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48500000004

第4章 滞胀不同于通胀,理财不能豪赌(3)

谁都知道,动辄上百万的房价,使得买房似乎早已与工薪消费者无缘了,高房价成为灰色收入者的投资乐园。且不论购房者都是谁,也不论他们哪儿来那么多钱,只说每一轮公共投资的激增,都会随后紧跟着贪腐激增,随后再紧跟着房价暴涨,就暴露了都是谁在买房,哪儿来那么多钱买房。

认定追涨高房价是自住消费,难以让人相信。常识告诉我,投资者掏钱之前,想的是投资回报率;消费者掏钱之前,计算的是资本损失率。因而,是投资还是消费?这两类行为的特征大不一样。但凡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的,例如家庭中换个平板电视或节能冰箱,时间窗口总会推后--首先进入的是持币选购状态。你会货比三家,还会等等节假日看有没有促销价。总之,你宁肯推后购买,也要寻求最低价。而眼下的购房者,只有争先恐后的投资特征,没有持币选购的消费特征。因此,我相信追涨高房价的,大多仍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我还相信,与高房价共舞的,大多是灰色收入。这个价位上排队买房,无异于是排队抽脂、排队投注呢!

什么叫排队抽脂?谁都知道,买高价房的人群相对较胖,适宜于减肥。然而冬季来临,动物增膘御寒才对;经济转冷,全民捂紧钱包才对。怎么大伙儿反倒排队瘦身,要争着减肥过冬呢?

什么叫排队投注?说排队买房是排队押注,是指一涨再涨的房价早已岌岌可危、命悬一线了,可买房人还在走钢丝,还在押房价只涨不跌这个宝,危险不危险?房价升高,银行按揭的首付比例也跟着升高了。房价越高风险越高,银行要把跌价的风险转嫁到购房者身上。银行的房产按揭,为什么一定要首付呢?表面上看,是银行需要证明购房人尚有偿债能力。而实质上,首付是购房人付给银行的风险保证金。首付30%、40%、50%、60%,意味着房价一旦跌去30%、40%、50%、60%,打水漂的只是购房人付的首付,银行分文不亏。因此,银行提高了首付比例,也就是提高了风险保证金的额度,也意味着跌价的风险更大。“不对!你说得不对,房价一直在涨嘛。人家先买的先涨了,后买的后涨了。无论什么价位买的房,不都涨价了吗?但凡听信了房价要跌的人,全都错过了买房,越来越买不起房了,不是吗?”我知道,你会拿只涨不跌的事实来反驳我。当然了,我也会拿只涨不跌的事实去回答你:没错,你说的都是事实,但已发生的事实驳不倒我。

为什么?因为已发生的事实恰好证明,房价的只涨不跌出乎你的预料,原本不是你的预期。你是被这个意外震撼了,才产生了进一步涨价的预期。也就是说,只涨不跌,原本不是你的预期。你根本没想到,自己花了6万买的房改房、集资房,眼下能涨成100万,对吧?市场超出了你的预期。那么,一样的逻辑,只跌不涨也不是你的预期。总有一天,市场会用同样的逻辑重演意外,再一次震撼你。

而我认为,房价即将开始只跌不涨。因为增长性衰退来临,通胀已经变成了滞胀。通胀预期开始落空,已经成了假象。购房者追涨高房价的动机,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全部来自通胀预期。而通胀预期一旦放了空炮,追涨高房价的动机就没了依据。

房价一直在涨没错,但推定它未来还会一直涨下去,肯定不对。因为你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当成了尚未发生的事实。你把过去当成了未来,把假象当成了真相。市价泡沫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金德尔伯格语)。

通胀预期是个什么预期?就是“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通胀预期一旦形成,也形成了大众的盲目惯性,形成了一拥而上的羊群效应。排队买房,就是通胀预期下,大众在继续贪婪、继续出击。之所以说排队买房是排队抽脂、排队投注,就是指高价买房的“荒谬、妄为与极度违背常理”(亚当·斯密语)。通胀预期已成假象,但大众不识庐山真相,仍在假象与谎言中博傻。排队买房,就变成了排队抽脂、排队投注。

