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78500000016

第16章 审美超越与积极和谐(2)

于是一种时髦的消费美学应运而生,把艺术审美与感性消费混为一谈。他们声称审美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他们的论据是当下的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审美也正在生活化。如前所述,人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断地进行美化提升,丰富拓展,或者说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使然。古代妇女“对镜贴花黄”与当代妇女贴面膜,抹润肤霜都是对自己容貌的美化。她们所依托的理性基础和科技含量固然具有极大的时代差别,而她们力图超越自己此在状态的本来面目,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则是一样的。应该承认,设计生产美庐、美服、美食、美器是对现实美的创造,消费者对这些东西的喜爱、选购和初期使用也包含有欣赏现实美的愉悦。而当这些东西成为生产者的批量商品,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用品之后,它们的使用价值及其所包含的经济价值便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新旧交替初期的审美感受也就被如何继续改进功能,扩充品种,乃至更新换代等理性思考所取代。因此,准确地说,日常的生产和消费受审美的驱动、调节并进而提升,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审美。琳琅满目的商品,赏心悦目的对象也并不直接等同于学理上的美和审美。在学理上,人的此在状态与未来状态,以及由此及彼的实践过程和心理活动,都需要条分缕析,准确判定。由此看来,那个颠倒过来的,所谓“审美的生活化”的逆命题就更不能成立了。如果认为美和审美可以成为日常的生活,就等于在理论前提上承认了人的此在状态可以全部满足人的自由欲求,人在当下的庸常生活中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和完整的自我实现。果真如此,那么,人应该具有的理想、抱负、憧憬、激情都将被“消费”掉,被排泄掉。从这种消费美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殷实富足的古典大家庭中那些衣食无忧,及时行乐,不谙世事,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的生活理念。

二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把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实际支配自然规律的能力和手段;是人在自然界中避害趋利,生存发展的实际能力。因此,科技就是社会的生产力。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基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还是出于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战略考虑,优先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科技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从人的终极关怀需要来看,无论高新科技达到怎样先进的程度,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需要。

所以,不仅科技本身要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而且人还会在科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极限处展开合目的性的想象去进行提升和补充。如果这种合目的性的追求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力求对未知世界作出符合实际的理性把握,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便是科技本身的审美。如果只是借助科学理性所揭示的事理逻辑和科技成果所提供的造型媒介,主要遵循合目的性的原则,编造一个理想化的自由情景,便是艺术美。所以,在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逻辑终点便成了审美论的逻辑起点;在科技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是由“艺术式”的灵感迸发,再通过合目的性的设想,然后才逐步得到证明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新的思潮或变革意愿也都首先是在文艺中初露端倪,在美学中进行启蒙性表达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常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审美比喻为科学王冠上的宝石,将文艺比喻为新时代的报春花。艺术对科技的超越和补充固然不能按照科学理性的原则证明其真伪对错,但却能启发和激励科技朝着人类的终极关怀继续探索。从古代神话所幻想的腾云驾雾到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从想象的千里眼、顺风耳到现代的通讯遥感技术,从孙悟空拔毛分身、哪吒莲藕还魂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克隆技术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审美超越、艺术幻想对科学探索的促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因深厚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促进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的生动事例,也证明了这个原理。

如果蔑视艺术与科技的这种关系,片面地信奉科技至上,把追求实际功利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和唯一目标,不仅将导致人格缺陷,精神畸形,而且也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记得前两年为了回应一些青年学者反科学主义的呼声,为了克服重理轻文的倾向,曾展开过人文与科技关系的讨论。但是理直气壮地阐述这一条科技美学基本规律的声音则很微弱。个别消费美学论者的言外之意似乎还要表白审美和艺术只能充当科技的陪衬和附庸。这种倾向十分危险。如果迷失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科技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相反还有可能变成危害人类的“高效”工具。

三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用一节的篇幅专门阐述。

三、艺术是积极和谐的调节机制

过去,人们习惯于在认识论的范畴内,将艺术界定义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实只要追问一步,便发现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都知道,人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社会,建设社会。

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对外部世界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理性认识之后,有什么必要再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一番“形象化”的认识和反映呢?

