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200000001

第1章 小说卷(1)

红尘

引子

北京的这条胡同,就建筑而论,并没有多少“京味儿”。要想看北京典型的四合院:高门楼、影壁墙、垂华门、五脊六兽、四梁八柱、磨砖对缝、飞檐滴水、曲径回廊、门簪石鼓……趁早别上这儿来,一律没有。这胡同不长,也不拐弯儿,一眼可以看到头儿。两旁是一式的排房,一样的街门,一样的院子,一样的房子,灰砖、灰瓦,每个院子一溜儿五间北房。房前带个简易的廊子,以砖柱支着廊檐,檐下铺砖,并有砖铺甬路从各个房门通向院里,再通向街门。胡同里却既没铺砖,也没铺沥青,是一条土路,下雨时满地泥泞。每院住两家、三家不等,说是“大杂院”,又不太大,也不太杂。院墙极矮,装两扇木栅栏街门,不常关闭,门闩多被孩子们弄坏了,就敞着。有的门扇不知被谁卸去搭床了,也没人管,不要门就是了。院子两两相对,每一排的东西两院合用一个自来水龙头,街坊之间的接触便十分频繁。再则,每排房的后墙又兼作后一排的前院墙,后窗户实际上冲着人家的院子,谁家有点事儿,前后左右都能知道,保密程度极低。有时候,隔着墙就说上话儿了:“嘿,这儿夜班回来正睡觉呢,别吵了嘿!”“二婶儿,我这儿正炝锅呢,有葱吗?劳您驾扔过来一棵!”

这儿的街坊大都能和睦相处。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上辈子、上上辈子就住一条胡同,虽是杂姓,却穿插着好多关系,她叫她“三奶奶”,他叫他“二爷”,甚至连小孩还分“姑姑”、“侄子”辈儿,也不知是怎么排的。早先,这些住户的职业以经商居多,有“勤行”的,便是开饭馆、卖小吃之类。有“玉器行”的,卖珠宝古玩。有“菜行”的,担挑、摆摊儿卖菜而已。解放以后,有的仍操旧业,有的改了行,但仍沿袭过去的称呼不变,如“爆肚儿陈家”、“炸糕刘家”、“玉器赵家”、“花儿洪家”等等,以此代替了门牌号码。他们原来都住在菜市口附近的一条胡同,挨着闹市,各行各业做生意都方便。后来市政建设征用地皮,旧房拆迁,这些人家集体搬家,连根儿拔到了现在的地盘儿,给他们盖了这片排房。好比一个小社会,整个儿挪了窝儿,社会关系并没变,一切照旧。刚搬进新家,孩子们倒觉得新鲜,各家的房子都一样,不留神就走错了,难免嬉笑一场。后来各家按照各自的习惯和需要,把本来一样的院子变得不一样了。有的在院子里种上几棵草茉莉,开得火红一片。有的在房檐前头种上扁豆、丝瓜、葡萄,绿荫遮住了小半个院子。有的则搭个鸡窝,养几只下蛋的母鸡,虽然街道上有时候声称“城市不准养鸡”,来嚷嚷一阵,嚷过也就罢了。还有悠闲的人,在房前摆了大大小小的鱼缸,养金鱼、神仙鱼,水儿清清,鱼儿摇摇,倒也像神仙过的日子。

六十年代中期,胡同里搬进来一家外来户。这“外来户”并非来自上海、南京、东西两广,而是北京人,从东城搬到南城来而已。因为不是集体搬迁的老街坊,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外来户”。这户人家的到来,理所当然地引起老住户们的注目,平添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由此生出了一段故事。

其实,即使没有外来户搬来,这儿也有故事的,只是彼此都知根知底,老年陈账就觉得平淡了。自此之后,胡同里便有了一些新鲜感。

故事便从这儿开始,时在公元一九六五年夏秋之交。

礼拜天是她出游的日子。

瞧,她出来了,穿着花丝葛紧身旗袍,淡紫色的底子上撒满了浅绿的碎花儿,袖口和旗袍的下摆外边露出细白细白的胳膊腿儿。高高的领口连扣两个纽襻儿,衬得那张粉脸像梨花儿似的。其实,她并没搽粉,天生就这么白,一头青丝天然打着鬈儿,洗得干干净净,再抹上那么一层梳头油,乌亮乌亮的,散发着一股清香。眉毛精心地摘过,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像两道月牙儿。她年已三十五岁,妙龄已过,称不上娇艳了,脸上的肉皮儿也有些松弛,可身条儿保持得好,不像旁人家的媳妇那样,生过几个孩子就早早地发了福,一个赛一个地胖。何况她又十分会打扮自己,不是靠珍珠翡翠往身上堆砌,而是让自己的美恰如其分地得到显示。一件半旧旗袍,胸前缀一朵白兰花,这在上海南京路也许平平无奇,可在北京的这条小胡同里,就足够艳冠群芳了。

