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慢普及的过程中,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了2008年,这个制度的基本规定如下: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以家庭为一个单位,按每人每年20元合作医疗资金缴纳,再连同各级财政每年给每人补助的40元一同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在县(市)国家商业银行的合作医疗专用账户内储存,并一同制定统筹补偿的相关方案,合理使用相关基金,由此不断地致力于改善广大农村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曾经,“看病贵”是普通百姓的心病,尤其是收入普遍偏低的农民的心病。据说,农民工外出去打工时,最怕自己生病,因为昂贵的医药费会把他们辛苦挣来的工资大把大把地耗掉。由此可见,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广,是造福农民的好事。从2008年1月起,国家卫生部宣布改革医保制度,并确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到2020年全国将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仅包括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而且还包括急慢性疾病的诊断、康复和治疗等服务。
我国在当前宣布深化医保制度的改革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现阶段我国的国情,那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是公益性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当前,我国医保体制改革之路困难重重。而农村又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医保体制改革的目标,首要解决的就是关于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由农民和政府共同筹资,再来对农民的医疗费用进行补贴,当这种新型的医疗制度在农村得以全面普及的时候,农民便可切实得到医疗保障,那么,我国的医保体制改革也就成功了。
保障性住房:要得广厦千万间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为自己盖起了一座茅屋。然而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长夜难眠,遂写下传唱千古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便涉及了住房的问题。
生活中,“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住房,是基本生活的必需项目。时下,住房的问题依然被众多人所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房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也更加关注这个问题了。
1997年,绝大多数中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是:“赶上分房的末班车了吗?”。当年,中国住房改革刚刚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从此,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被终结。后来便有许多工厂职工自己掏腰包购买自己租住的单位房屋,于是中国开始进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时代。从2000年开始,所谓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从此一路飙升。然而当时,保障性住房并未按照国务院当年的要求,成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于是便产生了低收入和高房价之间的矛盾,房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近些年以来,房地产业作为我国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拥有高额的利润。在现在以市场化为主的指导思路下,大多数房地产商一味追求高利润,由此导致房地产畸形发展,让许多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这主要是因为: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上涨过快,住房需求与购房能力之间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一个虚热的房产市场中,商品房的价格节节攀升,已经建好的楼盘和在建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可是由于几乎个个追求暴利,因此真正适合老百姓居住的楼盘却廖廖无几。
高昂的房价,直接影响到大家的生活。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历来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有谁知道时下有多少爱情终结于房价?虽然看起来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一个年代,要结婚就总要有住处。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讲“盖房子娶媳妇”,在现代化的城市,这就直接演变成“结婚首先要买房”。可是一套房子的价格对大多数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说,人们的生活又不是只有住房,还有很多,比如老人的养老和孩子的教育,这都需要作很大的储备,因此人们是不能把全部的钱都花到买房这一件事上。如此一来,人们当然会对保障性住房产生强烈的渴求。
所谓“社会保障性住房”,就是指由政府来兴建投资或者是收购的,供应对象、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标准或者销售价格,具有特定用途和保障性质的住房。与市场上的商品房相比,保障性的住房一方面是为了赢利,另一方面是为了公益,因此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老百姓来说,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点当然就是实惠。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国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经被定为主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尴尬地站在中国房地产大舞台的边缘,为当前的中国楼市当了十多年配角,现在保障性住房终于等来了这个“变换角色”的时刻。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其中提出六条房产调控纲要,重点明确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2007年8月8日,国务院下达《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以及“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其中对于廉租房,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确定每平方米租赁的补贴标准;将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并且,每年各地都需要安排建设一定规模的经济适用房。
