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3600000007

第7章 附录:在白天穿过城市,夜晚回到村庄——一次彻夜访谈

马枫VS易安

时间:2005年4月25日

地点:绍兴亚都大酒店

马枫:以前只在网上对话,没想到这次在绍兴能与你相见。

易安:是的,世界如此之小。

马枫:这次访谈,我想从你童年的生活经历开始。

易安:好的。在这里,我要先说到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叫禾青的小镇,几乎位于湖南的几何中心,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湍急,山也很高,老家的屋前是一条叫龙溪的小河,屋后的高山是雪峰山的支脉。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去河边和山上,捉鱼、游泳、放牛、摘野草莓、种豆、挖薯、割麦……这些都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我一直庆幸自己生长在农村,一出生就和泥土、庄稼、蓝天、白云、青草、野花、溪水、动物、昆虫等大自然的事物发生了最亲密的联系。

马枫:看来,这种对家乡的热爱无疑影响到了你后来的写作。你是如何开始你的诗歌写作的?

易安:其实我最先的兴趣是绘画。在我刚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用铅笔在白纸上勾画下一些眼前的事物。记得八岁那年,我常趴在二楼窗前母亲的缝纫机上,画下对面的山岚、树、房屋和远处飞过的鸟影。因为入神,有一个下午,母亲拿着一件破了的衣衫在我身后站立了半个小时我才发觉。没想到母亲不但没责怪我弄脏了她的缝纫机,反而夸我画得像。从此开始我就有了用笔去捕捉这个世界的兴趣。我最先的写作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的,那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平生第一篇看图作文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埋下了兴趣的种子。那时我的作文总是好过同龄人。在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学会了用诗的形式写赠言,真正的诗歌写作是在15岁的时候,是在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汪静之的《惠的风》和洛夫的《诗魔之歌》之后。

马枫:除了写诗,还进行其它的文体写作吗?

易安:还有散文、歌词、小说、纪实作品,但以诗为主。其实我最先变成铅字的是一篇《雨季-误区》的校园小说,用笔名雾迪发在一本叫《长岭人》的杂志上。但后来我更喜欢写诗,是因为发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往往一篇较长的散文可以浓缩到诗中。打个比方,散文还在写“冬天去了,春天来了……”的时候,诗歌已经直接发现了“雨燕振动的翅翼”。

马枫:我最早注意到你的诗歌是在1997年,那时候我正就读在北方的一所大学,喜欢泡在学校的阅览室里,那一年,我从《诗歌报》月刊上读到你的《城市舞女》等三组诗作,感觉到你是一个充满忧患、失落、又满怀激情的人。后来从《北方文学》上读到你的《父亲在春天里打井》,又发现了蕴藏在你内心深处的苦难。印象中,易建东三个字便突然从报刊上消失了。

易安:我从1992年开始正式发表诗歌,到1996年是我的诗歌写作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一有时间,便自觉地读书写作。然后投稿,那时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父母身体不错,兄妹相继毕业工作,初恋也很甜蜜。当时没有什么不良习惯的我,读书写作成了我业余生活中常受亲人和朋友夸赞的一部分。那时我的爱好就是到处捕捉诗意,一棵树的蓑老、一个女孩迷离的眼神、一个劳动的场面、一处被冷落的风景……常常令我心有所触,再慢慢写到纸上。这种状态在1996年下半年开始改变:母亲突然病重、父亲离职、五年的初恋告终、单位发不出工资,所有这一切如此突然地降临到我身上,让我无所适从。常常一个人愣坐着发呆。至1997年底,断断续续大概就只写了20来首诗,后来陆续发了一些,其中就有你所看到的那几首。此后,我基本中断了写作。

1998年下半年,我在母亲病逝不久后也厌倦了单位的机关生活,便主动申请下岗,离开了家乡,去省城打工。

马枫:但后来,又陆续看到你的很多新作。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再次提笔写诗的呢?

