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1600000034

第34章 临终与死亡的伦理问题(1)

1.对死亡的认识

(1)死亡问题的突现

凡有生者必有死,正如有始必有终一样,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点,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然归宿,谁也逃脱不了。但有生者又皆不愿死,古往今来,人们并不能像谈论生那样坦然地面对死亡。

因此,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活人之术”,医生就开始肩负着与死亡作搏斗的重任,顽强地抵御着死亡的到来,试图通过医学来解除人们心中对死的恐惧和困惑。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明确提出:“精究方术”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也就是说,医学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延年益寿。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重视人命、挽救人命不只是医道的问题,更是是否合乎“天道”的重大问题:医乃仁术,人命至重,重于千金。

西方医学和医德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其誓言中也明确提出医学的目的和医生的职责:“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或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胡佛兰德医道十二箴》中也指出“:即使病入膏肓无药救治时,你还应该维持他的生命,解除当时的痛苦来尽你的义务。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不人道。当你不能救他时也应该去安慰他,要争取延长他的生命,哪怕是很短的时间。”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类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新技术、新方法使死亡得到了延缓,许多生命获得了新生,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解决人类在死亡问题上的困惑,相反,充满了更多的冲突,带来了更多的痛苦,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之中。死亡是什么?医学能否阻止死亡?怎样才能安乐地、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也已有20多年,社会对死亡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死亡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与讨论的话题。

(2)死亡方式的自主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曾这样说过:“活下去还是不活,是一个问题。”但是,在现代人看来,这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死亡方式的自主可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突出、更艰难的问题。

从死亡的结果来看,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死亡是人必然的归宿。但是,对死亡方式的选择却会因每个人的死亡态度而有所不同。在法医学上,一般根据死因和死亡的性质将死亡分为两类:自然死亡(非暴力死亡)和非自然死亡(暴力死亡)。自然死亡是一种顺应生死过程的死亡,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一种死亡方式。非自然死亡有各种各样,其中,自杀是一种自动寻求死亡、寻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死亡方式,是指在清醒的意识支配下自主选择并实施的死亡。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因患绝症疼痛难忍而主动选择死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曾有一位老人,年已70多岁,孤身一人,身患绝症,想自我解脱,自杀多次,均被人发现后救活。最后一次,放火自焚,大面积烧伤感染,最终死于败血症。这些因患绝症的患者因病痛难忍,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如缢死、跳楼或煤气中毒等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通常留有一份内容相似的遗嘱:本人系无法忍受病痛而死,与旁人一概无关。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是在理性支配下决定自己生命的终结。这些人通常文化素质较高,自认为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已无价值,这样低质量地活着不但毫无意义,还要在肉体与精神上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不如早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从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来选择死亡的方式。如上海市某医院消化科主任赵某就是这样一位理智型的死亡方式的选择者。1992年她不幸身患癌症,后经手术治疗,仍继续工作。两年后,因癌细胞转移停止工作,每天靠输液维持生命。身为医生的她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白自己已是不治之躯,生命对于自己除了日复一日地痛苦煎熬之外,已没有任何意义了。同时,从医数十年,使她目睹了许多在无望治愈的病痛中挣扎、恳求以死解脱的病人,因无安乐死法,只能无助地在痛苦中耗尽生命。她开始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认为人的生命应有“有价值生命”和“无价值生命”之分,按照生命主体的意愿结束其无价值生命,是符合生命道德的,人不仅有生存的权利,也应有结束(或请求结束)其无意义生命的权利,她希望“给人们留下一个活生生的印象”,决定用行动证实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于是,她采取自我结束生命的死亡方式,完成了她对死亡的理解。

应该说,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死亡得以延缓,许多濒临死亡者获得了新生,但是,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无法阻止死亡,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减轻病人的痛苦或延长其生命。有时,在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两者之间不能兼得,只能取其一。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来说,不少人或许就是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对此,他们大多数人的态度往往是越是得知自己所患的是不治之症,生的欲望就愈强烈,即使在不可逆的濒死期仍寄予生命以无限的希望;但在极度痛苦时,又无力承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则希望早日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采取自杀这种极端的死亡方式。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却是建立在不自愿的基础上,是迫于本人的某种状态,迫于某种因素的自愿,与其说,这是他们对死亡方式的自主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迫的、无奈的选择。

