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23500000038

第38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3)

[6]《涅槃经》:“菩萨摩诃萨修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上,乃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决定,成五十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成于一相。如是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净身。”《华严经》:“愿一切众生,得上妙庄严相,以百福相,庄严其身。”《新婆沙论》云:“问: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曰:上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始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

[7]《法华玄义》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经行[1]宴息[2],皆在正受[3]。谈笑语言,曾无戏论[4]。故能五天重迹[5],百越稽首[6]。

[1]旋绕于一定之地也。《阿弥陀经》:“饭食经行。”

[2]宴,安也;息,止也。

[3]梵语“三昧”,三,正也;昧,受也,故译作“正受”。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病,纳法于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

[4]《佛遗教经》:“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华严经》:“永离世间一切戏论,住于诸佛无戏论法。”

[5]刘煦《唐书》:“天竺国,即汉之身毒国。或云,婆罗门地也。在葱岭西北,周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邻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会,其都城周围七十余里,北临禅连河云。”《汉书·息夫躬传》:“羽檄重迹而押至。”陆机《辩亡论》:“珍瑰重迹而至,奇玩应响而赴。”吕延济注:“重迹,谓远方贡献多,而车马之迹重叠也。”

[6]《史记》:“秦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韦昭曰:“越有百邑。”服虔曰:“百越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

修蛇雄虺[1],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2],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酰知非[3]。多绝膻腥,效桑门之食[4]。悉弃罟纲,袭稻田之衣[5]。永惟浮图之法[6],实助皇王之化。

[1]《淮南子》:“断修蛇于洞庭。”高诱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出其骨之类。”《楚辞》:“雄虺九首,往来悠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2]《诗经》:“伯也执殳。”毛苌《诗传》:“殳长丈二,而无刃。”贾谊《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隋书·地理志》:“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累世子孙相传不绝,亦有随女子嫁焉。干宝谓之为鬼,其实非也。”《左传》:“命僖叔待于针巫氏,使针季酖之。”杜预注:“酰,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孔颖达《正义》曰:“《说文》云,酖,毒鸟也。一名运日;《广雅》云,鸩鸟,雄曰运日,雌曰阴谐。《广志》云,鸩鸟形似鹰,大如鹗,毛黑,喙长七八寸,黄赤如金。食蛇及橡实,常居高山巅。《晋语·诸公赞》云,鸩鸟食蝮。以羽翮栎酒水中,饮之则杀人。旧制,鸩不得渡江,有重法。石崇为南中郎,得鸩,以与王恺,养之,大如鹅,喙长尺余,纯食蛇虺。司隶传祗于恺家,得此鸟,奏之,宣示百官,烧于都街。是说鸩乌之状也。以其因酒毒人,故字或为‘酖’。”

[4]《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僧译为和命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释氏要览》:“沙门,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曩,唐言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法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

[5]稻田衣,即水田衣之意。水田衣,即袈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十驾斋养新录》:“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杭州刺史卢元辅磨崖刻七言诗,首句云‘水田十里学袈裟’。”

[6]图,亦作“屠”。《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陁。佛陁与浮屠,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为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

弟子曰神会[1],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2]。广量出于凡心[3],利智逾于宿学[4]。虽末后供[5],乐最上乘[6]。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7]。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8]。

[1]《传灯录》:“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寻往西京受戒。景龙中,却归曹溪。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乃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师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师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寿九十三。”

[2]中,顾本作“长”,今校从《唐文粹》本。

[3]凡心,凡人之心也。

[4]《往生要集》上本:“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宿学,积学之人也。《史记》:“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5]《涅槃经》二:“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陁。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诸众生故。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归无趣,贫穷饥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愍,受我微供,然后乃入于般涅槃。尔时世尊告纯陁曰: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今汝具足檀波罗蜜。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大会,受于纯陁最后供养,欢喜踊跃。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希有纯陁!汝今现世得大名利,德愿满足。甚奇纯陁,生在人中,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善哉纯陁,如优昙华,世间希有。佛出于世,亦复甚难。值佛生信,闻法复难。佛临涅槃最后供养,能办是事,复难于是。”

