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23500000013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

[1]唐时威振四海,兵力及于外国,故外人多称中国为唐。唐言,即中国言也。《大乘义章》九:“照见名知,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2]一念者,时刻之极短促者也。《林子坛经注释》:“或问:‘何以谓之一念也?’林子曰:‘夫所谓一念者,盖谓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如此,而无复有他念也。犹言心心如此,而无复有他心也。故心心念念,自忏前愆;心心念念,自悔后过。心心念念,去假归真;心心念念,离假离真。心心念念,弃邪改正;心心念念、无邪无正。心心念念,见性以为功;心心念念,平等以为德。心心念念,内心谦下以为功;心心念念,外行于礼以为德。心心念念,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心心念念,和光接物、通达无碍。凡若此类,是皆一念之大旨也。’”

[3]愚,蒙昧也;绝,灭也。

[4]《禅源诸诠》上:“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执有,令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

[5]《智度论》十八:“已知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1],唐言到彼岸[2]。解义离生灭[3]。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4]。

[1]西国,总指则指我国以西之诸国,别指则指印度。

[2]《智度论》十二:“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称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3]若以波罗蜜之意义解之,则为离生灭。

[4]《六祖金刚经注序》云:“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1]。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2],烦恼即菩提[3]。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镜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4]。

[1]妄,不当于实也。《大乘义章》五末:“谬执不真,名之为妄。”非,不是也,恶也。

[2]《血脉论》:“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知,亦是佛。”

[3]《唯识述记》一本:“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智度论》七:“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又四十四:“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4]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诸佛,一切佛也。三世诸佛,为出现于三世之一切佛也。《法华经·方便品》:“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1]。如此修行,定成佛道[2],变三毒为戒定慧[3]。

[1]五蕴,旧译作“五阴”。蕴,积集之义。五蕴者,一曰色蕴,二曰受蕴,三曰想蕴,四曰行蕴,五曰识蕴。《增阿含经》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尘劳者,《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圆觉疏钞》:“经云:尘劳者,尘是六尘,劳谓劳倦,由尘成劳。故云尘劳。”

[2]佛道,无上菩提之道也。《大乘义章》十八:“菩提,胡语,此翻为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又,菩提偏在果,故证成佛道,名得佛道。”

[3]三毒者,一贪毒,引取之贪心,以迷心而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不厌者;二瞋毒,恚忿之瞋心,以迷心而对于一心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暗之痴心,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者是也。亦名无明。防身之恶曰戒,使散乱之心静曰定,去惑证理曰慧。《名义集》四:“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三藏法数》九:“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破相论》:“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法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惟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也。菩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誓持一切净戒,对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一佛道也。誓断一切恶(摄律仪,戒也),誓修一切善(摄善法,定也),誓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慧也),以上三聚净戒也。’”

善知识!我此法门[1],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2]。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3]。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1]《注维摩经》八:“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2]西天之法,凡显物之多,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名八万四。如《般舟赞》:“门门不同八万四。”《法华经·药王品》:“火灭以后,收拾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胜鬘经》:“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智度论》:“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又《法华经·见宝塔品》:“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又《妙音菩萨品》:“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云:“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云:“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又《智度论》二:“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则不数枚举也。”

[3]八万四千尘劳,犹言八万四千烦恼也。尘劳即烦恼之异称,可以污吾人之真性者。《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破相论》:“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由三毒以为根本。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1]、无忆、无著[2],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3],于一切法[4],不取不舍[5],即是见性成佛道。

[1]无念,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问曰:‘何等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间念,万事皆失。’”古德云:无念者,心体灵知,湛寂不动,如镜鉴像,如灯显物。其像之妍丑,物之纤洪,而镜与灯不知也。虽曰不知,未尝毫发少隐也。其照体本空而能显物,曾何念虑于其间哉?所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我常于见闻知觉之顷欲觅念相,如毫发许,了不可得,而曰无念。非不念也,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其仿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2]“无忆”,过去种种,并将为空,即是无往,即是不取也。“无著”,当境现前不生分别,不执著于事物之念也,即是无来,亦即是不舍也。

