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96200000027

第27章 父与子的战争(1)

王十月

我一直觉得,我和父亲前世肯定是仇人。上一世的恩仇未了,这一世来结。

父亲生于旧社会,长在战乱中,听他说起小时候的事,记忆最深的便是“跑老东”——躲避日本兵的追杀;其次便是对我爷爷的控诉。我父亲和我爷爷是一对冤家。父亲九岁时,我奶奶去世,据说爷爷扔下了父亲不管,自己去湖南华容县讨生活了。在我小的时候,每每不听话时,父亲就会板着脸吼我们,“老子九岁就自立了。”然后数落我们如何无用。父亲每数落一次,我在心里对他的不满就加深一层,以至于后来听到“九岁就自立”这句话就反感,无论他是以何种语气说起,也无论父亲是对谁说起。

父亲也曾说过,他一定是前世欠了我的,这一世还债来了。因此,在父亲和别人的交谈中,我被塑造成了“讨债鬼”。每次和父亲争吵之后,父亲总是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又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我像反感父亲说他九岁就自立一样反感这两句话。我觉得父亲这句话太霸道,不能因为你是父亲,你就永远是对的;我是儿子,就永远是错的。其实现在想来,我当时不单单反感父亲说这样的话,我对父亲的反感是全方位的,觉得父亲一无是处。

我和父亲曾经度过了短暂几年亲密时光,待我稍大一点,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父子之战。我很愿意回味和父亲有过的短暂的亲密时光,但那些记忆大多发生在我六岁之前,因此还留有模糊记忆的便很少了。我记得冬天的晚上,父亲教我唱“我是一个兵,癞子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打倒解放军”。我一直不能理解这歌词,“癞子老百姓”倒好理解,那时农村的卫生条件极差,长癞子的人很多,我的妹妹就长了一头的癞子,但为什么要“打倒解放军”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歌词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打倒蒋匪军”。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还有一个亲密的记忆,是我五岁时,跟随父亲一起去镇上的剧院看了一场舞台剧《刘三姐》,结尾时,穆老爷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石头砸死了。我不能理解,每演一次戏,就要死一个人,那谁还愿意演穆老爷?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摸着我的头笑笑。父亲的这个动作,让我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也许是父亲极少用这样亲昵的动作表达他对孩子们的爱吧。这个摸头的动作,在我童年、少年的记忆中,就显得弥足珍贵,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忆犹新。除此之外,我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出还有什么深切的,能体现父子间曾经有过亲密时光的佐证。而对于挨打的记忆,却是随手可以举出一箩筐。

父亲说:不打不成材。

父亲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亲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父亲甚至有些绝望了:你狗日是属鼓的。

我不知道,少年的我有多么调皮,有多么讨人嫌。俗语云:七八九,嫌死狗。我就属于那种能嫌得死狗的孩子,而且不只局限在七八九岁。我把堂兄的头打破了,堂兄扬言:“么子亲戚亲戚,把亲戚拆破算了。”为此,我被父亲猛抽一顿,罚跪半天,不许吃饭;我不上学,偷偷去游泳,又被父亲狂扁一顿,外加罚跪到深夜;我在外面和同学打架,被打得头破血流,天黑了才敢回家,天没亮就溜去学校,直到头上的伤口长好,最终被父亲知道,还是补了一顿打;我和同学打架,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同学的父亲打上门来,我再挨一顿揍;在我们兄妹中,我大抵是挨打最多的孩子。父亲打我时,我站着不动,任父亲打。任父亲打也罢了,我偏偏还嘴硬,说,“你打呀,反正我的命是你给的,打死我算了。”父亲说,“你以为老子不敢?打死儿子不犯法。”父亲举出了一堆父亲打死儿子大义灭亲的典故,那些不知哪朝哪代的传说,对我没有威慑力。我还记得,大年三十,孩子们都在撒欢玩耍,而我却被罚去野外拾满一筐粪才能回家吃团年饭,原因是我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为了完成任务,我从别人家的粪坑里偷了一筐粪,没想到英明的父亲一眼就看穿了我的把戏,说,老子晓得你不会老老实实去拾粪。自然,我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记住了这么多挨打的往事,而且记忆如此的深刻。如今我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心里涌起的,全是幸福与温暖,这是我与父亲几十年父子情最为生动的细节。而在当时,每一次挨打,都在我的心里积累着反叛的力量。还没有能力反抗父亲,我所能做的,就是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架势,任凭父亲将竹条抽打在我的身上。跪在地上几个小时,我也不会服软认输。这让父亲更加恼火,对我的惩罚也更加严厉。父亲打骂我时,母亲是不能劝解的,若是劝解,父亲会连母亲也一起骂。父亲说,老子不信收拾不了这个油盐不进的枯豌豆。母亲能做的,就是偷偷拿一个枕头垫在我的膝下,让我跪着舒服一点。父与子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称打击。我只有挨打的份,而没有丝毫反击的能力。但是我在积蓄着力量,我梦想着早一天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和父亲分庭抗礼了。

