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家书屋”工程从2007年开始实施,2008年全面推开,“十一五”期间全省计划建成“农家书屋”6000家,覆盖各市(州、县行政区域内25%的行政村,到2015年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而武汉市江夏区则一再提速,将在2010年全面完成全区30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创建任务。
2009年,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国良提出,要把农家书屋作为部门“一号工程”抓紧抓好,争取用两年时间实现农家书屋覆盖48036个行。
截至2009年6月,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2万余个,到2010年年初将会建成24万个到30万个,覆盖全国40%到50%的行政。
可以说,至此我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形势大好,一派生机。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用知识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也广泛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2.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民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它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有的地方由于农家书屋发展过快,一些地方特别是行政村还来不及适应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人员与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2.1部分地方对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员责任;已、不强,没有领会建设农家书屋的实质意义,真正让农民受益。
2.2农家书屋选址不合理。在已建的农家书屋中,有的行政村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村部建在离村民居住较远的地方,农家书屋也依托村部而建,因此,得花好长时间,种种不便,削弱了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兴趣。
2.3管理人员不固定。农家书屋大多是由村干部兼职管理,没有固定人员,而村干部身兼数职,无固定开放时间,使得许多书屋形同虚设。
2.4管理人员不懂业务。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有绝大部分都是初中或初小文化程度,管理图书大都是外行。
2.5报纸期刊管理混乱。有的村让退休的村干部当管理员,由于年龄偏大,不能适应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有的管理员根本不知道订了期刊报纸,邮递员是否送到,即使送到,书屋管理员没有及时查收、登记,还有的被村干部拿回家做了包装品。
2.6缺乏后续管理经费。图书管理员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
3.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农家书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如此浩大工程必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务,如果不能让它真正起到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作用,势必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在“建、管、用”三方面下功夫,并形成建、管、用的良性循环体制。
3.1在“建”上下功夫
3.1.1认识到位。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认识度,特别是要向行政村干部加强创建农家书屋工程意义的教育,使其真正明白党和政府在幅员广大的农村投资巨款、调动人力、物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良苦用心,使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正落实到实处。
3.1.2合理选点布局。农家书屋不要千篇一律选在村部或村委会,要选在农户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学校附近等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方便村民、学生借阅。
3.1.3设施与图书配套到位。特别是图书、杂志、音像视听资料要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不能盲目配置。建立菜单式的图书配送机制。区(县)图书馆要深入农村,真实了解基层农民的需求,依据省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制定的图书配送目录,结合区域农业特色,筛选出农民急需的图书。另外,图书目录要征求农民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配送图书,避免千篇一律,以提高书刊的使用效率。
3.2在“管”上下功夫
3.2.1理顺关系,加强领导。要知道农家书屋的全面管理责任在街镇乡党委、政府,村级要进行逐条逐项落实,区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办公室要将书屋建设工作、管理工作纳入街镇乡文化工作考核目标,专人负责、专门检查,形成职责分明、上下联动、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3.2.2选好和培养好书屋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管理的灵魂,图书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农家书屋服务效益的高低,因此书屋管理员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热爱图书事业,有牺牲精神,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说服能力。农家书屋工程是中央的一项惠民措施,建好、管好、用好这个工程,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特别是选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因此,先在一部分地区试行建立聘请专职管理员制度,在管理上做到四定:定员、定酬、定时、定责,很有必要。
3.2.3加强培训和交流。农家书屋管理员一般都是农村退休干部、村委会干部,他们都是图书管理新手,因此,对他们进行图书业务培训、定期考核,书屋间相互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3.2.4加大农家书屋后续资金投入。农家书屋建设不易,巩固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而农家书屋是以政府为主要出资的文化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财政提供保障,文化主管部门要多方协调,保证书屋后续资金落到实处。武汉市江夏区决定从2010年伊始,每年增设20万元购书专项经费,作为区图书馆用于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这项举措可以说是保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2.5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整合基层各类文化资源,使农家书屋服务点成为广泛吸纳社会文化资源的开放型的文化平台与中心。区(县)科协、文化、农业、林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应互通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每年拿出面向农村服务的方案和书刊目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
3.2.6强化区(县)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指导、调度、辅导、配送等管理职责。增加区图书馆用于农村图书配送、交换、辅导的汽车运行费。以区(县)图书馆为中心,以“农家书屋”为节点,形成文化资源在农村的大流通、大共享。
3.3在“用”上下功夫
3.3.1大力开展图书借阅活动。书刊的价值在于利用,以前创办农村图书室,屡建屡垮,其原因就是没有连续不断的借阅活动,办起来就关门,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勉强开放。因此,定时定责的借阅活动必须加以保证,否则,再好的阵地、再好的书刊也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3.3.2设立“读书奖”,掀起农民的读书热潮。依托农家书屋服务点平台,大力倡导全民读书,全民学习,掀起农民的读书热潮。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评选出优秀管理员和优秀读者的活动,以此调动和推进农民读书热情,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农家书屋里来。武汉市江夏区拟定每年从区财政拿出10万元,用于农民开展读书活动及表彰奖励,这项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3.3.3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系列讲座活动。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依托农家书屋为阵地,请去农业科技专家开展巡回科技讲座、科技展览活动,现场示范,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种养难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武汉市江夏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1.江夏区农家书屋建设及管理现状