依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们知道,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人为了有序的生存和发展而建构的一个庞大关系网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的社会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了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社会的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职能: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用经济学分析和调整生产关系;用强制性司法制度维护内部的利益关系;用舆论监督和倡导自律的方式建构伦理道德规范;用军队应对外部社会的利益冲突(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用历史学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用教育传承前人所积累的上述知识;用意识形态论证本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宣传其优越性;等等。社会组织机构的这些职能缜密地覆盖了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那么,艺术的位置在哪里呢?原来,无论怎样合理的社会制度,怎样高效运转的社会组织机构,都不可能最终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面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的社会成员,在获得了一定的现实利益之后还会萌生或隐或显的不满足感。当这些欲望因受到社会历史阶段或自身历史阶段的条件限制,暂时不能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得到满足时,便以超越历史阶段的幻想方式寻求一种象征性实现和替代性满足。在农村成长起来的青壮年向往城市生活,而生活在城市高节奏、强竞争环境中的青年则往往寄情于农村的小桥流水,田园牧歌。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常沉湎于山盟海誓的爱情幻想,而厌倦了平淡夫妻生活的人又容易被婚外恋情激动。当代方兴未艾的旅游产业正是基于人总想跨出自己日常的生活环境去领略异域风情的需要,而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只要有一些特色又成为外地人的游览对象。人在这种永远求新,求异,求完美的不满足感驱动下,如果运用某种物质媒介,建造一个符合自己愿望的图景,便产生了艺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至理名言,非常精辟地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这种关系。所谓“源于生活”,是因为艺术表达的对于生活的不满足感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艺术中的形象体系也只能是对“生活的本来样子”的改造变形,艺术创作冲动和灵感也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萌发的某种不期而遇的感触。所谓“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足感,艺术境界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提升和完善,从而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级、更集中、更理想。由于社会生活的缺陷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千姿百态的表现,人对于日常生活的不满足感也因人而异,因此艺术对生活的超越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用悲剧的形式激发人的怜悯和同情;有的是将假恶丑的东西放大给人看,用喜剧和滑稽的形式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同类推荐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日本女性正从之前唯美的大和抚子形象,向现代女性渐渐转变。本书讲述了转变之后的日本女性的各种故事,比如日本的美少女文化、女性家庭角色的变异、女性社会角色的困境、女性角色转变带来的社会问题、女性与政治、情色服务中的女性问题,等等。“说不尽的日本女性那些事,道不完的日本女性那些情。”作者正是以这种笔触,书写了他对日本女性的格外关注。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热门推荐
  • 你微笑的样子,像大雨将至

    你微笑的样子,像大雨将至

    第一次见到顾云卿,苏洛一颗心小鹿乱撞,她看着他,鼓起勇气上前,“帅哥,请问你有女朋友吗?如果没有,介意找一个吗?如果有,介意换一个吗?”结婚后,新婚之夜却没有洞房,他的眼神冰冷不见任何温度:“如果林宁死了,那苏洛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心里的那颗朱砂痣最终还是死了,她满脸泪水,神态倔强,“顾云卿,想要我给那个女人当移动血库,门都没有!我就算是让我的血流进臭水沟里,也不给她!”他如嗜血修罗,甩出离婚协议书:“滚!”苏洛很听话地滚了。她将他奉为神祗,他却当她是墙上的一抹难看的蚊子血。她爱他如命,他却弃她如履。每个人的缘分,每一次的相逢,都是有期限的,过时不候。顾先生,此生与你,不过相逢。仅此而已。
  • 邪宫

    邪宫

    天下邪宫,谁与争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规划大宋

    规划大宋

    故事发生在北宋哲宗末年,大约公约1098年前后。那一年,宋徽宗还没有登基,蔡京还只是户部尚书,高俅还是个伴读书童。那一年,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沈括留下《梦溪笔谈》,张择端想画《清明上河图》。那一年,李师师待字闺中无人识,李清照红妆素描《如梦令》。那一年,方腊招兵买马待起义,宋江广交英雄当龙头、那一年,西夏政局动荡,辽国危机四伏,金国崭露头角。就在此时,公务员林星带着一本《十二五规划》穿越了,且看他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和谐的大宋盛世。感谢我看素材网免费提供封面支持!
  • 时空穿梭大军阀

    时空穿梭大军阀

    草根一族的李宇无意中得到了时空穿梭魔轮,使他能够在地球和一个叫大齐王朝的异界之间来回穿越。而现在的大齐王朝是正是流民四起,风雨飘摇的时候。李宇说:“我不仅要赚钱,我还要做一个军阀,做一个跨越海洋,跨越时空的大军阀。”从此以后,李宇就是左手揽住万千美女,右手握住日月乾坤。我不仅要超越天地,还要超越时空....
  • 苍穹盖世剑仙

    苍穹盖世剑仙

    他曾经和爷爷活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也曾和几个伙伴嘻戏打闹,但可惜,荏苒时光,爷爷年迈,不久便离他而去,那时他只有十六岁,从此踏入大道剑修,开始了他一步一步登上王者宝座!
  • 不好看也有青春

    不好看也有青春

    将性格贯彻,在不好看的青春里,活出我们的色彩!青春,我们不修边幅,青春,我们很认真但随时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青春:在恋爱中成长,在友情中迷失,在亲情中找到安慰。
  • 君心不负相思意

    君心不负相思意

    本书已经出版,各大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亚马逊均由销售。求婚之夜,一场大火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她失了忆,他毁了容。三年后,她成了别人的新娘,他改了容颜成了她的邻居。一只被施了催眠术的娃娃,揭开了被遗忘记忆的面纱。那个在大火之中救她一命的男人究竟是生是死,而那个和她隔窗对望的男人又为何拼死保护她?弟弟为了哥哥的失踪,想尽办法接近她;妹妹为了遗产,和她势不两立。他是她的丈夫,也是她此生爱恨不得的人。他改了容颜,回来再续前缘,她迷失在一场场噩梦的纠缠,终是难以取舍。家族之怨,让几个年轻人迷失,彷徨,挣扎,沦落。终抵不过世俗,抵不过命。有人失去,有人得。兜兜转转,竟不知,还会遇见你。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呆滞、智力、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与智力形式”等。
  •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 隔壁死了张老婆

    隔壁死了张老婆

    作品通过隔壁邻居的去世,反映了老人晚年生活得精神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