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793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今天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拙作,是我在博士论文《法学教育价值研究》一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应该说,这是我对三年博士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作为一名法学教育的从教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点思考。

在常人看来,法学教育似乎是一个与法学专业关系不大的研究领域。但从实质上讲,有关法学教育的问题应当是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法学教育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法律人的培养,二是法学研究。应当说这两个问题都当归属于法学理论研究对象之列。首先,法律人的培养也是与法有关的一种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客体的法作为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法学的研究对象就被界定为法的发展变化规律、法律制度、法的实现等“与法有关的现象”。相反,从事法学研究的主体,推动法律运行的主体本身的素养及其培育的问题被排除于法学理论研究领域之外。事实上,法律人专业素养的培育不仅与法学专业相关,而且应当占据着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位置。因为,没有法学教育这一专门化的法律人培养机构,就不会有专业化的法律职业,也不会形成以法学研究为职业的法学家阶层。所以,法学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法治进程。我们没有理由将一个居于法治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的法学教育斥于法学理论研究之外。其次,法学教育所具有的法学研究功能本身也证成了法学教育的法学专业属性。法学教育在其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法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法治的发达不断输送智识资源。所以,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法学教育这一领域也应当归属于法学理论研究范畴之内。

我本人之所以选择了法学教育作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原因是受博士论坛的影响。在参与博士论坛时,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自己职业密切相关的论题——“21世纪的法学教育”。经过博士论坛的初步研究,我发现法学教育是一个有着广阔探索空间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也得到了导师张文显先生的首肯。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也确实证明了我当初选题时的判断,因而也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法学教育价值研究意义的说明(绪论);第二部分是关于法学教育价值体系的探讨(第一章—第六章);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路向的思考(第七章)。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法学教育价值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系统地研究了法学教育所应具有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的价值体系;第三部分是在法学教育价值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如果价值体系研究属于应然的范畴,那么最后一部分则是关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实然性检视。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导师张文显教授付出了大量心力:从选题的切入点、写作整体的架构到观点的提炼都凝聚了张文显教授的智慧与思想。没有恩师的悉心指导与教诲,没有恩师的鼓励与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本书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我国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对我学术的启迪。同时,我还要感谢曾为本书提出过十分中肯而又有建设性建议的吉林大学的导师们,他们是马新福教授、霍存福教授、姚建宗教授、黄文艺副教授等。最后我要对理解我、支持我,给我克服困难勇气和力量的家人说,虽然“谢谢”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爱与感激,但在此我仍然说谢谢你们!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法学教育进行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从这一点来说,法学教育研究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正是法学教育的边缘化的性质,要求对这个论题的研究需要有哲学的指导、教育学的基础和法学专业的功底。而目前法学教育研究状况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言:专门研究教育学的人士由于对作为一门专业的法学缺乏理解和研究,因而对法学教育问题三缄其口,即使发表一些见解也不免隔靴搔痒,无法切中要害;而从事法学教学或研究的人员又大多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常常把法学教育作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本人试图从法学理论专业的角度,对法学教育这样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目的是想把几年来对法学教育有关问题思考的结果呈现给大家。但囿于本人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加之资料和条件的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欠缺,甚至是谬误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同类推荐
  • [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教育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总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相互间的竞争的加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唯一可供取之不竭”的一项战略资源。“过去,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尤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已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通过教育发掘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潮流。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玩味

    玩味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 小校长大责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小校长大责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随笔集出版之后,反响良好。幸甚于自己散记的文字得到大家认可之余,不觉心有所动,萌发了将几年来的办学体会和教育心得结集的念头。一则与教育界同事分享切磋,二则也是对自己办学的阶段性自省和梳理。因了本书的定位更加侧重于思想性和系统性,故而动笔之前,难免惴惴然斟酌良久。其意固然是不敢与周永新、刘彭芝等前辈的专业深度和博闻广识比肩,更重要的,还是对“幸福教育”的提法如何更加精准和科学而不停推敲。
  •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这是一本学术报告集,按照现在开讲、学者对话、现场问答这样的顺序编排,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建设、全球一体化与法的变动、全球化:美元本位制与企业的治理模式、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有限与无限、社会网络与企业管理、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研究任务、中国水问题等。
热门推荐
  • 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本书分10个部分介绍了心脏病的有关知识,首先阐述如何判断心脏病,然后分别回答了9种常见心脏病的有关概况、病因、危害、诊断、预防和治疗等问题。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千玺微笑晒过绿草原

    千玺微笑晒过绿草原

    一场说不清的事件,一个巨大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是谁在主使这一切,又是谁,成了阴谋的道具,是谁,成了最后的赢家,
  • 未来军事战略

    未来军事战略

    公元2130年,火星在无任何预兆下宣布独立,对驻守在火星的地球士兵发动突袭。不到一周,地球各国派在火星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地球方面开始火速支援。令人意外的是,米国在火星却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是否米国实力强大,还是另有原因。究竟是火星能获得独立,还是地球能夺回在火星置放的资源与他们的管理权?
  • 逝去的从不流泪

    逝去的从不流泪

    爱情无非是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爱你,你爱我我不爱。而逝去的青春的爱情,是从不结束的。
  • 绝世神医,废材三小姐

    绝世神医,废材三小姐

    她是二十四世界的神医,却穿越到一个白痴身上,爹不疼,妈不在,处处被压迫。世人皆知她是草包废物,她却傲视一切,被贬为妾也只是一笑而过,勇退婚、甩渣男。他万人敬仰的帝国邪王,冷酷邪魅,强势霸道,天赋卓绝,火星与地球的碰撞会发生什么事情?到底是女追男还是男追女?
  • 你的香尸她的魂

    你的香尸她的魂

    一颗头颅,一座凶坟,一个必死之人,一支不为人所知的诡异组织,一场场惊天血案与传奇······
  • 经籍会通

    经籍会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这里辑录的是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邓小平同胡乔木以及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进行的谈话,共二十四次。其中十五次是邓小平与胡乔木单独谈话。这二十四次谈话,具体地记录了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中亲自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并直接领导它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推动各方面整顿的历程。
  • 梧桐歌

    梧桐歌

    他们相逢在治世之末,乱世之始,那时长歌还未拉开序幕,却已风云际会,群雄四起。深山中的少女,鲜衣怒马的少年,命运的丝线将这些年轻的生命纠缠在一起,从此无法分开。再相遇,他们已认不出彼此,可是冥冥中的力量,还是把他们越推越近。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一切慢慢揭开,谁是谁的劫数?谁又是谁的救赎?是相信,还是怀疑,是挣扎,还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