她坐在三轮车的座儿上,布篷子遮住了早晨的阳光,一抹淡淡的阴影儿罩住她的上半身,有一种浮云遮月的朦胧意韵。两条细长的白腿,穿着长筒丝袜,月白色尖口儿布鞋,像曲艺演员爱穿的那种样式,一只脚踩在踏板上,另一只跷起来,摆成一个优美的X形。她不用吩咐,车夫就像识途老马,轻车熟路地拉着她穿过胡同,到她想去的地方去。

车夫是她的丈夫,叫石凤德,人称“德子”。

德子早先不住这条胡同,去年才搬来的。他在三轮联社工作,这工作当然不起眼,解放前叫“臭拉车的”,骆驼祥子一类的角色。现在当然把这个“臭”字去掉了,可也没人叫他“三轮儿司机”。德子四十多了,红脸膛儿,剃光头,头顶和下巴都是尖的,颧骨挺高,整个脑袋像个枣核儿,媳妇说得好听,像“香榧子”。德子大高个儿,胳膊腿儿成年累月让三轮儿给练出来了,一疙瘩一疙瘩的肉,要多瓷实有多瓷实,让太阳晒成了古铜色儿。他嘴笨,卖力气的人,不大会说话,厚嘴唇,眯缝眼,透着憨厚样儿。这么个粗笨男人,竟然娶了个天仙似的媳妇,不是天意的安排,就是命运的偶合。“德子,你他妈的是不是跑到王母娘娘的瑶池偷看仙女洗澡,藏了人家的衣裳,才拐了个媳妇来?”有人这么问他,德子只是咧开厚嘴唇嘿嘿一笑了事,并不回答。那笑容,美滋滋的,说明他确认自己是捡了个大便宜,说是“拐”的也无妨。可他那媳妇并不像拐来的,她对德子甭提多体贴。衣裳给他洗得干干净净,熨得板板正正。他出车回来,饭菜早就预备好了,变着法儿地给他调剂口味,拉车挣的钱,多半花在拉车人的嘴里。夏天,德子吃完晚饭往凉席上一躺,媳妇坐在旁边,手里拿把芭蕉扇,给他轰蚊子。冬天,一只热水袋早把被窝焐热了,他全靠脚力挣钱,可不能冻了脚。德子知足,总觉得欠了媳妇的情分,又不知该怎么报答。

他报答的办法简单而有趣。每逢礼拜天,德子就不出车了,拉着他的媳妇出去玩,逛王府井,逛西单,逛北海、天坛,再远了就去颐和园、香山、十三陵。媳妇坐车,像个贵妇人,他拉车,像个雇来的车夫。

这会儿,两口子收拾停当,三轮儿出了院门,轻快地行驶在胡同里。

胡同里好多人出来看。出门上班的,手里提溜个包儿,一边儿走,一边儿向那车瞄一眼。上街买油饼儿的,手里托个笸箩,站住脚,朝那车瞥一眼。在街门口倒泔水的,端着盆,也往那车瞅一眼,不提防泔水洒在脚面上。这些都是路遇。还有专门等着看的,都是些半大孩子,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一到礼拜天,早早地就到门口等着这辆车。那会儿,北京还没有普及电视,人们也不像现在这么迷球赛之类,大伙儿奔日子奔得乏味,平常谁家打架便是附近居民的一次娱乐,纷纷跑来围观。自从德子两口子搬来,“德子拉车”便也成了胡同里的一景。

德子不怕看,双手握着车把,两脚悠然自得地蹬着脚蹬子,径直朝前驶去,乐于当街坊们的展览品。他的媳妇也不怕看,那贵妇人的派头儿,决不因人们的围观而微露羞怯之色。她居高临下,一双微微下垂的眼睛,目光从街坊们的头顶扫过,巡视着这些浑浑噩噩的看客。