因此,当某人提出选择死亡的权利时,实际上是死亡选择了他;当一个人声称自己在考虑死亡时,实际上意味着死神已降临到他的头上。如果说,人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实际上应该是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但死亡方式并不仅仅是缩短自己生命进程这一种方式。同样是选择死亡方式,有的人希望早日结束病痛,以安详、尊严的姿态猝然而逝,有的人则宁愿承受身心交瘁的苦难顽强地生存下去,直到死神攫走其生命;有的人可能漫无目标浑浑噩噩地苟活着或醉生梦死着;而更多的人则希冀自己在无病无痛的安乐状态下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要求提早结束自己生命的选择者绝对不是为自主而自主或活得不耐烦了,必定有其内在的或深刻的原因,一旦能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结,或解除这背后的困境,谁还会去选择早死这种方式?

(3)死亡标准的转变

谈到死亡,必然会有一个标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和确定。但是,从本质上说,一个人是活还是死,最终取决于医学的判定。

一般来说,人们一提到死亡,便会马上联想到心脏跳动的停止和呼吸的停止。数千年来,人类对死亡的判定便是基于这个标准。1951年美国布莱克(black)法律词典定义死亡是“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我国出版的《辞海》也把心跳、呼吸的停止作为死亡的重要标准。医学上实用的传统死亡标准是可感觉到的跳动的心脏、呼吸、血压最终的不可逆转的中止或消失。只要能觉察到心脏跳动和呼吸,哪怕是借助于机械或电疗,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来维持心脏跳动和呼吸都不能被确认为死亡。

这一死亡标准已沿袭了数千年,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以确定,把心脏功能作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和死亡唯一不可动摇的判断标准,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种行为的标准。然而,人们还是提出了新的死亡标准,这是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

其一,尽管心肺死亡标准在法律上是被确定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屡遇反常状况。

1919年10月27日,德国护士布劳恩因失恋而服毒自杀,经检查,脉搏和呼吸完全停止,角膜反射消失,看不出生命活动现象而被诊断为死亡,随即装殓入棺。14小时后,警察开棺作例行尸体照相,发现尸体喉部微微活动,急送医院进行抢救,结果自杀者复苏。1962年,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兰道不幸遇车祸,4天后心脏停止跳动,血压降至零,但经医生抢救后心脏又开始跳动。第二周,他的心跳又停止了3次,每次抢救都“复活”了。直到1968年,他才因用药过量损伤肠道而死亡。这种例子在国内外并不罕见,它使得人们对数千年来一直居于绝对地位的死亡标准产生了怀疑。

其二,医学的发展打破了心肺功能的丧失可以导致整个机体死亡的陈规。

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体温降到5-6℃,心脏、呼吸完全停止若干小时后的人经过复温处置,完全恢复生命活动;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可使用体外循环装置有意使病人的心肺功能暂时可逆地停止工作。此外,由于器官移植的迅速发展,现在除人脑以外,其他各种器官移植都已取得成功,同时,科学的发展使人工心肺机不断改进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心肺死亡已不再构成对人体整体死亡的威胁,过去认为已死或快死的病人,在得到人体器官移植或使用人工心肺机以后得以继续生存,可延长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寿命。这些科学、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脑功能与心肺功能可以相分离,这种分离使得心肺死亡标准失去了其权威性,需要用更高层次的死亡标准来取而代之。

