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8500000027

第27章 终结者韩非(5)

韩非在很多地方举例说过什么是术。从这些地方看,术的含义很宽泛。韩非也两次谈过术是什么,《难三》里谈得也很宽泛,无非说术就是跟大臣们玩阴的,但《定法》篇里界定得非常详密。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安排工作岗位,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独自掌握的。

《韩非子》里,很多地方都强调过君主一个个观察臣下是做不到的,应该用法来考核,则这里法与术的界限似乎模糊了。《定法》又批评申不害的术并不完善,有这样一句:

申子未尽于法也。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

“申子未尽于法也”一句里的“法”字,学者们多认为是“术”字之误,这大概是对的。但“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显然是一条公开颁行的法规。韩昭侯睡觉,管帽子的给他加了件衣服,韩昭侯醒来后,却把管衣服的和管帽子的一并治罪了,因为前者失职,后者越位。这个有名的故事,就是对这条法规的执行。

如此说来,所谓“申子未尽于术也”,其实是在说申不害立法不善。

回过头来再看韩非对商鞅的批评,所谓商鞅“徒法而无术”,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商鞅的法律执行得很好,但是立法时却没充分考虑到防范奸邪夺权的问题。

大体上,《韩非子》里谈论用人术、制驭术的时候,很大程度都是在谈该怎样立法让臣下不敢为非作歹。很显然,立法是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术是“人主之所执”,很大程度是在强调立法权必须为君主所独享(那些小伎俩性质的术,君主也不可能做到垄断);所谓“法莫如显,术不欲见”也有这层意思:法律要公开,但立法过程可决不能公开——商鞅变法时,曾宣言“不和于俗”“不谋于众”云云,其中逻辑一脉相承。

另外,韩非给“能法之士”定的标准是“强毅而劲直”。显然,在执法时要做到不畏豪强,不恤民生,这项素质特别关键。但立法不太需要这个。君主立法时要找人出谋划策,“远见而明察”的“智术之士”,倒确实用得上。

也就是说,韩非说的术,其中包括立法;韩非说的法,主要是指司法;至于势,不用说,当然是行政。

给立法、司法、行政分别归类,大概可以说明韩非已经认识到这三种国家权力的性质、职能各不相同。甚至应该说,韩非已经意识到三权分立意味着什么。所以,作为一个绝对尊王的人,韩非要集法术势之大成,也就是说,司法、立法、行政的权力必须垄断于一人之手。

还是那句话,怎样组织一个庞大的政体,技术问题上,韩非的眼光往往让人不得不叹服其非常“现代”。但你要是想从他那里寻觅通往现代政治的道路,就会发现他其实是在逆向行驶。

怎样治理老百姓

企业税负太重,足额交税必死。为此修订相关法规,这是理想中的现代法制;死不死的不管,税你给我交了再说,这是法家;法律不合理由它去,税就别交了,这是儒家;平常你少交税我记着但不管,哪天看你不顺眼就把这当成治你的罪名,这叫阳儒阴法。

韩非说,明主治国,治吏不治民。

他劝国君收拾坏蛋。照他的标准,体制内的坏蛋固然都是朝廷显贵;体制外的坏蛋,大体也称得上社会贤达。换普罗大众的观点,上述二者都进入了中上层阶级,是成功人士。

韩同学为君主出谋划策,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内心阴暗面抉隐发微,抓痛脚、点死穴的手法尤其精妙,足以成为后世君主收拾他们的九阴真经。中上层阶级对这本书也是神经高度紧张,知识分子骂不绝口不说,再有着名的例子如,在门阀强盛的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一给太子看《韩非子》,世家大族就立刻行动起来,一边上书表示抗议,一边觉得有策划一场政变的必要。

中上层阶级的功能,一是对暴君的掣肘,二是构成了暴君和暴民之间的缓冲。韩非知其一不知其二,相信其理论的秦始皇出雷霆手段,企图把中间等级扫荡干净,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朝亡了。

小韩这“一双冷眼”何等犀利,为什么竟会见不及此?一方面,是直到战国末期,历史还是“敌人内部矛盾”的历史,统治阶级打来打去,人民群众确实没折腾出什么大动静。另一方面,大概还得怨他贵族出身,两眼只盯着上看,没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看不到民众的厉害,也就不觉得有留个缓冲区的必要。

韩非反智,但并不怎样热衷直接谈愚民。他的“术”,精彩纷呈、诡诈百出的地方全在收拾成功人士。《显学》里一段关于老百姓的论述是被反复引用的,大意说:人民的智商就跟婴儿差不多,不能懂得政府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很多政策明明是为他们好,他们却怨气很大。大概韩非认为,愚民诚然是对的,但民愚已经是事实,所以就不用怎么额外浪费精神了。

事实尚不止此。另引一段也主张人民是笨蛋的话来做比较,希罗多德《历史》里说:

没有比不好对付的群众更愚蠢和横暴无礼的了。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的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暴君做什么事情,他还是明明知道这件事才做的;但是人民大众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而完全是盲目的;你想民众既然不知道、他们自己也不能看到什么是最好的最妥当的,而是直向前冲,像一条泛滥的河那样地盲目向前奔流,那他们怎么能懂得他们所做的是什么呢?