[3]以智慧照见事理也。《法藏心经疏》:“观照,能观妙慧。”《六祖金刚经口诀》:“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诸妄,则晓然自见。”

[4]《智度论》二:“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楞伽经》:“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5]《楞伽经》:“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狮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沙,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1],及般若三昧者[2],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3],即得见性[4]。

[1]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极者名甚。《探玄记》十一:“超情曰深,深极曰甚。”《光明文句》:“彻到三谛,故言甚深。”《清凉观经疏》:“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该括万有,即是一心。”

[2]《大乘义章》二:“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玄应音义》三:“三昧,正言三摩地,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大智度论》四十三:“般若不异三昧,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不异菩萨三昧,菩萨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般若三昧。”又一百卷:“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维,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翻译名义集》:“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又云正受。”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湛照,神朗则无幽不彻。”

[3]持诵者,受持或读诵经典或真言也。《金刚般若经》为《大般若经》第二处第九会五百七十七卷,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三译本:一秦之罗什译,一元魏之菩提流支译,一陈之真谛译,各一卷。又有三译:隋之达磨崛多,唐之义净及唐之玄奘。合为六译。

[4]《六祖金刚经注自序》:“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

当知此经功德[1],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2]。

[1]《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前福德,指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也)。”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宝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云:“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按:此即经中赞叹之明文也。具说一一详述也。

此法门是最上乘[1],为大智人说[2],为上根人说[3]。小根小智人闻[4],心生不信[5]。

[1]最上乘,至极之教法也。诸宗各名其宗义。《法华经·授记品》:“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圭峰注曰:“最上乘者,一佛乘也。”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六祖金刚经注》:“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2]大智人,为有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事理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慧远疏:“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

[3]上根人者,眼等诸根上利之人也。《止观》一之一:“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二乘如哑如聋。”

[4]小根人者,其根性只可受小乘教之人也。《唯识述记》一本:“令小根等渐登圣位。”闻,闻之也。

[5]信者,心念不澄净,于三宝之实德不乐欲也。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1],城邑聚落[2],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3]。

[1]天龙者,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法华经·普门品》科注云:“龙者是鳞虫之长。有四种:一、守天宫殿;二、兴云致雨;三、地龙,开决江河者也;四、伏藏龙,守护轮王宝藏者也。”阎浮提,新称赡部洲。为须弥山南方大洲之名,即吾人之住处也。

[2]城,城郭也。内曰城,外曰郭。邑,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聚落,即村落也。为人所集居之处。《周礼》:“四县为都,四并为邑。”《左传》:“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都,曰城。”聚落,《通鉴纲目》十云:“人所聚居,故云村落、屯落、陀落。”聚落,《善见律》云:“有市名聚落。”

[3]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若大乘人[1],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2],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3]故,不假文字[4]。

[1]《宝积经》二十八:“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2]《六祖金刚经口诀》:“《大般若经》六百卷,皆如来为菩萨果人说佛性。然而其间犹有为顿渐者说。惟《金刚经》为发大乘者说,是故其经先说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显一切法,至无所住,是为真谛。故如来于此经,凡说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宝相,以示众生。盖恐众生不解佛所说,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类是也。”

[3]以智慧照见事理曰观照。《肇论》:“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经疏》:“观照,能观妙慧。”

[4]《楞伽经》:“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

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1],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2]。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如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3]。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4],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5]。

[1]无情,指草木国土而言。《大论》四十一:“梵云仆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释迦谱》一:“众共生世,故云众生。”有情,指众生;无情,指草木。

[2]《法华经·药草喻品》:“如彼大云雨,于一切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智度论》五十九:“譬如阎浮提阿那婆达多地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归之,俱入大海,则失其本,名为一味,无有别异。”《涅槃无名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法界观》:“情与非情共一体。”

[3]《大智度论》十九:“求佛道者,随其诸根利钝,各得其道。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小受。”按:今变通言之,故云悉皆自倒。盖示小根人不堪大受也。

[4]《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5]《十地经》曰:“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1],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2],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3],通达无碍[4],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5]。

[1]对渐教而言。顿者,顿极顿速之义。而说迅速成佛之教法,谓之顿教。唐释慧海曰:“此顿悟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狮子儿,初生之时,即真狮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狮子,经千百劫,终不得成狮子。”