我还没有长大,庇护着我们兄妹的母亲就去世了。那一年,母亲38岁。我读小学五年级,小妹才八岁,哥哥和二姐都在读初中,因此,喂猪做家务,都压在了大姐的身上。父亲拉扯着我们五个孩子,那几年,家里显得清冷而凄惶。父亲变得温和了一些,一家人在一起时,有了点相依为命的感觉。母亲的去世,也让我们兄妹五个仿佛一夜间长大了。大姐是没有上学读过书的,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很快,二姐初中毕业后,也回家务农了。接着哥哥也不上学了。那时,我经常能听到一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经过我们家门口时发出的赞叹——

说:这就是昔文的几个伢们,没有姆妈,伢们一个个还穿得干干净净;

说:你看他们家门前收拾得那个干净;

说:看那菜园子,菜长得极喜人,没妈的孩子早当家;

说:唉,又当爹又当妈,不容易!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就会发酸,会有一种莫名的屈辱感。读初中后,我渐渐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觉得父亲是真的了不起,我也在心底里发下誓愿:要带着我这个贫穷的家庭走向富裕。但这并不代表我和父亲的关系开始走向和解。比如,邻居们当着父亲的面夸奖我们姐弟。

说:你的这几个伢们个个懂事。

父亲说:懂屁事,没一个成器的。

说:我看世孝将来能上大学。

父亲说:上农业大学,摸牛屁股的命。

说:世孝长得好,将来不愁说媳妇。

父亲说:鬼才看得中他,打光棍的命。

说:你不愁啊,再过几年,伢们大了,你就退休享福了。

父亲说:老了不像《墙头记》里的那样对我就阿弥陀佛了。

那时正在放电影《墙头记》,讲两个不孝儿子的故事。

父亲把他对儿女的贬损看成是谦虚,但我听了很是不满。我觉得父亲把我们和《墙头记》里的不孝儿子相比,是对我的侮辱。我觉得父亲一点也不了解他的孩子,为此我甚是讨厌父亲那所谓的谦虚。有一次,当父亲再次在别人面前谦虚时,我终于忍受不了,大声地吼叫了起来。父亲那次倒没生气,只是说,“你要真有出息,那就是我们老王家祖坟冒青烟了。”我说,“你等着瞧。”父亲说,“我还看不到?你能出息到哪里去?”现在我知道了,父亲当时心里其实并不这样想,父亲也认为他的孩子们是懂事的,也认为他的孩子们将来会有出息,但嘴上偏偏不这样说。多年以后,我和父亲小心地谈到这个问题,父亲说,请将不如激将。原来父亲是在以他的方式激励我们。从记事起,到现在,我快40岁了,还从没有听父亲夸奖过我,鼓励过我一次。父亲不知道,在欣赏中长大的孩子和在贬损中成长的孩子,内心深处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父亲本来话就不多,母亲去世后,父亲更加沉默寡言。他的心里装着五个孩子的未来。他有操不完的心,为了我们这个家。但父亲从来不与我们沟通,不会告诉我们他的想法。我和父亲总是说不到一块儿,我们兄妹几个,都和父亲说不到一块儿。吃饭时,父亲坐在桌子前,我们兄妹就端着饭碗蹲在门外吃,父亲吃完下桌子了,我们呼啦一下都围坐在桌前。有时我们兄妹有说有笑,父亲一来,大家就都不说话了,我们兄妹无意中结成了一个同盟,用这种方式孤立着父亲,对抗着父亲。时至今日,我也无法想象,当父亲被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们孤立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后来我出门打工,也为人父了。真的如父亲所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开始忏悔了。回到家里,吃饭时,我会和父亲坐在一起,我吃完了,也会继续坐着等父亲吃完饭。虽说有那么一点别扭,有那么一点不习惯。但我开始懂得了反思,也试图去理解父亲,父亲是爱他的孩子们的,只是父亲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对孩子们的爱。

