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4700000009

第9章 文坛纵横谈(1)

转型期的文化心态——从“于丹现象”说起

林东海

古训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文题曰从“于丹现象”说起,顾名思义,意在探究这种现象背后世道人心的微妙变化,而非对于丹所讲具体“心得”有所褒贬抑扬,切勿以“炒作”之文视之。这也就是《孝经》第一章之所谓“开宗明义”也。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和《庄子》读后的“心得”,一时走红,成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备受关注,既得到吹捧,也遭到物议,端的是人心不同,正如其面,也是各有“心得”。在非议者当中,有的颇带情绪,指出她的“硬伤”,指责她的“谬误”,说她对经典“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有人乃至幽默地在背心上写着“庄子很生气,孔子很着急”,和于丹开了个大玩笑。

这些好心的观众和读者,似乎是在为古人打抱“不平”,在为经典申明“正义”,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庄子对于古人的编派,绝不亚于于丹,生什么气;孔子对于经典的曲解,也决不亚于于丹,着什么急!庄子的寓言,经常编造古人的言行来讽喻世道人心;孔子的说教,也经常歪曲经典的词句来宣扬伦理政治。举例说,《卫风·硕人》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此后还有逸诗句子),这样描写美女相貌的诗句,子夏瞎扯到“礼”上,孔子却大加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鲁颂·駉》写马群之大马匹之多曰“思无邪”,意思说:唉呀,真是无边无际啊!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借用古诗的句子来评诗,全然不顾原诗的读音和意思,在这里,“思”由虚词变成实词,表示思想观念;“邪”字音“圉”,也改成了“斜”音,字义与“正”对举,以符合春秋时期的“正邪”观念。这是名副其实的“断章取义”。连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孔老夫子自己如此曲解经典,还能对于丹说什么呢?如果说于丹对“小人”的解释,不与“君子”对举,而说成是小孩子,是对原意的歪曲,那也是因为“有合于其心焉”,况且就当代性而言,释“小人”为“小孩”,是可以的,小孩阅读的连环画不就叫“小人书”吗?私意以为于丹的本意是借题发挥,像冰心老人那样特别关注妇女和小孩的命运。时代不同了,即便有所唐突,孔老夫子也不必着急,我们可爱的观众和读者更不必替孔老夫子着急!

尊重历史,尊重学术,固然是我们文化人所应坚持的严肃态度,但千万不要太学究化了,不要过分地追求所谓“历史的真实”。有不少文章和着作对于丹的“硬伤”进行挑剔,对于丹的“曲解”加以指责,这似乎过于较真儿了。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然而却包含一定的真理。任何对于历史的研究,对于经典的诠释,总是历史视野交织着当代视野,也就是说对于历史和经典的解读,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当代化了。一部《诗经》,自西周流传至今,长达三千年之久,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解释,其间经由文学经学化,再由经学文学化,构成了一部《诗经》学史。这部学术史,也可以说是经典的曲解史,或者说是经学的演进史。禅学家有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理学家有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都注意到解读客观的历史文献(不管是佛经,还是儒经)要有自主性和当代性,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作为文化学术载体的语言文字,向来与时俱化,也是在不断地被歪曲和引申中演化和发展的,有些文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异,今天很难读出它们的本音,甚至找不到它们的本义,考据家的训诂并不是万能的,切不可迷信。以考据为学问的所谓“朴学”,是乾嘉文字狱逼出来的学风,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有些学人怕犯错误,躲进故纸堆,也把考据当学问,这种观念是该改了。要知道,学术如果只有材料而没有观点,或者说只有考据而没有义理,是不成其为学术的,所以不要把对于丹的“纠谬”看得太重了。何况,于丹并非“学术超女”,亦非“国学超女”,她自己说:“要把《论语》当做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术内容。”因为她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研究《论语》,而是在说书,所以岂止像陆九渊说的“六经皆我注脚”,直是借经书话语说开去,拿古今故事来阐明处世之道,更像佛教徒的讲经,不是“史话”,而是“经话”。如果文化界要划圈,于丹讲《论语》心得,不属于学术圈,而属于演艺圈,既是说书,在“考据”问题上,更没有必要叫板。有谁去考证隋唐讲经讲史留下来的敦煌变文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真实”而加以纠谬呢?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说书”,划归演艺圈,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说书人学习单口相声,便可以明白个大概。况且“说书”这一行业,由来久远,不绝如缕,所不同者,是从勾栏瓦舍,搬上电视屏幕,而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普及点历史文化常识,这一宗旨却是自古而然的。古老行业之所以突然火爆起来,则应归功于电视这种崭新的大众传媒。

