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30200000030

第30章 会唱歌的叶子(6)

除非有病,一个人要能让自己胖到痴肥而丑陋的地步是不可思议的。中美两国,富足的程度当然有异,可是如果两国的富足程度对调的话,我想中国胖子也不会有美国胖子多的。因为在自制力、耐心与勤劳这些方面说来,美国人都太不及中国人了。如果吃时能稍稍有点节制,平日操作勤劳些,对减肥运动多点耐心与恒心的话,一个人又能胖到哪里去呢?还有一点大概也很重要,中国人胖了会自卑,不大敢见人,美国人太个人主义,胖了会自以为有特色,还要争取“胖”权。若不是胖与许多疾病有所瓜葛,我们这些瘦老中在美国,早就要“无立锥之地”了。

“美国人怕死,每战必败”是越战之后的“趣谈”。可是,近年来美国人怕胖已怕出一种病来。那病是精神性厌食症。任何食物都不想吃,吃了就吐,有人一天吐上十几回。要不了多久,就瘦得不成人形,最后还有生命危险。“木匠二重唱”的才女歌星就是得了这个病症,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死得真冤。非洲人因饿荒而亡,美国少女因怕胖而面对着佳肴呕吐。《镜花缘》的作者就是有再好的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奇怪的“胖子国”来吧?

据说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准的高低,与那个国家糖的消耗量成正比是很明显的事实。美国年消耗糖量居世界第一,这大概也是他们胖子多的原因之一。这里食品店里蛋糕、巧克力糖之类的甜点,其甜度往往是中国人不能忍受的。我每次看见食谱里有糖的地方,总是要把分量减成三分之二或一半才行。糖,实在是食物当中,最坏却最具有诱惑吸引力的东西,很像风骚的女子,我这么说,是因为忽然想起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头的王娇蕊。

娇蕊的晚饭就吃一片烘面包、一片火腿,因为怕胖。可是平时又手里捧个玻璃瓶,里面是糖核桃。这又不怕胖了?她的先生士洪是这么解释的:

“他们华侨(娇蕊是新加坡华侨),中国人的坏处也有,外国人的坏处也有。跟外国人学会了怕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动不动就吃泻药,糖还是舍不得不吃的。你问她为什么吃这个,她一定是说,这两天有点小咳嗽,冰糖核桃,治咳嗽最灵。”

我现在左邻右舍,左边是太太胖、先生瘦,右边是先生胖、太太瘦。韩国诗人许世旭有一天酒后发言道:

“我看夫妻当中,一胖一瘦的话,多半是瘦的脾气坏,胖的脾气好。”

我说:

“如果两个人胖瘦一样呢?”

他说:

“那一定是天天大打出手。”

两个瘦子相打,我可以想象。两个胖子不知如何打法?一般说来瘦子跟悲剧有关,胖子根本就是喜剧。我们在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里,看到的男主角是个胖胖壮壮的中年人,因为他演得太好,不觉有异。后来我在匹得芒看了一次舞台剧的《屋顶上的提琴手》,男主角竟是个瘦高的人,剧散后想想,一个在农庄上辛勤工作,养了五个女儿又要对付啰唆太太的这么一个人,当然应当是瘦子才对。可是按照老许的理论推演起来,男主角是给他太太“气”“胖”的倒也十分可能。

人家说:人到中年,发胖如同水火,挡都挡不住。有一天,我若发起胖来,我愿意说那是因为我脾气变好的缘故,与年龄无关吧。

花生糖

我小的时候,很好吃。可是在我们那个时代,小孩子是没有什么“固定的零用钱”这类玩意儿的。有时在路上捡到一毛钱就会高兴得雀跃三丈,因为一毛钱可以买到两颗橄榄、话梅或是一块花生糖呢。

我的故事,是从跟一位同学的友情开始的。

我的同学高胜利——因为是在抗战胜利那年出生的——是标准眷村里长大的孩子,非常能吃苦。除了上学,在家的时候总是得帮忙料理家事。我记得有一次晚饭过后,功课做完,十分无聊,就到她家去找她。