区别很明显。韩非把人民当婴儿,希腊人①却和儒生们一样,比之为奔流、泛滥的河。婴儿柔弱,洪水却几乎是不可抗力。

认为人民愚蠢而强大,接下来才会恐惧“水能覆舟”或者琢磨如何使“民心可用”;但像韩非这样把人民看得既愚蠢又软弱,对老百姓的反抗,就只会喊“用刑用刑用刑!”小韩虽然给老子做过注释,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警句,他却给看漏了,或者解偏了。

该怎样糊弄老百姓或操纵民意,小韩这个阴谋大师可能是最没招的一个。相反,其余诸子却往往都有一套。

老子说,“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策越精明,老百姓就越会钻空子,所以要愚民效果好,政策也要含混。这等于是预言:小韩你这么搞,是在诱导老百姓变成刁民嘛。

再如跟小韩一样属法家的商鞅,因为在基层摸爬滚打锻炼过,对民众的认识,就跟小韩很不同。要“弱民”,他是有成套的执行方案可以拿出来。

孔夫子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名言,后半句怎么解释聚讼纷纭,其实真正的微言大义却在前一半。什么叫“使由之”?就是顺毛捋,不折腾。后来孟子进一步提炼了一个听起来就非常儒法合一的词,叫“仁术”。小韩鄙视仁义道德,对这些门面货的安抚、防震功能,认识就很不够。

孟子有些毛病,和现在的某些舆论领袖其实很像。谈历史,往往捏造;谈地理,河流改道;谈治国,不考虑行政成本;谈学术,来来去去只会引用几句经典。但他民本立场鲜明,对当权派抨击猛烈,点评时事善于说尖刻的俏皮话。要跟“普世价值”对接,先秦诸子中没有谁比他更合适。假如今天孟老师跟小韩在微博上展开骂战,拼逻辑小韩胜过不止一筹,但孟老师的粉丝肯定直接把小韩同学给淹了。

墨子是宗教领袖,装神弄鬼是绝活。靠宗教狂热发动群众,全世界都是惯技。秦以后墨家号称绝迹,但其实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里,都飘荡着他的幽灵。小韩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邪,但人家已经篝火狐鸣,把群众煽乎起来了,你没法跟群众普及无神论。这时该怎么应对,小韩也只能一翻两瞪眼。

所以说,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统治术传承三千年,荟萃了九流十家的蔫损坏。小韩当然是影响特别大的一个,但屎盆子扣他一个人头上,他担不起。

汤武关键词:革命还是暴力

——读《商君书·开塞》

法家其实也不是一味宣称自己在搞创新。不说《韩非子》里也反复出现“先王”字样,商鞅在秦孝公前和儒家的大臣辩论,称道过“汤武不循古而王”,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商鞅并未以为自己的行为前无古人。他把商汤和周武王当作了古代的正面典型。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里,孟子也特别喜欢汤武革命,有警句云: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而韩非子却认定汤武是乱臣贼子。这么看起来,儒家、法家是死对头,但在怎么评价商汤、周武王的问题上,孟子和商鞅似乎意见一致。而韩非子和商鞅两个法家同行的观点却彼此“打架”。

真是这样么?

商鞅对汤武的具体看法,在《商君书》的《开塞篇》里讲得最详细。这个“塞”不是边塞,而是堵塞。商鞅认为,汤武之道已经被堵塞很久了,现在需要给社会重新开窍。

在这篇里,商鞅首先给历史划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亲亲而爱私”。

商鞅认为,人类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阶段上就是自私的,固不待家庭与私有制起源。商鞅也看到了人口压力的问题,把“民众”(人口增长)当作人和人之间矛盾激化的原因,于是原来的简单社会无法维持下去了。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上贤而说仁”。

就是在大家都自私自利的时候,难得有个特别大公无私的人,就被推崇了。他被认为是贤者,被推举出来成为统治者。而“贤者以相出为道”,就是贤者把推举其他的贤者作为原则,这显然就是在说禅让了。

