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5600000023

第23章 合的比赛结果,还用得着我说吗?(4)

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强势女主,吕后,就是一个很有本事的女人,要论政治手腕,她比大多数的男人都更强大。能拉拢的人,都被她尽量拉拢了,比如说张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做事非常低调,刘邦刚一称帝,他就马上功成身退,跑回家里当宅男去了。刘邦死后,他继续秉承低调原则,安心窝在家里,每天吃素,修炼道法仙术,为了争取早日飞升,他的生活过得那叫一个艰苦朴素。但是吕后心里清楚得很,张良修道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飞升”,而是要远离政治漩涡,免遭杀身之祸,她为了打消张良的顾虑,就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

吕后说这句话,算是给了张良一个保证:出来吧,我不会杀你。张良听了这句话,才总算安下了心,就重出江湖,结束了宅男生活,度过了他晚年的最后一段时光。像张良这种开国重臣,把他拉拢过来,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除了尽量拉拢人心之外,吕后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修生养息政策,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是她执政之基。当然,你光是拉拢一批人还不行,你还要打击一批人,让别人知道你的厉害,这样恩威并施,才能坐稳自己的位子。死在吕后手上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故事的主角,邓绥,她施过的恩也不算少了,威,她倒是还没施过。虽然不施威,但必要的威慑力还是有的,这种威慑力,来自于邓氏家族——比如说她的哥哥邓骘,虽然和帝在位时期,只是一个虎贲中郎将,但她垂帘听政之后不久,就将邓骘提拔为车骑将军,只要有军权在手,就不怕别人能搞出什么风浪来。

事实上,任何一位女主执政,她都非得让自己的族人手握实权不可,否则,她随时都有可能翻船。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过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难免会惹出祸事,引发矛盾,到时候反而会动摇女主执政的基础。

当然,女主可以选择用强力打压的方法来处理矛盾,比如说吕后就是这样。邓绥读过很多书,关于吕后的事迹,她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她并不想借鉴吕后的做法。同样是女主,邓绥跟吕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吕后灭火,邓绥防火——事先避免矛盾,总比事后处理矛盾要好。

基于这种思想,在邓绥扶安帝刘祜上位之后不久,她就下了一道诏书,内容是这样的:

我平时很喜欢读书,对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多多少少有点儿了解。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别的不说,就说外戚家族吧,吕氏家族、王氏家族、傅氏家族,一个个都牛气烘烘的,整天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天王老子也不放在眼里,以为自己是什么“骑天大圣”,实在是社会毒瘤,国家害虫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变成“骑天大圣”的呢?很简单,因为想管的管不了,管得了的不想管,他们无人约束,自然就会肆意妄为。我作为当朝太后,对于这种欺压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痛恨,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让老百姓们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我决定,要严格约束外戚势力。车骑将军邓骘等人,虽然人品比较好,估计不会做什么坏事,但邓氏家族宗门广大,亲戚朋友一大堆,而且门下又养了不少宾客,怎么能保证这些人都不犯罪呢?

所以,从今天开始,只要是发现任何邓氏家族或与邓氏家族有关的人犯罪,请当地执法部门一定要依法办事,严加处理,绝不姑息轻饶。这是太后我本人的意思,各地方官员不必担心惩治了这些人之后,会遭到什么打击报复,恰恰相反,假如你们纵容犯罪,我才真的会很生气,后果才会很严重。

希望各部门贯彻落实本文件的精神,钦此。

邓绥这道诏书一下,收到了良好效果,从此以后,就算是她的那些亲属犯罪,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法律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官僚而言,邓绥的这个举措也有很大的威慑力:法不容情,太后对她自己的亲属尚且如此严厉,如果换作是其他人,就更加不会轻饶了。

平心而论,邓绥为了打击官僚主义,改善官场风气,甚至不惜拿自己的亲属开刀,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作为最高领导者,她行事端正,能够以身作则,不纵容包庇,不姑息轻饶,她手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自然也就不敢肆意妄为,做出什么太过分的事。

