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23500000023

第23章 机缘品第七(2)

[8]犛,音“毛”。《法华·方便品》:“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犛牛,黑色,背有长毛。尾粗大,毛尤长,颇自爱护。人取尾毛以为冠缨。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1],损益由己[2]。口诵心行,即是转经[3]。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4]。

[1]在人之人,非指他人言,亦指迷悟人之自己也。

[2]损益,犹言增减。

[3]转,转诵也,即诵满一遍又一遍,次第遍遍诵下之意。

[4]被经转,为经所转也。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1],心悟转法华[2]。诵经久不明[3],与义作雠家[4]。无念念即正[5],有念念成邪[6]。有无俱不计[7],长御白牛车[8]。

[1]但执诵文字语句者,则为法华所转。

[2]《楞严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中庸注》:“诚能动物。”即转物之义。

[3]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不明此经之宗旨。

[4]此言与《法华》经义相违也。雠家,冤家也。《起信论》:“或为知友,或为冤家。”

[5]无念无作而念经,即为正心念经。

[6]有有无之念,则为邪心被经转。

[7]不计,不涉计较也。

[8]驾驶车马曰御。《法华科注》:“白即是诸色之本,而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听,如肤之充。烦恼不染,如色之洁。”《华严合论》:“门前三驾,且受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德。”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1]: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2]。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3],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4],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5]。师曰:经意分明[6],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7]。饶伊尽思共推[8],转加悬远[9]。

[1]再启,再开问也。

[2]《法华经·方便品》:“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唯识》十:“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

[3]眼等诸根上利者,曰上根。

[4]羊车喻声闻,鹿车喻缘觉,牛车喻菩萨。白牛之车喻一佛乘。

[5]开示者,启发之而示以佛道也。

[6]经意,指《法华经》“方便”、“譬喻”二品之意。

[7]度,入声,量之也。

[8]饶伊,犹言尽他。

[9] 远,吊远也。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1]。殊不知坐却白牛车[2],更于门外觅三车[3]。

[1]《法华·方便品》:“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听从也,从教也。从他,即听他也。

[2]《法华经·譬喻品》:“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楣,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按:佛之知见,即在人人之自性中,故以坐白牛车喻之。

[3]《法华经·譬喻品》:“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1],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2],为昔时故[3]。一乘是实[4],为今时故[5]。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6]。

[1]《法华经·方便品》:“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按:一佛乘,即人人自自己之佛性,亦即佛之知见也,亦即人人自坐之白牛车也。

[2]《法华·方便品》:“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云:“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3]为实施权。

[4]《涅槃经》:“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5]开权显实。

[6]归一佛乘实相而见之,即无一佛乘实相之名。无妙法之相,此祖门下之眼,而非不见性者之所知也。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所印,一亦不为一。”

应知所有珍财[1],尽属于汝,由汝受用[2]。更不作父想[3],亦不作子想[4],亦无用想[5],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6],从昼至夜,无不念持也[7]。

[1]所有珍财,众生本具之宝藏也。

[2]《法华·譬喻品》:“是大长者,财富无,种种库藏,悉皆充溢。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受用,享受之意。《朱子语录》:“不曾历许多,事过便去,看易也。卒未得他受用。”

[3]父,指长者。喻诸佛如来也。

[4]子,指诸穷人。喻一切众生。

[5]《法华·信解品》云:“宜加用心,无令偏失。”又曰:“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按:此言既得珍宝,则父想、子想、用想,三想一齐捐除。

[6]转如是经无有究尽。

[7]自己有一乘法,故无不念时也。《妙玄》第八:“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佛不说法,常闻梵音。心不思维,遍照法界。”

达蒙启发[1],踊跃欢喜[2]。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3],曹溪一句亡[4]。未明出世旨[5],宁歇累生狂[6]。羊鹿牛权设[7],初中后善扬[8]。谁知火宅内[9],元是法中王[10]。

[1]《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法华科注》二:“内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左传》:“距离三百,曲踊三百。”

[3]一遍为一部,法达共读三千遍《法华经》。

[4]往日恃诵经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于一句之下亡所恃也。又,火宅即是色身,五阴在中如猛火,聚烦恼燃烧,无有已时。若能烛破烦恼,空其五阴,则火宅之内原是法中之王一转移间耳,下亡所恃也。

[5]出世旨,出兴于世间之旨,即一大事因缘也。言佛乘此一大事因缘,来此世间度人者。

[6]宁,安能之意。累生,多生也。

[7]佛不得已而设此羊、鹿、牛三乘。

[8]《法华·序品》:“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扬,演说而举扬之也。

[9]火宅,火作方烧之宅。《法华·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10]元,本来也。《法华·信解品》:“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证道歌》:“法中王,最高胜。”注曰:王中法王位过百王之上,故云法中王也。按:此言迷于火宅内者,一悟本来,即是法中王也。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1],亦不辍诵经[2]。