“她在抽水机那边洗衣服呢。”高妈妈说。

我跑到抽水机那儿,一看,好多十一二岁的女孩子聚在那里,一人一只大水盆。盆里一大堆待洗的衣物,盆边斜架着一块木制洗衣板。昏黄的路灯下,白白的肥皂泡沬沿着洗衣板一揉一搓地膨胀起来,好玩极了。

“我帮你洗。”我还记得当时兴奋的心情,后来读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头说到汤姆被处罚去油漆围墙,他的同学争先恐后,甚至用苹果、玩具来交换工作,我就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可是,胜利只让我帮她打水。那时候自来水还是奢侈的事,水都得用“帮浦”自己打着用。我家有个大水缸,我记得还要请人每两三天挑几担水来,把缸注满。

总之,后来我天一黑就跑去帮她洗衣。其实,是蹲在洗衣盆旁边玩那滑滑溜溜的肥皂水。

有一天,胜利来找我,给我看她妈妈给她的一毛零用钱。我们俩兴高采烈跑到小杂货铺去买糖。为了铺子里“琳琅满目”的零食,我们起码费了十来分钟,最后终于决定买了块花生糖。

那时候的花生糖,可没有现在这样的“秀气”——一口一块。那时是一大片,长方形,胜利把它对分了,掰开递给我一半。多够朋友!

好景不长,可惜。后来不知道为了什么缘故,我们吵了一架,再也不愿彼此是“朋友”了。她决心要讨回她那一半白浪费在我身上的花生糖。

我在家没有洗衣、烧饭过,哪有零用钱?运气又不够好,低头在路上来回走上十趟八趟也没捡到过一分一毫。怎么办呢,只好关了房门,不敢出去。母亲觉得非常奇怪,她那个野丫头一样的女儿居然有一天乖乖地自动闭门读书,而大门外还站着一位满脸怒容的同学,忍不住追问起来:

“高胜利为什么站在门口?”

我觉得丢脸极了,死不开口。

母亲又去问门口的那一位。

“花生糖还来。”我只听见胜利的“怒吼”。不记得母亲是给了她一毛钱呢,还是要我去照样买块花生糖还给她?反正只有那一声“花生糖还来”永生难忘,其余都已淡远,不复记忆。

女儿由牙医师那儿回来后闷闷不乐,因为发现了两颗蛀牙,平日爱吃甜食之故。我本想给她一点“机会教育”,看她一脸郁然,实在不忍。故改口说了一则小时候的故事。“花生糖的故事”对女儿而言,是一则十分可笑的小插曲,然而,在我童年回忆的百宝箱中却好似一样蒙了尘的古玩。如今我拭去岁月的尘埃,在上面看见的是淡淡的甜与浅浅的伤——那两个月光下同洗着一盆脏衣的小女孩到哪里去了呢?那两个放学后小店门口细心对分一块花生糖的小女孩哪里去了呢?

滑雪记趣

美国人把“过生日”看得比“天”还重要:我有个朋友,同事为她开生日派对,她得先做头发、修指甲什么的,一看日历,却是星期日,就说:“教堂不去了。”

可是,林肯的生日,华盛顿的生日,他们却可以胡乱更改。要是林肯先生这一年的生日是星期二,他们就不客气地移到星期一去;要是华盛顿的生日在星期四,他们就请华先生星期五才过生日。要是碰巧是星期三,那就更是左右随之了。总之,他们生日我们放假,那样的好好先生,就是活着,大约也不会反对将就着成全我们大家过一个“长周末”吧。

加州就更妙了。有些中小学校干脆把林肯、华盛顿生日合并为“滑雪周”:放一整星期的“春假”(其实四月初复活节前后那一星期的假才真正是“春假”)。据说,因为那两位伟人的生日使周末拉长了一日,好多家长就带着孩子去滑雪,怕再不去,雪要融掉了,所以学校里头一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就纷纷“告假”。校长老师一看,半数学生都不在了,课还上得成吗?有假大家放吧,因此就创造了这个美名:滑雪周。

