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在对当时英格兰地区财富与收入的分配模式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80%的财富和收入被抽样调查的人里的20%所占有着。
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帕累托进一步研究而得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即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因为在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失衡,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那些具有重要作用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大部分的都是不重要的因子,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的控制来掌控全局。
经过多年的演化,这个原理就变成了当今经济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又叫“80/20原理”。
有这样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在犹太人中,广泛流传着78∶22的宇宙法则,他们认为,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和22%的氧气及其他气体;人体中,水分占78%,其他占22%。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持这个法则,把精力用在那些22%的主要因素上,因此,他们做什么都最见成效,也才能拥有那么多的财富。
现实中,二八法则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经营中,利润的80%是由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所带来的;在经济领域,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人类80%的智慧集中在20%的人身上……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在任何大系统中,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80%地决定了产生何种结果。
了解了二八法则的主要内容,每个人都应该至少会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便是: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那么你花了80%的时间,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即使你只花20%的时间,也有可能取得80%的成效。
威廉?穆尔是美国著名企业家,然而,当他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第一个月的收入仅有160美元。为了取得业绩上的突破,他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他发现自己80%的收益是由20%的客户所带来的,而他却在每一个客户身上都花了相同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付出的时间有80%都浪费掉了。
在深入研究了二八法则后,他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他要求将由他负责的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他则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将二八法则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就这样,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在经济学世界,二八法则就犹如风景中的一块奇石。虽然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解释它的原因,但是却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非常重视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丰厚的酬劳和机会提供给那些工作中表现最出色的人,这使得员工们的工作更快、更出色了。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工作做得最好的前面25人和最后面25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做好这些员工的工作:对于最后的25人,要多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对于前面的25人,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
在职场中,主角永远只有20%,他们可以得到公司管理者80%的关注、80%的福利和待遇;而龙套却占80%之多,他们只能享有全部职场资源的20%。因此,想要过得轻松,不做一辈子跑龙套的,就要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20%的事情上,努力把它们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成为那20%的关键,享有80%的资源。
内卷化效应:你总是原地踏步的原因
王琳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行政助理,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在广告界也算小有名气,所以王琳倒也不为公司的前景担忧,真正令她忧虑的是:在她工作的两年中,公司不断地招兵买马,其中不乏一些很优秀的新员工,而她在这两年中事业却停滞不前,依旧是个“不起眼”的行政助理,这让她害怕被淘汰。
李涛从刚开始干销售的时候,就拥有很好的业绩,那时候他就是同批销售人员中的佼佼者。然而几年过去了,一起入行的同事不少人都进步飞快,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自己却仍然停留在一开始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让他感到非常苦恼。
职场中,有许多人都会像上文中的王琳和李涛一样因为无法进步、没有突破而苦恼忧虑。那么为什么会停步不前?是天赋所带来的局限,还是个人努力不够,还是上苍不给他们机遇?
其实,这种现象与经济学中的“内卷化效应”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爪哇岛生活时,曾潜心研究过当地的农耕生产。他发现,那里的农业生产一直停留于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他将这种现象称作“内卷化”。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内卷化”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准确地说,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既没有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
一旦一个人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中,就会一直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无法向前发展。上面例子中提到的王琳和李涛就是因为陷入了自身的内卷化效应中而停步不前的。
那么,陷入内卷化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进入内卷化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观念决定出路。一个自怨自艾、不思进取、不求改变、不谋开拓的组织或者个人非常容易陷入内卷化状态之中原地不动、甚至倒退。
某电视台曾做过一个报道:
记者问一个陕北的放羊小孩:“你为什么要放羊?”
小孩回答:“为了卖钱。”
“有了钱,又干什么?”记者又进一步问。
“有了钱娶媳妇。”
“娶了媳妇干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干什么呢?”
