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78500000032

第32章 让底层不再沉默(2)

她还申明:“我就是一个小市民。”她解释说:“‘俗’这个字在中国文字当中本意不俗,意思是有人有谷子,有了人有了粮食岂不是一个美好世界?”(程永新、池莉:《池莉访谈录》,见《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这种解释再鲜明不过地表达了池莉的世俗立场和乐生意识。她关心的是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不是精神上的超越。有吃有喝,其乐融融!池莉要解构的是精神神话和形上神话,要认同的是物质神话和世俗神话。池莉视野中的底层民众是安于现状的乐生群体,而方方视野中的底层民众是陷入生存困境的迷惘个体。方方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池莉是一个快乐主义者,她们的底层意识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史上皮浪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的区别一样。皮浪是古希腊著名的怀疑主义者,而伊壁鸠鲁则是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最早提出了“一个人被鞭挞的时候也可以幸福的”(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7页。)的命题。对于池莉笔下的底层人物来说,活着最重要,“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哪怕是艰难的活,苟且的活,被奴役的活,被鞭挞的活,人也要在活着中苦中作乐。

这种苦中作乐的乐生意识,正是池莉底层叙述的核心。人们经常所说的池莉的平民意识,或者市民意识,其核心正在于这种世俗的乐生意识。当然,池莉笔下的底层人物活着也会有痛苦和困惑,但在池莉的世俗视野中,这种生存之痛被苟安之乐遮蔽了。如果说阅读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中经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生活就是好!”,那么在阅读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过程中,另一个念头也会不自觉地蹦出来,即“生活就这样也好!”所以,池莉底层叙述中的乐生意识中也隐含了无奈情绪。正如池莉近作《生活秀》中所说:“只有日子是最不讲道理的,你过也得过,你不想过,也得过。”在这种被动的生存中,女主人公来双扬的“全部生活就只是卖鸭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来双扬被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所纠缠,如无能的哥哥,可怜的侄子,堕落的弟弟,风流的嫂子,隔膜的父亲和继母,还有个人的情感纠葛,老屋的产权问题等等,生活远不是一场卖鸭颈秀那样的风光。不难想象,同样的题材在另一个作家的笔下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样子。那样的来双扬将是一个痛苦和忧郁的来双扬,一个被生存之重压得无力承受的来双扬。而池莉笔下的来双扬是一个知足乐生的底层女子,她泼辣精明,干练爽快,快乐主义是她的基本人生哲学。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这是来双扬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她对继母态度的变化如此,她对九妹的亲事处理也是如此,中间体现了来双扬的快乐利己主义的人生理念。至于妹妹来双瑗,小说中一直是作为嘲弄和调侃的对象来勾画的,来双瑗的知识精英姿态被池莉无情地消解了,但她唯独对来双扬的世俗乐生安命意识保持着足够的宽容、理解和欣赏。

三、后革命语境中的底层叙述:

救赎意识与抗争意识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到四十年代的延安解放区文学,再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革命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显赫的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新启蒙话语的确立和后启蒙话语的兴起,建国后的主流革命话语几乎丧失了自己的位置。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建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裂变,富人阶层和中产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物质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两极分化趋势相当严重。农村经济凋敝,工厂破产倒闭,曾经当家作主的工农大众逐渐在失去主人公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一度退隐的革命话语有了复兴的迹象。

革命话语不同于启蒙话语,它们之间存在着“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区别。启蒙话语强调文学的人性本质,而革命话语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启蒙话语主张通过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重建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革命话语致力于政治批判和阶级革命来谋求民族独立,建构新中国。历史证明,革命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也可以把中国带入“文革”浩劫。因此,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左翼话语,并不是对曾经主宰中国一切的主流革命话语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革命话语的一种扬弃和超越。一方面,新左翼话语主张直面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层分化,呼吁关心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强调继承中国革命文学的人民性传统,另一方面,新左翼话语也并未忽视革命的负面的历史教训,所以并不主张通过阶级反抗和政治革命的激进方式,而是希望通过建构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秩序,来改变底层被奴役的处境。至于依旧固执于激进革命立场的左派声音,并不是真正的新左翼话语。真正的新左翼话语是一种后革命话语,强调的是阶层而不是阶级,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是和谐而不是对抗。