在旧金山这里,滑雪的胜地是在太皓湖附近,车程只有两三小时而已,当日来回都可以。可是,太皓离赌城雷诺不远。多数的人喜欢滑完了雪,到雷诺下榻,晚上在那个不夜城里拉一拉吃角子老虎或者过一过赌城的“风流”瘾,第二天再滑滑雪才回来。旧金山(或者说加州)变得这么“不伦不类”实在不是没有道理,谁叫它有个靠赌博吃饭的邻居呢!本来滑雪跟赌,多么的风马牛呀,但在这儿的旅行社,“滑雪发财团”却是白菜豆腐一样。

不过,我头一次滑雪是真正的“纯滑雪”。纯粹是为了陪女儿蜜糖那个“小人”,我想这条命也值不了多少,大不了断上几根骨头罢了。

其实,到滑雪的地方去,就是不滑,看看风景也已值回油价;尤其人少的时候和入夜时分,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在看台上遥望穿红着绿的小人影儿坐上了缆车,由小而无,消失在白雪的山峦、青蓝的天空和苍绿的松巅之间。不一会儿,山上滑下来一粒小红点,飞似的落下来,还跟你招招手呢。那种快乐,连那种快乐的感觉也都成了美的一部分。

可惜,女儿的爸爸既怕高又怕冷,宁可待在家里,我只有硬着头皮单枪匹马也去雪地上凑了一个粉红色的“逗点”。

我们参加的是初级滑雪班,每人每两小时学费十二元(如要私人教练则每小时二十五元)。雪鞋、雪板租费每人十一元。这是下午的价格,上午还要贵些。有人说滑雪、网球是“贵族”运动,大概不差。小孩子不停地长,鞋子不断要换新,雪板和手杖的长度跟身高、体重更是关系密切,买一次都挺贵的,更不用说这些还是“消耗品”。其他御寒衣帽手套什么的还不算在内呢。

平均起来,我大概在雪地上每十分钟就要跌一次跤。原来一个人想要平衡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跌倒,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的容易,在冰上、在雪上,也许在任何地方都是。两小时课毕,我已累得筋疲力尽,女儿却跟别的小朋友坐缆车上山去了。

我大部分的精力与其说是用在滑雪,倒不如说是用在跌倒后再站起来。我们通常形容别人摔倒的样子,用的大抵都不是什么好词句,好像天生有笑话别人跌跤的本能似的。那还是在平地,雪地里穿着这千斤重的鞋,鞋底套牢着一根数英尺长的板条,跌倒了要想爬起来的那副狼狈相,可真是连企鹅见了大概都会走过来笑话的。

“举步维艰”那里面的“步”,指的一定是滑雪人的“步”,我现在才想到。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里有位教授过百岁生日,记者去访问,他说:“我四十岁才学滑雪,一学就爱上了。七十岁时,我是冬运滑雪队的领队。我不知道什么叫‘老’。”我看着女儿蜜糖一小时不到就学会了滑雪,两小时后就上上下下独自去搭缆车,我可是知道什么叫做“老”。尤有甚者,滑雪回来第二天,全身酸痛;第三天,发高烧;第四天,咳嗽……得了“菲律宾流行性感冒”,非常地不中用。

病也有病的好处。病中,报上大字小字没有不看的,倒发现美国报上的妇女家庭版与中国的有点儿不同。中国妇女爱说儿女,美国妇女爱谈的是猫狗。其中有一篇文章说:

现在又到了全家出动去滑雪的时候了。有时候,家里的狗也不能不带。如果带狗去,有几件事你得注意——所有狗的预防针是不是都打了?给它买件毛衣,很需要。多带些浴巾,给它擦干身子用,尤其是脚心的碎冰片和肚子上的残雪。“家狗”是已经给我们驯养惯了的,跟北极拉雪车的那种狗并不一样。北极狗毛多皮厚,有自然的御寒能力,家狗却不行。每年滑雪周一过,兽医那儿就会出现许多患了冻疮症、伤风症等等的狗。……

我没敢把这篇文章给家里的人传阅,因为我知道外子会怎样的来取笑。唉,不争气的“家狗”是做定了与滑雪无缘,虽然没跌断半根骨头,亦复何言!

