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9300000082

第82章 跋语(2)

“胡华老师不想当‘官’而专心治学,这除了兴趣之外,还在于他长于思考,不愿盲从,更想用笔而不是权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事实证明,胡华老师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工作时,亲身领会了导师的学识,不无感慨:‘国内不乏宣传部长,可是像胡华老师这样的学者却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仔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投身革命队伍的人们的出身素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在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前者从一开始就是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中国。像胡华老师那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革命知识分子,确实是那个时代为解放社会而奋斗的难能可贵的骄子。由于中国古老的专制主义社会积淀的影响,党内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愿意思考、不甘盲从,因而在政治风浪中往往历经坎坷,却能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胡华老师的一生经历恰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今的人们翻阅1950年3月出版的胡华老师成名之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可能会感到有一些当年特定的政治概念的印记,当年这本书却是让千百万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启蒙读物。在新中国奠基之时,胡华老师艰辛探索形成的这一史学著述赢得了千百万基层读者,从而开启了中共党史学科与新中国的成长同步前行的局面……”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至解放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中教授党史的人不计其数,能在社会上留名的却为数不多。胡华老师作为党史学科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独树一帜。因为他不满足于做一个照本宣科、陈陈相因的‘传声筒’,始终坚持在史料发掘和理论指导方面进行独立探索。在中国社会从思想禁锢、僵化走向启蒙和开放的道路上,胡华老师是一位难得的智者和开拓者。”

“史论结合是史学研究包括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却是常青的。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教授中共党史无疑应以此为指导,然而怎样理解这些理论却有着‘死板僵化’和‘发展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今,重新翻阅胡华老师解放初期的一些著述,难免留有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可贵的是,他并不拘泥于革命领袖的现成结论,而是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从延安时期起,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联共党史’作为学习和写作史书的典范,因而深受苏联个人崇拜、领袖意志至上和路线斗争决定论的影响。胡华老师那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教育,不过,他却在后来不断有所突破,解放初期所写的党史著作便体现了新的风格,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成为党史学科创新的带头人。记得在1978年国内党史界刚开始拨乱反正之际,正是胡华老师所做的一个个报告,率先打破过去‘左’的教条束缚,影响遍及国内院校、学术研究部门乃至党政军机关,让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学后有振聋发聩之感。当时一些坚持僵化理念的人将胡华同胡耀邦等人并列,讽刺为‘五胡乱华’,其实这正是他的光荣。”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到胡华老师那里做研讨式的上课(这也是他当时带研究生的一种独特方式),曾专门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奋斗与利益相关的观点。胡华老师特别叹息的是,在苏联、中国乃至世界上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立后,都出现了以空想的政治口号取代人民现实利益的倾向,这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真正精髓的做法,只是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我国解放后出现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浩劫,便是美好理想与现实相悖而导致的大悲剧。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恰恰又是以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与改革开放事业紧紧挂钩,才迎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头号农业大国长久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历史难题也终于得到了解决。我们当时深有感慨的一点,就是在胡华老师阐释党史中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现在有些人在纪念老一辈革命家时,往往只谈其早年的奋斗,而较少谈及老年时的认识成熟。其实,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春华秋实’,春天的花朵是美丽的,而秋季的果实才能真正供人享用。胡华老师那一代人在年轻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晚年时又根据中国特色在理论上思考如何创新发展,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焕发了活力并能重新兴旺发展的原因。纵观胡华老师一生的研究成果,从1978年直至他去世前的著述学术价值可谓最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对史料的发掘和考证,是党史研究另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我国对历史档案长期坚持严格的保密制度却缺乏解密制度,这就使国内党史工作者普遍遇到难以找到原始史料和发表受到限制的难题。胡华老师一向善于从各种渠道搜集史料,还特别注重口述史学的重要性,采访众多党史事件的当事者。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大解放、众多老一辈革命家还健在的那个宝贵阶段,他直接采访了从大革命直至‘文革’前在中央担任了领导工作的众多老同志和革命的同路人,从口述中获得不少第一手资料。记得1981年访吴亮平,1982年访罗章龙、刘仁静等还带上我们这些学生一同前往。同时,胡华老师还经常去档案馆,通过考证原始资料揭开许多历史谜团。例如1981年为重新研究西路军问题,笔者便随他去过中央档案馆,通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得出了新的结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十余年间,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大多只限于悲情叙述,深入探讨其起因和反思其教训的著述是少而又少。胡华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1979年以后便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研究‘文革’的起源和教训,并由此思考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逐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记得胡华老师病危前,曾特别提出有志于‘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可惜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难以进行下去。时至今日,从理论上研究‘文革’仍是有待突破的重大难题。”