一旦看穿通胀预期已是假象,你就应当卖房而不是买房。2008年通胀转折为滞胀,抛售房产、提前离场的精明人士,掀起了国内第3波移民潮。有数据显示,仅2009年国内移民美国的人数就达65000多人。他们最常见的理财手法是,不但卖房,而且买房--逢高出货,卖掉国内的房子。逢低吸纳,买进美国的房子。有报道称,2010年末,在美国洛杉矶河滨县艾西诺湖畔的房子价格是15万美元1栋,一天之内,有中国购房客在这里接连订购了17栋独立别墅。逢高吸纳,是盲目跟风,是众人皆醉。而逢高出货,才是特立独行,是唯我独醒。什么叫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众人皆持“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通胀预期时,你能看穿这个预期已经放空,成了假象。“许多家庭看到房价只涨不跌,就会跟风投资,决定不顾自身的偿债能力而匆匆买房--他们首付极少,而银行贷款又极易获得,于是,他们不再考虑自己的失业、生病、离婚等风险--如今美国的1200万负资产者,就是这么产生的”(克鲁格曼语)。

当局者迷,但旁观者清,听听美国人怎么评论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事实上是中国的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都形成了一个信仰,即未来中国将以过去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假设让更多的投资变得合理,进而带来更多的投资。中国的投资者把过去的增长率套用在了未来,然后被广阔的增长空间所迷惑。”(美国GMO公司报告)只相信“明天会更好”的香港楼市,把昨天的增长套用在了明天,被假象所迷惑。结果房价跌去60%以上,大批中产阶级被套牢为“负资产一族”。

连续3次加息并取消房贷利率优惠后,按揭购房者的收支越发不平衡了:像脖子上的领带扎紧后,呼吸开始局促了。物价上涨,日常支出增加。实际工资不涨,还贷月供在涨,像不像被房贷吊进井里后,人家割断绳子后扬长而去了?

国内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在4%~5%以上,属全球最高。银行的各类收费有增无减,沿袭着国企靠垄断维持暴利的明规则,也沿袭着国企“一个萝卜两头切,两头都是他得”的潜规则。房价上涨时,房贷打折促销。房价带起了通胀后,银行又单方面取消折扣,并连连提高利率。20年期百万房贷的本金,利息已涨至77.5万,比签约时几乎翻了一番。

房奴们越发感到,还本付息这20年,不啻给银行打工20年。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也曾押宝“股市不败”、“地价不倒”、“房价只涨不跌”。对于有样学样的国内投机者,我只能把头摇成个拨浪鼓:“咱们中国人发明了醉虾,你又不是不知道!”什么是醉虾?就是脑子昏了,身子仍在弹跳。用“醉虾”比喻争先恐后的狂躁投机者,我认为很贴切。为什么?因为一涨再涨的房价,终究会变成一跌再跌。房价一直在涨,也会变成一直在跌。有涨就有跌,是“1+1=2”的常识,而迷信房价只涨不跌的人,也即忘记了“2+2=4”的最基本常识的人,是假傻还是真傻?

炒房者靠博傻游戏,肯定能赚钱。但炒作赚钱的前提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加入“醉虾”的炒作游戏时,必须心知肚明并如履薄冰。一旦看穿转折,就要提前退场。在任何投机游戏中,你想侥幸险胜,笑到最后,要诀是只能装傻,不能真傻。

投机大师教导你,要“认清趋势转变不可避免”--好,你已看出滞胀取代了通胀。大师又教导你,“要点在于找出转折点”--好,你也找出了2008年增长已转折为衰退。于是,你不难预见,往上荡得越高的房价钟摆,一旦往下荡回来,也会跌得很惨。

