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45600000008

第8章 黄土高坡上的家(1)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世世代代的居所,是陕北人的象征。它沉积了这块古老黄土地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中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

导读:

踏上辽阔高远的黄土高坡,人们会看到一处处建在平整山壁上的窑洞。在公元21世纪的今天,在高层住宅大量兴建的时代,为什么陕北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居住方式——窑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高原人一直厮守着窑洞,厮守着黄土院落呢?窑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的?它又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让我们去一一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黄土高坡上的家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对自家的窑洞非常重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窑洞是他们一生的追求。窑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高原居民住房的首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榆林,走进黄土高坡上的家,一起去看个明白。

窑洞溯源

2004年的秋天,在陕西省榆林市的周边乡村,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村民第一次住进了别开生面的庭院式窑洞。这些窑洞每层三孔,上下三层,结构新颖,采光充足,门前有长长的暖廊,院内花草果木茂盛,还能利用太阳能洗澡。

同南方的干栏式建筑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巢居一样,陕北的窑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它的历史比所有民居形式都古老。在榆林就曾经发现过五千多年前的窑洞遗址。

那么,为什么窑洞这种建筑形式会在黄土高原落地生根呢?我们的先民最初居住的窑洞又是什么样子的?这段历史还要从汉字“窑”讲起——

“窑”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被划分到穴部:“烧制陶器的灶, 俗作窑。”“窑从穴, 穴,土室也,其义同。”意思是“窑”字的本义和穴是一样的,都是人居住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原始的窑洞实际上就是洞穴。《说文解字》中还提到,窑,北方叫作地孔,把地孔用作土室,即现在所说的窑洞。这就说明,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早期斗争中,为求生存,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内;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受到烧陶窑的启发,再将洞穴加以改造和利用,就成了黄土高坡上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即所谓“土室”,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窑洞发展到周代开始初具规模,形成半地穴式建筑;到秦汉就已经发展成为全地穴式建筑,即现在的土窑。到明代,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始使用石块做窑洞的墙面。据记载,到了清代,陕北人已经开始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砖石窑洞。清末民初,当地人建造窑洞的技术更加纯熟。窑洞发展到现代,人们开始用各种样式的瓷砖镶嵌在窑洞的墙面和窑内厅室,使之更为美观。

到了今天,窑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那么数千年以前的窑洞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榆林横山县的魏寨和青龙山发现的史前窑洞式居住遗迹中,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五千年前原始先民的居住环境竟然已经相当讲究,居室设计极尽巧妙,结构合理,组合复杂,令人惊叹。

在已经发掘的一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原始窑洞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房子和窑穴二十多座。16座窑穴中,有一座窑穴是呈椭圆形的直壁坑,另外15座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这类窑穴结构坚固,最大的底径约为4米,最小的底径约1.9米,适合先民居住。

窑洞是我们祖先用来抵御自然灾害和毒虫猛兽进攻的产物,是伟大智慧的结晶。据统计,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共计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有四千多万人居住在传统的窑洞中,这堪称一个世界奇观。

很多人都把窑洞称为“神仙洞”,主要原因在于它冬暖夏凉,那么窑洞冬暖夏凉的秘密何在呢?

“神仙洞”的秘密

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个厚厚的“屋顶”。陕北的窑洞,屋顶可以行人,可以走马,甚至可以走载重大车。即便是砖窑土窑,屋顶也要覆盖厚厚的一层土,因此窑洞的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就像空调一样。另外,窑洞的顶端和墙壁既不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直接向大气中散热。整座窑洞,只有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而且温差不大。同时,陕北干燥少雨、四季冷热分明的自然状况,更加突显了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

当冬日的寒风无情地向黄土高坡袭来的时候,人们躲在窑洞里,享受着秋季留下来的温暖,过着暖乎乎的日子;当酷热的夏季把炎热洒向这片土地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们就躺在窑洞的大炕上,舒舒服服地把热气隔离在家门之外。当地居民说,住在窑洞里过着冬暖夏凉的生活,美滋滋的,就像神仙一样悠闲自在,所以他们就给自己的家起了一个逍遥的名字——神仙洞,这样一个名字,光是听起来就如此舒适惬意!

那么,窑洞在陕北人民的心中有着怎样神圣的地位?现在的窑洞是怎么修建的?窑洞分成哪些类型?它里面又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窑洞里的幸福生活

在陕北高原上,一个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窑洞里的安定生活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幸福。窑洞是陕北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窑洞盖得怎么样,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吉凶盛衰。窑洞有土、砖、石料的选材区别,还有挂砖面子、石料接口等技术差异,花费更是有多有少,这一切都与建房者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过去男婚女嫁前,女方要到男方家“看地方”,意思也就是要看看对方家有几孔窑洞,都是什么材质。只要看看窑洞的状况,男方的家境也就一目了然了。

依据选材不同,陕北窑洞可分为以下几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的叫土窑。

城市里一般以石、砖窑居多。石窑、砖窑是在平地用石块和砖砌成,上面再覆上土,体积要比土窑大一些,一般深8到12米,宽和高3米左右。石窑洞通常按照三孔到五孔为一组修建。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但外表更为美观。