[6]最上乘,佛乘也。《法华经》:“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

[7]《传灯录》:“师子比丘尊者,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

[8]《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谓余知道,以颂见托。偈曰[1]:五蕴本空[2],六尘非有[3]。众生倒计[4],不知正受[5]。莲花承足[6],杨枝生肘[7]。苟离身心,孰为休咎[8]。(其一)

[1]偈者,规定字数、句数,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故云“偈颂”。

[2]《心经》:“五蕴皆空。”案: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

[3]《心经》:“无色声香味触法。”

[4]倒,颠倒。计,执计。倒计,犹云倒见。

[5]正受,见上。

[6]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坐故,又以诸花皆小,无如此花。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花上结跏趺坐。坐如是,立亦如是,故云莲花承足。

[7]《庄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依,俄而柳生其左肘。”王维诗:“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柳肘。”苏轼诗:“浮游云泽峤,宴坐柳生肘。”

[8]休咎,犹吉凶也。《书·洪范》:“曰休征,曰咎征。”《汉书》:“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至人达观[1],与物齐功[2]。无心舍有[3],何处依空[4]。不著三界[5],徙劳八风[6]。以兹利智[7],遂与宗通[8]。(其二)

[1]达观,意无沾滞也。凡喜怒哀乐,不为境遇所拘束,谓之达观。

[2]《庄子·齐物论》:“欲齐物我,齐是非,齐名实,齐多寡,齐成亏,齐有无,齐大小、寿夭、生死、梦觉而一之。”

[3]有,即三有等。见前。舍有,舍去有也。

[4]《菩萨璎珞经》:“一切诸法,亦无所倚。不倚内空,亦不依外空。”《起信论》:“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知觉。”

[5]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自他化天已下,皆名欲界。以希须乐欲,故名。自初禅至四禅,皆名色界。以未出色笼,故名。四空天,皆名无色界。以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法苑珠林》:“三界,第一欲界,欲强色微,故号欲界。第二色界,色强欲微,故号色界。第三无色界,色绝欲劣,故名无色界。”《菩萨璎珞经》:“摄意常定,心如虚空,不著三界,是谓无行。”

[6]《锦绣万花谷》:“《宝积经》及《大毗婆沙论》,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为八风。”《释氏要览》:“《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7]利智,见上。

[8]《楞伽经》:“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愍彼偏方[1],不闻正法[2]。俯同恶类[3],将兴善业[4]。教忍断瞋[5],修慈舍猎[6]。世界一花[7],祖宗六叶[8]。(其三)

[1]指韶州地方言。

[2]正法,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3]指韶州民族言。

[4]善业者,身口意三业之善也。如五戒、十善等之作业。

[5]忍,见上。瞋,怒也。贪、瞋、痴为三毒,故当断之。

[6]《坛经》:“六祖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之,对曰:但吃肉边菜。

[7]《华严经》:“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花现身。遍此莲花之上,结跏趺坐。”

[8]考《传灯录》,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至二十八祖达磨尊者,航海南游,是为中华初祖。达磨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宏忍,为五祖。宏忍传慧能,为六祖。

大开宝藏[1],明示衣珠[2]。本源常在[3],妄辙遂殊[4]。过动不动[5],离俱不俱[6]。吾道如是[7],道岂在吾。(其四)

[1]宝藏,累积珍宝之库藏也。《无量寿经》:“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2]《法华经》:“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以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3]《禅源诸诠》一:“圭峰云: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

[4]此句言妄情一动,则向外驰求,遂与本源殊异也。然舍妄非本源,妄即是本源,故“本源常在”之下接以此句。

[5]动不动者,动与不动也。《佛遗教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6]俱不俱者,俱与不俱也。《楞伽经》:“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成唯识论》:“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7]《庄子》:“吾示子乎吾道。”《家语》:“吾道非乎?”《胜鬘宝窟》上本:“印述之辞,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资持记》上一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词。”

道遍四生[1],常依六趣[2]。有漏圣智[3],无义章句[4]。六十二种[5],一百八喻[6]。悉无所得[7],应如是住[8]。(其五)

[1]四生,见上。

[2]趣,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之处也。六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

[3]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证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者,余此有漏之依身。阿罗汉为四圣中声闻之极果,故云“圣”。声闻、缘觉得一切智,故云“有漏圣智”。

