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9300000005

第5章 征潞州·平扬州(1)

征战杀伐之事,在赵匡胤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怀柔不力,为免遗患天下,则刀兵取之。而具体到征潞州、平扬州两件事上,又有精妙的战略铺陈与战术交锋。从赵匡胤与叛将李筠、李重进的无悬念的战事较量中,不难看出,五代已没,大宋帝国混一寰宇才是天下归心。

李筠的致命错误

赵匡胤与李筠都是后周柴荣的部下。老赵受禅代周之后,即派出得力大员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好言告知禅代之事,并加李筠兼中书令。

但李筠不买账。

李筠,活到建隆元年也即公元960年的时候,已经是后周元老级人物,周世宗在位时,他都有点瞧柴荣不上,周恭帝在他眼里更是孙子辈人物了,但他忠于后周,原因是:他曾得到后周太祖郭威的知遇。

想当初,他凭一把无人拉起的百斤硬弓,纵横于后唐后晋后汉,却始终没有得到他期望中的赏识,直到郭威出现。

后汉时,已经做到枢密使的郭威出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实即邺都、魏博,在今邯郸一带),他保举李筠为先锋指挥使,后又荐为北面缘边巡检,边防司令。李筠第一次得到重用,对郭威心存感激,在郭威麾下,屡立战功。郭威与后汉争天下时,李筠于留子陂击败后汉大将慕容彦超。此人乃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兄弟,李筠将其击败,为郭威立下大功。郭威称帝论开国功勋,李筠居上功。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昭义军治所在潞州,节度使是实权所在,李筠从一个不知名的武夫,赖此成为一方藩镇。检校太傅则相当于传统职官之三公位置,为正一品,属于最高荣誉职衔之一,李筠赖此成为后周开国大公。同平章事则相当于宰相,李筠赖此进入中央,直接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这一切荣华富贵,在李筠看来,得自于太祖郭威。这个时期,赵匡胤刚刚投在郭威帐下,做一个很小的武官。

李筠使人摹画了郭威像,带到潞州驻地,逢重要场合或时节即郑重挂起,馨香祷告,真诚敬拜。

柴荣时代,李筠的“昭义军”是横亘于北汉与后周之间的大藩。昭义军成为天下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赖昭义军,契丹不敢南窥、北汉不敢南下,而后周则随时可以昭义军为依托北击。故柴荣屡次与刘崇构兵时,李筠即以潞州一部,以奇兵击破来援北汉的辽军。为此柴荣再给李筠加一荣誉职衔:侍中。

后来李筠又多次与北汉独立作战,先后攻克辽州(在今山西境内)等地,还俘获了北汉的刺史、将军数百人。李筠因功荣进太尉,成为柴荣之下,后周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

李筠有“时代性格”,身上有很强的藩镇习气。他居功恃傲,桀骜不驯。在潞州,他擅用征赋,招揽天下亡命之徒,甚至因为私愤将监军投入大牢。监军,等于柴荣耳目,但柴荣,这位五代时期最为强悍、驾驭藩镇最为得法的君主,闻讯之后,咽不下这口气,但也不能把这个李筠怎么着,勉强写了份诏书骂他一顿完事。史称“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

赵匡胤派出的使者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前朝大佬。李筠曾经辉煌。但藩镇就是藩镇,他毕竟不是政治家。从藩镇时代过渡到天下一统时代,他的政治觉悟和智慧,还都停留在藩镇阶段,这样,他连续犯下致命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倾覆。

第一个错误:应对老赵使者失策。老赵遣来使者,无非怀柔。此际李筠若知天命,就当归顺大宋;若守忠勇,就当为周兴兵。但他既不归顺也不兴兵,徘徊于愤怒、惧怕、忠勇、试探之间,所有举动进退失据,都与果敢和智慧无关,就像当初慕容彦超面对郭威,成为一个贻笑于天下的小丑。

当大宋使者向李筠出示诏书的时候,李筠暴怒,拒绝接受。但他的谋士们却已经懂得:天命所在,不可变更。于是纷纷劝慰老帅,“为陈历数”,为他陈说天变的天道原因。李筠在众人的晓譬中大约也感受到了新朝的气象。他也应该知道今日之老赵,已经不是昔日之老赵。于是不得已,俯伏下拜,接受诏书,但史称“貌犹不恭”。他不情不愿地接受了大宋代周的事实,可是在按礼节为使者排宴时,一面置酒张乐,一面却大哭起来。众人惊愕中,他令人在壁间挂上了后周太祖郭威的肖像,对着这幅肖像涕泣不已。