2008年以来,各地政府开始先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这就意味着买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以后会有望借助现在的保障性住房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实现自己的住宅梦想。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土地缺少,人口众多,迫切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由此可见,推广保障性建设住房,是大势所趋。诗人所描述的那种“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的美好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交通福利:向月票年代说拜拜
2007年1月1日,众多乘客在阜成门公交车站上车后,其交通IC 卡随着“嘀”的一声,在公交车上的刷卡机上显示出扣除了0.4元。随后公交车载着一车乘客出发了。从此开始挥别了公交成人月票、学生月票以及公交地铁联合月票的公交月票福利时代。
取消月票,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较复杂。这么长时间以来,月票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虽然时下大多数人的年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中还是有一部分人习惯了使用月票。不过,这些人们也承认,他们在这些年里,尝尽月票制的弊端之苦。在每天的出行中,心里都要盘算着如何换乘月票车,还有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月票车内人挨人,异常拥挤。据有关数据显示,月票制使得北京公交长期亏损,并且使得交通资源配置出现极其不合理的现象。
北京月票福利制早在1950年便开始实施了,方便了市民出行,也改善了市政交通。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月票福利制便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第一,它已经是导致北京公交系统长期亏损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北京取消月票的呼声早在1999年左右就出现了,而出现这种呼声的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减少亏损。在1999年以前,公交月票已经涨价几次了,到2000年,月票价格再次提升,30元为普通职工月票价格、40元为通用职工月票。然而这些方法对于公交系统而言,运营依然呈亏损状态。在2003年时统计,每张月票的实际成本达到了103元,比当时月票的价格高出许多。
第二,月票导致公交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量乘客一窝蜂地去挤月票适用车。就拿三环线上300路公交车来说,从六里桥到静安庄,有830路公交车和300路公交车行驶在同一线路和同一时段。然而,由于300路公交车能使用月票,所以中途经过每一站,都会有许多乘客拥挤着上车,车内经常拥挤不堪。而830路公交车无法使用月票,全程为6元,起步价为2元,在经过三四个站点后,车内便会有空座了。类似这样“拥挤”和“空座”并存的状况,在北京的许多公交线路上都能见到。如此不合理的交通资源配置,必然会影响交通效率。
既然月票制有这么多负面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还会在北京延续半个世纪之久呢?这当然是与北京身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要取消一项人们长久依赖的福利政策,首先要慎重考虑“稳定”因素,一定要调查在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少人对月票福利有所依赖,依赖程度如何,然后才能制订对策。据估计,在北京,享受低票价月票的人超过100万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外地人口),几乎占到北京城区人口的1/10,对于取消月票将会对这一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相关部门一时难以评估。也正是由于公交月票涉及广大市民的福利问题,因此,在取消月票的过程当中,相比其他城市,北京经历了极大的曲折。进入2005年后,当时在全国各大城市公交月票都已基本取消,这项从1950年开始的福利政策只剩下北京仍在坚持着。取消月票的呼声一直存在,但政府对如何取消、是否该取消月票的讨论一直不断。
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提出将纸质的月票统一为公交IC 卡的想法,以此作为取消月票的一个过渡手段。由此,月票的所谓纸质形态被取消。接下来就是将最初的月票不规定使用次数改为限刷140次。只不过,虽然人们拿到了崭新的公交IC 卡,月票这样的一种概念还是存在着,IC 卡也被人们认为是“月票卡”。只不过,由于公交IC 卡采用了电子技术,所以为统计月票使用频率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结算依据,而这种结算又推进了取消月票制的进程。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月票卡的使用频率其实并不高。成人月票平均每月刷卡86次,每月可以刷卡140次以上的只有2.6%。这就表明,能够完全足次使用月票的人其实并不多,由此,北京市完全可以大胆地取消月票。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人们对这样的公交改革也非常关注,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咨询。受当时公交“打四折”优惠的影响,人们开始大量购买北京市“市政交通一卡通”。
当然,在刚听说要取消福利月票制度时,很多人都心有疑虑,这样是不是说公交就要从公益事业中离开呢?乘车费用是否提高了?一般来讲,交通成本不可超出家庭总收入的12%,一旦超过,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就会明显感觉到压力。于是北京市政府当时明确表示,一定要把公交继续当成是公益事业来做,低票价政策不会改变,政府也会继续对公交实施财政补贴,同时充分考虑乘客的承受能力,对学生和低保人群给予优惠照顾。并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相关部门还在城市的一些主干道上画出公交车专用车道,以提高公交车的运送效率,方便广大市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