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00200000002

第2章 我国的计划金融体制(2)

1958—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跃进”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金融业同其他经济事业一样,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从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金融部门只能支持“大跃进”对资金的需求,这就导致金融工作脱离实际,瞎指挥、浮夸风等大大膨胀,金融管理松弛,信贷失控和货币发行大量增加,加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在此期间,人民银行总行下放了信贷管理权限,实行“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的管理办法;在“大破大立”、“先破后立”的号召下改革金融规章制度;主张根据企业需要充分供应信贷资金,鼓励吸收存款和收回贷款的“放卫星”;改国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为财政拨款,超定额流动资金为银行提供的体制,为全部流动资金为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全额信贷”的办法;停止办理国内保险业务;撤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这些做法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时虽然也有一些纠正的努力,但是作用不大。

在1961—1965年的经济被迫调整时期,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且重新重视发挥银行的作用。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关于严格控制财政管理的决定》,对银行信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第二次建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于1963年11月第三次成立。但是因为“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1965年12月的人民银行会议,竟然提出了“办成一个非常无产阶级化、非常战斗化的银行”的“左”倾口号。中国农业银行又于1965年11月被第三次撤销。

(四)“文革”对金融工作的破坏和此后的恢复整顿

从1966年5月开始到1976年10月为止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国性的、长达10年之久的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银行业的工作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金融事业发展遭受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工作的成绩被全盘否定,正确的业务指导思想和政策原则被打翻在地,金融部门思想混乱,贷款发放失去控制,金融管理松懈,货币发行过多,贷款挪用严重,金融业务包括储蓄业务、国外保险业务和侨汇业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此期间,机构的盲目精简合并,严重影响了银行工作的统一管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70年被第二次撤销,1972年4月第三次恢复成立,仍旧隶属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各职能司局被撤并,银行指挥体制严重削弱,在只保留政工和业务两个大组的条件下,艰难地维持着日常工作。1969年国务院所属各部、委、行、局精简合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财政部于同年7月合署办公,直到1978年1月。

在金融机构的精简合并中,各级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决定,有的与财政部门合并,成立财政金融局;有的并入财政局,作为财政局的一个业务组;有的仍单独设置。在地区和县一级,银行机构的设置和领导关系更是五花八门。在此期间,尽管曾有过几次纠偏努力,银行工作也出现过两次转机,但又很快遭受新的挫折。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10年动乱。中国的经济及金融业便开始了全面整顿。尽管在此期间的调整、整顿,仍没有跳出产品经济思想的束缚,实际上还是旧体制的延续和强化。但是金融业为期两年(1977—1978)的整顿,基本上理顺了中国金融业的运行秩序,并为从1979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除了加强信贷与现金管理、改进结算办法、整顿账户管理、开展“三清”(清资金、清账务、清财务)工作以及整顿货币发行、出纳、金银管理和银行统计工作之外,这次金融整顿的最显著成就就是整顿银行机构,完成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分设工作。

197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的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部委一级单位,与财政部分设,省、市、自治区以下的银行机构亦比照办理;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实行总行与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总行领导为主,做到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制度、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货币发行。197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正式分设,年底,省、市、自治区以下的银行机构,也全部完成与财政部门分设的工作。但是,到此时为止,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仍在继续运行。只是在党中央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及有步骤地进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之后,这种模式的银行体制才逐渐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制所取代。

根据以上对计划经济时期金融发展基本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三年恢复”时期是我国金融事业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形成了我国新的金融体制。

“一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得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期间,一个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得以最后形成和完善。而在以后的1958—1978年底这20年的多数时间里,该金融体制运行屡受干扰、打击,甚至严重破坏,但是基本运行框架仍然保持不变。“文革”后两年对金融业的治理整顿,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这只是按照计划金融体制的模式,修正现有的金融体制,使其恢复原来的工作秩序。

(第二节)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与局限

鉴于我国银行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不同的理论依托,我国的计划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它表现在体制结构、运作方式、传导机制和调控手段,乃至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现象上。为了说明计划金融体制的特殊性,本节只能将其与国际惯例的对应方作一个粗略的比较,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两者从属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归属于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的坐标,因而不完全具有,甚至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一、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

计划金融体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并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运作,在为计划经济体制配套服务的意义上,计划金融体制具有其他金融体制没有的特点,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也就变成了局限。

(一)一元化和简单化运行方式

自从我国的计划金融体制建立以后,其所有制结构、业务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都一步一步地趋向于一元化、单调化和简单化,从而走上了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银行和金融体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道,就此孕育了以后的经济和金融改革所需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

金融体制的所有制成分趋于一元化。建国初期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经济成分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到了“三年恢复”时期结束时,只剩下全民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三者的结合,其典型代表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公私合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此外还有一个处于次要地位的外国资本主义所有制,即两家英资银行分行。“一五”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银行消失,所有制结构变成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二元化的格局。到了“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消失,成为一种准全民所有制的农村金融组织。至此我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变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利益的一致性极大地减少了对多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需求,进而也减少了对多样化金融工具的需求。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一元化。在计划金融体制形成初期,如“三年恢复”时期,我国还存在着从事多种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有银行、保险和信托等。到“一五”时期,信托业基本消失,只有银行业和保险业。而到了“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保险业也逐步消失,保险机构名存实亡,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务又基本上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所包揽。至此形成了我国一元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