我毫不怀疑李筠这个山西大汉对郭威的感恩和忠诚,我甚至能够猜想他内心的种种纠结、惶惑与亡国之痛,我还愿意赞赏他的忠义不二。我知道这类人伦大义出于良知时,有它的正心诚意感人之处。但我知道的是,李筠此刻面临的是政治选择。政治选择需要性情、责任之外的正确性。就政治选择而言,他的前倨后恭,张挂前朝君主肖像并为之痛哭流涕,是--不正确的。忠诚,不是哭泣可以界定的价值,它需要智慧、勇气和一点机缘。这些东西,李筠都没有。李筠面对政治,太淳朴啦!于是,他的痛哭,透露了他的格局,而赵匡胤敏锐地--掌握了他!我相信老赵正是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做出了“征潞州”的决定。

李筠的悲恸与哭泣,鼓动了建隆元年的烽火。时光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可逆转。趋势已经明了,他的前途已定,不可变更。

第二个错误:应对后汉刘承钧失策。老赵的使者走后,李筠恸哭,已经成为一个事件,潞州人人皆知,北汉也人人皆知。此时北汉的国君是刘承钧,他是刘崇之子,高平之战后,刘崇死,刘承钧即位。当他知道李筠恸哭事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邀请李筠加盟北汉,共同对付未来可能的大宋威胁。他给李筠发出了友好的信息,派人送去了一封用蜡丸伪装的秘密函件。

这个事实让李筠再次处于进退失据中。是否联合北汉反大宋?如果反,有无必胜把握?东京汴梁的禁卫军与潞州边关将士孰为更强?如果不反,如何处理这封密信?……诸如此类,他在各种利害关系中开始了比较和忖度。我能够猜想他的犹豫不决,甚至好像看到了他如困兽般在藩府来回踱步的身影。很奇怪,我在读《宋史·周三臣列传》时,总是想起流行于欧洲几百年的一个熟典。这个熟典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布里丹所创造,史称“布里丹的驴子”。话说布里丹的驴子饥饿与口渴同样强烈,当驴子处于一池清水和一捆青草之间时,由于缺乏自由意志,无法做出选择,它不知道应该先去饮水还是先去吃草,于是在池水和青草之间往复选择不已,最后饥渴而死。李筠先生此际的境遇与这头布里丹的驴子,实在是有的一拼。

无数的政治性选择失误,往往源于人性的弱点。李筠的弱点在政治词典面前暴露无遗。往日的辉煌以及天时地利人和都救不了他--他失败于他自己,失败于他的性格。他做出了一个奇异的决定。他将刘承钧送来的密信又秘密地送给了赵匡胤。这个动作也像极了慕容彦超:当有反对郭威的人投奔他时,他将投奔者送给了郭威。我已经无法理解李筠将军的动机,就像当初无法理解慕容彦超的动机,只好猜测:他也许是试图以此来向老赵表示臣服,以此拖延时间,厉兵秣马……北汉也是一个朝廷,刘承钧无论多么羸弱,待李筠也是君臣关系。所以李筠如果与北汉联盟,即等于背宋投汉。但是他在与刘承钧的谈判中,太少折冲樽俎的智慧。刘承钧屈身来潞州与李筠谈判,李筠居然对着刘承钧大谈他深受周太祖郭威大恩所以不能臣宋的理由。估计他还会在接待刘承钧时再一次张挂郭威的肖像。他忘记了一个重要故实:周太祖郭威正是荡灭后汉的主角!刘承钧听了他这些话很不是滋味,史称刘承钧“默然,遂疑之,命其宣徽使卢赞监筠军”。刘承钧沉默不语,开始对他有了怀疑,命北汉宣徽使卢赞做李筠的监军。