郎咸平曾预言多数国内白领会破产,因为高房价下,谁买房谁破产。为什么会破产?因为你不得不为通胀与泡沫埋单。经济热胀冷缩的周期更替,跟钟摆一样左右摆动。要应对上下摆动的市场高涨与市场衰退,你必须备足两手,“在大众贪婪时你要缩手,在大众恐惧时你要出手”(巴菲特语)。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进我退、人弃我取的特立独行?不仅由于游戏规则是逢低吸纳、逢高出货,还由于贪婪与恐惧构成了投机。所谓投机,就是你必须有取有舍,有进有退。前边我们引述过索罗斯的原话:“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房价大跌你会破产吗?

次贷市场所有的行为及产品都是建立在“房价只涨不跌”的假定上。离开了这个假定,整个次贷市场就崩塌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在一夜之间消失;1997-2003年,中国香港的房价下跌了70%,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如何能离开这种法则与历史呢?

--易宪容

虽然通胀出笼如猛虎下山,但与资产虚估后的贬值速度相比,货币的贬值速度仍旧缓慢,譬如人民币的贬值以10年、20年或30年计为时段。国内上一轮通胀/通缩周期内,房产贬值的速度快过货币。从1992-1994年国内通胀期的房地产狂潮过后,到2001年通缩结束前,在不足6年的时间里,各地的房价曾经下跌了超过一半。

因此,我坚信,这一轮狂潮后房价会跌,资产虚估只能靠资产贬值来纠正。但有人却坚信房价还会涨,资产可以永远虚估下去。例如有人说:“从长期看,房价还要涨,该买房的就不要等了。”还有人说:“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很大。”长期看,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你不妨听听周立波怎么讲:“我可以毫不负责任地说,房价在10年到15年后,肯定必跌!为什么?这与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1978年,全国有864张独生子女证。现在,32年以后,全国的独生子女达到了1.4亿,这已经不仅仅是现象,独生子女是世界上的全新物种。爷爷奶奶有一天要走,一套房;外公外婆有一天要走,两套房;爸爸妈妈有一天会走,三套房。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也是三套房,一共六套房,两个人再按揭一套房……十几年后,你会看到满街手里有六七套房子的中年夫妻,但是他们付不起水电费,所以就要将房子抛售,于是房价就必然会跌。”但预期“地价不倒、房价不败”的人太多了,大家一心赚钱,不愿退出游戏。不愿离场,是因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赌博,而不是在投资。更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火中取栗、险中求财。拿房价押宝的,大多是被房价弄昏了脑子的“醉虾”。但其实,小房子涨价涨成了黄金屋,完全出乎你我当初的预料,原本不是大家已有的预期。像白日梦一般,变魔术一般,一套越住越旧的小房子,没几年竟然变成了市价超过百万的金娃娃,实在是个令人不信也得信的泡沫奇迹。

纸面财富虽是一时假象,但刺激起了进一步涨价的预期。原本没想到的奇迹发生了,搁在谁身上,都会恍惚起来,产生侥幸幻觉:看来,一个穷人要想身不动、膀不摇地坐地成为百万富翁,除了去抢银行,唯一的发财捷径就是追涨房价,让它永远不停地涨下去--永远涨下去?太过美妙的预期一旦变成了幻想,终有一天会大梦惊醒。

能把预期变成幻想的,正是泡沫与通胀。越住越旧的小房子,能够一口气吹成市价膨胀百万的黄金屋,正是通胀造成的资产泡沫。但凡泡沫,总要破灭。而房价之所以不跌,泡沫之所以不破,就是因为你、我、他都成了“醉虾”,大家一起犯傻、博傻,击鼓传花地共同吹大了泡沫。