易安:我去长沙后,便在一家杂志社应聘做编辑、记者。同事中有几个写诗的,于是我也不断认识了居住在长沙的远人、韦白、易清华、唐兴铃、谢宗玉等一些诗人和作家朋友,时常和他们在一起聚会,并再次产生写诗的冲动。其实严格点讲,从1998年至2000年间我并没有完全停止写诗,偶尔会在笔记本中写一两首,但写了便丢在抽屉里,不再投稿。2001年,那时我学会了上网,将两组新写的诗歌贴在了《诗生活》、《天涯社区》、《尚书屋》等网站上,一组是城市题材的,一组是乡村题材的,当时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喜爱。后来一些文学期刊、民刊和网刊选发了其中的部分作品。

马枫:2003年,我先是在《人民文学》和《诗潮》读到你的《1997年的一次乡间晨跑》、《为母亲梳头》、《河边的打铁铺》,紧接着又在《诗选刊》读到你的《世界的两面》等作品,这是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写作。说真的,我很难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人的作品。

易安:这和我的生存状态有关。经过多年的读书、工作,时间已把我变成一个城市人。但城市无疑是令我失望的,虚伪、隔核、势利、冷漠、贪欲和各种生存压力,正渐渐同化着城市中每一个人,包括我。因此我在涉及城市题材的写作中,心态也是充满嘲讽和无奈的,表达的角度和语言较之乡村题材写作时的宁静心态有所不同。我喜欢在夜里让自己安静下来,复活从前的乡村记忆。因此,我常常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白天穿过城市,夜晚回到村庄的漂泊者。

马枫:许多人认为你的《我想对每一个女孩说》超越了舒婷当年广为传诵的《致橡树》,认为舒婷只是简单地模仿了裴多斐,而你的《我想对每一个女孩说》却几乎呐喊出了这一代男青年发自内心的原始的失落和伤感。

易安:怎么说呢?那个年代我还在读初中,从后来的阅读中知道那只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之所以朦胧诗风靡一时,我想肯定和那时的娱乐休闲方式缺泛有关,读书是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一首适于朗诵的诗很快就可流行,一夜之间成名。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成为公众人物。那个时代诗的功能是被扭曲和夸大了的,并且官方主流媒体也在其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现在的人都在忙于物欲的满足,媒体也只关注政治、经济和娱乐,文学(尤其是诗歌)受到冷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在目前才回归到了它的本真,不再被政治利用,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对于世界的真实感受。但是一首让人喜欢的诗歌,肯定也有被人记住并流传下去的可能。我在写《我想对每一个女孩说》的时候,并没有想着去超越什么《致橡树》,我只是目睹着现在的女孩被金钱和物欲不断俘获后有点感伤。这种感伤在读到《中国青年》杂志曾经为“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爱情”展开讨论的一系列文章后更加强烈,于是带着一种呼喊、无奈、企盼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我为这首诗能够打动一些人感到满足,并没想着它能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给自己带来多么大的名声。

马枫:你怎么看待诗人身处在常人间的身份问题?

易安:我一直以为,我们对“诗人”身份有误解的地方,包括写诗的人自己。其实“诗人”的身份并不存在,只是存在于他写诗的过程中,一首诗写完了,“诗人”的身份就结束了。这句话,我曾经在2002年冬天在桂林和哑石的一次相遇中提到过。我现在的另一种富有意味的解释是:这就好比一个“妓女”,她只有在卖淫的过程中你才能说她是“妓女”,如果她卖过淫后又和自己喜欢的男人一起做爱,你说她还是卖淫这就对她不公平。写诗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卖淫只是做爱的一种异态,都不是全部。

马枫:哈哈,高见!说到写诗和做爱,我就想起了你的《楼下》和《女演员和她的影子》。我记得这是你在网上反响比较大的两首诗,曾在诗生活和天涯社区等着名网站引发争论。我发现其中一个有趣的地方,即“河蚌”和“深渊”都是表述女人的阴部。

易安:是的,但两者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楼下》描述的是一个生活在颓废和无聊中的人,在无意间看到楼下一个穿超短裙的女子撅起的臀部时,那种沉闷突然被打破后的兴奋、意淫及后来的怅然若失。无意表达什么,象征什么,只是描述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一种生活状态。《女演员和她的影子》则是对当前演艺界的虚妄生活的一种厌恶、批判。“河蚌”是灵动的,而“深渊”是黑暗的。

马枫:现在,我想谈谈你的乡村题材的诗歌。无疑这也是你的诗歌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易安:我一直有个愿望,要把我在乡村生活中的经历、经验和乡村中的俗事风物尽可能的记录下来,用一种自己的诗歌语言,写下自己的乡村传。但我的写作状态常常停顿了下来,我为此苦恼,甚至感到力不从心。

马枫:是否想到要放弃?