[2]正见,为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鬘经》:“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四教仪集注》中:“正以不邪为义。”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心动109天

    心动109天

    林筱哭着冲进大雨,不料出车祸身亡,因为自己心愿未了,希望阎罗赐予她重生的机会。于是——她进入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女生的身体内,用最后一口气寻求救援。前世的自己是因为夏熙而死,重生后的她再次遇到了他。可惜,得来的结果依然如此。林筱生病的时候,没日没夜陪着她的是崔昊,为了她从国外赶回来的是崔昊,但她那时的眼中只有夏熙。她看到夏熙搂着一个娇弱女子时,就清醒了:“他的心从来没有一刻是停留在我身上的,即使——我重生了。”
  • 万古天穹

    万古天穹

    天地大道,唯吾独尊。万古血神。一个小家族的少年,无意间破开尘封万古的封印,一块神秘的玉佩,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 星域之傲睨万物

    星域之傲睨万物

    位于辰星大陆的神秘学院——绝望星辰,收录各族天才鬼才妖孽。于冰棺中复苏的少年,追寻一条未知的回家之路。因身份引起的谜团,未知却不是不知。当身份转变,少年变成少女,有多少人惊愕?
  • 老三的爱情

    老三的爱情

    大学;与青春有关!喝过酒,打过架,逃过课;为了心爱的女孩装傻犯愣痛哭过!经常裤兜里的钱比脸还干净!在迪厅里,视频里,KTV里惊喜着颤抖着看过那些美丽妖娆的身材和脸蛋;幻想过那些有的没的!这好像才是正常的青春期纯精神与生理的躁动!可我们宿舍的老三,张志毅!帅的那么普通和平凡!略显神秘却缄默的四年,因为英语系花林婷飞蛾扑火般的追逐成为大家羡慕嫉妒恨的焦点!?而他一直爱护陪伴着的;却是个小男孩:从哪儿来的?我们这些和老三一个宿舍厮混了四年的兄弟,一人一个版本凑出了大概的真实还原!一个不得不纪念的与大学和青春有关的爱情故事。。。。。。
  • 娇妻太迷人:总裁大人堵的慌

    娇妻太迷人:总裁大人堵的慌

    三年前他们是主仆关系,然而他依然爱上了她,宠她疼她惯她,可是她却背叛他?三年后他是端木集团诧叱风云的总裁,本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她,不料在一本写真上再次看到了那张让他念念不忘却也恨得牙痒痒的脸,—“这该死的女人拍的是什么照!TM风骚给谁看!”—走进办公室的明哲看到拿着写真的端木凌惊讶的问道—“呀,少爷你什么时候开始会看杂志了?诶,不过这一期封面的模特真漂亮啊,身材也相当。。”—然而他还没说完就被一记冰冷寒骨的眼神给住了口,如果眼神能杀人某个小助理估计已经悲催的归西了。。“伊贝儿,是你要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的,那么就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吧,旧账新账我们一起慢慢算”
  • 审判之轮回

    审判之轮回

    社会动荡,扑朔迷离!猛虎归来,无限嚣张!混迹都市,制定规则!轮回之道,审判之城!索命阎王,莫敢不从!
  • 双面王妃也不好惹

    双面王妃也不好惹

    她是风华绝代的白衣圣手,她宅心仁厚,她在百姓的心中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却没人知当她面对失心疯的师傅,就必须要做到了乐善好施的神医当她面对夫君,必须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妻子,只为完成师傅简单的一个的心愿,她为了母亲甘愿替妹妹出嫁。她为了师傅甘愿做一个木偶,但是并不代表一只蚂蚱随意的践踏她,既然不能杀人,那便求死不能
  • 星际帝皇

    星际帝皇

    呼哧!呼哧!枫辰在丛林中奔跑着。刺眼的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投影在地上,幽寂的森林中涌出一股股若有若无的雾气。
  •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编排,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 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

    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

    本书内容包括:面对苦难笑一笑,苦难是成功的垫脚石;面对艰辛笑一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面对苦闷笑一笑,适时给心灵放个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