但“任何资产泡沫都是一种没有人操纵的、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只要不断有傻子加入进来,涨价链条就不会断裂,也就能不断赚钱。然而傻子终究有限,一旦没人愿意再当傻子,泡沫就会全盘崩溃”。“细想想就奇怪,2005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说美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人们靠卖房子过活的社会,他们相互买房子的钱都是从中国借来的,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生活方式,但现实如此。2005年,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方式很不错,但它肯定难以为继”(克鲁格曼语)。

西方建设史上,一直有“一曝十寒”的景气循环。那就是,每二三十年里,就会有几年大建特建。铺开盛宴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然后是空置率升高,收益率降低,不得不缓建停建。花上更多年头,去消化库存。国内1992-1994年的房地产泡沫,用了将近10年才慢慢消化。那一轮通缩时,上海也是空置率升高后,房价降低。空置率最高的1998-2000年,上海房价曾下滑了近50%。国内当下空置率再次升高,房价也面临着再次下降。

房市兴旺,曾经挽救了“9·11”之后的美国经济。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买不起房的穷人,借钱也要买房,从而造成的次贷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建部的最新报告,2010年11月,美国20个大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下降。比2008年11月下降了8.08%,比2007年11月下降了24.7%。拉斯维加斯的房价3年间的降幅为51.61%,洛杉矶、坦帕、迈阿密、凤凰城、底特律房价的降幅也都超过了30%。

美国2010年11月共售出新房29万套,新房销售价格(含地价)中间值为21.3万美元,由于住房多为独立别墅,美国每套住房的建筑面积中间值是303平方米,地产面积中间值是1416平方米。而2009年,美国全国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4346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普通工人可用不到5年的工资,买一套300多平方米的新房。而中国一线城市的一套小房子,已经能折合一个工人100年的工资,或20辆中型轿车或1000台大屏幕平板电视的价格了。月薪2000元的应聘台前,有人排队。每平方米2万的楼盘前,也有人排长队。但愿排队买房的中国人,不要有样学样,制造出中国的次贷危机。

国内“投资靠盖房子,消费靠买房子”已蔚然成风。谁也不难看出,房地产已大病缠身。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病源是投资饥渴;对于民间来说,病源是发财饥渴。开发商不停盖房子,民间倾财买房子,一时间,房地产业貌似个双赢游戏。

其实,对于扩城筑路的投资饥渴,是官员对丰功伟绩有“病态渴求”(黑兹利特语)。而民间的发财饥渴,实质是对一夜暴富有“病态渴求”。官民合谋,两种病态渴求一拍即合,盖房子、炒房子就成了最快捷、最便利、机会成本最低的合谋。我们已经跟2005年的美国人一样,生活在一个靠盖房子、买房子过活的社会里。只不过感觉良好的人越来越少,感觉苦恼与困惑的人越来越多了。

民众为什么会对高房价日渐愤懑?最初的财富拥有感,为什么会变成财富被剥夺感?因为高房价不但会伤你的财,还会伤你的心。

不论你是有房还是没房,也不论你有没有购房需求,那个动辄百万的房价搁在那儿,始终是个贫富参照系,是个贫富试金石。试金石面前,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变穷了--“判断一个人是穷还是富,是由他能否负担、享用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的程度来决定的”(亚当·斯密语)。只能对生活必需品的小房子望洋兴叹,你不是变穷了吗?

同类推荐
  • 企业不缴冤枉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省税晋级书

    企业不缴冤枉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省税晋级书

    实物分红,既要缴增值税及附加税,又要缴企业所得税;收取违约金,也有征税成本;代扣个税返手续费也要缴税;股权转让、卖资产,一不小心多缴税……很多企业在做战略决策、设计架构、研发产品时很少会把税务的因素考虑进去,并购重组、投资融资结束以后一算账,发现原来预计的收益中需要挖掉一大块去缴税,就快到嘴里的肉,眼睁睁地被分掉。做好税务管理刻不容缓,而且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给企业的红包,不要,没人会表扬,当然也没人会耻笑,但不懂税,一定多缴税。这是一个懂税就能创造生产力的时代,把每一份利润都放进口袋里吧!
  • 迷航

