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1900000044

第44章 文化批判主义与批判史学(1)

文化批判主义学派即为西学派,源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团体,这是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派,与之对应的有以中学为归属的文化民族主义学派。

该学派对传统抱严峻态度,反对祖先崇拜,反对宗法结构,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孔学的生存地位。他们或为公开的口号,或为内蕴的心语,主张文化的“全盘西化”,对旧传统的解体与批判花费了最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又最先举起科学的旗帜,期望实现中国的“自由民主”梦景,因从事西学输入,而成为思想界的启蒙先锋。

每一个思想学派都有它的史学学派,由文化批判主义引领的史学学派,姑名之以批判主义史学。

思潮与史潮

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国刮起一股来势不小的尊孔风。这股思想台风的情况如何?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政治文化内容?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所著的《儒学在现代中国》一书对读者启示良多。从对五四运动全过程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五四的本质起因是对尊孔风的反击。

1912年陈焕章发起孔教会,并编辑《孔教杂志》。孔教会始于1912年12月7日,地址在上海,宗旨是“昌明孔教,救济社会”。1913年陈又创办《孔教会杂志》,主张在孔教旗帜下,保存国粹、发挥国性。杂志攻击革命、反对共和,呼吁尊孔子为教主,以孔教为国教。陈提倡尊孔在于他的道德论,而这又与他反对革命的政治态度有关。

他认为:革命以后道德之沦丧源自革命。“革命后之政治,其腐败乃从古所未有。废孔教之所致也。”“孔教既废,则人之道德心尽亡,故其竞争于政治也,并不见为义务,而只见为权利。”为此他提出了“道德为立国之本”,以道德救国的主张。“救中国今日之政治,宜何道之从?曰道德者人类之不可须臾离也。若政治以权利为标帜,则其需道德尤甚。救政治之病,曰道德而已矣”,而“中国之道德,一言以蔽之曰,儒教而已矣。儒教之科条,其最要者,三纲五常而已矣”。他的尊孔思想离不开政治,认为孔教可以给中国人带来六个好处:“平民政治”、“平等教育”、“同化异族”、“对外竞争”、“国家组织”、“社会组织”。这里他将政治放在第一位。

1912年第一次孔教大会在曲阜召开,陈为总干事。后总会迁到北京,在各地则分设事务所。11月,推康有为为会长,张勋为名誉会长。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为最高顾问。陈之所以推康有为为会长,是因为康是陈的老师,而康也是孔教主义的最激昂的鼓吹者,是孔教会的直接提议者。与梁启超比较,康有为要锢蔽落后得多,梁在改良失败以后思想上常有与时俱进的气象,对儒家保持着尊敬,又不太赞成设立孔教。这从他的一系列言论中可以看出。然而对康有为来说,总有个保皇梦做不醒。他的政治理想中总少不了皇帝的角色,孔教的最终目的总要造出一个皇帝来,立志用“孔教”为皇帝政治服务。康有为最后的政治失败也是他的人生失败,与他思想上不思进步因果相结。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一部分保守者也与孔教会唱出同一个调子。

辜鸿铭写有《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写作此书的目的乃为宣传孔子《春秋》大义精神。他将一部《春秋》视为中国历数千年来的“国教”宪法。认为民族的根本精神都记录在这本书里。关于何为中国精神的宗旨本意,他有以下见解:“君子之道”至关重要,为《春秋》精髓。而“名分大义”,即关于“名誉与责任”的原则是理解君子之道的思想入口。因而《春秋》可称为中国的“名誉大法典”。他说,君子之道的核心是廉耻思想。羞耻感觉是国家、社会文明合理、永久与绝对的基础。他提出儒学国教化的方案,与孔教会的观点合为一体。他说通过国教教化可使中国道德恢复发扬。国教昌兴,识礼仪知廉耻,中国道德成功指日可待。

上世纪的尊孔,不仅是文化景观,同时也是政治现象。尊孔从文化与政治两个层次炒作起来,“文化”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的祸机。

1912年,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提倡封建礼教,号召尊崇伦常。他说:“中华立国,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防危,体纪纲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他话里有话,民国之后政治虽然改变了,但国家民族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化,既然如此,政治体制随“民彝”再次退回去也就理所当然。

