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48400000008

第8章 从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5)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即把知识列入生产函数。可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价值增值的内生变量,就是说,在知识型企业中,知识资本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剧增,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明显上升。据测算,美国1995年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比尔·盖茨创办的微软公司的产品主要是软盘及软盘中的知识,但其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以微软、英特尔、IBM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产业正冲击着曾经辉煌了200年的工业经济,震荡着资源型经济赖以存在的根基,这种局面与15年前形成鲜明对比,那时世界富豪前10名几乎全是石油大王,而今天的前十名富豪多是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相关;同时,各类咨询业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咨询业日见兴盛。作为工业经济主干的传统制造业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逐步实现“软化”。在这里,无论是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者,从事生产管理的管理者,还是提供资金的资本所有者,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不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不能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而这时在生产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新者,表现为他们不但决定生产的方向,而且还决定着如何进行生产,从更深层次上讲,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企业的灵魂、企业主宰者、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对于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本质区别,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有过这样的说明:“工业经济中衡量生产力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要素,把知识、技术看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内。”这对我们准确理解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具指导性意义。

由于知识资本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知识资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宰。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形态或是在企业内部,都存在着由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财富)组成的“价值链”。权利的安排,包括各项分配、激励等制度的安排均属于价值分配的范畴。价值创造是“价值链”形成的价值源泉,如果没有价值的来源,也就是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没有产出,那么一切分配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包括权利制度安排)的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形式。不同的时代核心资源投入不同,这种核心资源的所有者必然要求享有一定的特权。在农业经济时代,“民以食为天”,土地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这时的土地所有者———地主,由于拥有土地支配权,从而也拥有对农民乃至社会的支配权,居于权利中心地位,决定着价值的分配,土地是当时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是人们追逐的目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拥有者,皇帝、国王对臣民最大的奖赏就是“封地”,所以,那时的“耕者有其田”成为革命的目标,“打土豪分田地”则是唤起民众的口号。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被视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谁拥有资本将拥有权利霸主地位,社会的权利结构以资本为尺度展开,资本雇佣、支配工人劳动天经地义,资本家享有甚至独占企业所有权,因此也就享有和独占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是这个时代的经济主宰。

时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资本和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角色换位。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知识居于非常突出的地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对人力资源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企业和社会即使有资本,如果缺乏科技含量,如果缺乏人力资本支撑,资本也将失去光芒,甚至亏损,而真正具有智力、知识和技术的人,即使没有资本,资本也会自动找上门来。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远比资本更为珍贵,成为社会核心资源,因此主宰着更大的权利;而且,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资本的产权特性日益“硬化”,而非知识资本的产权特性日益“软化”。一般认为,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两部分构成。人力资本主要由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能力、技能、创造力等人力因素构成;结构性资本则是支撑人力资本最佳化的结构,如企业的领导力、所有制形式、组织权利安排、激励机制、技术基础与技术结构、品牌、公众形象等。知识资本的出现使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越来越体现在拥有知识资本的数量上,它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在交易中体现出来。而非人力资本产权日渐“证券化”,人力资本所有者正成为企业风险的最大、最重的承担者,不仅“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模式将是低效和落后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退一步讲,即使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模式也不是最理想的,非人力资本的“债权化”将是基本的趋势。据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在1981年至1983年期间,上市公司的市值为公司净资产的4.4倍,而从1973年至1983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仅为公司净资产的0.82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价值通常为净资产的10倍至50倍。这说明企业的价值正在与传统会计中有形资本的概念相脱离,知识资本正在成为企业最大的资本与财富的创造者。1996年,美国思科公司出资48亿美元收购STRATACOM公司,当时这个价值超过STRAT-ACOM年营业收入的10倍;同时,IBM公司出资35亿美元收购年销售额仅有2.3亿美元的莲花公司,并非购买它的有形资产,而是收购它的知识资本。