其三,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延长生命的能力超过了恢复健康的能力。

心肺复苏、机器呼吸、透析、饲管等治疗措施的使用,使许多原本要死的病人被救活,不少脑死亡的病人和临床病人的“生命”被延长,用现在的传统死亡标准对照,这些病人的心跳还在继续,是活着的人,但这类病人却永远也不会苏醒,始终处于不可逆的昏迷状态或脑死亡。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界人士纷纷探索新的死亡定义和死亡标准。1968年以贝彻(Bechet)为主席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人的“不可逆昏迷”即“脑死亡”概念。脑死亡就是某种病理原因或外伤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受损或坏死,致使脑组织机能和呼吸中枢机能达到不可逆的消失阶段,最终必然导致的病理死亡。脑死亡概念将取代传统医学所认定的死亡的心搏、呼吸完全停止的死亡概念。同时,委员会还提出了4条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①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无反应;②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③反射,主要是诱导反射消失;④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凡是符合以上4条标准,并在24小时内反复检查多次结果一致者,即可宣告其死亡。但是有两个例外:体温过低(<3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病例。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规定死亡标准为: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没有反射和肌肉张力;停止自主呼吸;动脉压陡降和脑电图平直。1972年北欧提出的死亡标准把临床特点、大脑电活动和通往脑部的血液循环停止结合起来,把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脑损伤、无反应的昏迷、呼吸停止和包括脑干反射在内的所有脑功能丧失的病人称为死亡。1973年日本根据研究作出结论:原发性大面积损伤、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扩大、无瞳孔和角膜反射、等电位脑电图是临终病人的特征,并观察到血压降低到44mmHg以下并持续低血压6小时,则象征死亡临近。这些标准区分了不可逆昏迷与临近的死亡,把血压的逐渐和不可逆的消失作为可以结束人工支持机制的决定因素。1974年加拿大曼氏托巴法律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法定的定义,作为对曼氏托巴生命统计法规中的死亡定义的修改。这条定义是:一个人的整个脑机能出现不可逆的停止时,称为死亡。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或通过了正式的死亡立法来确认脑死亡标准,或在临床上已实际使用脑死亡作为死亡判断标准。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对生命的含义、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质量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生命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自我意识。作为生命过程极限状态的死亡就是人的生命本质特征即自我意识不可逆的丧失。一个人的整个脑功能出现不可逆停止时,尽管其还可能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特征——心跳或呼吸,但作为“有意义的人”的存在已经丧失,这种没有意识的人类机体,可以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但不是社会的人。今天的医学技术可能使以往必死的人继续维持生命,然而,维持的仅仅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植物性生命”,这些生命对外界、自身毫无知觉、意识,也无自主活动,其生命完全失去了意义。从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工维持下的“生命”几乎不存在生命质量,他们不仅不会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也不会为他人为社会尽义务,而只会增加他人、家庭、医学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这种生命只能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延长这些“生命”,只是保持其生命的躯壳,同时也给他们的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死亡标准的提出,无疑会改变人们对死亡的习惯认识和对生命含义的重新认识,使人们更注重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质量。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不仅为安乐死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医学的标准,而且也使得人们在思考生命、思考生命价值和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安乐死的真正内涵和目的,开始思考死亡,思考医学对人类的作用。脑死亡标准的提出,有助于决定在什么时候不值得去延长一个人的生命。对那些大脑皮质广泛坏死导致“植物状态”的患者,一味地用人工的办法维持其心跳和呼吸,拖延脑死病人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无论从科学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合理的。脑死亡标准的提出,也使人们认识到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也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医学的目的是保护健康,但并不是单纯无限制地延长生命或征服死亡,更重要的在于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一味地强调“活”而不考虑生命质量的治疗观点是不道德的。毫无质量可言的生命是无意义的,只有维持和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生命的神圣和生命的尊严。

同类推荐
  • 乱世犹闻读书声

    乱世犹闻读书声

    1912~1937年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不仅政局上混乱,思想上也剧烈地激荡着,诞生了无数“大家”。在民国那样一个乱世,中国教育为何还会有如此的成就。这本书为此26年的教育著史,为影响教育至深的教育家立传(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将教育事件与教育人物传记结合叙述,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路程。对故纸堆的梳理,也许能引起您对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蒙尘的亲情、变调的《摇篮曲》、背负不起的父志、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网”里花落知多少、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等。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热门推荐
  • 回望青春