儒家思想内容十分庞杂,作为旧儒来说,最反动而不适时用的就是它的政治伦理。中国的皇帝专制政治要有一个政治伦理来做舆论基础,孔子“君臣父子”的专制哲学最适合不过。辛亥革命以后此类哲学被淡化中,这使袁世凯心焦如焚。他说革命之后,民彝未改,其实所谓“民彝”早有改观,民主自由的观念正在进入人民的心中。袁世凯尊孔,很清楚是要从抓“民彝”着手,重把社会思想倒退到蒙昧丑恶的中世纪境遇,修补腐朽的封建政治伦理。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旧孔复活就成了当务之急。

次年6月,袁世凯颁布《大总统复学校祀孔令》:“国家强弱存亡所系,惟此礼义廉耻之防”;“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如“日月之无伤,江河之不废”。他令各省“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

1913年,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总理。10月,熊内阁向国会发表《大政方针宣言》中说:“我国二千年之社会,以孔子教义为结合之中心。论者或疑国体改变为共和,即孔道亦无庸尊尚。是非惟不知孔子,抑不知共和也。故政府所主张,一面既尊重人民信教之自由,一面仍当以孔教为风化之本。”这一年的秋天,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基本上完成了“起草”工作。打开一看,其中第十九条赫然写着:“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这是民国以来,首次将尊孔写进国家大法中去,被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同年12月,袁世凯召开政治会议。会上他对共和政体和自由平等学说作了不遗余力的攻击。“共和政治为宪政之极轨,本大总统固欣然慕之。然初何敢谓招牌一改,国力即随之充足。即以目今之内政而论,紊乱何堪设想。”在袁世凯看来,当前内政紊乱,根源就在于人们思想中有太多的共和与自由、平等思想。他又一次想到了儒家思想的功用。

1914年的袁世凯的尊孔活动更是紧锣密鼓,声色俱全。1月24日,政治会议议决进行全国性的祀孔,并作为大祀,一律沿用清朝礼仪;各地文庙也同时规复尊崇,每县都设有专门的祀奉官。尊孔不仅写在宪法中,还要从纸上走下地面,变成确实的行动。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布《祭孔令》:“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纪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宣布全面恢复清朝祀孔礼制,规定每年旧历仲秋上丁,举行祀孔典礼。京师由大总统致祭,各省地方文庙,由各省长官主祭。

9月28日为仲秋上丁日,全国举行了民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祀孔活动。这是一次很有声势的复古活动,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0月,参政严复在参政院会议上提出《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建议案》,认为忠孝节义,久为古人所倡导,应以此四端为中华民国的立国精神。《建议案》特别强调效忠于元首,即无异效忠于国家。参政院通过这个建议案之后,送交政府,袁世凯据此于11月3日颁布了《箴规世道人心》告令,宣布“以忠孝节义四者为立国之精神”。

恢复祀孔制度后,一如历代帝王利用神权维护君权,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恢复历代王朝祭天制度。23日(冬至),亲到天坛,穿上古怪的祭服,亦步亦趋,模仿古代帝王的样子举行祭天仪式。

与袁世凯复辟帝制配合,1916年元月,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修正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规定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增设读经课程;规定国民学校讲授《孟子》、《大学》,高等小学讲授《论语》。余英时曾经说过,一个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相应的制度上的落实。一个制度不复存在,本与其匹配的那个文化也就无法真正的稳坐住它的地位。袁世凯梦想的是“制造”一个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儒学重新安置到原有的一尊宝座上去。然而,袁世凯没有这样的权威,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大潮不是他这样的一个政治丑类所能抵挡。他为一己的私利,重装旧孔金身,鼓吹儒学独尊,只能是一厢情愿,痴人说梦。

从袁世凯的一系列举动来看,务必要把孔学宗教化。他对祀孔大礼的重视与实行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数千年的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国教”,儒学也从来没有成为过宗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原因。袁世凯不懂得这些的,他这样做,怎么能够成功呢?