[4]义,道理也;意味也。《顿悟入道要门论》:“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案:此句言章句中无义理也。

[5]六十二种者,指六十二种见而言。《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

[6]《法华文句》五:“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乃至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有八种譬喻,《五分律》一有波罗夷四喻,《金光明经》一有佛寿四喻,《法华经》有七喻,《如来藏经》有十喻,《维摩经》亦有十喻,《仁王经》有八喻,《金刚经》有六譬,《观佛三昧海经》亦有六譬。要之,佛经中之譬喻,指不胜屈。西方言数之较多者,皆括言之而曰一百八;如一百八遍念佛,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百八名梵赞等。今云一百八喻,亦其例也。

[7]《华严经》:“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达一切,悉无所得。”《传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二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

[8]《金刚经》:“应如是住。”《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住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热门推荐
  • 王阳明集(全2册)

    王阳明集(全2册)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他倡导要本着心性的要求去说话,提倡要尽力去表露长期被压抑的思想感情,提倡人们以“吾心”原有的“良心”去判别是非,做出符合自己心愿的行为。这种实践精神与成就事功的价值观体现了人的主观精神,有近代启蒙哲学的影子。王阳明心学追求独立意识和个性解放观念,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巨大波澜,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空气。岁月在流逝,时代在变化,但王阳明心学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巨大的精神魅力。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地多角度地领悟王阳明心学,我们以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进行精心编校、整理、核对,最终形成这套《王阳明集》。
  • 幻世之地

    幻世之地

    这个世界,死过。就死在一个无聊的神手上。曾经的这里还是拥有者各种美好的事物,可今天却不一样了,在这个世界死过了之后,一切都变了。变得不美好,变得不在和平,这里总是弱肉强食,不知道这一切的或许,就只有人类了。这个世界死过,唯一的原因就是那位神明——深红之红这个世界活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另一位神明-----命运之摆
  • 蜀绣山河之甜蜜穿越记

    蜀绣山河之甜蜜穿越记

    本书纯属虚构,如内容与其他小说有雷同,纯属巧合。现在的无赖——锋火转。因为一场意外,莫名的穿越到了一个死人的身上,借着这个身份,还有自己的智慧,击败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但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惹到了太多的敌人,真是生命不息,危险不止。巧遇纯洁仙子般的姑娘,后遇强大的冰冷白发女,再遇霸气邪魅的轩主,一场四角恋展开,最终谁会笑与他白头到老?又是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 地府崛起

    地府崛起

    地府崛起,重临世间。三界争霸。无边无尽的鬼界。无数鬼帝掀起了永不停息的战争。复仇!复仇!当鬼界的战争停止时,并不代表和平,短暂的和平后将掀起更大的战争。将神佛仙从高高的神座上拉下来。
  • 怎样开一家赚钱的店

    怎样开一家赚钱的店

    每天漫无目的地上班、下班,过着相同步调的生活,当然赚不了大钱!光想不做,整天幻想着钱从天上掉下来,赚到大钱才是件怪事!
  • 万古神墟

    万古神墟

    太古创世大神盘古开辟诸天万界,开启一个璀璨的神仙时代。神族,魔族,龙族,妖族,羽族,人族……百舸争流。神战后,众神寂灭。万古之后,太古各族相继复苏,争霸寰宇。
  • 洪荒之造化

    洪荒之造化

    洪荒破碎,造就多元时空。无量劫起,圣人借机下界。渡人?亦或天数?前世今生,何为因,何谓果?小小女巫,何以执掌造化,万法千变,前路穷尽几多?且看轮回往复,吾当造化洪荒!
  • 天才武文神

    天才武文神

    这是一名穿越至异世界的骚年,看他如何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透视人体记录

    透视人体记录

    本丛书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全面收录了自然世界存在的各种奥秘、未解现象和最新探索发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热爱科学、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恰逢相识

    恰逢相识

    林源:有时候想想我的前27年真的太过单调,不断地发现和追逐,以为这辈子就会这样一直孤独下去,还好,遇见了这个人。苏起:我知道,看见那个人的时候,我终于愿意相信所谓的缘分,不过既然遇到就——不能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