《礼记·礼运篇》里,借孔子之口讲了一段关于大同、小康的论述,把实行禅让的“大同”当作人类的第一个阶段。商鞅则认为亲亲在前,禅让在后,也就是先有血缘纽带维持的小族群,族群变大后,推荐选拔制度才出现。

更重要的区别是,商鞅并不认为大同世界有多美好。他强调“上贤”只是人们私欲相妥协的产物,而这个妥协并不稳定。“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必有乱”,共同体内的人口越多,道德就越不管用,没有制度约束而搞推荐模式,时间长了,一定会有猫腻。于是禅让、选举都成了形式,其实质是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名利场。

这一段,商鞅的分析显然比《礼运篇》要有说服力。“大同”只是对原始社会理想化的描述,既未说明它何以出现,也无法解释它何以终结。商鞅对这两个问题则都给出了答案,而且抓住人性自私和人口压力这两个关键,他的解答虽然粗糙一些,但和不少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倒是有相当高的契合度。

这就不得不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贵贵而尊官”。

就是与其为了比谁更“贤”,无休无止地吵闹争斗下去,不如认定了,某人就是君主,大家都得听他的。这个君主其实未必贤能,但反正认定了他就是权威,好歹可以求个社会稳定。

这个阶段也有点像《礼运》里说的“小康”。但小康社会的特点是多方调和,讲血缘亲疏,更讲选拔贤能,也讲身份地位。商鞅则把三者对立起来。“中正者使私无行也”,上贤就不能亲亲;“立君者使贤无用也”,立君就不能上贤。

这种极端的立论,好处是避免了曲为弥缝的麻烦,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君主既无亲族的拱卫,本人又未必贤能,他凭什么能够统治天下?

商鞅的答案简单明了:靠暴力!

他又进一步分析三个社会不同的社会基础,云:

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

人民愚蠢,则可以靠智慧称王;人民聪明,则可以靠强力称王。笨蛋们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聪明人则机巧有余而勇气不足。人的本性是,笨蛋因为无知所以爱学习,聪明人因为软弱所以易屈服。所以神农教老百姓耕作,大家都师法他的智慧,神农就当了王;商汤、周武王发展实力,大家都屈从于他们的力量,所以他们能够征服诸侯。

这是把神农和汤武当作成功者的两类不同典型。神农生活在一个都是笨蛋的时代,所以靠智慧称了王。汤武生活在到处是聪明人的时代,所以靠暴力称王。商鞅显然认为,如今这年头,问题显然是聪明人太多,所以需要的正是暴力。

正是因为当今天下需要暴力而尚没有一个商汤、周武王式的绝对暴力,所以才导致这个时代充满了无序的暴力,即大国都在征伐,小国都在防御。既然如此,商鞅推崇汤武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运用绝对的暴力,来造就一个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

商汤、周武王夺取天下,采用的手段是暴力,其性质是革命。这基本可算先秦时代的一般看法,但更关心哪个侧面,则诸子各不相同。

商鞅推崇汤武,是看中了暴力;韩非反对汤武,是不准革命。其实商鞅也反对革命,特别强调“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韩非也推崇暴力,有名言“当今争于气力”,因为他们虽然对汤武的评价相反,而其实却立场相同。

孟子喜欢汤武,是在鼓吹造反有理,革命无罪。而他恰恰是企图消除、缩小汤武革命中暴力因素的影响,“吾于《武成》,取其二三册而已。”不取的,就是讲武王伐纣,杀得血流漂杵的内容。

所以说到底,还是商韩一家亲,儒法不两立。

同类推荐
  • 三国之贤才乱舞

    三国之贤才乱舞

    义薄云天关二爷,小孟尝秦二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才女蔡琰九岁辨琴,上官婉儿称量天下……我想这里应该会有你们想看的。
  • 宋史通俗演义(二)

    宋史通俗演义(二)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 三国之太平天师

    三国之太平天师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平常人,靠着半生的努力好不容易成为了一名考古研究员,可还没有等到我为此喜极而泣,正是要报答我那养我育我的老父母时,一件从天而降的大祸却是猛地砸在了我的头上!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怨恨和恶念,我抱着终身遗憾而去,当我的灵魂是在不停的诅咒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和黑暗之时,可能是上天也听到了我的憎怨之声!它再次赐予了我新生,但也是给了我最大的考验!重回汉末三国,看着那生于乱世之中,活在水深火热里的苦难百姓们,我思回路转,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看着那从天而降的<<太平要道>>,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此后,我发誓要为他们撑起一片天!青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黄天,是天下人的!我是张角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借古喻今(上)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借古喻今(上)

    毛泽东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语。他学习古人的长处,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本书对毛泽东著作中引用名句典故的情况进行了了阐释和剖析,使读者领略到伟人博古通今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风采。
  • 陇东革命斗争史