父亲是希望能在他的儿女中出一个大学生的。这希望首先寄托在我哥哥身上。我哥哥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但不知为何,平时成绩很好的哥哥,中考却考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老师都深感惋惜。父亲希望哥哥复读,老师也希望哥哥复读,但我哥哥死活不肯读书了。那时我妹妹读完小学四年级,也不肯读了,于是父亲的希望便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小学升初中,全乡五所小学,我考总分第一。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没有夸我,但我知道,父亲对我寄予了厚望,希望我将来能上大学跳出农门。

然而我终于让父亲失望了,上了初中,我的代数、几何、英语出奇地差。这几门功课考试从来没有超过50分。初中毕业,我回家务农。父亲劝我去复读,父亲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实在对上学没了兴趣,也作好了被父亲狠揍一顿的准备。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父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劝我无果之后,也尊重了我的选择。相反,较长的一段时间,父亲对我说话都有一些小心翼翼,甚至低声下气。父亲以为我一定为没有考上高中而伤心欲绝,父亲不忍在我的伤口上撒盐。我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这年,收完秋庄稼,农村就闲了。其时打工潮还没有兴起,乡村里许多像我一样辍学的孩子,一到冬天就成了游手好闲的混混。第二年春天,父亲相信我心灵的伤口已经痊愈,说,“从今年开始,要给你上紧箍了,这么好的条件供你读书你不争气,也怪不得我这做老的了。从今年起,你老老实实在家里跟我学种田。”于是这一年,我像个实习生一样,跟着父亲学习农事。清明泡种,谷雨下秧,耕田耙地,栽秧除草,治虫斫谷,夏收秋种……从春到秋,几乎没有一天闲。忙完水田忙旱地,收完水稻摘棉花。好不容易忙完这些,又要挑粪侍弄菜园。冬天到了还要积肥。沉重的体力活,压在了我的肩头,那年,我16岁。父亲对我说,“要你读书你不读,受不了这份苦吧,受不了明年去复读。”而我想到读书要学英语,还有那让人脑袋发麻的代数、几何,就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父亲于是开始叹息,说他那时是如何的会读书。我反驳,说那时只读“三百千”,我要搁过去,也能考个秀才举人,说不定还能中个进士呢。因为整个初中时期,唯一能引以为豪的是我的语文成绩,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贴在墙上。父亲说,那我还会打算盘,你可会?我哑口无言。

遵祖宗二家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父亲恪守着这样的古训,认为既然他的儿子成不了读书人,那就当个好农民吧。父亲常说,你连耕田都学不会,将来我死了,你的田怎么种哟?我不满意父亲的唠叨,说车到山前必有路。那时我16岁,个子比父亲还高了。和父亲说话,像吃了枪药,常常是父亲一句话还没说完,便被我呛了回去。父亲就不再说话,发一会儿呆,然后长叹一声。我和父亲的战争态势,随着我的成长,渐渐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力量悬殊的不对等打击,变得渐渐有点旗鼓相当。父亲还是骂我,但我总是还以颜色,表现出我的反感与不满。那时我迷上了武侠小说,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捧起小说看。这也是父亲无法忍受的。父亲说,让你读书你不读,现在回家种田了你又读得这么起劲,根本就是想偷懒。父亲在多次教训我无果后,也只好长太息而听之任之了。

在几个孩子的婚事上,父亲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专制。大姐的婚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然是较让父亲省心的。我二姐和小妹,年轻时都是村里数得着的美女,追求者众。父亲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父亲觉得他有责任帮女儿把好这一关。

同类推荐
  •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梦》跟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巨著一般,有着丰富的多义性。也正是这份多义性,给后来的说解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宝、钗、黛悲剧的审美价值;势利、贪婪、耍强逞能的王熙凤;娖娖廉谨、备员而已的贾政;持家的探春;红楼笑星刘姥姥;甄士隐其人其事;“护官符”下的罪恶;荣国府的收支账;以及曹雪芹的身世之谜,《石头记》的由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进了红楼,出不来了”。
  •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选集。译者苏杭先生精选了一百来首茨维塔耶娃脍炙人口的短诗,并首次译出长诗《山之诗》。作为主要以诗歌创作名世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创作手法上有相当的创新,她披露感情时更热烈、更大胆、更横放杰出。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这本书是我在给中文系学生连续6轮开设文学概论课的基础上写出来的。6轮课先后试用了3种当今流行的教材,感到各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借鉴,但是,能否有一本深入浅出的既讲出了道理又不摆理论面孔的教材?这本书是在几位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基本上保留了我在上课时的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是为了在损害我自身的观念系统的前提下,提高本书的知识系统性,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去阅读原著。
  • 水浒原来很有趣