农村建的多是土窑。土窑是窑洞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它们靠山而建,在一座座天然山坡土壁内剖崖、开凿横洞,大多是几个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安上门窗,就成了一孔孔的窑。土窑洞一般深七八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三四平方米的圆窗。它们有的还在洞内加砌砖石形成多个房间,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泥土崩溃,还可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窑洞多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一座土窑洞通常可以居住两代人,之后由于黄土层逐渐剥落就不能再住人了。你也许会想,住在土窑洞里是不是非常危险,它会不会坍塌呢?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介绍说,在黄土高原上,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万条沟壑,粘土和矿物使这里的土质变得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这就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建筑基础。

土窑洞的窑顶大多使用柳树条上箍,以防止泥土坍落。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在土窑洞口外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了窑洞,又美观了许多,但是,如果遇到洪灾或山体滑坡,其坍塌的危险总是毁灭性的。因此,建窑洞的时候,选择建窑地点非常重要。给自家的窑洞选址,人们大都会选择向阳、背风,用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窑洞的外形美观,内部也毫不逊色。不但格局精巧,而且非常实用。

窑洞里面最重要的是火炕。通常炕和灶是连在一起的,灶里烧火时的热量通过烟道传到炕底,能给炕加热,达到取暖的效果。天冷时,窑洞里做饭、烧炕一举两得,室内温暖如春;天热时,有空闲窑坑的就在空窑里做饭,没空窑的就要在院内盘一个简易灶了。

同类推荐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一书的出版虽然多“磨”,但我们仍然从心里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从出版角度考虑,使我们三易其稿,将一本200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精炼成了一本40余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这对我们的学术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高。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热门推荐
  • 檐下非我亦非卿

    檐下非我亦非卿

    云青笈是倔强不服输的女子,斗小鬼、戏妖尊、涉刑狱、大殿之上骂权贵,对她的无法无天,谁都没有办法。这样的一个女子原本只是玄天观的小道士,却因为机缘巧合而一脚踏入了这个时空,寄存在一个注定不能平凡度日的躯体上,艰难地维持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知道自己逃脱不掉命运的摆布,可她却努力着去与之对抗,因为这里有她爱的,也有爱着她的。寻到龙族,唤醒沉睡的冰狩之神,天下将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之中,在这场战争,任何人都不会赢。战争,自古都没有赢家。在这个异大陆,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或是选择逃离命运的安排,或是逆来顺受照着这个时空的脚本走,亦或是她的选择会出乎意料?
  • 重生网文之重登神位

    重生网文之重登神位

    “今天,一颗闪耀在文坛星空之上一颗最明亮的星辰陨落,这是我们最大的悲哀与损失。”-------国际文学联盟主席安罗思“一代传奇今日成为永恒。”-----------------美利坚联邦文化团团长“经研究决定,将今天作为世界文坛领袖墨云的纪念日。”-----------------中华文学主席张开风“联合国今日通过决议,将新发现的天马座一颗超行星命名为墨星,以纪念世界文坛领袖墨云。”------联合国秘书长蒋基文
  • 封神那点事儿

    封神那点事儿

    如果妲己不是妖精,如果纣王不是昏君,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如果姜子牙不是替天行道,如果申公豹不是助纣为虐,封神榜上的神位会留给谁?一张残破的龟甲,上面记述着,一个截然不同的封神故事。
  • 踏破九地州

    踏破九地州

    大业千秋何为峰?红尘万丈化神鸿。修平之处见英雄。莫道上天多作弄,楼台飘渺梦成空。沧桑笑饮酒三钟。
  • 拐个妖孽做男友

    拐个妖孽做男友

    她靓么?靓!她优秀么?优秀!像她这种集美貌与智慧并在的女生,怎么会入不了他的眼?他是高高在上,宛如妖孽帝王般,不可亲近,不可攀靠?她偏偏不信这个邪!她一定会把这妖孽收入囊中以免再祸害人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完美的爱

    完美的爱

    想要给你最完美的爱,给你我的第一次牵手;想要给你最完美的爱,给你我的第一次拥抱;想要给你最完美的爱,给你我的第一次吻;想要给你最完美的爱,给你我所有的第一次。但是我却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不能给你完美的爱,所以我只能放弃,一个人在没有爱的世界里孤独的走下去。
  • 杀戮第七夜

    杀戮第七夜

    “我不会让你死的!”――终结的红色彼岸,凄美的曼珠沙华。断桥涯,那里是一切的终点,也是故事的起点。当意识再次回归,残缺的记忆,陌生的世#界。熟悉的身影,却是不同的演绎。初遇见她时,他是受伤的少年,她是逃亡的女孩。携手共患,红颜未续。七夜的学院,传承的意志。他们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年少女。本不会有接触的生命,因着共同的目标,却是不同的背负。齐聚在第七夜。从此,命运纵横交错。跨越的时空,追寻的真#相。他和她,他们和她们。究竟是逃不过的命数,还是不退缩的撰写下命运。
  • 龙将人间

    龙将人间

    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走在路上,引得众人纷纷侧目,他环视一周,笑了!在人们的脸上他看到了几个字‘他是坏蛋’他是个坏蛋,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他是个坏蛋,实行强权,大动干戈。他是个坏蛋,锄强扶弱,造福百姓。他是个坏蛋,不失人性,血气方刚。他是个坏蛋……坏蛋,只是个传说。
  • 妖孽轻点爱:异世血妻

    妖孽轻点爱:异世血妻

    一朝穿越,21世纪的精英女杀手化身紫弦星,解封印,闯大陆,耍耍白莲花,砍砍绿茶婊,日子过的好不悠闲。可是,来个人告诉我呐,这些妖孽是怎么回事?
  •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夭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没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牛气哄哄?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如此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