    回望青春

    本书为小说集,收录的作品包括:静静的顿河、我爱桃花、去省城看《西厢记》、暗夜芳香、长相忆、回望青春、落尽梨花月又西。
  • 多塔之时代王者

    多塔之时代王者

    猪脚谢嗵穿越了,穿越到了三年前,2009年,而这一年正是dota发展最为重要而华丽的一年,dota的6.59时代,而巧合的主角正好又是一位dota迷,穿越后的主角拥有了逆天的游戏能力,于是,主角有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我要组建自己的战队;我要做职业dota选手;我要站在dota的巅峰;我要让dota因为我的出现而改变,我要做电竞dota时代的一个王者。本书六分dota,三分都市,一分邪恶,肋骨要用龟速的码字速度缔造出精彩的故事。(本书就只建立一个互动群,仅仅一个,喜欢的朋友们速度啦,进群可以客串龙套角色,讨论情节,一起dota,肋骨经常在线。群号19698976)
  • 勇者凯诺

    勇者凯诺

    天机剑盟初级游侠凯诺为一雪前耻,贸贸然地接下S级游侠任务,没想到却因此踏上了前往中洲帝都的冒险之旅。
  • 少年神医

    少年神医

    三岁就开始学医的张爽,十五年后,成了一名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医,善良,仁慈的他在四川民族国际学院里担任急诊室的主治医生,让他感觉不可思议的是,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居然降临在他的头上,让他百口莫辩,只得含冤入狱,当案子真相大白的时候,他却离奇的失踪了,与此同时,号称世界末日的病毒却悄然降临
  • 水浒英豪

    水浒英豪

    简介宋江求招安,好汉下梁山,河东擒田虎,淮南捉王庆,江南拿方腊,四寇至此完。鸟尽藏良弓,兔死走狗烹,千年有数朝,历代都如此。酒赐一壶,好汉命尽归,群臣齐贺表,君臣唱太平。谁知才数年,狼兵下东京,金人少读书,权谋都无用。供神二十年,用时不得见,求和献女儿,汴梁尽抽空。金兵方退去,满城尽悲声,老汉唤女声,丈夫呼其妻,小儿哭其母,声声人断肠。君臣都不见,继续唱太平。金人还复来,打破汴梁城,君臣落手中。金枝玉叶掉凡尘,凌辱齐来摧人哀。昏君奸臣终得报,百姓无辜遭其罪。天道王法不得显,百姓忍了上千年,一朝戳破神州乱,百生泣血竖儒奔。后世来人号李远,奋然投身欲托天,儒家忠义尽脱去,纵横世间刀枪剑。
  • 黑老大的“卧底”妻

    黑老大的“卧底”妻

    她是警队一枝花,俗称警花;她是警队一朵奇葩,俗称警怕;她是上天入地第一女将,人人畏惧三分不敢亲近,她的传奇故事永远都让人记忆犹新,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旱救灾。冷傲天,一个更是传奇一般的男人。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完美任务,她庄娴儿顶着所有人的质疑声坚强的踏进了他的府邸,明察暗访中。
  • 妖行世

    妖行世

    天地有气,浊者为玄,清者为灵。灵气孕智,玄气育身,乃至为人。吸灵改玄,谓之修行。洪荒不在,而有玄灵大陆,一个现代之人,在另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将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
  • 诅咒之学园

    诅咒之学园

    一行人,因为共同加了一个群,从而第二天起世界却是发生了怪异的异动,而他(她)们因为这次世界的异动而来到了一处伫立在森林深处的一栋荒漠学园,事情的发展正是他(她)们在这栋学园里面生活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是阴谋还是巧合?欲知后续,请接着往下看。
  • 九型人格与血型密码

    九型人格与血型密码

    比尔·盖茨是第几型人格?你和创业天才们的性格差别在哪里?为什么成就型人格多是工作狂?血型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翻开这本比中国《易经》、古埃及塔罗牌、古巴比伦占星术更准确、更科学的宝典,为你洞穿命运的秘密,寻找命运背后神秘的主宰者。
  • 天地道徒

    天地道徒

    大道苍茫,谁主沉浮?三尺长剑,照写春秋!夏雨缠绵,春盎嫣红,待得佳人,再续秋冬……梅花香尽寒剑不陨,不与大道绝不回头!且看小与小于崭新力作——《天地道徒》,为你书一篇不一样的天地,不一样的修道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