爵父亲的嫡长女,还有亲娘亲哥哥撑腰,完全不用担心有人在家里斗她。据说以她们家的规模,她出嫁的礼冠上少不了东珠,完全不需要为了嫁个体面的丈夫勾心斗角。等到嫁了,做为一个嫡妻,作为一个她公公千挑万选脱颖而出并且作为未来当家主母培养的儿媳妇,她不找别人的麻烦别人就该谢天谢地了。
  • 偷生记

    偷生记

    大衍历五百六十八年,崇州异象。世有天雷降,其声势如洪,驰骋天地。而后大地剧颤,若地龙翻身。天亮一线,若龙纹。黑天裂,雷音希声,大地止静,如天帝巡抚,天地之间莫敢不从。同日,远古荒山无名之地。一座恢弘古朴的大殿坐落其间。殿顶一位紧闭双眼的枯瘦老者突然睁开双眼。抬头,深邃的双眸望向浩瀚的天空,似预言:“轮回开,圣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