“缅怀和研究先人,其实是为了教育和激励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们自师从胡华老师之后,一个深刻的感受便是,他不像一些老学究那样只自封书斋和故纸堆里,而是以党史研究紧密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他当时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晚年对早期著作中的一些观点便做过修正,后来苏联模式的根本错误,恰恰在于用僵化、教条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并把自身并不成功的生产和建设经验当成金科玉律强加于他国,最终使社会主义事业丧失了活力。例如在很长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一些共产党人曾机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的提法,夺取政权不久后便超越时空地采取了一系列充满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激进举措,留下的教训极其深刻。胡华老师在研究和宣讲党史时,特别注重揭示这些教训出现的原因,并大力颂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他在生命最后几年反复思考的也是改革开放后如何巩固、发展这一成果。”

“令我们印象至深的一件事,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彻底否定‘反修防修’为宗旨的‘文革’之后,在如何对待50年代我国曾模仿过的苏联模式问题上出现了争论。面对有人提出应回到50年代效仿苏联的建设模式的意见,胡华老师特别指出,既然脱离出来就不能再回去,虽然‘文革’搞错了,然而苏联模式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死路一条!差不多十年之后,当东欧剧变和苏联的瓦解发生时,我们回首他生前对此的看法,真是感慨万千!”

“在80年代初,胡华老师便提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异化’这一问题。他担心和反复告诫的,恰恰是中国如何避免出现这一现象。他去世后不久,当苏联因革命的‘异化’而最终走向瓦解时,中国共产党人却打破了前进道路上的发展瓶颈,这应归功于老一代和新一代革命和改革者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胡华老师的成就显然也包含在其中。”

“注重现实问题而不背过重的历史包袱,研究历史时更立足于今后,这是开拓进取的国家和人民需要具有的特征。胡华老师的身上,正具备了这种特点。人民大学复校后,同学们普遍有一个反映,便是在校内名教授、老教授之中,胡华是最能与年轻学生打成一片的。例如,在校内食堂的午、晚两餐时(早餐他通常是在那间办公室兼寝室中简单吃点‘牛舌饼’之类),他与同学们一起打饭、一起站在餐桌边,风声谈笑,我们还将此称为‘第二课堂’。胡华老师是真正按照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和现实教育,使老一代和年青一代得到了很好沟通。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心态始终年轻,而且也说明他的思维方式在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下也是紧跟潮流,确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生动写照。”

“作为胡华老师的学生,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记得他那间‘斗室’墙上所挂的、书写着李大钊名言的条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后人从这些老一辈前驱者身上所能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不也正是这种‘道义’吗!”

胡华是个爱诗的人。他曾说:“读诗可使人境界高尚起来……”他把李大钊的“铁肩”、“道义”诗联当做了自己的座右铭。他生前伴随着中共党史事业的开拓,一路诗情,一路行吟……今天,我们在能够读到的他的百余首诗里,多有“铁肩”、“道义”的豪情表达和精神伸张。他一生“欲壮铁肩为尽瘁”,也疾呼“更著新篇待后贤”!