而一元化的金融机构无需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这就必然导致金融资产工具的单调化。

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种类的简单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股权性质的金融资产基本消失,只剩下债权资产,也就是说,所有的金融资产都表现为债权性质的金融资产。在这种债权性质的金融资产中,最初还有一些非银行信贷性质的金融债权资产,如中央政府几次发行的为数极少的公债券。1958年以后所有这类债权资产一律取消,只剩下银行发行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即通常的借贷权证、存款凭证、转账结算凭证以及为数不多的流通中的现金等。金融组织机构的一元化和金融资产(工具)的单调化,又从根本上取消了金融市场存在的理由和作用的条件。

所有上述特点表明,在我国计划金融体制只剩下独此一家的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也从属于人民银行的外汇管理局的情况下,我国没有专门进行货币政策研究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中央银行,没有以执行中央银行政策意图为主的政策性银行,也没有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没有同样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的专业银行,没有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也不容许个人和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的股票、证券、外汇和货币等金融市场。以这样的体制结构为背景,当年进行的“银行是机关还是企业”的讨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大多数其他国家都没有对这种不言自明、无需论证的话题的探讨。因为,我国当时的银行确实一身而兼二任,它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故而认定它具有机关和企业的双重性质,而实在是对当时这种银行性质和职能的客观描述。

无需展开深入的探讨,所有这些我国计划金融所具有的特征都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所不具有的,因为他们的银行采取国家和私人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他们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银行和非银行界限分明;他们的金融工具品种多样,金融市场发达活跃,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的横向往来频繁;中央银行是进行政策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机关,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等等。所以它们的体制、运行方式等基本特征都与我国当时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为信贷计划决定金融运行

计划金融体制关于所有制、金融机构和运作方式的特点最终都体现在信贷计划上,或者说,正是信贷计划的运作方式才保障了计划金融体制有关特点的存在。而信贷计划运行框架的货币供给开始于各级银行按人行总行指令的贷款发放,这就从运行机制上决定了我国金融的运行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根本不同。

信贷计划是我国的货币供给计划,其基本框架是两个计划一个差额,即信贷计划包含现金发行计划,现金发行计划为信贷计划的存贷差额所决定。信贷计划的基本科目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的构成主要为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财政存款、现金发行以及财政对银行的拨款和银行的历年积余等,资金运用的构成则主要为各项贷款投放的现金加库存现金。这两类科目加总的余额相等,即贷款加现金发行或回笼等于存款。现金计划是按照存大于贷为现金回笼,贷大于存为现金发行的规则编制的。

全民所有制银行的运作只能是封闭性的,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各级行处的资金纵向运行,所有下级行处的富裕资金都要上划上级行处,短缺资金也有待于上级行处的下拨,同级行处之间几乎不能进行横向资金融通,除非得到上级行处的批准;二是我国银行很少与国外(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发生联系。除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外,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与国外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没有业务往来;在我国境内,也仅有少数几家解放前留下的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其业务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同时,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也没有业务联系。在全国的银行实际上都是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的基础上,人行总行的信贷计划是各分支行信贷计划的汇总,各分支行的信贷计划则是人行总行信贷计划的分解,后者各项指标的加总就是前者相应科目的余额。人行总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信贷计划与现金计划后,并将各项指标分解,切块下达分配给各分支行。各分支行必须严格执行分配的贷款额度,并积极组织存款,努力实现现金发行与计划要求的一致。

各级银行按照“物资保证”原则,对购买生产要素的企业发放贷款,随即形成借款企业的存款,借款企业支付购货款后,又转化成销货企业的存款,与各级银行贷款增长最后对应的是销货企业的存款增长。借款企业完成自己生产的商品销售后,它在银行的存款增长,银行将其抵还贷款,银行的贷款与借款企业的存款一起减少,由贷款而创造的存款再度消失。这就是所谓“货进来,钱出去”和“货出去,钱进来”的含义,它具体地概括了信贷计划中存款创造和消失的过程。

各级银行贷款转化成企事业单位存款的一部分将用来收购农产品,支付职工的工资奖金,企业集团零星购买等而成为居民的手持现金,从而使得贷款不变,存款随现金的提取而下降,现金发行因此体现并决定于贷款大于存款的差额。随着企业商品劳务的销售、居民储蓄和财政税收的增加,现金回流各级银行,转化成居民和企业的存款,现金回笼因此体现并决定于存款的大于贷款。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商品销售多,而银行存款大于贷款;而在其他地区,银行贷款则大于存款。对人行总行来说,发达地区的存大于贷与欠发达地区的贷大于存冲抵后,贷款仍然大于存款,它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现金需求的相应增长。

我国信贷计划的决定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的货币供给也开始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发放,中央银行的账户平衡也是存贷差额等于现金发行,但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决定货币供给总量,而只能间接调控商业银行所能获得的基础货币,以及商业银行根据基础货币能够派生存款倍数的上限,从而在充分尊重商业银行利益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对货币供给总量的控制。