但李筠对卢赞也不服气,后来刘承钧又专门派出平章事卫融来为李筠与卢赞和稀泥。

李筠的这个失策导致了刘承钧对他的疑虑,削弱了与大宋对峙的力量。老赵接到这个蜡丸之后,尽管心知李筠已蓄异谋,但还是亲自给他写了封信,说了很多安慰李筠的话头,史称“太祖手诏慰抚之”。李筠有个儿子名守节,此人与乃父比较,多了一点洞察力。他看出李筠必反,也知道李筠不是老赵的对手,于是多次哭着劝谏李筠不要反,但李筠根本不听。不但不听,还派儿子到汴梁去,名义上是谢恩,实际上是打探虚实。

李守节战战兢兢地到了大宋京师,老赵听说他来了,就在崇元殿接见了他。老赵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居然是:

“太子,你这是为何而来啊?”这话说得李守节魂飞魄散,“太子”?俺爹可不敢做皇上啊!李守节哆哆嗦嗦地一个劲挥泪自陈绝无反意。老赵看着这个李筠派来的特殊“密探”,决计摊牌。他对李守节说:“我已经听说你多次劝谏李筠不要反,但那老家伙不听。我现在要是杀了你没啥意思,还不如让你回去传个话。你去传我旨意,说我还没有做天子时,任你李筠自为之;我现在做了天子,你李筠臣周臣汉,难道就独独不能臣我吗?”

《宋史·周三臣列传》记录老赵的说法是:“我未为天子时,任自为之,既为天子,独不能臣我耶?”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的说法则是:“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两说各有不同味道,慢慢参酌,可以复原历史现场的有趣。但无论怎样说,都是明摆着已经不信任李筠,与此前收到蜡丸“手诏慰抚之”显然不是一个态度。我倾向于认为,老赵说这番话是对李筠的逼反!李守节回去对李筠实话实话,果然导致李筠“谋愈甚,遂起兵”,谋划得就更多,最后终于起兵反叛。他最后还是站到了北汉一边。他确实反了。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载一事,说李筠造反之前的一个故实。李筠反时,潞州有僧人素为善男信女所崇拜,李筠召见他,秘密地对他说:

“吾军,府用不足,欲借师傅大名来凑足粮草。吾为师傅作道场,募集钱粮各三十万,先寄存到我仓库中,等事情办完,我与你中分。”

僧人许诺。于是谋划了一个“道场”。在一个空旷之地,积起柴薪,僧人坐在上面,提前多少天告知州境,某日某时自焚。李筠在积薪之下洞穿一个地道,从地道走下,可以直达藩帅府中。俩人约定:到了那天,大火一起,僧人就进入地道,烟火之中,无人可辨。而后,就可以“走归府中”了。柴薪积好之后,李筠与夫人都到现场查看,并宣布“倾家财尽施之”。

远近四方只知道有自焚,不知道有地道,听说整个异事,纷纷“以钱粮馈之”,“四方辐辏,仓库不能容”。仅仅十天的工夫,六十万已经募集齐全。

到了日子,李筠见僧人已经坐到柴禾上,等待“坐化”,就令人在里面将地道口秘密塞住。僧人不知,大火起时,怎么也打不开地道口,一蓬大火中,无处逃遁,很快被烧死。

于是,六十万钱粮,尽为李筠所取。他以为这些钱粮足可以支持军需所用,“遂反”。老赵为何逼反李筠?原来老赵得到了一个绝密情报:加检校太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要反!

“黑大王”李重进欲反

李重进、李筠都在后周朝立下战功。禅代之后,李重进比李筠还有危机感,因为他是郭威的外甥。他担心老赵不能容他。此外,他还长期与老赵同在禁军,多年感知老赵气场强大,史称“重进与太祖俱事周室,分掌兵柄,常心惮太祖”,他对老赵有点打怵。故大宋禅代之后,越发不安。

像对待李筠一样,老赵登基伊始,派官员给李重进发去了诏书,并将加官晋爵的命令颁发给他。因为李重进镇守扬州,老赵命韩令坤代李重进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但给他加了一个中书令。李重进也试探性地请求“入朝”。赵匡胤推心置腹,觉得此时与他见面似不合时宜,因为如果他要“入朝”就召他“入朝”,等于一下子就剥夺了他的藩镇大权,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当初石敬瑭试探性地要求“移镇”,后唐朝廷喜不自胜,立即同意他“移镇”,结果逼反了石敬瑭。老赵不想这样做。另外,也不知道李重进是否能够忠于新朝,因此,如何拒绝他来朝,需要道理上的一番斟酌,于是,他找当朝的翰林学士李昉,对他说:

“你草拟一个诏书,善为我辞以拒之。”你给我起草一份诏书,要想好词,婉转地拒绝李重进入朝。

于是李昉草诏云:

国君是为元首,大臣作为股肱,虽然在远方,还是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能达到永远规划;修朝觐之仪,何须简单定在此日。

史称“重进得诏,愈不自安”。这类加官和巧妙说辞并没有稳住李重进。他还是从字里行间嗅出了老赵的“雄猜”。他为此狐疑不已。他不能相信老赵会真的如此敬重他。于是,暗地里招集亡命,增高扬州城,疏浚护城河,史称“阴为叛背之计”,暗地里做背叛的计划。

老赵有感觉,又专门派出特使陈思诲带着给他的终身安全保证书--丹书铁券,前往抚慰,以安其心。

丹书铁券形制不一,但多为金属制作,或用朱砂写字或用刻铸嵌字。文字内容最初是褒奖功臣字样,后来演变为皇室恩许的种种特权,包括免罪免死。战国时即有这类东西,汉唐时也常见,直至明代也可见到。此物初为圆筒状,纵剖为二,皇室藏一份,受赐者藏一份;后来成为单一文件,只给受赐者,皇室不再收藏。这东西似乎介于勋章、盟约、凭证、保证书之间,或也可以是这些东西的杂糅,是对立有不世功勋人物的一种恩赏。

老赵给李重进丹书铁券,等于给他一个安全保障。史称重进见到“铁券”后,就有打点行囊,跟随陈思诲入朝的念头,但“为左右所惑”,一时犹豫起来,最后,在左右的架弄下,他终于反了,丹书铁券也没有打动他。

随后,李重进同时做了几件事。他干脆将老赵的特使陈思诲拘禁起来,这就等于向中外宣布并坐实了反意。我猜想他如此行事,也有暗示自己痛下决心、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他继续治理扬州城的工事,修建城墙,完善防卫措施,整顿兵甲,很是轰轰烈烈。

他还向南唐中主李璟求援,期待与南唐联手,成掎角之势,以抗宋军。李璟,这位哼过“小楼吹彻玉笙寒”的词人兼国君已经被北军吓破了胆。多年以来,他被周世宗打得屁滚尿流,甚至为避后周郭威的高祖父郭璟的名讳而改名李景。他还在国祚最危险的时候,向柴荣称臣,削去帝号,自称唐国主,连年号都使用后周的。

但在柴荣打他的时候,李重进乃是柴荣麾下大将,也是曾经打疼了李璟的人物。当初,柴荣派大将李谷征伐南唐,李璟派出上将刘彦贞等人抄袭李谷背后,李谷退屯正阳,李重进急趋正阳,支援李谷。刘彦贞等闻听李谷退军,以为周兵已怯,急追之。等到了正阳,未及整军小憩吃饭,李重进已经好整以暇,等在那里了。刘彦贞吓一跳,于是采守势,急忙布阵。

同类推荐
  • 乱世猛将传

    乱世猛将传

    各个朝代以及各个国家的英雄传奇人物都将聚集在一个年代
  • 将源兵魂

    将源兵魂

    看无名小子洛川如何混迹官场、战场以及情场,又是如何在异世打下一片天的!借我三千虎狼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 葬汉

    葬汉

    “黎民之天下,惟有德者据之。”魂穿到西汉末年的王风坚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有德者。出身外戚之家的王风,有个立志“当圣人,做周公”的叔叔王莽。他也只有努力让自己当个人们心目中的“亚圣“了。“高调做人,更要高调做事。”就是他的座右铭。他有才,号称学富五车,著述等身。(虽然他多半都是抄的)他有貌,身高八尺余,肤白美须髯。(虽然他穿了增高鞋,粘的假胡子。)他不爱财,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虽然他假仁假义,看人下菜碟。)他不贪色,不蓄伎,不11。(虽然他只是不11而已。)这是一个腹黑的现代人混迹西汉末年的奋斗故事。
  • 夺隋霸唐

    夺隋霸唐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暴动此起彼伏,烽火连天。草莽英雄、边疆大吏,纷纷举事,意图霸业,一场中原逐鹿的乱局再次出现。~~~老套的穿越……老套的穿越故事……是力挽狂澜,保大隋王朝不倒?是跟随大势,割据一方,择机争霸天下?欲知详情,就请各位读者接着望下看……(对隋唐感兴趣的朋友可加群:9696358,一起交流)
  • 汗蒸三国

