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51400000002

第2章 大学经(1)

大学之道

大学[1]之道[2]:在明[3]明德[4],在亲民[5],在止[6]于至善[7]。知止[8]而后有定[9],定而后能静[10],静而后能安[B11],安而后能虑[B12],虑而后能得[B1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B14]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B15]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B16]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B17]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B18]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B1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B20]在格物[B21]。物格[B22]而后知至[B23],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B24],壹是[B25]皆以修身为本[B26]。其本乱[B27]而末[B28]治[B29]者,否[B30]矣。其所厚者[B31]薄[B32],而其所薄者[B33]厚,未之有也。

[注释][1]大学:大学与小学相对而言,大学是指儒家修己教人、治国平天下的学说。[2]道:宗旨、原则。[3]明:动词,使……显明。[4]明德:光明的德性。[5]亲民:二程解为新民。新,动词,使……新。新民即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6]止:达到。[7]至善:善的最高境界。[8]止:名词,所止之地,即至善。[9]定:定向、志向。[10]静:安静,指心不浮躁、妄动。[B11]安:安稳。[B12]虑:思虑。[B13]得:有所收获,即得到至善。[B14]道:指大学的道理,即至善之道。[B15]治:治理。[B16]齐:整、整顿。[B17]修:修养。[B18]正:端正。[B19]诚其意:心诚意实,即始终忠实于自己的道德理念。[B20]致知:致,至、推至;知,知识。[B21]格物:穷究物理。[B22]物格:即遇事即物便推究其理。[B23]知至:知识充满于内心,达到无所不知。[B24]庶人:普通百姓。[B25]壹是:都是。[B26]本:根本。[B27]乱:败坏。[B28]末:指修身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B29]治:即做得很好。[B30]否:不可能。[B31]所厚者:指己身。因为人们对己身最关切,最为重视。厚,重视。[B32]薄:轻视、轻蔑。[B33]所薄者:指己身之外的家国天下,与己身关系稍远,故称薄者。

[鉴赏]《大学》传说是曾子所写,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与《中庸》比,成书要晚得多。《汉书·艺文志》录有《中庸说》二篇,而《大学》则迟至北宋司马光才单独列卷。

在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大学》,所论述的是大人之学,这是与小人之学(即小学)所相对的。《大学》基本内容主要概述了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首先,《大学》里高度概括了儒学,明确提出了“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这一概括十分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大学》讲的是治国平天下,但是它依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其次,在《大学》里,提出了欲明明德于天下之人,必将经历八个环节,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其中,修身之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内圣”之学;修身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属“外王”之学,其要义在彰明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作者明确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里对八条目排了次序,这并不是要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了这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好,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而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进需要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首先要端正思想,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心杂念;而要做到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由此可见,《大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同明明德与治国平天下有所相关的主要方面,并且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儒家学说形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完整思想体系。

再次,在《大学》里面,首次提出了“格物”的概念,将其列为儒家伦理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因此赋予了认知活动对于修身的精神和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正是儒学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

最后,《大学》还将修身规定为自从天子乃至庶人的活动根本准则,这既指明了,天子并不能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人也不能降低把修身当作小事。修身就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可见,以修身为本就是将培育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这种思想能够极大增强个体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

正因为此,《大学》才会被宋代儒学大师单列为篇,看成同五经、《论语》与《中庸》一样重要,规定为所有士人必读之书。

诚意慎独《康诰》[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顾諟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6]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7]曰:“苟[8]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9]新民。”《诗》[10]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B11]。

《诗》[B12]云:“邦畿[B13]千里,惟民所止[B14]。”《诗》[B15]云:“缗蛮黄鸟[B16],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乌乎?”《诗》[B17]云:“穆穆[B18]文王,於缉熙敬止[B19]!”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B20]云:“瞻彼淇澳[B21],菉竹猗猗[B22]。有斐[B23]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B24]。瑟兮僩兮[B25],赫兮喧兮[B26]。有斐君子,终不可諠[B27]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慄[B28]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诗》[B29]云:“於戏前王不忘[B30]!”君子[B31]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B32]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B33],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B34]!”无情者[B35]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36]。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B37],此之谓自谦[B38]。故君子必慎其独[B39]也。小人闲居[B40]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B41],拚[B42]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B43]屋,德润身,心广体胖[B44]。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B45]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1]《康诰》:《尚书》中的篇名,周公封康叔时作。[2]克:能够。[3]《大(tài)甲》:伪《尚书》中商书篇名。[4]顾:经常注意。諟(shì):同“是”,这,此。天之明命:天赋予的明德使命。[5]《帝典》:《尚书》篇名,即《彝典》。[6]峻:大。[7]汤:商代开国之君。《盘铭》:盘指汤沐浴的盆。铭:刻在浴盘上的字,用以警示自己。[8]苟:诚,真。[9]作:振作,鼓励。[10]《诗》:指《诗经·大雅·文王》。[B11]无所不用其极:无不尽力达到至善。[B12]《诗》:指《诗经·商颂·玄鸟》。[B13]邦畿:天子之国。[B14]止:居住。[B15]《诗》:指《诗经·小雅·躲(mián)蛮》。[B16]缗(mín)蛮:鸟叫声。黄鸟:一种小鸟。[B17]《诗》:指《诗经·大雅·文王》。[B18]穆穆:深远的意思。[B19]於(wū):赞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敬止:以诚敬之心安于所止。[B20]《诗》:指《诗经·卫风·淇澳》。[B21]瞻:看,望。淇:水名。澳(yù):水边陆地。[B22]菉:同“绿”。猗猗(yī):茂盛的样子。[B23]有斐:“有”为虚词,无义。斐:文质彬彬,才华横溢。[B24]切:剖开;磋:磨平。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古代加工玉、石、角、骨器的方法,用以比喻君子的道德修养。[B25]瑟:严密的样子。僩(xiàn):刚毅、壮勇的样子。[B26]赫、喧:显赫、盛大的样子。[B27]諠(xuān):忘记。[B28]恂(xún)慄:严谨的样子。[B29]《诗》:指《诗经·周颂·烈文》。[B30]於戏(wūhū):同“呜呼”,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B31]君子:文王、武王以后的诸王、贤人。[B32]小人:后来的百姓。[B33]听讼:审讯犯人。[B34]引文见《论语·颜渊》。[B35]情:实。无情者:说不实之辞、作伪证者。[B36]“此谓”二句程颐以为是多余的文字,应当删去,朱熹认为此二句为结语,前面应有文字,已亡佚。[B37]好色:美色。[B38]谦:同“慊”,满意,满足。[B39]独:朱熹解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B40]闲居:独居。[B41]厌然:遮遮掩掩的样子。[B42]拚(yǎn):同“掩”。[B43]润:装修,装饰。[B44]胖(pán):快乐,安舒。[B45]身:朱熹说当为“心”。忿懥(zhì):愤恨,发怒。