    陇东革命斗争史

    《陇东革命斗争史》是一本较为系统完整地反映陇东革命斗争的地方史。它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着眼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大背景,真实全面地再现了陇东革命根据地从初创到成熟、最后全境获得解放的历史进程,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均作了实事求是的记述和评价,并将共产党培育形成的宝贵的革命精神贯穿始终。
热门推荐
  • 转世修魔者

    转世修魔者

    李默本是神界顶尖道家神尊。隐隐感觉到神尊并不是修为的尽头,他义无反顾的选择转世修魔。为了大道他义无反顾。
  • 魔幻星冥

    魔幻星冥

    一款不再只是操控键盘与鼠标的新网游诞生了,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同样也改变了某些人的一生,从问世前就开始宣传的一款现代游戏;历时了八年时间才问世,而做为喜好玩游戏的资深宅男小天来说,也同样历时八年的时间赚到了足够的钱购买进入游戏的专用道具,而后开始了改变他一生的游戏经历;现世中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各种受限制,但是在游戏中却可以……就算是现实中的亿万富翁,在游戏里面也是从零开始;就算是现实中的高管贵族,在游戏里面也是很普通的一员……
  • 小七异界游

    小七异界游

    这是一个武功与魔法共存的世界。借助魔法的玄幻,武功的奇妙,为你展示一个全新的玄幻小说。小七是一个山村里采药的小孩。一场莫名的战斗毁掉陪伴他十一年的家,唯一留下的东西是小七在悬崖摘下的花。为了生存,他和一只蚊子共享生命。去城里寻找出路,却被卷进皇室的内斗。无依无靠的他无奈的跟着太子逃亡。从此开始了生与死的挣扎。希望有一天结束这苦命的生活,却被一个又一个的阴谋卷了进去。在生与死的挣扎里,慢慢学会了魔法,斗气。当把童年美丽的梦埋进心里的时候,却意外的遇见了青梅竹马的晓荣。当发现她和朋友是死对头的时候,小七在爱情与友情的挣扎里,为了曾经的美丽,纠结的战斗着。当这一切都解决了,想美美的睡上一觉的时候,却听到曾经挚爱的祖国,城破国亡的消息。小七急忙回国御敌,却在战场上遇见了本以为死去的妈妈……
  • 霸道总裁的甜心小娇妻

    霸道总裁的甜心小娇妻

    青春时期的甜蜜爱恋七年后的再次相遇,却成了最痛苦的回忆;一个失去的孩子,一个所谓的谎言。靳修臣说恨他狠狠的折磨她,说恨她的欺骗。
  • 习惯是种爱

    习惯是种爱

    “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是春光,鸟儿唱,姑娘靓,老子抢个回家乡……”
  • 一五轮回

    一五轮回

    惭愧~本书情节过于拖沓,需要大幅调整修改,所以,已发布情节删除了,抱歉~看书看得久了,一时兴起,想写本网游工作室为主题的,不太过于YY的书。可惜旁枝末节交待的太过于琐碎,主题不够鲜明。所以,要花点时间重新休整一下。
  • 鹦鹉洲

    鹦鹉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婚

    冷婚

    既然你不爱我,又何必要娶我?难道你不想嫁吗?他锐利的眸光紧紧地盯着她,同样是尹家小姐,他不管娶谁都一样,他要的是尹家的一切,包括尹氏。谁允许你拿了我的孩子!他的手里紧握着一纸流产手术同意书,大掌掐住她的脖颈,想要硬生生地掐死她。不是……她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推下了楼梯。他依旧不爱,却夜夜和她抵死缠绵。当她彻底死心,给了他一份离婚协议书。“离婚?这辈子你休想!”他当着她的面将离婚协议书撕成了一片一片。她最终用死来结束这场婚姻,当她再次回归,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所有的仇和恨,不过是一场误会,在这场爱恨纠葛中,究竟是谁错失了谁?
  • 血吟纪

    血吟纪

    斩尽八荒血化墨,扬笔四海天翻澜。天地有道,曰沧桑之下,众生皆苦,难登九霄。吾承寄天之灵,以葬情之念,奋血海之力,悟大道之殇……一曲血歌,吟唱天下。
  • 王道学院

    王道学院

    万年的古城,万年的学院,是什么使它没落,这是世界上仅存的一所异能学院。有那么一群人,有那么一些事。一个暴力的巨人,一个梦中的天使,一个重力的王者,一个平凡的小道士,一只阴魂不散的狐狸,雷的掌控者?黑暗的主人?一位孩童魔样的校长。这是一个7+1+1的故事,请注意,天才的右边,就是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