    迷航

    本书是全球航空运输业公认的一部管理“圣经”。全世界多家航空院校将其作为必修教材,还有很多院校将其列为课外参考读物,其在业界的影响可见一斑。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航空公司的运营、规划、市场营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航空运输专业学生,以及所有与航空运输行业相关的人员的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本书谈到的12个经济指标是大多数分析工具都会参照的重要经济指标,浅显易懂地阐释了每一个重要经济指标的涵义、应用、计算依据及解读方法。无论你是投资者、投资中介、研究人员、新闻工作者还是学生,通过阅读《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都能够独立地对经济指标和经济走势做出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而且《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也是普通读者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一本很好的入?性读物。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大职能,也是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那么,央行又是依据哪些经济指标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

    本书包括2008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政策分析,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等。
  • 国富论

    国富论

    本书包括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地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五章。
热门推荐
  • 食物没错,吃会错

    食物没错,吃会错

    电影《双食记》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美女、美食,看起来赏心悦目, 但如果处理搭配得不好,也会要了人的命。中华传统饮食不仅美味、养生, 还有相生相克的道理,就像爱情让人沉醉也能杀人。电影《双食记》的中医 顾问、著名中医专家李杰和著名药膳食疗专家郝建新共同打造本书,让人们 在安排膳食过程中趋利避害、合理配餐,避免食物相克,防止因不当膳食而 产生疾病……
  • 玻璃棺材

    玻璃棺材

    可不可以给我一个看见你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眼,我想要看看你。——林安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了,不管你看的看不见,在我心中你是永恒的天使。——鹿晗她曾经看不见他曾经爱过她我死后想要住进一个玻璃做的棺材里,像白雪公主一样的幸福,拥有不老的容颜。
  • 笑掌天下

    笑掌天下

    七星连珠,离奇穿越,他们可还能相见?内忧外患,无穷无尽,他应该做些什么?生性淡泊,无心天下,但不愿无家可归!乱世风云,战火弥漫,他不想生灵涂炭。他不是救世主,但他要拯救苍生!且看他纵横捭阖,笑掌天下!
  • 三玄

    三玄

    新文准备在七月七日上传,欢迎新老书友多提意见!希望新文能得到书友们的认可,并带给你们一点快乐,谢谢你们的支持!!!小二会更加努力把文写的更好的!!!
  • 彼岸之楼兰乱

    彼岸之楼兰乱

    一个人生中的错误,迫使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而故事从死神接吻开始。楼兰梦楼兰,彼岸接彼岸,长生盼长生,无奈归忘川
  • 极道玄黄

    极道玄黄

    身具混沌灵根,手持玄黄之鼎,且看死宅萧厉如何在异世界呼风唤雨!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大跳槽

    大跳槽

    毕业生初入职场,经验不足,可能会有多次跳槽的经历,但每次都能跳对吗?本书以多位职场新鲜人的跳槽经验为例,告诉你如何才能跳出个好未来;或者当有选择机会时,告诉你如何选择跳出去还是继续等待。本书事例丰富,基本涵盖职场的各种跳槽经验。最适合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们。
  • 邪帝校园行

    邪帝校园行

    林浩天,曾经让世界为之色变的杀手之王,意外重生!从此,校园里不再是平静如水、围绕着他的不仅仅是腥风血雨,还有接踵而来的无数艳遇,和那一段段的传奇故事。什么叫嚣张?什么叫强势?得罪和藐视我的人,将统统被打入灭世轮回,永世不得超生!林浩天,世界最强的杀手之王,回来了!
  • 重生之末日火种

    重生之末日火种

    被身边最信任的人夺去火种,又被朋友一次次的伤害,心间覆上冰霜。重来一次,夏衿决定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只想默默的守候在那个在他最绝望时拉他出地狱的人的身边,这一切无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