易安:这应该不会吧,但需要努力。

马枫:我记得初读到你的《盖屋顶》《河边的打铁铺》《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等诗作时,只感觉到你在叙事和抒情时的漫不经心。但再细读时却发现了你在平淡叙述中隐藏的突兀和不断深入下去的力量,字里行间陡然生出一种气韵,形象点说,这种气韵就像冰层下河水的流动。我想这是在我静下心来阅读你的诗歌后,找到了你的诗歌中的语感,或者说,真正进入了你的诗歌中的秘道?

易安:先抛开我的诗。谈到读诗,肯定得戒除浮躁。我想,阅读好的散文和小说也同样如此。汉语是鲜活的,文字本身深藏着内蕴,我们只有在细腻的阅读中才能感受到它的奇妙。

马枫: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作品的评论?

易安:我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别人关注并不是一件坏事,不管这种评论是批评还是赞誉。

马枫:2001年,着名诗人刘洁岷在诗生活网站论及你的诗时有这样一段话:“易安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自不待言,他在他的诗中较生动、妥善地化用了这些经验,以与其质朴、明快的诗风相谐和。易安的突出点是其控制力,他对情感抒发和理念呈现都相当谨慎与节制——这是因为他对‘诗意’有较清晰的把握。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与国内其他写乡村题材的诗人有了明显区别。”你是怎样看待这段文字的,对你的评介是不是很准确?

易安:应该说,刘洁岷是那个一语将我击中的人。我们至今未曾谋面,但我觉得他对我似乎很熟悉。他说到我的诗中“语言的本真”时,说“这是一个还原了的乡村孩子的想法”,并问我“是自发的抑或有几分自觉?”我无言以对。什么都被他洞见了。我一直想用自己的方式写下自己的乡村,描写出乡村生活中的那种原始、在场、温暖和巨大的人情味,并且把自己的炽热情感掩藏在平静的叙述之下。我仍然做的不够好。

马枫:但是这两年又很少看到你的新作了。是陷入了创作的低潮还是又一次远离了诗歌?

易安: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对我提到过。确实如此,我从长沙返回原来的单位后,一时无法静下心来写作,找不到当初的那种状态。当然,对诗歌界的一些炒作和话语霸权的不满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我的心态。我确实又一次冷落了诗歌写作。现在想来,我很怀念在长沙和诗友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马枫:在《湖南六诗人集》中,我注意到你有一首比较独特的诗,就是《工厂职代会》。这种题材的诗歌我是第一次读到。

易安:这可能和很少有人去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写作有关。这首诗写于1997年初冬,那时我上班的工厂因为管理不善而呈现出一片萧条之色(几乎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是这样)。我每次从威严的办公楼和灰暗的厂房下经过,都感受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涌起的不满和苦涩。在一个独自深坐的雨夜这种情绪最终不可抑制,似乎是一口气就写下了这首充满怀疑和讽喻的60多行的长诗(相对于我的诗作而言)。

马枫:说到雨夜,我忽然想起了你诗作后面的日期,好像大多是“深夜”和“清晨”,这是否是你在创作习惯上的黄金时间?

易安:是的。我喜欢深夜的那种静谧,几乎听得见呼吸。我的许多话语这个时候就会汩汩涌出。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习惯,我发现许多的雨和雪都是从深夜开始下起的。而别人要等到天亮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在昨天夜里又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人对世界的触摸有多深!

马枫:这句话很精彩!

易安:谢谢!