显然,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精神性的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中以物质因素为主的客体生产力向以精神因素为主的主体生产力的转换。这种转换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中,把物的因素(生产资料)称为客体生产力或客观因素,把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人及其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称为主体生产力或主观因素。客体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客观物质对象,是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如地下矿藏、原材料等;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如生产工具、土地、生产建筑物等,其中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它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我们之所以说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是客观的生产力要素,是因为它们不仅都是客观存在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它们没有意识,没有能动性,更不会有创造性,在生产过程中被动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我们之所以说劳动者是主观要素,一是因为劳动者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才会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缺乏活性,它们不会自己排列组合起来产生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借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因为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同样离不开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者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更新型的产品以获取更大的价值;三是因为劳动者具有主观意识,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创造出了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反映这些关系的上层建筑。主体生产力又可分为以体力因素为主和以精神因素为主两个方面,后者也可以称为精神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物质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则是作为生产力首要要素的人自身的矛盾,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工业社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生产力的人的要素,即以体力因素为主的主体生产力向生产力的物的因素,主要是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的转化,再从客体生产力向以精神因素为主的主体生产力即精神生产力的转化。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素质所达到的水平。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以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历史时代。这正如早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初期马克思就科学预见的那样:“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由此带来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结构要素的系列裂变。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

上节讨论了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本节主要探讨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的作用,以及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当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明显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的时候,当经济增长达到以知识为基础的水平的时候,当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表现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时候,当人类的经济活动步入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基础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的时候,当资源配置以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的时候,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通过知识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并且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更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它是在“知识革命”过程和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如果把知识经济看做是一种经济状态,那么“知识革命”则是达到实现知识经济这个目标的桥梁和必由之路,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的投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知识价值观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而知识社会的来临源于“知识价值革命”,这个巨变就如同当初我们把工业社会的开端称之为“产业革命”,是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一样,今天我们把知识社会的开端也称之为“知识价值革命”,这就意味着“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值的主要动力源泉。伴随着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本的崛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人力资本地位的凸现

经济增长,特别是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因何在?回顾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增长的动力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即在不改变当前运行体制和技术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硬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二是在不增加要素投入和不改变当前体制的情况下,采用技术进步途径使同样的要素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三是在现有条件不变,即在不增加要素投入和不改变现有技术水平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方法使同样的要素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三种经济增长动力通常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种终极原因。过去,我们熟悉经济增长的第一种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主要是通过这种办法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革命之前,人口的增长和新的疆土的开拓是人类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加速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他们主要用第二种动力增长途径加速资本的积累,再运用积累的资本来替代劳动和土地这两大生产要素,这使第一种经济增长动力的地位越来越次要。近40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又发生了变化,不再依靠主要要素的投入,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信息以及通过创新来提高运用要素的效率。

同类推荐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佳航同志的专著《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即将付梓面市。作者经过悉心淬炼,对其毕业时获得好评的同名博士论文加以梳理、充实和提高,以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第一读者,我深为自己所带的第一个学生的刻苦精进和可喜收获而感到欣慰。记得初次与佳航见面时,她刚从媒体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踌躇满志地要从记者、编辑转型做新闻学学者。三个春秋过去,她虔敬地捧出这本十几万字的著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其间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
  • 歧路灯称谓研究

    歧路灯称谓研究

    本书共三部分,对《歧路灯》中的称谓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从语义学角度将称谓分为八类,即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敬谦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职业称谓、俚俗称谓。
热门推荐
  • 觅爱笔记

    觅爱笔记

    游戏创业女+文青漫画女,双女主闺蜜的爱情事业奋斗公式。
  • 落花霁

    落花霁

    她,天降凤女,无双计谋,倾世绝颜。他,被废皇子,阴狠狡诈,陌上妖颜。一场以爱为名的阴谋,算计的是人心,而非本身。他从来不敢承认自己的心,纵假戏真做也硬是自欺欺人,幡然醒悟,物是人非。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白头方悔,无人在奈何桥头驻足。
  • 现代编辑论