在胡同北头住的小黑子是美术印刷厂的工人,有一次拿回一张刚印出来的画——克拉姆斯柯依的传世名作《无名女郎》,他奶奶一瞅就说:“哟,这不是德子媳妇吗?”街坊们也都说像。当然,不是哪儿都像,那帽子、衣裳当然不像,高鼻子、深眼窝也不像,年纪也比德子媳妇“少相”,就是那个“劲儿”像。那女郎斜靠在出游的马车上,微微扭过脸来,低垂着眼睑,高傲地俯视着人生……黑子奶奶说:“活脱一个德子媳妇!”无形中,这张画又大大抬高了德子媳妇的身价,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无名女郎》使她在胡同里有了名。

德子媳妇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傲慢起来,红花儿还要绿叶衬,远亲不如近邻,街坊们是得罪不起的。车子一路走,她一路和人们打着招呼:“吃了吗,您哪?”

“吃了,吃了,”人们照例这样作答,并再找补上一句,“出去遛遛?”

她答:“出去遛遛。”

三轮儿驶出了胡同,往北奔大街走了,看热闹的人也渐渐走散了。

只有疯顺儿没走。他站在胡同口大伙儿倒垃圾的地方,一手扶着电线杆子,一手伸着食指,抠着嘴,哈喇子顺手流到胳膊肘儿上。他望着远去的德子媳妇,含糊不清地说了句:“好咳……”瓮声瓮气,像是嘴里衔着个热茄子,舌头不听使唤。疯顺儿是街道主任孙桂贞的儿子,生下来起名叫“风顺儿”,是“一帆风顺”的意思,不曾想这小子越长越不顺,三岁才会走路,八岁才会说话,说也说不利落,连裤腰带都不会自个儿系。现在都十六七了,挺高的个子,还像个拖鼻涕、流哈喇子的孩子,吃饱了没事就往胡同口一站,愣愣地冲着什么都能看半天,然后感叹一番“好咳……”再蹒跚地挪个地方发愣。人们叫他“疯顺儿”,他妈是街道主任又怎么着?反正谁也听不清“疯”和“风”有什么差别。他妈忌讳这个名儿,就把“风”字免去,叫他“顺儿”。

“顺儿!你还不回来塞?”这是他妈在叫他了。“塞”,就是吃饭。

孙桂贞站在院门口,腆着胖墩墩的肚子,望着这边儿叫。矬老婆高声,她这一嗓子,整个胡同都能听见。

疯顺儿快快地往回走,到了家门口,还恋恋不舍地扭头往胡同口又瞅了一眼,那儿,德子的车拐过弯去了,瞅不见了。

孙桂贞往家里推推疯顺儿:“快塞去吧,还瞅什么?”

住德子前边那排的马三胜正好走过来,就笑着搭上了茬儿:“他瞅德子媳妇呢!孙主任,您赶明儿也给疯顺儿找这么个媳妇!”

疯顺儿嘿嘿地一笑,缓慢地转着脖子说:“好咳……”

马三胜开心地大笑:“您瞅,怎么样?”

孙桂贞瞪了他一眼:“呣们顺儿才十七,早着呢,用不着张罗媳妇!”

“这倒是!”马三胜顺着她说。他有这个本事:什么话茬儿都能接上,瞎打哈哈的话还说得挺认真,“孙主任,您家的疯顺儿是贵人语迟,说不定后福无穷,到时候,说媳妇的人挤破门,拣好的挑!这辈子,谁也不知道谁走到哪一步!哎,就说德子吧,这小子论长相没长相,论家产没家产,论工作也没个露脸儿的工作,可媳妇倒挺是样儿,也不知是怎么走了桃花儿运,从哪勾搭来的?”

马三胜是个大工厂的锅炉工,他瞅不起德子这拉车的。

孙桂贞笑了:“三胜,你小子说话没正经的,瞅着人家的媳妇眼馋?谁像你?三十多了,从农村诓了个媳妇来都留不住,还让她跑喽!”

“瞧您说的!那是我嫌她土,跟她打离婚啦。您瞅我赶明儿娶个更好的!”马三胜用手胡噜着脸上的胡茬子,讪讪地说。随即又把话题绕回来,“要说诓,没准儿德子这媳妇才是诓来的呢!瞧那娘们儿的做派,官儿太太似的,怎么鬼迷心窍跟了他呢?”