同类推荐
  • 20几岁学点经济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经济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经济学》内容简介:经济学就是99%的人知道没学过,99%的人学过了不知道,1%的人既知道也学过,成功了。《20几岁学点经济学》不是经济学专著,也不是一本经济学教科书,而是一本趣味横生的经济学读物。因为《20几岁学点经济学》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读了之后,你就能成为那仅为1%的成功者。
  • 利率衍生产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

    利率衍生产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

    与其他衍生产品一样,利率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也包括套期保值、套利、投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但作者以为,这五种功能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前三种功能基于特定需求而产生,具有内在性,并直接体现了利率衍生产品的作用机理,而后两种功能则基于前三种功能而存在,具有外延性,更多体现的是利率衍生产品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切合本书研究主题的正是前三种功能,因此本章仅对这三种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加以分析。
  • 企业涉税零风险操作手册

    企业涉税零风险操作手册

    本书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讲解了涉税零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归纳了大量案例,全方位讲述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所需掌握的合理避税技巧、税务稽查以及在权益维护方面的知识。
  •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共9章,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二部分论述以人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为本的金融”。第三部分论述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第四部分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五部分论述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内容,包括第六章“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内容。
  • 保险欺诈与陷阱案例汇编

    保险欺诈与陷阱案例汇编

    书中的案例大部分发生在我国,也有一些国外的经典案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保险欺诈与陷阱的概貌。本书全部以实际案例来展示保险欺诈的手段、方法,揭示欺诈陷阱,是广大保险从业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手册,也是广大投保人了解形形色色的骗保案件、避开投保陷阱的有益读物。由于保险欺诈和陷阱的花样翻新,编者根据不同险种的欺诈手段予以分类,以使读者明晰各类保险欺诈和陷阱的方法,便于识别和防范。
热门推荐
  • 那些消逝的岁月

    那些消逝的岁月

    唐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由于调皮捣蛋,多次被学校劝退,直到遇上了雨萱,雨萱的单纯漂亮打动了他,他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在一起,但是由于家长、老师的原因,他们最终没能坚守住那份爱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但都有了自己的家室,他们都很后悔当时的决定,可是已经成了改变不了的事实……
  • 道劫天途

    道劫天途

    万里行于一瞬间,星辰困于掌指间;一怒风云激荡,一笑沧海波澜;斗则天翻地覆,战则寰宇归玄。诸天争霸,群雄并起;不败的绝代天骄不灭的万古英灵倾城的绝代娇艳天骄争锋,群花争艳少年自此走出,一切因此而不同
  • 神纸空间

    神纸空间

    人族与兽族、仙人与凡人、修真文明与科技文明、星际殖民与虫族掠夺。各个种族在浩瀚的宇宙中各自绽放着夺目的光芒。且看穿越到异界的人族小子,如何一步步在各个位面中纵横驰骋。
  • 仙王劫

    仙王劫

    渺渺仙魂,铸万世功法;千千仙心,成无上仙王。帝位加身,是万世福德,还是千古劫难?别离苦,多情叹,一朝徒梦,身旁是非难辨!真真假假,乱欲迷离双眼;假假真真,王者何须再现。破仙殿,战仙王,斗帝尊,要这乾坤为我而变!
  • 末世之人类巅峰

    末世之人类巅峰

    病毒刚刚爆发,人类不以为然,随着被病毒感染的人群开始无意识地攻击人类,被感染的人群越来越多,人类才发现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这样过了半年,不到5%的人类幸存了下来。人类不仅要面临着数量庞大的活死人——丧尸,还要面临着食物、水等威胁。为了争夺现有的食物及水源,人类之间展开了杀戮。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是否还存在?能否继续存活在地球上?人类将何去何从?
  • 归航之我是杀手

    归航之我是杀手

    不要认为只有死亡才是结束杀手生涯的唯一选择!!当再生的机会来临,隐身杀手第一人迷途知返决心放下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切,去迎接他新的生命。。。命运作弄他是否能够成功转型?是混迹于极品与校花之间呢?还是纠缠在珍品和小妖精群里?他能否主宰自己的命运,顺利归隐过上沾花惹草的田园幸福生活。。
  • 暗黑植物

    暗黑植物

    植物也能打僵尸,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追女神,被一顿奚落,想要散心,却意外的掉落湖水中……末世开启,世界巨变,丧尸、变异兽、变异植物横行……血月出现,是因为什么……神秘人是谁,为什么会开口提醒…………这一切的一切,手里面握着向日葵的江尘,发誓要把这一切全部搞清楚……
  • 学习让我天天长

    学习让我天天长

    本书围绕品德展示了一百多个引人思考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品德的力量,做人的原则。
  • 守护甜心之冰封已久的心

    守护甜心之冰封已久的心

    当爱情和友情同时消失时,就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什么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变得如此冰凉?
  • 极品兽妃你想不到

    极品兽妃你想不到

    一次的精心策划,一场出奇的意外,醒来的她却意外发现自己还活着,对着另一个灵魂说着我活泼让你的人生更精彩,欺负你的人我会让她们好过的,我可是一个杀手,24项全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