湖北作家刘醒龙,是九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直以关注农村和关注底层著称。虽然八十年代的刘醒龙也曾在新启蒙语境中创作过大量的寻根小说,被誉为“大别山之谜”,但只有在九十年代的后革命语境中,刘醒龙的创作才真正找到自己的话语位置。《村支书》和《凤凰琴》在九十年代初的大放异彩,《分享艰难》在九十年代中期之所以对文坛构成“冲击波”,潜在的原因,正在于这些小说和日趋成型的后革命语境之间相契合。刘醒龙的后革命话语,在九十年代中期的长篇小说《威风凛凛》中已经初现端倪,及至新世纪的长篇大著《圣天门口》,更是集中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的深切反思。这种后革命文学话语,既重视文学的“人民性”,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又强调“社会和谐”,主张通过道德劝诫来净化社会的风气,提升公民的精神品格,以期最终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从而化解底层民众的苦难。《圣天门口》中梅外婆的德性之美,感化了终日沉浸在阶级斗争和暴力杀戮中的无数人的良知。这使得刘醒龙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老托尔斯泰色彩。事实上,俄苏文学对刘醒龙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气质的形成,有着鲜明而深远的影响。老托尔斯泰的道德救赎意识和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直暗中支持着刘醒龙的小说创作。

刘醒龙说:“我们有的人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公民。‘公民’与‘平民’并不完全一样。公民的言行必须有责任。作家的内心是自己的,作品却是社会的,要对社会负责,责任感很重要。平民意识是个阶层的划分,公民意识不是这样的。”(刘醒龙等:《“现实主义冲击波”大家谈》,《新华文摘》1997年第3期。)刘醒龙不用平民意识而强调公民意识,主要就是为了避免阶级(阶层)对抗而带来民众的苦难,他强调的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到他自己的创作中,这种社会责任感的达成,主要是通过道德救赎来实现的。如《村支书》中因公殉职的方支书,正是他克己奉公的道德人格,最终感化了自私敛财的村长。

《凤凰琴》更是一曲关于良知的忧伤歌谣。在穷山区的那所小学里,虽然余校长、邓有梅、孙四海、张英,包括最终死去的明爱芬,这几位小学民办教师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庸俗的一面,但这是苦难的现实处境扭曲的结果,而且他们凭借自己的良知,最终战胜了苦难的重压,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在《分享艰难》里,作恶多端的暴发户洪塔山,还有忍辱负重但又苟且纵容的镇党委书记孔太平,最终都被一个宽厚的老农田细伯所感化,孔太平跪在舅舅田细伯的面前,洪塔山把桑塔纳卖了给镇上发工资。尽管田细伯的女儿被洪塔山强暴,虽然起初老人忍无可忍,但最终还是以德报怨,净化了两个俗人庸人的心灵。在长篇小说《生命是劳动与仁慈》中,出身底层的农民陈老小、陈东风、翠翠、玉儿,他们有的是老劳模,有的是农民工,有的是打工妹,但他们的高尚人格力量,最终一一化解了城镇工厂包括厂长和书记在内的一干人等,如陈西风、徐快、段飞机、汤小铁、方豹子等人丑陋鄙俗的灵魂。正所谓“东风压倒西风”,刘醒龙给政治化的革命话语重新灌注了道德救赎的内涵。