    汗蒸三国

    现代风格的三国演义,深挖人性的两面性,让你了解三国那段历史
热门推荐
  • 惑世残颜:笑神废小姐

    惑世残颜:笑神废小姐

    神烨大陆有七绝:琴绝陆司空,武绝慕俞,书绝东方子亘,酒绝玉清岚,情绝赫连戎,舞绝风沐颜,这最后一绝,便是紫辰国一字并肩王洛煜的嫡女洛残夜了。洛残夜,神烨大陆无人不知无人不的废材,天生经脉堵塞无法修炼玄力,八岁时一次大火又把脸烧伤,丑陋无比,整日里痴痴傻傻,却爱慕着大陆第九美男,紫辰国四皇子紫笛,世人皆笑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一朝死亡,迎来的是另一个全新的灵魂!她,华夏乃至世界杀手界的灵魂人物,传说她拥有独一无二的异能;传说,她一出生就面带微笑;传说,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美到极致的杀戮武器;传说……当华夏的炽天使来到异世,大陆的未来将被改写!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灵魂!
  • 皇城

    皇城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时光齿轮推动着时代潮流的发展。朝代不停更替,几分新,几分旧。历代,人来人往,时聚时散,唯有顺应潮流,方才能在历史天空留名。让我们深入皇城,感受历史曲折前进的真谛!
  • 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三十六计》是一部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兵法,可以说是一部纯粹讲实用的谋略之书。它不只用于军事,也可用于人生,被称为“文武兵法”。理解了古计中的智慧,我们便懂得了谋略的精髓。
  • 迷雾重重事事错

    迷雾重重事事错

    一个青年医生,一个心理学家,一个检察院副院长,这是三个年轻人的推理。苏易背着罪名死亡,表弟苏越与同学形成三人组查案,誓要给哥哥洗刷冤屈。随着案件的逐渐深入,一个个谜团被解开,却又陷入另一个迷雾中。心理分析,表情解析,罪魁祸首竟然是他!一步错,步步错。人心错,事事错。因为一个人的理解错误,终究造成了如今这个迷雾漫漫的情形。
  • 问号空间

    问号空间

    随机的技能,随机的物品,随机的怪物,随机出现的胜利条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随不到!一个完全靠脸的空间,‘手黑’就意味着死亡。兄台你的人品准备好了没?
  • 花千骨之再次相遇

    花千骨之再次相遇

    所有为花千骨而死的人都复活了……花千骨转世后出生在王爷府,之后失忆的花千骨和她哥哥、她妹妹上长留.......
  • 北桃向暖

    北桃向暖

    人神相爱,她却为这份爱承担了全部后果,他用一世修为换她平安,一世错过,下一世她苦苦追随,两人再次展开一段虐恋,生死挈阔,与子成说。
  • 漕帮奋斗记

    漕帮奋斗记

    秦苒,草根励志女一枚。成长路上逢各类男子。书生程体贴关心:苒娘你只须在后宅安稳度日,待我高中出仕,必来迎娶你!莽夫钱死缠烂打:苒娘你只要嫁了给我,呼奴唤婢,穿金戴银,都由得你!另有一只观姝不语,时不时使点小坏,不知作何打算……
  • 当仙女重生成魔女

    当仙女重生成魔女

    上一世她是仙界的血焰女仙,仙法卓绝,风华绝代。却没有想到,从小便护着她的姐姐竟因为喜欢上自己的未婚夫,而将自己谋害。其实,我死又如何,世上只有姐姐对我好,连姐姐都不希望我存在,孤独的生命只是虚无。没想到,死后竟然重生成几千万年后的魔界之女,而姐姐她们却不知为何都已陨落。不过,这一世我会既低调而又嚣张地快乐地活着!并会更加认真体会生命中的爱!凤幽:“我的理想是,我要成为世界上最任性的娃!”小焰:“主人!不要啊!”凤老头:“好样的!我的徒弟果然有乃师之风!不过嚣张霸道才是王道啊!”新书求包养呀求包养,大家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 我想我开始爱你

    我想我开始爱你

    作者很懒,所以那,自己看吧~~自我认为还不错,人越多,懒懒的作者越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