在很多时候,民权和官权是互相抵触的。官权越大,越不受控制,百姓就越容易被欺压,社会矛盾就越尖锐;反之,民权越大,百姓的生活就越好,官权就越会被限制,社会矛盾就越舒缓。假如老百姓住的破破烂烂,官员住的却漂漂亮亮,老百姓挤公车上班,官员出入却都有豪华车接送,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是有问题的;假如情况恰恰相反,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很美好的,这个社会才是真真正正的“和谐社会”。如果只会喊口号,却没有实际行动来改善国计民生,那还不如不喊。

作为政治家,吕后可以说是优秀,至于邓绥,基本上也可以跻身此列。写到这里,我还是想重申一遍邓绥的执政理念:多约束公务员,少折腾老百姓。

先前我曾说过,女主执政,在古代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反对者总是有的,或者在明,或者在暗女主要想镇得住这些人,坐稳自己的位子,非得有些拿得出手的本事才行。

下面我要讲的故事,是关于宫廷斗争的故事。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要先给大家来介绍两位太监。

第一位,名叫郑众。这个名字可能大家看着有点儿眼熟,没错,他就是当年帮助汉和帝刘肇诛杀窦氏乱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没有小鸡鸡,却有男儿血气的郑众同学。如果你实在记不得,那我也没办法,回去翻书吧。

和帝诛杀窦氏乱党,君临天下之后,要论功行赏,郑众虽然功劳最大,却没有飘飘然不知所以,和帝所赏赐给他的东西,他大部分都推辞了,只接受了一小部分。对于郑众的表现,和帝感到很满意,所以,就把他封为“大长秋”。

大长秋这个职位,在西汉时期,士人也可以担任,东汉时则专由宦官担任,主要管理长秋宫(皇后寝宫)各项事宜,相当于皇后的发言人。郑众被封为大长秋之后,和帝时常与他商议国家大事,因此,郑众拥有并不算小的权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帝国的走向。

西汉时期,太监手上并无实权,当时唯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的,是外戚势力。在东汉初年,太监也一直都是不受重用的,到了汉和帝时代,因为郑众的关系,情况才有所转变,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登台表演。

东汉之所以会出现的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皇帝登基的时候,年龄比较小,比如说和帝10岁即位,殇帝1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末代的汉献帝9岁(丫比较悲剧,碰上了曹操)。显然,他们这群小屁孩,不可能把持权柄,真正能够执掌朝政的,是外戚势力。

小皇帝长大以后,当然会对外戚势力感到不满,就想找人合伙把外戚干掉,而他们整天都和太监厮混在一起,你说,他们不找太监,还能找谁?等到他们真真正正成为了皇帝之后,不宠信太监,难道还宠信外戚不成?

在《三国演义》开篇,有这样一段话: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三国演义》这段话,可以跟我上面那段话互为佐证。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一部东汉史,就是外戚与宦官相互斗争的历史。这种局面是从郑众开始的,所以《后汉书·宦者传》才会说“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平心而论,郑众虽然没有小鸡鸡,但他的人品并不像后世的太监那样糟糕,从某些方面来说,他能称得上是真汉子,纯爷们,在历史上,他也没有什么被记录在案的罪行。所以,我们不妨把他当做一个正面人物来看待。

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二位太监,名叫蔡伦。

正在听我讲故事的各位同学,你要是不记得郑众这个名字,没关系,但是如果你连蔡伦都不知道,那我只能建议你回初中再读三年。作为汉人,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应该牢牢记住东汉蔡伦在历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造纸术。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和帝时期,任中常侍,和郑众一样,他也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此人博学高才,精于制造各种军工器械,所制成的产品,在当时拥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在古时候,我们中国人用竹木简来书写和记载文字。竹木简非常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秦始皇批阅奏折,每天多达十几公斤,由此可见竹木简的局限性。