[1]玄旨,深奥之义理也。张玭诗:“静室谈玄旨。”

[2]辍,音“拙”。止也,已也。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1]。初看《楞伽经》[2],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3],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4]。

[1]智通,见《传灯录》五、《会元》二、《正脉》一、《禅林类聚》八。唐之寿州,今之寿县,属安徽淮泗道。安丰县故城,在今寿县西南。

[2]《楞伽》,注见前。

[3]不会,不明白也。《永嘉证道歌》:“三身四智体中圆。”注云:三身四智者,乃觉性功用得名也。所言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详后。

[4]《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体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1]。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2]。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3],发明成四智[4]。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5]。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6]。莫学驰求者[7],终日说菩提[8]。

[1]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故曰有身无智。

[2]三身从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也。《大乘庄严论》:“转入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故既悟三身之无有自性,即明三身由四智而成也。”四智菩提,即四智之智慧也。

[3]言各人自性中皆有三身。

[4]《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5]言不必不闻不见,屏绝外缘已能直入佛地。

[6]谛,审实不虚义。信,更无疑念也。

[7]莫学,犹言勿效。驰求,向外驰求也。《血脉论》:“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8]此言莫学向外驰求,不向自性中求,虽终日说菩提,而终不得菩提也。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1]?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2]。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3],平等性智心无病[4]。

[1]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会,未有不明四智者,故曰“何更问耶”。

[2]试以造屋喻之,四智如材料,三身如房屋。若离三身而别谈四智,犹离房屋而但讲材料,此名有材料而无房屋。虽有此材料,还与无材料相同。

[3]自性清净,唤为镜智。唐释慧海云:“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三藏法数》十四:“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4]唐释慧海曰:“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三藏法数》十四:“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有隔碍相,则为有病。若无隔碍,万法流通,更无滞著,故为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1],成所作智同圆镜[2]。五八六七果因转[3],但用名言无实性[4]。

[1]唐释慧海云:“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三藏法数》十四:“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讲法圆融次第,后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按:六识、七识,历历事行,练磨纯熟,应机接物,任运不涉计度,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故云非功也。

[2]应所成辨,唤为所作智。唐释慧海云:“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三藏法数》十四:“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3]五者,八识中之前五识也。如眼之能见色,耳之能闻声,鼻之能辨嗅,舌之能别味,身之能知冷热,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有能起五种识之性也。八者,八识中之第八识也,又名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凡为世间万物之本之种子,皆收藏于此识之中也。前五识及第八识,皆属于果。六者,八识中之第六识也。因前五识之感觉,而起分别判断之作用,故名曰意识。七者,八识中之第七识也,名曰末那识。因六识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故又谓之我见识。第六识及第七识,皆属于因。果因转者,即憨山大师所谓“六七二识因中先转,五八一体至果乃圆”也。

[4]《人天眼目》下注:“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名不转体也。”《传灯录》五注:“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此言转八识成四智,在文字上则谓之转,在实性(又名自性,又名自心、自本性、真如)上则无所谓转也。迷则为识,悟则为智,在实性固无所改变也。

若于转处不留情[1],繁兴水处那伽定[2]。

[1]心迷则为识,心悟则为智。一悟悟至极处,不再退转,即所谓不留情也。

[2]《起信论法藏序》:“虽复繁与鼓跃,未始动于心源。”《笔削记》一:“繁,多也。兴,起也。繁则染净多途,兴则新新生起。”欲长保其寿,俟弥勒佛出世,以此为愿力者,名曰那伽定。《人天眼目》下注云:“那伽定者,此曰龙定。龙常静思念摄,故有定力,能现大变。佛有四威仪而常在定,故喻龙也。”原注:“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按:以上六十七字,考大藏经刻本及明刻本,均作小字,惟近刻本误作大字,与《坛经》原文相混。非是。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憨山大师梦游集一·示周赐孺》曰:“周子请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识智颂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八句,发尽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数宝算沙之徒,贪多嚼不烂,概视此为闲家具,曾无正眼觑之者,大可怜也。成谓六祖不识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以唯识故,万法枞然。盖万法从唯识变现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无片事可得。即黄梅夜半露出‘本来无一物’。即此一语,十方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尽在里许擘不破。故衣钵止之。即二派五宗,都从此一语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及观识智颂,略为注破。若约三界唯心,则无下口处。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既云藏识即阿赖耶,而又云常住,则本不动也。然所动者非藏识,特境界风耳。偈云:‘前境若无心亦无。’是则取境界者,非藏识,乃生灭心耳。此生灭心强名七识,其实是八识之动念,而谓生机。若此机一息,前境顿空,而六识纵能分别,亦无可寄矣。若前五识原无别体,但是藏识应缘之用,独能照境,不能分别,故曰同圆镜。其分别五尘者非五识,乃同时意识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别,则见非功矣。由是观之,藏识本真,故曰性清净。其过在一念生心,是为心病。有生则有灭,惟此生灭,如水之流,非水外别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见有流相,有流则非湛渊之水明矣。故《楞伽》二种‘生住灭’,谓相生住灭,流注生住灭。此二种生灭,总属藏识。生灭不灭,则前七识生;生灭若灭,则惟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兹复矣,复则识不名识而名智,故曰心无病。六祖大师所颂,约转八识而成四智:大圆镜智藏识所转,平等性智七识所转,妙观察智六识所转,成所作智前五识转。以妄属藏识之用,故真亦同圆镜。然六七二识,因中先转;五八一体,至果乃圆。如此观之,识本非实,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转名言而已。换名不换体也,且此体不在禅定修行,惟在日用一切。圣凡同时转之,惟在留情不留情之间,故有圣凡为悟之别。周子有志于此,谛向日用转处著眼。试定当看。”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1],四智本心明[2]。身智融无碍[3],应物任随形[4]。