“就说呢!德子旧根儿不在咱这儿住家,咱也不知根知底。也许,他媳妇的娘家是个富贵人家,解放后失了势才肯嫁给这个臭拉车的,图他个阶级成分儿?”孙桂贞说。她这话似乎不大合乎街道主任的阶级立场。

“倒也不言定。资本家又不像地主,财产不充公,不至于连姑娘都找不到好主儿,呣们厂的老板叮今儿还拿定息嘛,姑爷还是个干部哩!我说德子媳妇没准儿是哪个奔台湾去的大官儿的小老婆啊什么的。”马三胜坚持他的推断,尽管说不出什么根据。如果他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也许会联想更丰富、更具体些,干脆就认定德子媳妇就是那个跟拉车的私通的虎妞得啦。

“咳,甭管人家是怎回事了,”孙桂贞说,“我瞅德子媳妇倒是个有心路的人,过去吃香的、喝辣的,年月变了,就嫁给个工人,家里又没拖累,还是享清福。天生的富贵人,就是个富贵命。三胜,你可别满世界去嚼人家的舌头,‘台湾’啊‘官儿太太’啊什么的,这话说不得,留神让德子听见了,跟你翻扯!”

“咳!呣们家住这胡同几十年了,还怕他?”马三胜一笑,“他翻扯怎么着?我说屈了他,让他自个儿说给咱们老街坊们听听!他搬这儿来也年把了,怎么压根儿没瞧见他丈母娘家有个人毛儿来过?”

“呃?”孙桂贞也犯了寻思,“这娘们儿也三十好几了,怎么也没个孩子?横是都撇下了,跟着德子跑出来的?”

“妈,还塞不塞啦?”疯顺儿在院门里头等得不耐烦了,瓮声瓮气地催他妈。

孙桂贞这才想起了吃饭的茬儿,丢下了马三胜,往院里走,一边儿走,一边儿还琢磨着刚才说的这码事儿。德子媳妇到底是怎么个话儿?身为街道主任,连本胡同的人头儿都摸不清,多少有点儿“失职”的味道。

马三胜回家站了站,他妈给他把早饭做好了:昨天的剩米饭,有些馊,拿凉水淘了,切点儿葱花儿炒了炒。马三胜只瞅了一眼,就饱了,鼻子里哼了一声,转脸走出去。

同类推荐
  • 回想那风

    回想那风

    回想是人的反刍。咀嚼昨天。昨天总是丰厚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回想,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一般来说,我回想故我在,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如果没有回想,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真应该回想那风了,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窗含着的水。门关上了。窗打开……
  • 为乐趣而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

    读书之乐乐何如?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为乐趣而读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谈论读书方法,有的分享读书之趣,有的回忆书海琐事……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纸墨情结。一起走进这个书海世界吧,聆听作者独步书林的内心独白,体会畅游书海的真正乐趣,感悟书籍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 彭家煌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彭家煌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反奉战争起后,S市华界的居民,大半因着前次战争所遗留的深刻的印象,对于自己的生命,以及细微的家具,都感觉绝大的危险,稍拥资产的都纷纷向租界移去;因此,城北仁义弄第二十号的房子也在这时空了,只有住在灶披间的两个寒酸学生没搬走。
  •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中,虽然有任月丽、文章、刘伟这样让年轻人心动的明星,但是更多还是平凡人给予的感悟,抑或只是作者本身的一些生活智慧。表面上看,文集中励志故事的光芒和深度不够,但是之所以能抓住读者,除了如上所说的华丽文风,还是作者洞悉人生、挖掘哲理的超强能力。
  • 走向梦中的远方

    走向梦中的远方

    本书是一本绝对与众 不同的写物随笔,里面长长短短的句子里,既有张爱 玲式的才情飞扬,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文风孤 绝清艳。作者通过唯美、感伤而灵动的语言,牵引出一段 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
热门推荐
  • 有名小娇妻

    有名小娇妻

    她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他被千万女子注目着,在人群中只注意她的身影。
  • 家有妖怪

    家有妖怪

    本书写的是一个小店主在新年夜遇到一个小妖怪之后的故事,没有11,没有穿越,没有华丽的魔法,没有精彩的战斗,当然也没有H镜头,请不要过分期待,谢谢。
  • 白话六韬

    白话六韬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 古墓王的圣女妃(完结)