半月湾里南瓜肥

万圣节来了,孩子们的丰收节。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唐人街主日学校的老师,带着一群中国孩子,到半月湾的南瓜田里选南瓜。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一个个橘黄闪金的大南瓜摆满了一田。孩子们这个摸一下,那个抱一下,恨不得每一个都带走的样子,真是暮秋时分最最动人的景致了。

半月湾到处都是菜田,有几处南瓜田傍着海湾,湾里有各式游船——有帆无帆、单帆双帆、小艇汽船皆可一见,风景很好,所以很多人不远千里到这儿来买南瓜。就像圣诞树,人工做得又好又不掉叶子,可是,有很多人年年要买真树——自己到林里去砍或者在苗圃里去选,假的永远无法取代真的,因为人们要的不仅仅只是那个瓜或者那棵树而已。

半月湾一路上有很多的南瓜田。有的粗放没有一点打扮,一个个南瓜灰头土脸地排着不很整齐的队伍,放眼一看,很有质朴的魅力。有的则是一副旅游胜地之貌,田里扎着牌楼上写“万圣节快乐”之类的“标语”,玉蜀黍秆做成草人状穿插在南瓜堆里。有的南瓜已经刻好变成南瓜灯,咧着笑开的大嘴讨人的喜欢。有的地方更有赶集的味道,南瓜田边还有来卖花、卖室内植物、卖南瓜派的小摊子。

大部分的南瓜田里都铺着稻草,走在干草上的感觉,跟走在草地上或水泥地上的多么不同。孩子们的裤管上沾着稻草,捧着南瓜的小手上沾着泥,脸都笑得跟南瓜一样滚胖滚圆的了,这哪里是城里头或者高尔夫球场旁边可以一见的场面?这里不是江南,我们从来不曾赏过秋荷或者划过采菱角的小舟。这里也不是高原,风吹草低牛羊一现的情致也只在书上读过。幸有万圣节,我们才得以分享了一点大地秋收后的余兴,虽然是没有一点中国味儿的。

不过,这星期的《亚洲人周报》(Asian Week)上,倒有一篇文章说万圣节是中国发明的,因为中国的七月半是鬼节,跟万圣节有点相似,虽然有点附会,但是因为万圣节而能想起一点中国文化来总是好的。

不论中外。我看节庆都是给大人返老还童设的,孩子们只有参与的份儿。唯有万圣节,孩子们较像主人,大人们也比较地不像“喧宾”。

你瞧,孩子们给南瓜画脸打洞,比赛穿着存心吓死人的奇装异服;等挨门挨户讨了糖果回来,还要数来数去,直数到圣诞呢!在这满是糖的快乐里,我们也只好暂且不提看牙医的事了。

在美国过中国年

那年的春节第二天,女儿跟我嘀咕:“老师要我星期一在学校里给同学们报告中国新年里,我吃了什么、玩了什么特别的东西。我们只吃了一只烤鸭,怎么搞的?”

她说在书上读到舞狮舞龙、年糕、压岁钱什么的,比我知道的还详细,我心里一阵凄凉。我不知道怎么样跟她交代吃年夜饭的事,我想说的是:那些吃食倒不怎样,要有那份人情与热闹才显得特别。人情?如今要想三代团聚,筹了路费还得愁假期。人各一方,恐怕五年也难一家凑齐一回。热闹?没有唐人街的地方,只有冷清依然。

幸而我那童心未泯的大姐,带着鞭炮由纽泽西飞来。孩子们乐极了,她们把小鞭炮一个个插在雪上,我点了一支香,她们在雪里放起鞭炮来。邻居两个小男孩赶来争着要玩。小小的爆竹在雪上炸成一个个浅坑,坑沿是淡黄色的火药和碎碎的纸片。因为被雪闷住了,所以爆炸的声音不大,我们便不去担心邻居的反应。偶有邻居探出头张望,也笑着对我们说:“新年快乐。”