在西汉时期,宫廷贵族开始使用“缣帛”来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二者合称为“缣帛”。像这种纯手工产品,要是搁到现在,估计比制作LV包的成本还高,用它来写字,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大大的浪费啊。缣帛虽说比竹木简轻一些,但拿在手上,还是会感觉有些重,再加上制作成本太高,因此,它是注定不可能成为主流书写用具的。

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之下,伟大而富有智慧的蔡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终于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原料,制作出了成本低廉且便于携带的纸。不过,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一点,蔡伦只是纸的改进者,而不是发明人。事实上,“纸”这个概念,是在西汉时期就有了的,也就是刚才我所提到的“缣帛”。《后汉书·宦者传》有云:缣帛者,谓之为纸。

当然,蔡伦的这项“改进”,比“发明”更伟大。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他所制成的纸呈递给了刘肇,经过试用,刘肇龙颜大悦,下令全国推广,当时的人都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再后来,蔡侯纸风靡全球,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汉和帝刘肇在位时期,一直都很宠信郑众和蔡伦两人。刘肇驾崩后,邓绥临朝称制,这两人依然受到了她的重用。

介绍完这两位太监之后,我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人,他名叫周章,当时的职位是司空。

对汉朝的历史知识稍微有所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汉朝有“三公”,是了不得的大官。西汉时期,三公一般是指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他们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比如说王莽,他最初就是担任大司马一职,然后慢慢变成安汉公、摄皇帝、假皇帝,最后悍然篡夺汉室江山,变成了新朝皇帝。

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决定限制三公的权力,因此,他去掉了“大”字,将三公的称呼改为司空、司马、司徒。从字面上理解,三公以前很大,现在不大了,你丫还牛逼个啥?

刘秀所实施的这种政策,导致三公的身份地位每况愈下,他们以前还能手握实权,现在基本上成了光杆司令,没人鸟他们了。到了邓绥执政的时代,情况更加糟糕,每当有什么天灾,就直接拿三公问罪,让他们引咎辞职。第一个倒霉鬼名叫徐防,因为年成不好,粮食产量太低,结果邓绥说他办事不力,害得老天发了怒,就罢免了他的太尉一职(三公有时候包括太尉,有时候不包括)。又过了不久,司空尹勤因为刮风打雷下大雨,造成了洪涝灾害,结果邓绥就让他回家养鱼去了。

我现在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司空周章,就是尹勤的继任者。

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公的权力虽然受到限制,但毕竟在朝中还是有点儿影响力的。比如说东汉末年的袁绍,他家祖上“四世三公”,所以“门生故吏遍天下”,组成了一张极其庞大的关系网,后来袁绍雄踞河北,称霸一方,几乎要吞没曹操的势力,靠的就是祖先留下的雄厚的人脉资本。

周章这个人,是正统思想的坚定维护者。从正统思想的角度来说,女主执政,是不对的,宦官用权,也是不对的。邓绥把这样一个人提拔到三公的位置,基本上是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周章看邓绥,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你丫是个女人也就算了,偏偏还要宠信太监,宠信太监也就算了,偏偏还要搞得三公没有权力,三公没有权力也就算了,你丫偏偏还要找借口整三公,整三公也就算了,偏偏还要整得这么狠,就那么一点儿天灾,犯得着把人家给辞退了吗?你以为这年头考公务员容易啊?你以为这年头混口饭吃容易啊?你还让不让人活了啊?

除了周章之外,朝中还有一些人看邓绥不顺眼。本来吧,和帝刘肇有两个儿子,按理说,应该立大的,偏偏邓绥说大的有“痼疾”,结果立了小的,群臣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清楚得很:哪里是什么“痼疾”,分明就是邓绥想把持朝政,才随便找了一个借口而已!