和刘醒龙一样,陈应松也是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的,一开始也受到了寻根文学的影响。大器晚成的陈应松直到新世纪以“神农架系列”才赢得全国性的声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陈应松突然一夜成名,而且作家本人也存在类似疑惑,因为他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如既往地走过来的,并未刻意求变。其实,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之所以普遍为人关注,主要不是因为时下的“生态文学”热潮,而是由于它们的内核契合了新世纪以来越来越成熟的后革命语境。如果说刘醒龙的底层叙述是温情的、悲哀的,那么陈应松的底层叙述就是愤怒的、激烈的。尽管陈应松的底层叙述中也有道德意识,但他的阶级意识似乎更加显著。陈应松明确地表达过自己对富人阶层和中产阶级话语的不满,他说:“我讨厌城市、富人,有着华丽居所的电影和小说,我认为他们的所有表演都是矫情的。他们的痛苦极不真实,他们神经质、变态、令人恶心。只有农民和小人物的感情才是真实的,他们的痛苦优美无比,幸福催人泪下。”之所以有这种比较绝对或偏激的看法,作者自己分析说:“我之所以如此,可能与我的生活,我出生在乡下有极大的关系。这也许是一种写作的宿命吧。”“我虽然走了很远,但没有走出我的内心,没有走出我坚持的东西,我依然一如既往,热爱农民和下等人,也就是说,热爱我童年接触到的一切,热爱我的阶级。”(陈应松:《后记》,见《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获奖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陈应松的这种宏大阶级意识,在他的底层叙述里,主要表现为人物对现实苦难的抗争意识。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本书试图从人文哲学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提供一种阐释。本书又不属于教科书式的“知识分子学”原理研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潮录。
  •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 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 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 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 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 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 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 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 余的休闲读物。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热门推荐
  • Itinerary of Archibishop

    Itinerary of Archibisho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醉墨芳华

    醉墨芳华

    一夜之间,她失去所有,他纵横天下。他用尽手段,迫使将她留在身边。她恨。兜兜转转,她仍是留在了他身边,恨意却不再……原来世间万物,却不该强求的,唯爱……
  • 雪妃驾到:冰王萌妃伤

    雪妃驾到:冰王萌妃伤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纪王,是女子如衣裳,却疼惜她,心甘情愿地栽在她身旁。他是万千女性魂牵梦绕的男人,更是皇上器重,却异常冷酷的冰王,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能力,却偏偏溺爱她,愿放弃一切只为她,究竟是出于阴谋?还是动了真情?【本文纯属原创】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暗黑校园:被流放的少爷

    暗黑校园:被流放的少爷

    她,南宫秋寒因听从养父的命令而去到Z国GN市的暗黑学院上学;暗黑学院是一所被称为恶魔学院的学校,里面的学生全部都是全球的贵族子弟,可能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而被流放到这暗黑学院。暗黑学院里并没有所谓的恶魔,反而有十大天使;每一个天使都极为优秀,可为什么却还是被家族流放到此了?十大天使之中,竟然都没有她要找的人?那么,恶魔的孩子……到底是谁?!(绯王系列·第二名作·孤儿绯i著/简介白痴路过)
  • 契约当铺

    契约当铺

    “质,以物相赘也,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岂看本书主人公如何通过签订契约获得力量,在仙界如鱼得水。本书不上架,不种马,欢迎大家收藏养肥
  • 斗天之

    斗天之

    一个校园生活展开了。在校园里发生一件件事情。“学霸啊,为啥同是人,差别咋都这么大呢”她眨巴着眼睛看向坐在一旁的少年.
  • 许你一生盛世

    许你一生盛世

    用我一生烟花换你一世迷离,用我一世繁华换你一生盛世!十指紧扣,千山万水云卷云舒。白头至老,共享一世。
  • 海上那群男子汉

    海上那群男子汉

    本书由前远洋大副梁斌撰写,书中讲述了31个中国远洋海员在世界各地遇到的真实故事,在越军炮火中撤离的最后一艘中国船拒绝带走华裔姑娘,巴拿马圣诞夜的肚皮舞娘与中国海员的情感交流,主人公钓上一条大鲨鱼,女海员的风流事……真实地告诉你发生在远离陆地的远洋船上的事。
  • 技击余闻

    技击余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