在出土文物中,已经发现不只一个汉代说书俑。说书俑咧着嘴巴笑,左手抱着小鼓,右手握着鼓槌,跷起一条腿,似乎正说得活灵活现,得意忘形。从小陶俑这种明器可以看出,汉代的说书已经十分流行,而且很受欢迎,所以墓主人死后到阴间还要聆听和享受。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隋唐时期,世俗的说书和佛教的讲经互相促进,更是风行一时,从上到下,从老到小,从宫庭到市井,几乎都着了迷。说书在当时称“说话”,说书人称“说话人”。唐明皇在退居西内太极宫后,就爱听“说话”,以此自娱,逍遥度日;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写小儿听讲三国故事,对多髯黝黑的张飞和结巴口吃的邓艾特别感兴趣。讲史是说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存的材料有《武王伐纣评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评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等等。所谓“平话”,也叫“评话”,就是在讲历史故事当中,加以品评;说话人的底本称为“话本”,后来演化成章回小说。小说开头的“话说”和结尾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依然带着说话人口气的余音。说书讲史历代都有,到解放前,茶馆戏楼还可以听到,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因为帝王将相属于封建糟粕,不便再讲了,于是一度沉寂下来,而今思想也开放了,所以讲史在“戏说”之后再度火起来。这也是历史的又一个轮回。说书人既讲史,也讲经,讲佛经故事,来宣扬佛教教义;讲孝经故事,如讲舜的孝行等,来宣传孝道。讲经从魏晋的转读唱导,到隋唐的俗讲说唱,进一步将玄奥佛理通俗化、故事化、世俗化,讲唱的脚本就是所谓变文。敦煌变文还保存着《降魔变文》、《目连救母变文》之类的“话本”。于丹讲《论语》、《庄子》,类似古人世俗化的讲经,只是时下对道德的强调和对个性的张扬,促使她改讲儒经和道经,但把经典故事化通俗化世俗化趣味化以开导人心,有意把经典的外延加以“延伸”,并“加入大量情节”,使之更贴近“现代生活”,则和古人讲经如出一辙。所以也把她的“心得”归入说书之列。

说书是古老而又传统的娱乐方式,而今借着影视传媒,重新火爆起来,简直跨过天桥(剧场),登上天了。这当中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如上面所说社会环境变了,思想开放了,个性张扬了,文化娱乐大众化了;而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察李白游踪,在从武汉到岳阳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离家出走的十一二岁小男孩,闲聊中,劝他回家,不要在外流浪,他却说:“大道理不要说了,人生不就为了吃喝玩乐吗!”看看现在的社会风气,什么饮食文化、酒文化、娱乐文化,纷至沓来,我暗自惊讶,这小孩真是“与时俱进”了,得风气之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人生观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倾斜,开始追求主体精神,一切娱乐活动也随之主体化,从卡拉OK就可以看得出来,唱歌成了个人情绪的释放,即便听歌也是为了在共鸣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经常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这就是主体精神的表现。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人们的价值观也变了。演艺界有了市场,票房价值大增,演员和商界的幸运儿一样,成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于是身价自然随之升高,成了天上的明星,有影星,有歌星,有笑星,而今又有了“讲星”。市井文化古来就属于俗文化,在持有传统雅文化观点的人士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滑坡,甚至是一种沙漠化现象。过去常听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而今“沙尘暴”吹过了台湾,又席卷了大陆。雅俗之间,各有各的看法,但这种世俗化通俗化,却是大势所趋。流行歌曲、杂技魔术、武侠小说、相声小品、戏说趣谈,以及新火爆起来的说史讲经,这些世俗又通俗的文艺便成了文化领域的主宰者。而说书的火爆,是因为观众不满足一般浅俗的逗乐,也不满足一般“胡编”的戏说,希望从娱乐中多得点历史常识和文化知识。不过这种常识和知识,往往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为一谈。事实上,自古及今,人民大众往往从“讲史”和“讲经”中,增加一些历史常识和文献知识,虽然不算规范,却也是一种文化普及。所以说书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于丹讲儒道经典的“心得”,很受欢迎,乃至超过其他“说话人”的“讲史”,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有人以为是影视界的刻意“炒作”,所以如此“火爆”,恐怕也不尽然。《红楼梦》炒作得够可以的,然而怎么也比不上于丹的“心灵鸡汤”那样“热火朝天”。所以然者何?社会心态失衡使然也。