一连几年的精心折腾,尊孔成了袁世凯复辟的工具。帝制复辟与孔子复活同步进行,帝制复辟必须孔子复活,孔子复活认可帝制复辟。袁世凯为什么看中孔子,誓与孔子结下因缘,其中奥秘就在这里。

然而文化毕竟是“文化”,其作用在汹涌的历史大势之前毕竟有限,更何况袁世凯对孔子文化的诠释,绝对逆时代而行。袁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他的帝制复辟梦与孔子回归梦一同被历史现实所破碎,是意料中的事。

假如随着袁世凯死亡,中国的孔子回归戏不再唱下去,假如中国的封建旧思想不再借孔子还魂,孔子或许还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中国也许不会有一个名为“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然而尊孔思潮总不肯退去,还有继续加演的苗头。袁世凯死了,尊孔复辟的阴魂没有随袁世凯一同躺进棺材。

1916年8月,国会在北京恢复会议,再次提出设立孔教。结果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国会中以旧国民党员为主的议员,组成宪法商榷会(后改名为“益友社),对此作坚决反对。一波未平,又生一波,同年11月12日,参、众两院的100多议员组成“国教维持会,重弹孔教的老调。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政府,要求“以孔教为天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礼。

1917年张勋复辟,孔教会再一次看到“希望”,欢欣鼓舞,推波助澜。在一片赞孔拥张的烟花礼炮声中,群丑登台。好一场荒诞剧,鸣锣敲鼓,再次开场。

这样,孔子总和帝制复辟联系到一起,总和否定辛亥革命成果的思想反动运动联系到一起,总和与一切封建旧文化沉渣联系到一起。先进的中国人一天天看明白,旧孔已经成为中国旧文化、旧政治的负面符号与象征,不对旧孔来一个大的批判运动,中国旧文化永无消除之日,中国革命成果终有一天会葬送在复辟派的手中。这样,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运动就非来不可了,新文化就非得从天边卷起,不来个摧枯拉朽的大行动,一切阴魂僵尸终究不肯寿终正寝,不来个新思想的大引进、大宣传,中国的先进文化终究无法抵抗得住旧思想的回潮。这样,五四运动也就趁着时事变局的机缘,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千军万马,不期而至了。

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问世。刊物初衷就是反孔与反复辟,就是唤醒青年起来树起独立自由民主的旗帜,与旧文化做殊死斗争。在这期间,刊物创办者陈独秀发表《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12月1日)、《再论孔教问题》(1917年1月1日)、《复辟与尊孔》(1917年8月1日)等,这些文章无不是批孔反复辟的战斗宣言,无不将批判矛枪直指旧孔,投向孔教。五四当日,他还发表《孔教研究》(1919年5月4日)对孔教做彻底的否定。

蔡元培也反对将孔学立为宗教。他认为孔学就是孔学,不是宗教。孔子本人对宗教没有兴趣,从来不将自己的学说定为宗教,将孔学定为宗教有悖孔子初衷,是在做强孔子所难的事。他说中国本来就与宗教没有多大干系,没有感到非有宗教的必要。中国进步着,既然古代中国无需宗教,何至于近代中国倒反而崇尚起宗教来了呢?历史愈是前进,人类的宗教观愈益淡薄,或到某时竟至无宗教的存在。将来的中国将同全人类一样是“没有宗教存在的余地的”。与此同时,李大钊于1917年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对孔教会欲将孔教立为国教一事尖锐抨击,“绝对排斥”。“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能存于宪法。”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登场,为批判旧孔提供了先进文化的武器,预告中国文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北大的胡适在这场反孔运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胡适自己说过,北大有三个兔子,老兔子是蔡元培(蔡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按十二属相,卯是属兔的),中兔子是陈独秀(陈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也是属兔的);小兔子则是胡适自己(胡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也是属兔的)。三个兔子跳在前面,北大气象腾越。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俞平伯、徐彦之、毛子水等,办《新潮》杂志,积极批孔,鼓吹新文化。中国日后批判主义文化派别(也包括批判主义史学派别)就是起源于这支队伍。然而,曾经与他们一起作战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现代社会主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一是民主。大凡大的社会运动起来,也总与这两个基本主题相关。从直觉的意义上看,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军阀政府腐朽卖国,导火线则是《二十一条》的签订。学生上街,反帝讨奸,愤怒大潮波及全国,极大的表现出民族主义主题。然而,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创刊,没有当时先进中国人对旧孔的有力批判,没有陈独秀号召青年冲出思想的樊笼,大声疾呼“去除奴性”,没有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没有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五四青年有关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口号的提出,这场史无前例的学生运动会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底蕴吗?会有那么坚定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力量的支撑吗?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五四运动与同是民族运动的义和团运动划出了本质上的分界线。