等到殇帝驾崩,群臣一看刘胜的病也好得差不多了,本以为这次总该轮到他当皇帝了,但是邓绥因为上次没立刘胜,担心遭到刘胜的怨恨,害怕刘胜长大以后报复自己,结果,还是没有让刘胜当皇帝,而是选了和帝的侄儿,刘祜。

别说刘胜没有“痼疾”,就算是有,按照正统思想,也该让他当皇帝。邓绥的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公然挑战,因此,朝廷里有一部分官员,在表面上,他们对邓绥唯唯诺诺,但在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试探之后,出于某些心照不宣的动机和目的,司空周章和这些官员达成了共识:为了维护正统,必须要废掉安帝刘祜和太后邓绥,改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目标是确定下来了,但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障碍,来自于邓绥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他手握重兵,如果不除掉这个人,一切的行动都是白费。除此之外,邓绥还有几个兄弟,他们都在皇宫之中任职,手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批禁卫军,若是不能在同一时间解决他们,行动就绝难成功。

还有,太监郑众和蔡伦,也绝非等闲之辈,郑众当年就是靠宫廷斗争起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其政治心机之深,自然不必细说;至于蔡伦,别以为他只会造纸,事实上,造纸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制造军工器械,也就是所谓的军火,要想跟他玩砍人游戏,那简直是找死——这些人都还不算厉害,最最最最厉害的,是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太后,邓绥,她作为一个女人,却能将整个天下都掌控在手中,毫无疑问,她是皇宫之中最强的BOSS,没有之一。

最后,周章和他的同伙决定,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关闭宫门,将上述这些人一网打尽。周章等啊等,等啊等,结果机会没等来,却等来了一杯奶茶。

这杯奶茶当然不会是可以捧在手心的优乐美,至于到底是啥牌子,还有里面的具体成分,以及喝下去之后会有什么后果,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也许周章知道,可惜我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了,大概能在黄泉路上看到他的身影吧。

唉,周章呀周章,你真是个大悲剧啊!

好了,关于宫廷斗争的故事,我已经讲完了。下面让我来唠叨几句。

也许这场斗争,会让人觉得莫明其妙:邓绥她不是个好女人、好太后吗?郑众和蔡伦不是好太监吗?周章他们维护正统,好像也没有动机不纯啊,他们好像也是好人啊,既然大家都是好人,怎么就无端端斗起来了呢?

同类推荐
  • 再造盛唐

    再造盛唐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安史之乱,大唐的转折!历史上最为巅峰的朝代走向灭亡,文人凋零、武将没落,内有暴动四起、外有别族入侵。看一个穿越者如何在风雨中走向辉煌,如何在乱世中再造盛唐!后人云:剽窃,穿越者的终极利器!历史,穿越者的未卜先知!********已完本VIP作品《魔门之异界至尊》《天龙之宇内至尊》
  • 混在西汉末

    混在西汉末

    刘秀:阿叔那个人,是个真正奇怪的人。在你认为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却总能使出怪异方法去战胜面前一困难。王莽:这个娃娃了不得,怎么知道这么多物件制造方法?难不成......乌提单于:该死的刘炎,怎么我这里刚要动他就知道了?严光:师门奇学没那么多东西呀!真不知道这刘季真哪学到的许多奇法异术!马武:某家主公从来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报!报不了,就会死缠烂打、不则手段也必须得报了!马援:西域驰骋,万里无敌。横扫诸国,以战养战。
  • 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皇帝

    银行小职员安然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脑死亡,他的灵魂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成为秦二世胡亥。此时,天下诸侯四起,反秦气焰正嚣,秦之能臣善将大多已遭赵高迫害,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大秦帝国内忧外患。赵高手握大权,耳目遍及朝野,胡亥近乎已被架空,他虽有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如获重生,但他真能在危机四伏中度过重重难关,重新统一天下吗?灭项羽,虏虞姬,除刘邦,斩尽诸侯恢复大秦统治……兴科举,重农商,废苛律,独尊儒术教化天下百姓……这些能一一实现吗?敬请期待!
  • 霸将