同类推荐
  •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寄居在贝壳里的海

    寄居在贝壳里的海

    喜欢看现代散文的读者可以选择《寄居在贝壳里的海》一阅。它收录了现代杂志《青年文摘》中的超人气作家们的精华散文作品。这些作家不仅是《青年文摘》的常客,也是其他当红杂志,如《读者》、《意林》、《格言》、《青年博览》、《视野》、《知音》等的经常投稿作家。
  • 鲁迅诗释读

    鲁迅诗释读

    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诗歌作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书收录其全部诗作,计旧体诗六十三首,新体诗十二首,是迄今篇目最全,考证最细的鲁迅诗歌研究著作。
  •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在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生存的盛世,让我们感觉迷惘、不安和焦虑?郭宇宽带着自己先锋媒体人的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累积,给国人提供了观看当今世界的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在他笔下,所有的歧视、崇拜、误解与敌意都化作深刻的“理解”。
热门推荐
  • 爆宠萌妃邪王快快来

    爆宠萌妃邪王快快来

    执守想了一下,觉得写穿越文必须得功底很深才能写好,所以决定先从青春校园入手。希望大家见谅。别人穿越要不是皇亲贵族(●???●)闪瞎眼的身份,整天整日当个米虫;要不是种田重生打下一片天四周美男无数。而她萧若雪呢?好巧不巧穿越在了一个弃女身上!被丢悬崖,竟下面有条河把原主活活给呛死了!这也不说,自己因为吃个茶叶蛋……也活活给卡死了!本想过个安闲自得的米虫生活,没有美男也行啊!这这这……尽然给我一弃女身份!阎王爷,你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执守: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微科普

    微科普

    本书以寓教于乐为宗旨,采用当下最流行的“微博体”,将有趣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广大读者,是第一本以“微科普”为概念的趣味科普读物。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宇宙洪荒、地球风云、动物世界、科学怪人、世相纷纭等五大板块。作者想象力丰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虽然本书的语言风格是轻松的,但所涉及的每一项科普知识,都能在国内外权威科普名著中找到佐证。本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实乃居家旅游之必备良品。
  • 宠妻万万岁:圣宠萌妃

    宠妻万万岁:圣宠萌妃

    她是现代的吃货一枚,穿越成丞相府的大小姐,刚穿越就惹了一个不该惹的主。“莫染璃,你个吃货!”“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难道你不想让我吃?啧啧王爷你看这月亮像不像大饼?”
  • 恋上己

    恋上己

    原本一个富家给公子哥,因自己亲爷爷惹怒当时皇帝,而至使家族落败,无人照料。独自被魔兽照养1年多,此时正将闯荡世界,假扮女子,混入社会。点点滴滴看清世界,明白全部。(第一人称)
  • 逆天高手混都市

    逆天高手混都市

    听说过不满婚姻而离家出走的新娘,可有谁像楚宁那样,在在房花烛之夜溜之大吉,只为追求他所爱的女人;柴紫烟勃然大怒:姓楚的,你敢玩我,我要让你生不如死!楚宁冷笑连连,尽管放马过来就是——这对欢喜冤家,究竟谁能折服谁?
  • 尘起尘落,你还在

    尘起尘落,你还在

    一段又一段的恋情,一个又一个的悲惨结局。难道她就这么不值得被爱吗?被忽视掉的,往往都是最珍贵的!感谢,转身又遇见你!《尘起尘落,你还在》治愈来袭!
  • 青春稍纵即逝

    青春稍纵即逝

    繁花似锦,也抵不过岁月流逝。时间的刻度无声划过,青春的尺度稍纵即逝。因青涩年华时的一场梦,梦过一生;因年少时的一次嘲笑,少年发下志向走上大学之路......即便是小人物之辈,也有那走向成功之心。携手共赴青春,人生精彩纷呈。
  • 花千骨之画骨虐爱

    花千骨之画骨虐爱

    白纸画卷,花开千朵。一世轮回一局棋,千年愁断曲迷离。错遇小女心暗许,似水流年难追忆。星辰斗变六界移,逆天破荒有何意?今妖神涅磐重生,前缘今生何抉择。
  •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