同类推荐
  •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历史学者张宏杰倾心推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实战篇,展现曾国藩为官处世的最高智慧。曾国藩与咸丰皇帝、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李元度、沈葆桢等人之间的亦敌亦友、似敌实友的关系独家揭晓。曾国藩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是在翔实的历史史材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了精确到位的描述,使曾国藩这个人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本书按历史顺序精选了中国古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文武兼修的成才过程和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事迹。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智勇韬略、精忠报国、出奇制胜的品质与精神,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与鼓舞。
  •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你是我此生不舍的柔情:三毛的流离与沧桑

    你是我此生不舍的柔情:三毛的流离与沧桑

    一世清欢,小文员,以文字为生的女子,喜欢自由,喜欢流浪,对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爱研究每个人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具有传奇经历的女子,渴望从他人的经历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贝多芬的名字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梵高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向日葵》、《鸢尾花》、《加歇夫人》等作品······
热门推荐
  • 殿阁词林记

    殿阁词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白衣血影

    白衣血影

    观天执行,炼血为道,承千年前炼血堂黑心老人道统,再现魔教炼血千年辉煌。看血公子行走万界,血影无双。
  • 这些行为妨碍你成功

    这些行为妨碍你成功

    本书列出人人易犯的24大诫条,侧重于用一段段惨痛的人生教训告诉你妨碍成功所在,同时也讲述英雄人物的成功经验。
  • 冥者漠世录

    冥者漠世录

    黄泉路行千百遍,彼岸花开千万重。忘川河渡孟婆愁。轮回门开,再世为人,十年神志游离,今朝终梦醒。神谕与魔灵的世界错综复杂。腾飞的圣龙,盘旋的神龙,野蛮的巨人,凶猛的巨兽,来自时空彼岸的英灵,地狱深处的恶灵,神界的神灵,各种生物都有可能成为神谕与魔灵。世界三分,人、神、魔三族共立。突如其来的危险来自何方,最终的敌人又藏在何处?只有新的力量能解决这危机。九死无生之劫,众生皆亡我独生,手书冥者录,指写漠世书。
  • 三千界狱

    三千界狱

    凡身复生三千劫,入圣方得永宁境圣界众“我们在圣界就是为了这三千位面的和平!没有圣界,三千界域将尽数崩陨!”岳逸“一切不过都是虚妄,你们这群困兽!看我逆了这方天地,破狱!”主角“我只是一介布衣,但要是能够强大到保护好心爱之人就好了。”主角队员“我们无通天之能亦非圣贤,但我们要复仇!毁了圣界!”主角小弟“对!我们要鸡翅!我们要妇愁!”众人…………
  • 利用

    利用

    文案:萧何的狠心是天下皆知的,可是北堂胜爱的甘愿放弃一切。明明知道萧何只是利用他,却依然爱他。一夜情迷,得到了身又贪心的想要得到他的心,到死也不放弃。于北堂胜,萧何从来只是嘲笑,对一个注定没心的人说爱,一个白痴,这是萧何对北堂胜的评价。只是在听到北堂胜死讯的时候,心脏的位置好像痛了一下。“不过...是一个白痴而已”轻声随风飘远,失的时谁的心没人知道…——————————————————————————————这本书是BL文,不是BG。一定看清楚,到时你看要是看错了,绝不是作者的责任
  • 不知春来意

    不知春来意

    我以为一辈子就要待在山中,一辈子仰望着他,学着他,变成他哪里想到月老给我开的玩笑却是如此..........
  • 废柴茅山弟子

    废柴茅山弟子

    这世间,有好多科学不能解释的怪事,我们称之为“超自然现象”,茅山,是一个专门对付这种超自然灵异现象的隐秘的门派!对于茅山,人们只知茅山之名,却不知茅山一派在何处!三色猫求封日期:2012年10月13日
  • 女配出击

    女配出击

    我去,什么鬼?半夜顶着面膜出门买泡面,结果被砸死。什么什么,砸死我的是系统?因为是意外所以获得重生机会?重生还要做任务?尼玛,敢不敢再狗血一点。。。
  • 《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本书笔者将《未刻本叶氏医案》编为1180条,并打乱重新编排,把治疗相同病证的条文归纳在一起,分为72种中医病名,分列在温热病、内科病、妇科病、五官科病、外科病项下,又将讨论病机、治法、脉象、舌苔的条文归纳为“论病制方”“依法制方”“论脉制方”“凭苔制方”各节,还将为数不多的连续病案放在最后。本书是作者对《未刻本叶氏医案》多年的研究成果,既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又可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