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78500000004

第4章 文艺与和谐社会(1)

聂运伟

和谐社会的尺度有许多,政治的、经济的等等,从哲学上讲,判断社会和谐的根本尺度则是以人为本,笔者以为,这里所讲的“人”应该理解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或“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才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文艺塑造的人就是以“全面发展的个人”为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所以,和谐不能理解为一个狭隘的政治口号,文艺更不能理解为为一个政治口号服务的简单的工具,我们考察文艺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在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一)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论有几个经典的论述。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在德语原文中,“每个人”与“一切人”是两个有重大差别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思是:其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其二,个人与一切人相比较,个人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社会的文化语境中,我们过去对马克思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解读为泛泛的“人的全面的发展”。缘何如此?因为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东方社会里,个人,特别是与作为伟大人物的个人相对立的普通的个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中国近些年风靡一时的戏说皇帝的文艺作品中,依然弥漫着这种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独立性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产物,针对亚当·斯密和卢梭所认为的远古就已经存在着独立的个人的见解,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只是表现为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1页,人民出版社,1979。)根据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论作出了经典性地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相当于说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种社会形态)中,个体的发展是从不自由、不独立、不全面逐步走向自由、独立和全面的一个历史过程。

第一个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特征是“人的依赖关系”。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具有多种形式。从最初的血缘关系到以后的以统治服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古代的、亚细亚的、奴隶的、封建的等类型的演变。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类型,但个人的不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是他的物质生活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共同特征。第二个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的特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较之第一个社会形态,第二个社会形态中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的依赖关系被粉碎了,个人从这种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这种独立又有极大的虚幻性,对物的依赖,特别是对货币的依赖使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异化,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昙花一现,社会生产越来越细的分工反而使个人能力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片面。但是,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没有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展开,没有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实现这种需求的能力体系,一句话,也就没有个人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与现实性,所以,马克思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第三个社会形态里,社会关系的特征是建立在社会财富、社会生产能力公有基础上的“个人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第1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5。),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包括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才真正实现了和谐,就个人而言,独立、自由、全面的个性(完整的人性)也才得以真正的实现。

(二)

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虚幻的理想,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战之后,历史悲观主义情绪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蔓延,冷战结束后,历史悲观主义情绪又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蔓延开来。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的文艺应该挺身而出,为和谐社会而呐喊。这种呐喊,就是对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格的乐观憧憬和审美创造,就是对戕害独立、自由的人格和完整的人性的力量进行批判和斗争。纵观世界文艺史,传世的文艺经典和文艺大师,无不体现出上面所说的为和谐社会而呐喊的巨大力量。西方文艺史上,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魏晋风骨的诗歌、诗仙李白的诗歌、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反映的时代各不相同,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也各各相异,然而,从人物的情感特征来看,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都是在叙述一个共同的主题: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渴望人性的完整。所以,在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的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和谐的社会现实中,文艺始终像一个自由女神,高举和谐的旗帜,给在黑夜中长行的人类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给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送来心灵的抚慰,给在世俗中沉沦的人们敲响警钟,同时,如鲁迅所说,文艺又是投向不和谐社会的匕首和投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精辟地总结了文艺与和谐社会、和谐人格之间的关系,他说:“政治方面的一切改善都应该从性格的高尚化出发——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宪法的影响下,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因此,为了这个目的,人们就必须寻找一种国家所没有的工具,必须打开即使政治完全腐败却仍然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透明的源泉。”

同类推荐
  •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本书考察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统一关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即:以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转变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文化变革,以商品经济和市场改革为导向的价值重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以培育大众文化为重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以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简要论析。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仁者无敌(从关键词读经典)

    仁者无敌(从关键词读经典)

    写出了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从关键词读经典:仁者无敌》,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趣味婚俗

    趣味婚俗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习惯,凝聚了各个民族各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切都显得是这般的顺理成章,合乎法理,有章可寻,于是,便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礼仪式,通过一整套的婚仪向社会大众宣告是明媒正娶,如果不遵从礼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责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礼成为了两个人结合不可逾越的见证。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为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的婚俗文……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抓住,本将就缺夫人

    抓住,本将就缺夫人

    都说穿越是大龄女汉子的终极福利,可是对于林希来说,不是每一个穿越的结果,都会那么的……美丽!林希一睁眼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名淑女兼万人迷的太子妃,她当时是仰天大笑:老娘终于做到了!然而……古代的土豪爹竟然举兵造反!“禀告将军,前方有逃奴!”某男神秘莫测一笑:抓住,本将就缺夫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刑天的故事

    刑天的故事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蚩尤是战神还是刑天是战神,这是个问题。
  • 丹南的守望

    丹南的守望

    诗人这种蠢货,就应该写一本这样的书。书名叫:《爱情是永恒的信仰和一切平凡的人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如小说世界里玄幻期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仙侠期蜂飞蝶舞的美好憧憬,和都市期尘埃落定的无可奈何的如浮萍般难以预料的不平凡》而内容是: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她,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 凤逆天下:腹黑王爷追妻忙

    凤逆天下:腹黑王爷追妻忙

    一朝穿越她成了江家有名的废物,懦弱无为?草包废物?当她变成她,再次睁眼目光冷冽,摄人心魂,惊才滟滟,一展风华,惹得天下众美男追逐。丹药难得,怎么她一出手就是一大把。强师难寻?这是搞笑吗。空间里那个毫无形象可言的老头不就是吗。只是这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妖孽美男一把抱住她的腰说:“你必是我的妃,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某女挑眉:“哦?尽然这样,凡是可讲究个先来后到!”自此之后展开一场强者与强者追逐,最终他驯服了她,还是她征服了他?
  • 红裳为帝

    红裳为帝

    “我吃这些苦,是想别人不必再吃一样的苦,我学兵法,是想总有一天世上再无战争。”曾几何时,她幼年的梦想被一个男人扭曲,她的利刃不是穿透敌人的胸膛,而是砍下了同袍的头颅,她的兵法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成了踏破边疆铁血征伐的利器。为了这个男人,她变成满手血腥的嗜血杀神,最终沦为权术阴谋下的牺牲品。重生而来,一袭红裳,一杆长枪,她誓保家国百年不坠!
  • 云水风华

    云水风华

    前世遭人背叛的她获得重生的机会,来到异世,看她如何步步为营,成为大陆强者。遇到真爱,她如何决择,选择逃避还是携手?有朝一日,身世之谜揭开,他们是否还能一直携手?感兴趣加群33908906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冰帝之谁与争锋

    冰帝之谁与争锋

    星辰大陆,武风鼎盛,强者为尊。一个人可以没有权势,也可以没有金钱,唯独不能没有实力,否则就只能被人践踏。出身于贫民家庭的平凡少年江睿,在武道修炼上进境缓慢,但他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某天夜里他偶然间拾到一枚上古冰帝遗留下来的玄冰符文,从中习到传说级别的功法,自此走上了强者之路……“我手中的玄冰真气,可冰冻世间万物,但它并非用来杀人,而是保护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 后宫之浮生若梦

    后宫之浮生若梦

    尔虞我诈,险象环生的宫廷生活,令她身心俱疲,她想,这次走了,永远都不在回来,可是……他以为他不爱他,可是当她离开了,他又仿佛失了魂丢了魄,难道注定是错过吗?
  • 皇帝薄情之皇后跑了

    皇帝薄情之皇后跑了

    时间让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却无法相守。阮绥觉得越来越淡的感情让她无力适从,而殷荀却觉得江山给了她,心也给了她,她总得回报些什么。于是,他便要了她的余生。(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