历经2008年—2010年三年创建,江夏区完成了全区281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的建设。每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由国家、省、市、区四级共投入经费2.5万元,配置书架5个,图书1500册,光碟100。
从建成之日起,为281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根据实际现状,90%为村干部兼管。2009年管理员经费为3000元,2010年后整合文化资源,将农家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整合为一体,管理员年管理经费为3600元。(四个经济开发区的3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经费自筹)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按市里统一要求为30小时。其业务工作由区图书馆和乡镇街文化站负责,每个村负责具体实施。
2.江夏区农家书屋运行以来发挥的作用
2.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2.2填补了农村长期以来没有文化室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2.32009年以来,江夏区农家书屋建设一直走在全市先进行列,并率先实现全覆盖。还多次代表武汉市迎接中央、省检查、考评,并得到有关领导好评,江夏区建设农家书屋的好经验多次向全省、全市推广。
2.4《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江夏报》《江夏政务网》以及江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江夏区农家书屋运行管理、读书活动好的做法与管理经验。
3.江夏区农家书屋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
3.1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其原因是少数村干部对农家书屋建设开放工作重视不够,少数管理员责任不强。
3.2农家书屋选址不合理。有的行政村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村部建在离村民居住较远的地方,农家书屋也依托村部而建,因此,给村民借书带来了种种不便。
3.3管理人员不固定。由于农村特殊的原因,农家书屋大多是由村干部兼职管理,没有固定人员,这种兼职和临时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工作上的随意性,使得少数书屋形同虚设。
3.4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有绝大部分都是初中或初小文化程度,管理图书大都是外行。江夏区图书馆采用集中培养、到村一对一个别培养,所有行政村图书管理员都进行了一至二次业务培养,但是由于管理员不固定,随意性大,流动性大,形成参加培训的人员没有进行图书管理,现任图书管理员没有经过培训的现状。
3.5报纸期刊管理混乱。由于有些地方交接不到位,有部分村期刊报纸丢失严重。
3.6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居多,有部分村农家书屋,借书的读者很少或者根本无人问津。
4.江夏区农家书屋健康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根据武汉市出台的农家书屋管理使用工作指导意见,充分运用农家书屋这一平台,积极开展读书、征文、培训、讲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发挥农家书屋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作用。
4.1立足于“用”。
4.1.1农家书屋建设与全民阅读活动相结合。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围绕“读书致富,改变生活”主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指导农家书屋在读者中成立读书小组、书友会、读者倶乐部等群众性读书组织,为他们开展阅读及交流活动提供场所和配套服务,引导农民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4.1.2农家书屋建设与武汉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把武汉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指导用书纳入图书更新计划,大力开展读书励志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外出务工、经商创业等知识培训,开展武汉精神践行者演讲交流活动,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推介践行武汉精神的先进典型。
4.1.3农家书屋建设与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依托农家书屋开展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4.1.4农家书屋建设与反腐倡廉十个全覆盖工作相结合。在更新出版物时有计划地购置一部分廉政文化书籍,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树立廉洁奉公的价值理念,廉荣贪耻的道德观念,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民主监督意识。
4.1.5农家书屋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积极指导农家书屋开展优秀少儿出版物的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满足未成年人课外阅读需求。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读书看电视提供更加宽松便利的条件,鼓励优秀管理员为留守儿童讲故事,让留守儿童在农家书屋体验到温馨和快乐。
4.2着眼于“管”
4.2.1加强管理员培训。加大轮训力度,提高管理员的组织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使管理员能够独立开展读书征文、培训讲座、交流演讲等活动。及时掌握农家书屋管理员调整变化情况,组织新上岗管理员进行书屋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使管理员尽快熟悉业务,具备管好书屋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2.2开展创模争优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严格对照创建条件和评选标准,进一步强化书屋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4.2.3加强检查考核。区政府要将农家书屋的管理列为乡镇街办事处对村级组织目标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和内容。在现有农家书屋考核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加大按时开放、图书借阅和开展读书培训活动等指标在考核评比中的权重比例。完善考核方法,增加群众参与考评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能坚持向村民提供基本借阅服务,不能妥善保护书屋财产的管理员要督促进行调整。
4.2.4落实管理员补贴。改进发放办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管理员个人。逐步提高管理员补贴标准,为管理员由兼职向专职过渡创造条件。
4.2.5更新补充出版物。实施“菜单式”图书配送的方法,按照1个书屋300册标准为所有已建书屋补充更新图书,兼顾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确保各类出版物都能得到补充更新。要多选新版图书,精品图书,保证图书质量。要做好与邮政部门的衔接工作,确保报刊按期投送到农家书屋。区政府要提高农家书屋后续图书更新、报刊订阅等运行费用额度,保障每个农家书屋报刊2000元/年,图书更新5000元/年。
4.2.6继续探索创新长效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借鉴外地经验,继续探索创新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打造读书活动品牌,扩大农家书屋影响。
农家书屋建设属于文化惠民工程,新生事物。它是国家投入建设后,由政府主导,并由农民自行管理的文化服务设施。由于各个村委会认识差异、管理员文化素质差异、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当地农民需求和生活方式不同、村委会条件不同等等,因此,管理的方式方法各异,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一个适应、引导、完善过程,因此,我们要给它多的关注与关爱,加强引导和辅导,帮助它健康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谈图书馆的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