    水浒原来很有趣

    《水浒》从来就是一本奇书,千百年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水浒》,因为《水浒》中有每个人的生活,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一张鲜活的面孔,都有一颗跳动的心。风趣中不失深度,幽默中更显深沉。《水浒》的趣味来自一字一句,人生的感悟却在字里行间。
  • 胸怀如雪

    胸怀如雪

    这本诗集是有特点的。其中不少诗作是很有层次的。从艺术的特点上看,廖自力不靠精巧的构思取胜,而是善用板块式的情感铺叙,用史诗的笔调来展现心灵的历程。在诗的意象上,他注重通感的创造,让浪漫精神渗透和跳跃在其诗作的语辞方式中,他的诗作闪烁着浓重的理性色彩,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热门推荐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封的前世今世

    冰封的前世今世

    初见,那一抹耀眼的红色惊起来了他心中的涟漪。从那时起,便注定成为对方一生一世的牵绊。只是,当冰封的记忆和倾世的容颜一道被揭开,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 月光散

    月光散

    有些人太近,让我们在失去时才想起去了解他,而有些爱太远,隔着江山与社稷。他难得温柔的看着她,她却神使鬼差的低下头大嚼米糕。他叹了口气“我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他紧握着她的来信,跳上马便向城外而去,跑着跑着,觉得自己累了,于是他放开缰绳,任马往回走。回到家,他提起笔犹豫了好久,终于写下一行字:“你和他好好相处,不要任性,如果觉得不合适,不要勉强自己。”她站在城墙之上,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曾经那些不好听也不起眼只是另有深意的话在她耳边回放。她多么希望他能回头,只要他回头,她便立即拉弓杀了他妻子,抛下这江山与他远走高飞。可他没有,决然而然的走了,永远的消失在她视线里。背后一只手饶有兴趣的玩弄着她的头发,猛的一扯,生生扯断了她数根发丝。他伸出舌头,慢慢的吮吸她的耳垂,低语,“言舒沫,你记住自己的身份,你只能是我未来的皇后!”
  • 封神大仙

    封神大仙

    封神大劫将起,天下群修纷纷关闭洞府,静颂黄庭。陈衍本也打算如此,但无奈没有后续功法,不能修炼,只好胆战心惊的外出寻找机缘,却想不到他这一走,人间就被他走出了文道一脉.....本书无女主,谢谢!
  • 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

    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

    墨墨编著的《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正针对口才的训练而特意创作的,全书立足说话艺术的角度,从“亲近术”“攻心术”“幽默术”“论辩术”“变通术”“拔钉术”“淘金术”“度量术”“加分术”“避雷术”“拒绝术”“倾听术”十二个方面来全方位地阐释语言艺术的要义,采用论述和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指导读者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内容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说话水平。
  • EXO之当她穿越成她

    EXO之当她穿越成她

    她,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妃子,她,是人气天团EXO的独家经纪人,当她穿越成她,她与EXO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恋爱奇缘呢?已有小说《留下清晨给笙活》去捧场哇http://www.*****.com/?bk/xdyq/11400569
  • 庶女毒后

    庶女毒后

    她是前朝流落民间的公主,一袭白裙,一双妙手,明眸如水,誉为菩萨。他是皇帝身边的最亲近的人,手握重权,冷厉狠辣,一身血腥,称之阎罗。阴谋,阳谋,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悄笼向新兴的皇朝。前朝皇后的诅咒,正一步步实现。菩萨,阎罗,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原本毫无交集,却因复仇和守护,命运悍然相遇。当鲜艳如血的爱情蔷薇盛开,家仇,国恨,甚至在洞悉了他真正的身份时候,复仇之路,该何去何从?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英雄联盟之最强王者

    英雄联盟之最强王者

    生命不息,竞技不止!“总有一天,我会让五星红旗,在电竞赛场上迎风飘扬!”——秦洛
  • 生如雪花

    生如雪花

    他从地宫逃出,晕倒在地;她上山采药,无意看到他。他自从失去了自己喜欢的人之后开始变得淡漠;她为了让他保持原来的样子用自己的阳光温暖他的世界。他和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原本不该有交集,却因天意而相遇。一眼万年,命运就此发生改变。旧时王谢,乌衣巷口,朱雀桥边。一袭胜雪白衣如玉无瑕的她与失去心爱的他,能否相知相爱?一切都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上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