[1]往时求三身于身外,今依师教,忽知三身元是在我体内。

[2]昔以为得菩提后方可得四智,今乃知四智本于自心,心悟则转八识已成四智。

[3]身,三身。智,四智。三身以四智为体,四智以三身为用,体用合一,故曰无碍。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勇气:成功之道

    勇气:成功之道

    做人,要有勇气,才能在人世间的横逆挫折中,愈挫愈勇。佛教讲“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能就能够成就,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你看,观世音菩萨游行三千大千世界,救苦救难,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勇气,他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要有勇气,才能深入地狱救苦。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热门推荐
  •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梁漱溟远在四川未能参加,据说,当天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感慨地说过:可惜今天的盛会有两个人不在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邵明叔。
  • 天玄三界

    天玄三界

    混沌初开,鸿蒙之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分以天地人三界,以鸿蒙之气化为深渊,无法逾越。数个世纪后,妖孽群出,群雄争霸,仙,神,佛,妖,冥各大法流传于世,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一代魂尊叶玄因获洪荒塔被围攻天神山,以身祭塔,战死山顶,灵魂得上古神器庇护,得以重生。看一代杀神重回天界,令众生颤抖,,,,,,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山,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 神奇宝贝之小智新传奇

    神奇宝贝之小智新传奇

    一名现实世界的高中生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而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却拥有了小智的记忆,于是他开始以小智的身份开始了他在神奇宝贝世界的旅行。。。没有神兽,没有无敌,没有11,只有一个平凡的小子,凭借着他艰苦的奋斗,一步一步地前进……另——本书不会TJ!
  • 通天晓地

    通天晓地

    人不可能什么都会,但总有人会。一面万物镜,让刘焦可以复制灵魂,灵魂附体…王者,人皇,天帝……锻造高手,阵法大师,炼药宗师……灵魂附体,全知全能!
  • 常见病的饮食调理与禁忌

    常见病的饮食调理与禁忌

    《常见病的饮食调理与禁忌》写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饮食上的温饱,而是希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膳食,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在饮食中不仅追求味觉的享受,更讲究食物营养的科学性,即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出品味来,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卫生、吃出健康来。因此,食疗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通过食物的合理调整和搭配,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强身健体,还能对某些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 焦土大地

    焦土大地

    未来,大战之后,大多数幸存者忘记了战争的起因。只有仇恨延续下来。在荒原之上,受折磨的灵魂在生存、真理和信仰之间游走、挣扎。
  • 现代天师之马小丁

    现代天师之马小丁

    被称为天师的男人——马小丁!出生在现代的天师——马小丁!帅气的男人——马小丁!男人——马小丁!
  •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本书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可行的节约细节为内容,以理念、工作、落实、流程、管理、提升等各个阶段为单元,列举和说明了让节约成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能够实施节约的细节所在,帮助读者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习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收益、谋得共同发展。本书说理简明,案例丰富,既可以协助企业宣传和确立节约文化,也能够为个人强化节约素养,是一本通俗有益的读本。本书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节约培训教材使用。
  • 千金新娘:误嫁亿万帝少

    千金新娘:误嫁亿万帝少

    三天闪婚,三年隐婚,她嫁给他是真爱,而他却只把她当做一个生娃的工具,她战战兢兢维持了三年的婚姻却换得小三的登门拜访。“我们已经在一起了,麻烦你识趣一点!”我们已经在一起了,麻烦你识趣一点……我们已经在一起了……这句话像千百万个风车一样在她的脑子里转个不停。她该何去何从,是该继续忍气吞声的假装不知道,还是毅然决然的进行反抗。一段她梦寐以求的幸福时光,却始终无处安放……
  • 业焚穹天

    业焚穹天

    为了拯救百年后的穹天大陆,一神秘老者破碎虚空来到现世平凡少年被选作救世主被老者带到穹天大陆这一切是阴谋还是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