同类推荐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八九十枝花

    八九十枝花

    本书作者用安静而引人入胜的文笔,描写了细腻、清雅,诗意丰盈的日常生活。结构按季节分为五部分,春、夏、秋、冬,加上“人事”一章。内容包括:草木,饮食,人物,民俗,风俗。本书文字温雅清艳,绵密细致,写人状物有独特风格。
  • 恰似蝴蝶年少

    恰似蝴蝶年少

    本书是青年作家陈伟军的小说新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十七岁少女何雨谦的成长故事,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她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在一系列事件中,她逐渐成长、成熟,并最终微笑着向青春交出了亮丽的答卷。
  • 那些中国人

    那些中国人

    本书是他的一部随笔集。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在他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他的描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 万物有灵皆可师

    万物有灵皆可师

    百篇经典自然美文,尽写生命和爱的光芒。万物的真实样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不知要美多少倍。所以,就算你什么都不爱,也要爱自然,爱万物。作者华姿作为“当代散文十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被称为“经过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有一股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读起来,是一种与自然与外物身心结合的享受。
热门推荐
  • 阿拉来自西部

    阿拉来自西部

    十里洋场承载了旧上海的所有梦想,而当今又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入这个曾经灿烂同时又在延续辉煌的城市,他们就是海漂。上海,有这所有海漂的梦想,还有他们的失落、无助、孤独,而且这里也充斥了迷乱、庸俗、罪恶。周小华,一个来自重庆的80后,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这个令他眼花缭乱的大上海。在这里,他经历了人世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最终他将走向何方?本书将以一个80后的眼光去解读许多当今社会热门的话题:海漂、“白领”、商业贿赂、办公室政治、购房、购车、择偶、闪婚、小三、红颜知己、灵魂伴侣等等。
  • 狂枭

    狂枭

    有人说人生就是上天安排好的,所以很多人都顺应天意,可这些人大多数都平平碌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亢奋。然而有些人则不愿意接受安排好的生活,他们要逆天而行,寻求另类的成功与新生。我是江浩,我逆天而行,我要成为世界级的大亨,任何阻挡我前进的阻碍都将接受我无情的摧残,最终灰飞烟灭。这就是一个妖孽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故事。
  • 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有五千年的智慧传承。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本书从古人的为人处世故事中节选出一段又一段的智慧历史,准备了36辑历史智慧故事,分别从“舍、取、借、谏、谦、礼、柔、仁、衡……”36个角度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智慧,相信能对你有所启迪。
  •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自小我就爱倚天屠龙记里赵敏与张无忌的爱情,那时只觉女子当做赵敏,而一生良人应寻无忌。长大后看了原著,陆陆续续看了九版倚天,终是只爱这一版。夜深人静,感念无忌敏敏的爱情,亦为儿时懵懂不知愁的痴意作个纪念,写下这个同人后续,愿与一起喜欢的吴迷一起分享。那时的无忌,给了我对于爱情最初最美好的向往。今亦是。
  • 风极

    风极

    在另一个世界的风极大陆上,三位身世迥异的少年,因同一次动乱走到了一起,又因各自的宿命不得已共同踏上了奇幻而凶险的北地之旅。途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一路上三人从互相猜疑到互为朋友。而三人的一次次凶险事迹亦流传到大陆各个角落。三人到达北海后,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 恶魔之歌

    恶魔之歌

    亚兰蒂斯流传着一篇诗歌,歌颂着一位恶魔。
  • 娇妻萌宠:一不小心恋上你

    娇妻萌宠:一不小心恋上你

    她,印筱潼,本该平平淡淡的一生,却因为他而转变。“我为什么要回国?”“因为能遇见我。”“可是我不想遇见你,怎么办?”“凉拌。”“以前我无法掌握命运,现在我要控制它!”“现在我先控制你。”“混蛋,顾御宸,你放开我!”......宠文+虐文
  • 元力传说

    元力传说

    一个从剑洞走出的少年,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 历代官制(下)

    历代官制(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秋葵老屋

    秋葵老屋

    《秋葵老屋》是二十一世纪之交,以淮海路中段改造为契机,涉及陕南新村二十四户动迁为背景,重点叙述秋葵老屋面临动迁的矛盾和困境。该户主人公林友兰本人是美院教师又是宗教界人士,有三个成婚的女儿和至今未婚的妹妹林雨桐。本篇整个故事完整,背景广阔。时间范围涉及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洋插队;空间范围涉及上海、威海、黑龙江、安徽、江西以及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浦江三部曲《梦东方》是系列长篇小说。有《秋葵老屋》、《苏河湾的石库门》、《梦东方》三部中篇组合而成。三部共268节,60余万字。三部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内容广泛又纵横捭阖,主辅线平铺展开又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