同类推荐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者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一个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的行政机关需要一套完备而科学的文书系统作支点,因而,规范的文书写作就成为行政机关执行规章制度和步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本书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解力求完备,内容新颖规范,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写法指导,更有范文借鉴,使正在从事或将来有志于投身国家各级政府管理工作及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有志之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的放矢,对问题有鲜明、深刻地认识,水到渠成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
热门推荐
  • 冰樱泪

    冰樱泪

    叶樱本是农村的姑娘,考入“冰雪”而来到大城市。农村的女汉子,来到城里的种种生活,结交到的种种朋友,未来的生活。却不再叶樱的思考之中。
  • 彼月非影

    彼月非影

    努力隐藏自己,奈何天不遂人愿,只好接受命运,加入宅斗行业。身份地位的悬殊,使得无所谓的她终于想起了现代一切,曾经暗恋的人出现,如何再续前缘,百转千回,最后的那个陪着自己的人会是谁?
  • 丛林故事

    丛林故事

    本书讲述了“狼孩”毛格利和其他几种动物的惊险故事。作品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狼孩”毛格利,以及憨厚的老熊巴鲁、机敏的黑豹巴赫拉等众多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形象,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本书对青少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个性、提高素质大有裨益。
  • 无妄香典

    无妄香典

    半卷旷古奇书,牵动生死。成也此间,败也此间。无妄香典,却为何人之无妄!只因有着过耳不忘的本事,她平白被卷进一场利益的追逐。生父的迫害,各派的追捕,让幼年的她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直到被吴家收留抚育,隐名换姓,本以为可以就此平顺一生,怎奈风波又起,阴差阳错间,她嫁给本无意于自己的枣阳王。新婚之日,她自幼属意的公子竟然位列席间。年仅十五,她已经历了离奇人生,前路漫漫,她又该如何自处?
  • 我的25岁火辣总裁

    我的25岁火辣总裁

    超级兵王归回都市,为生活所迫,再加上父母逼威,无奈之下,与火辣总裁结婚。火辣总裁,冰山警花,和那美丽校花,无一不为他动心。而这些,只为他,打造了一个美女帝国!
  • 四大家族:俏皮丫头戏美男

    四大家族:俏皮丫头戏美男

    十年前,当他和她都是孩子时,就已私定终生。而十年后,他成为“影刹”的掌舵者,家族的黑暗,道上的不平,让他与她不能够在一起。她已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以为自己爱上了另一个人,忘记了曾经的他。殊不知,他还是他,只是他比以前更爱她,更懂得如何保护她。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别人来伤害她,可他没有想到,他把她保护的这么好,到头来伤她最深的人,终究还是他。【四大家族】系列文之俏皮丫头戏美男。
  • 带着系统都市游

    带着系统都市游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看杨戬如何笑傲都市。
  • 侠武天纵

    侠武天纵

    论武金庸,试剑古龙。武破轮回,洪荒血海之畔,伊人独立。
  • tfboys之爱上你不是错

    tfboys之爱上你不是错

    被同学称为学神,女神的夏若曦和tfboys相遇,他们三人都喜欢她,她却只喜欢王源一人......
  • 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本书精心选编了近百个中外历史故事,从九个视角加以阐述:突围困境,扬起永不落的风帆;以德服人,做事先做人;志存高远,有梦就能圆;独辟蹊径,打破常规走向成功;巧舌之簧,四两可拨千斤;可方可圆,胸中自有乾坤;生存有道,掌控人生主动权;谋事有略,条条大路通罗马;当断必断,把握人生机遇。青少年是未来历史的开拓者,也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从中外历史故事里总结一些做人做事的经验,并以其点拨开启青少年的思想和智慧,让他们从历史中得到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