五四运动既以“新文化运动”命名,又以“反帝爱国运动”命名。前者属思想文化运动,后者是政治实际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体现五四运动本质内容,显示五四运动“体”之所在。五四运动并非肇始于“五四”,批判旧孔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之际,尤其是《新青年》横空出世的那一刻,五四运动实际已经揭开帷幕。总之,袁世凯等军阀的尊孔复辟是引发五四运动的终极原因,历史可以断定:五四运动缘起在“尊孔”。

同类推荐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本书分别对当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阐述,介绍了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知识。
  •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打开电视,一派热闹景象,而电视圈内部也很热闹:各种争风吃醋、各种爆料炒作、各种是是非非,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看到荧屏上放映的节目,其实,荧屏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本书是我国资深电视人费默撰写的,讲述电视圈内那些对圈外人保密的方方面面的怪人与怪事。从风光的主持人讲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普通的电视主持人讲到他们变身为明星;从一个栏目的产生写到其背后有哪些自毁性的故事,以及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同时,广大读者将通过这本书,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电视荧屏上的名嘴们,在荧屏下的“方方面面”
热门推荐
  • American Civil War

    American Civil W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FBOYS的欢喜冤家

    TFBOYS的欢喜冤家

    TFBOYS的欢喜冤家:江馨雨、王亦雪、颜洛倾。她们都爱上了三只,可是某些人就不服了,万般阻挠她们跟三只在一起。最后,克服重重困难的她们能否跟心仪的三只在一起呢?敬请期待吧!
  • 穿越之不一样的人生

    穿越之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从小失去光明的女孩,为何忽然选择结束生命?可是,上天又为何没有让她如愿?去到另一个不同世界的她,又会有怎样的改变?是什么给了她重回自己世界的信念?又是什么让一个仇视生活的她脱胎换骨?看一个悲观女主如何成长,变成一个坚毅美好的明媚女子。
  • 念念花之做

    念念花之做

    一首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落幕,天才少女——我!楚矜·冷泪菀·夕,竟然引起当红明星——尉允凡的注意,他是友还是敌?当泪菀与允凡的关系终于有进展时,突然又出现了一个叫安晨曦的美少年,他又是何居心?我又该相信谁?
  •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彼岸花:缘牵缘浅

    彼岸花:缘牵缘浅

    “我的执念似乎也只属于我自己”顾瑾放下遮着眼睛的手臂,一双眼有些红。“我不想让你再难过,你已经为了我牺牲一次了,只有再世为人,作为旁观者。我才明白原来我做的事是那么自私。”彼谙轻轻的呢喃,不,应该是卿安。“走吧,去结束这一切。”…………
  • 丹武神皇

    丹武神皇

    平凡少年林玄偶得蕴含上古传承之秘的水晶,自此开启逆天之路,炼绝世丹药,踏无上境界,征万界,战天骄,成就神皇大道。
  •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讲述女性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也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她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解析、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发掘。这几年女性文学有长足发展,有时候我感到,女性与文学的结缘有比男性更优越的条件,她们观察细微,笔触细腻,感情细微,这些表现在文学上,就产生了很大的特色。作者总是从生活的最细微处、最现实处提取和发现内容,娓娓道来,在最平凡处道出一点新意来。
  • 魂梦血狐

    魂梦血狐

    一千五百年前,为女娲镇守魔族的圣灵之首-血狐王,以及守护血狐一族的灵珠遗落人间,女娲派出赤血灵狐,蓝焰血狐到人间寻找并加以保护。顾兮玥,杂志社总编,三十岁的单身女人,能力超强,独来独往,谁也不知道,她莫名失去的那段记忆里到底有什么。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读懂村庄,读懂中国!学者熊培云心血之作,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他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