[鉴赏]这几章逐句解释了《大学》上半部的经文,而且在引用了许多传世著作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发挥,其中所提出的概念与命题,很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哲学理论发展。在诠释经文之中着重突出了《大学》这一理念:想要求圣人之道,其关键是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

首先,第一章引证《尚书》之中的三段语录证明,《大学》首句所谓“明明德”,在古圣人之书中就有出处,然后总结道“皆自明也”。所谓“自明”,也就是“自觉”,换言之“明明德”就是自我的一种觉悟:意识到完善自身的必要性,道德修养、提升精神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此外,“自明”的这一说法,同时还指明了“明明德”并不是要将外在规范强加给个人,而是要发展人所固有的善性。

同类推荐
  • 京华碧血录

    京华碧血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生妖道

    天生妖道

    现代人变身妖孽,穿越异世,是奇遇还是阴谋?是命中注定还是一无所有?巫道妖道仙道神道魔道人道交错,怎样才能妖孽一把回到一切的起点再次为人呢?
  • 王俊凯三生有幸遇见你

    王俊凯三生有幸遇见你

    这个。。第一次写嘛,也不知道会写成啥样,嘿嘿,写烂了也不要介意哈,剧情嘛,追求新颖。
  • 九项全能

    九项全能

    《九项全能》因为种种原因,结尾有些匆匆。十喜颇为遗憾。但有失有得,第一次写小说,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故事,让十喜对剧情的驾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信,下一本会更精彩。希望喜欢《九项全能》的兄弟姐妹们继续支持十喜!十喜会竭尽全力为兄弟姐妹们贡献一份精彩!新书玄幻类,书名《至高战帝》,讲的是一个地球人到另一个世界发生的故事,不虐、逍遥、奋进!
  • 扛鼎逆天

    扛鼎逆天

    万族林立,天骄辈出!天才炼药师,扛鼎立世!吊打各路天才,专治各种不服!行走于九天十地之间,凌驾万域强者之上!征伐乱世神途,我只信奉一个信念!顺我者活,逆我者灭!
  • 危机纪元:太阳

    危机纪元:太阳

    在这个异能与科技融合的时代,黑暗第一次有了覆盖光明的力量。
  • 科技神威

    科技神威

    一方科技巨头的倒下,预示着另一方巨头的崛起,就像苹果取代了摩托罗拉、诺基亚。那么,又会是谁的手笔使得苹果、IBM、微软等庞然大物倒下,而后又会是怎样的巨头取而代之?当他与科技相遇,当他呐喊着”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时他的梦想实现了,而这芸芸众生,是否会记起自己最初的梦?欢迎各位朋友加群,帮我进步,谢谢!本书群号(109557806)
  • 逍遥修真录

    逍遥修真录

    一心锄强扶弱,五湖仇家如林!一路行侠仗义,四海艳遇不断!他是不羁少年却早早名震八方!切望修得盖世神功,修成万人瞩目大侠!虽暂无立锥之地,但誓要称霸天下!纷乱江湖,璀璨花丛!看霸气少年,一边武林江山,一边千金倾城,极品逍遥,绝世修真……
  • 邪王恶妃

    邪王恶妃

    上辈子徐归云是个知书达理、贤淑良德的大家闺秀,心甘情愿的做着最爱的男人身后的女人。可当他登上高位时,却心狠手辣的反身把她逼上死路。意外重生,作为一个‘弱女子’,徐归云表示十分厌恶这个称呼,去他娘的知书达理、贤良淑德,谁都别给我下套,再算计我,掘你祖宗八代的坟,断你的子孙后代的根。什么?我恶毒?这话听着怎么那么顺耳呢?徐归云决定了,从今往后就认准恶毒这条路了,谁都别阻止她向恶毒狂奔的脚步,要不然,哼哼……
  • 入婚随俗

    入婚随俗

    事业有成的她却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坚强的剩女行列。面对父母的催促,叔叔婶婶的唠叨,再遭遇男友的背叛,再坚强的她也选择了闪婚,把自己嫁了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吧?可是接踵而来的麻烦事,又是怎么回事?
  • 重生之傻女成妃

    重生之傻女成妃

    张锦瑟有个身为储君的丈夫。为达目的,将她推到死路。重生后,她变成相府痴傻嫡女萧瑟瑟,小心的走,装傻的斗。玉忘言说:“娶了你,自会给你一切,除了爱。因为本王爱的那个人,已经死了。”这一次,她选择了玉忘言,与他一起,有仇报仇。直到有一天,他将她抵在墙角问:“瑟瑟,你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