    现代编辑论

    关于“编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来表示我们所提及的相关事物:“editor”“edit”。其中“editor”指从事编辑业务的人;而单词“edit”则指编辑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范围。前者是名词,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其职能通过后者(动词)具体体现为:负责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在汉语中,“编辑”一词一符多义,有动名两种词性,作为前者系指编辑活动,作为后者意为编辑者,系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运用时,若无特定的语境,词性是很难区分的。
  • 豪门盛宠,苏先生的神秘前妻

    豪门盛宠,苏先生的神秘前妻

    林梓骢之于江宁,就是青春中的一点伤。从十五岁初见;到十六岁深爱;十八岁离开;再到二十四岁重逢,江宁用整个青春爱着一个男人,却走不进他的心,因为那里始终住着一个人。"林梓骢,难道爱上我比死都难吗?""阿宁,爱一个人不难,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比死更难!"苏熠轩的出现,温暖了岁月,让江宁那颗漂泊的心有了停靠。然而当事实浮出水面,最初的承诺,迷人的假象,是真爱还是做戏;一步步沉陷,是慰藉还是不舍。"苏熠轩,你爱的是我还是那个人的影子?"一生执念,只为一人,繁华世界里,枯守一份感情,痴恋今生——江宁当爱情穷途末路时,滚滚红尘中,终遇一个你,相守到老——苏熠轩
  • 枕上妻

    枕上妻

    秦悦歆被人骂的时候,是陆晨安牵着她的手帮她一字一句地反唇相讥;秦悦歆被人打的时候,是陆晨安按着轮椅出来将她护在身后;秦悦歆说疼的时候,陆晨安二话不说拿着一把牙签就往自己的手上扎说:“我陪你一起疼!”人人都说陆晨安爱秦悦歆爱到走火入魔,就连秦悦歆也觉得陆晨安爱她爱得没有底线。她只是没想到,没有底线,只是因为从来不在他的心上停过,所以才会纵容一切。秦悦歆以为自己爱上的是一头披着狼皮的羊,却没想到陆晨安是一头披着狼皮的豹。男欢女爱是套路,可是为什么,陆晨安你不把路修到最后。
  • 灵动至道

    灵动至道

    什么?你又被人打脸了,来来来,跟猫爷混,猫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人生寂寞如雪。少年秦风,稀里糊涂的得到了星神道的传承,又稀里糊涂的有了一个名为猫爷的护道者,再稀里糊涂的创立了星门,一路杀伐,天欲灭我我灭天!唉?猫爷还没讲完呢,你是不是也爱上我了?少年,你是人,我是猫,我们天涯两隔……
  • 妃从天降:腹黑王爷好霸道

    妃从天降:腹黑王爷好霸道

    一朝穿越,她从天而降,直落狼窝——某王爷大婚现场。“王爷请你自重!”啥?自重,真不知道谁先开的头!招惹完他,居然想逃,门都没有。“先收你为贴身侍女,将功补过。”“对了,忘了告诉你,只要犯错家法伺候。”“家法?什么家法?”“真的想知道?那本王就勉为其难示范一下吧!”“啊!”某人深知言多必失,某人却笑意浓浓,欺身而下,看你以后乖不乖乖听话!唉,这究竟是位什么样的爷,主啊,阿门,谁能救救她,好吧,貌似不管她怎么做好像都是犯错,他早已把她吃的死死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 闺密老公:等你爱上我

    闺密老公:等你爱上我

    那一年,十五岁的他和十二岁的她约定好枫叶红了还会再见。十年之后,再次遇见,她已忘了他,他没有认出她。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那个女孩是她,可惜她已经忘了自己。是命运让他们分离,也是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
  • 逃婚笔记

    逃婚笔记

    易天峰是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但是他有爱的女人,可是女人需要婚姻作为保障,因为这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婚姻,希望能有人帮自己解脱,原来新娘的背景能帮他在金钱和权利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心里还一些不甘心,于是他才会在咖啡屋买醉中找到那份久违的爱情,他能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