    霸将

    乱世三国谁做主?威霸天下的雄主曹操?爱哭鼻子的仁主刘备?一个少将军意外穿越到三国,成为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操、刘备,谁得此人!便得天下!
  • 中国历史50大谜团

    中国历史50大谜团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悠悠长河,朝代更迭,犹如日夜流转。个中故事,不胜唏嘘。自古万事皆有两面,是非对错,自有历史记载,世人评说。今天就为各位揭秘中国历史50个未解谜团……
热门推荐
  • 锁玲珑

    锁玲珑

    她是安氏罪女,一生被囚禁皇宫,为奴为婢。他是祁三皇子,注定是天之骄子,一生荣华。他为她许下承诺:“以江山为聘,迎娶你为我的妻。”她为了他的江山,不惜一切代价,只为那一句承诺:“若你得到了这江山,我就在槐树下等你来娶我。”
  • 先婚厚爱:霸上温柔大叔

    先婚厚爱:霸上温柔大叔

    未婚夫要分手?没关系,她决定带着闺蜜砸了他的新婚礼!新娘竟是闺蜜?没关系,嫁给你叔叔做你婶婶给你穿小鞋!叔叔是个智障?没关系,她用聪明一样搅得你家天翻地覆!智障是假装的?没关系?有关系!新婚夜七岁智商的老公突然反转,变身霸道大叔,霸妻行凶的时候,她才知道,大叔很聪明,大叔很睿智,大叔很霸道……
  •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是作者的成名作,是系列第二部长篇探案小说。作品以印度土兵叛乱的历史背景,通过人们对土王宝盒的拼死争逐,与华生和莫斯坦小姐追求纯真爱情视不义之财为阻隔来加以对照表现,揭露了人的财富欲的罪恶与虚无,把人带入纯净的境界,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人文题材,提出了令人值得深思的诸多社会问题,从侧面向读者提供了深广的人文思考空间。
  • tfboys之转角间的爱

    tfboys之转角间的爱

    “我在秋日的落叶纷飞中第一次看到那么灿烂的你,在冬日里对着窗户哈气描写你的名字,又沿着野花盛开的小路去找在那春天里的你。如今夏天来了,我不小心爱了你一个四季,却还没走完从友情到爱情的距离。”
  • 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

    嘉谷干枯、沉寂了多年的土龙河无辜地做了道具,随着换届的到来,暗流涌动,终至溃堤。波涛滚滚,浊浪滔天,百里长堤上,抢险者奋不顾身,阴谋者使绊下套。洪水是天灾还是人为,是泄洪还是堵堤,柳枫的命运,牵系于土龙河抛转起伏,人心所向何处?他,何去何从?
  • 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了中欧现代文学大家:波兰现代文学大家、匈牙利现代文学大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奥地利现代文学大家、 瑞士现代文学大家、德国现代文学大家。
  •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本书介绍了“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舍的境界和得的智慧。内容包括:舍弃是一种智慧、舍弃消极心理、懂得选择、选准人生坐标等。
  • 爱若白开水

    爱若白开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可能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爱情故事的缩影。这里记录了一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情感。爱若白开水,白开水才能成为生命的需要,方可相伴永久。
  • 犹太科学家传奇

    犹太科学家传奇

    本书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重新来过:宠妻成瘾

    重新来过:宠妻成瘾

    四年前的一见钟情让他和她走到一起,四年过后却发现竟有三年没在一起。三年后的再次相遇,他初心不变,而她却忘了他。霸道腹黑的他全力追求,她身边却有另一个男人。片段一:喂,欧阳夜明那是我吃过的!叫老公。我才会考虑考虑什么事。片段二:嫁给我,我愿倾其所有去爱你。我愿意。窗外一片烟花映出三个单词ILove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