    古墓王的圣女妃(完结)

    三年前的一场穿越,紫凌莫名来到了耀日王朝,被关在不见天日,不见人影的黑屋里,三年孤独,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人疯狂。一朝自由,她成了挽救耀日危难的圣女教圣女,全部价值是用她的圣女之血挽救她的新婚夫君——耀日的王爷凤夜绝。据说这个王爷是耀日的支柱,无往不胜的战神。据说他嗜血啖肉,冷绝无比。据说他得了一场怪病,只能靠圣女之血活命。据说:白衣胜雪的他变成了嗜血恶魔,若见天日,耀日必亡。她咬牙说道:“只要给我自由,只要有人陪伴,即使地狱冥府,与撒旦修罗为伍我也愿意。”没有想到,嫁入王府的她真的走进了地狱,她的新婚洞房居然是耀日王朝的神秘陵墓,躺在喜床上的居然是没有人气却美得没有天理的僵尸………好吧!.有这样一个帅哥僵尸陪伴,总比孤独得疯狂要好………什么情况?僵尸居然能说话:“我需要的不是你的血,而是你的命!用你的血液,只能让毁灭,用你身体做我的药人,我才能重生!”古墓遭遇,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上演,一段恨与爱的故事演绎……伤害一次接一次,折磨一波连一波,算计报复的游戏中,是谁遗失了自己的心?仗剑天涯,谁能挽留住那抹异世飘来的孤魂,谁能软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本文虐,不喜误入,女主该强则强,该弱则弱,该媚则媚,该狠则狠。隆重推出“帝陵”系列:《帝陵恨:腐尸王的祭妃》http://novel.hongxiu.com/a/199900/《帝陵殇:僵尸王的陪葬妃》http://novel.hongxiu.com/a/209128/《帝陵劫:嗜血王的圣女妃》http://novel.hongxiu.com/a/196601/《帝陵怨:邪魔王的疤痕妃》http://novel.hongxiu.com/a/209088/帝王古墓,大漠皇陵,凄风暗影中,演绎着多少爱恨情仇......不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故事,亲们多支持啊!***************************推荐本人的现代文:《豪门首席的纸婚新娘》(已完结)http://novel.hongxiu.com/a/196031/《豪门首席的命定新娘》(更新中)http://novel.hongxiu.com/a/227507/朋友的书《易容王妃宠天下》文/上官凌月http://novel.hongxiu.com/a/221614/
  • 你好我的爱

    你好我的爱

    看了还想看的小说只有来我家保证你不会后悔
  • 携子穿越来种田

    携子穿越来种田

    本以为守着遗产,结婚生子后就可以过上米虫般的生活。谁想好姐妹抢老公的狗血剧情都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随遇而安的凌筱筱决定离婚,她有钱,有儿子没必要纠结在一段不完美的婚姻生活里。可是老天爷好像并不打算放过她,一场刻意制造的车祸,带走了她和她那还未满三岁的儿子。————————————————————————看完书的朋友们请投一下完本满意票哦!
  • 鱼和鼠

    鱼和鼠

    。。。。。。。。。。。。。。。。。。。。。。。。。。。。。。。。。
  • 在星之彼岸守护你

    在星之彼岸守护你

    天蝎的守护星——冥王星被无情地踢出了行星的行列,一夜之间,一个叫林晓轩的天蝎女孩的命运轮盘重新转动,厄运接踵而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了守护星,等待她的是灾难,抑或是幸福?浩淼宇宙中,哪一颗才是自己的守护星?漫漫人生路,谁又是谁的那一颗守护星?
  • 圣尊战神

    圣尊战神

    天地六道,以唯我独尊。是男人,就要战得这天地,是霸主,就要霸得这一方我现在弱,但是将来我还会弱吗,世界主宰之道,我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书来了,求点击,推荐
  • 蔷薇花开

    蔷薇花开

    一个被收养两次的女孩,十三年后在曾经生活的城市遇到了那个对她念念不忘的同桌,从此粉色爱情上演。同时,另一个女孩的出现与家庭的门第观念让这段感情遇到了障碍。未曾预料,一场意外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但蜜月却让年轻帅气的男孩成了残疾。命运就像一个魔鬼,没有让这对年轻人在婚姻中享受到甜蜜。女孩隔海的网上情感,被男孩所知,而追求他的女孩则变成了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