“放羊。”
这个陕北放羊小童的话是很多传统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有许多人仍然受到这种观念的束缚。比如,生活在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许多仍然还过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而在城市中工作的人也有不少人甘愿守着一份不多不少的薪金过安逸的日子,却不愿意为了一个突破去冒险、去拼搏。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命运。换言之,如果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个小职员,那么你这辈子就可能很难突破小职员的上限;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这辈子能有大的作为,那么,你就会为你的目标付出行动,到时也许会真的有所作为。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英美澳多家公司董事长,他控制了澳大利亚2/3和英国1/3的报纸发行量。由于受到作为战地记者和出版家的父亲的影响,默多克从小就对新闻行业充满了兴趣。然而,在默多克毕业的时候,父亲的产业经营出了问题,面临被拍卖的境地,他毅然承担起挽救家庭产业的责任,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然而,他并没有让自己局限起来,而是为自己规划了一个新闻王国,默多克果断地聘用没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彼得,有了彼得的协助,默多克以一种近似疯狂的管理模式快速地向外扩张,当他到了50岁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澳大利亚和英国大部分的报纸。
然而,即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默多克也仍然不甘心就此原地踏步。很快地,他又成立了新闻集团,并聘用“疯狂的公牛”罗杰。此后,他又建立了自己的电视传媒王国——福克斯电视网(Fox);当互联网时代来临,默多克又与日本一家公司合办了专门拓展互联投资的软银公司;2005年,他又以5.8亿美元现金收购当时MySpace 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开始在网络新闻博客和网络社交领域攻城略地、扩大疆土。
默多克说:“每当我成功地攀越了一个顶峰时,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要勇敢地再向前迈一步,不能原地踏步、故步自封。”就这样,默多克,从未满足,从未为自己的发展设限,因此,他从未陷入内卷化状态的窘境,总是能不断地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
现实中,只要你能把自己过去的成绩归零,不断地去超越、向前,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内卷化的窘境,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成就,拥有成功的人生。
马太效应:为何收入越高的人薪水涨得越快
罗伯特?弗兰克在其著作《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曾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收入呈现高收入者的收入越来越高,而收入阶梯低层的人则没有太大的进步。当前,中等工资者的实际购买力与1975年的情况相比并无太大差异,但1%的收入最高的人,其收入却比1975年翻了三番,而且收入越是高的人,其收入增幅也越大。以美国大企业的CEO 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时,他们的薪资比普通工人只高42倍,然而,如今却高出了500倍。
为什么薪资待遇的增长速度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为什么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地被拉大呢?其实,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要出外远行。这天,他叫来了他的三个仆人,给他们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利用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去做生意。不久,国王回来了。三个仆人来拜见国王。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我利用您给我的一锭银子,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主人,我赚了五锭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主人,我一直珍藏着您给我的那锭银子,您看,它没有丢失。”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拥有的唯一的一锭银子也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把他拥有的全部夺过来;凡是多的,就给他更多。”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国王对待三个仆人的方式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虽然三个仆人一开始的财富是一样的,但是到了最后却有了天壤之别。而这么巨大的差距是通过两个阶段来形成的:
第一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前,他们凭借各自的本事和努力去做生意,这时,由于自身的因素,差距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但并不是太大;
第二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后,国王根据他们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奖惩,在这种外力的驱使下,他们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连锁传导,而第一个阶段是第二个阶段的基础。所以,差异虽然是逐步产生的,但是却是从自身开始的。
这就是马太效应,强者会越来越强。马太效应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1968年提出的,本是用于概括“人们愿意帮助声名显赫的强者”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后来被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描述这样收入分配不公的经济学现象: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反映。此类经济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股市楼市狂潮中,庄家总是最赚的,散户总是最赔的;富人有资本,资本越多,赚钱越快,穷人没有资本,缺少赚钱的机会;富人有钱,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人由于经济原因,个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在职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工作表现好的人,能够得到好的发展机遇和高薪水,有了好的发展机遇,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就自然会有更大的机遇在后面等待;有了高薪水,就有钱让自己进修,结识更多的、更高层次的人,自然就能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为什么职场中,高收入者的薪水比普通人长得更快,高职位的人比普通人晋升容易的道理。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在职场中,从一开始就想方设法地获取成功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任何个体、群体,一旦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积累优势,进而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取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天使基金:帮你实现创业梦想
年轻的你,斗志昂扬,胸怀激情,想要在事业之路上大展拳脚。你有创意、有能力,却不能开创出自己的事业,因为你缺乏资金。你想过贷款、想过找人借,但是都未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容易地获得创业的资金呢?
相信,“天使基金”一定能够帮上你的忙。天使基金与其他基金一样,它是一种风险投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专门投资于企业种子期、初创期的。它专门为萌芽中的中小企业提供“种子资金”,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脱离苦海、摆脱死亡的危险,可以说是面目最“慈祥”的风险资金。甚至某些天使基金并非来自企业或者机构,而是来自于资本市场中那些腰缠万贯的投资家们的个人存款,因此人们给了这种基金一个崇高的名称——“天使基金”。
虽然被称为天使基金,但也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因此,天使基金往往更青睐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项目,项目收益率大多在50倍以上,超过万倍的收益也不在少数。正是由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的对象通常是高新技术企业,所以它被誉为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引擎”。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而它的成功离不开天使基金的帮助。诸如英特尔、惠普、思科、Apple 、Google 这样著名的高技术领域的跨国企业,都是从硅谷开始其创业的历程的。
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充满激情的成功创业经历,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是许多创业粉丝们夜夜挥之不去的梦想。然而,他也曾碰到过缺乏资金的问题,幸好有天使基金的帮助,他才得以鹏程万里。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卖掉了自己的大众汽车,凑了1500美元;沃兹也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HP 可编程计算器,换得250美元。就这样,苹果电脑公司成立了。乔布斯和沃兹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展拳脚。不久他们就研制出了Apple Ⅱ的原型机,这使得他们意识到成为赢家的机会来了。然而,由于Apple Ⅱ原型机每台的制作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因此他们无法进行大批量的推广。要怎样才能解决资金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