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200000026

第26章 散文卷(3)

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寻诗争似诗寻我。”真是作家之语,诗人之语。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阐述自己的创作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她,她也在‘寻’你。你为了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众里寻她千百度’;而她好像是一件早已存在的、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品,等待着你的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作者来说己不是苦行,而是艺术享受。”编辑在发稿时,认为“苦行”二字不妥,问我是不是改为“苦刑”?我说不能改,这不是笔误,而是我刻意这么写的。“苦刑”是他人强加于你的刑罚,只能被动地承受,因此才深感其苦;而“苦行”是你主动地自找苦吃,虽苦而无怨,若“苦行僧”然。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取后者。编辑被我说服,原稿照发不误。

当年《未穿的红嫁衣》的创作过程,正好可以印证上面的这段话。

《未穿的红嫁衣》的人物和故事,是在有了题目之后就想好了的。南方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李言,在经历了十年“****”的压抑、埋没之后,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仕途,出任越州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在前往荒岛秦屿考察中,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作出了足以改写越州历史的惊人的发现。而当他雄心勃勃地宣布这一发现并且决意施行自己的主张时,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史学家的良心和知识分子的脆弱本性,无可回避地要经受权力和政治的检验……

这个主题是深刻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是相当新颖的。我不愿意重复流行的“改革文学”套路,而是着力在“书生从政”这个切入点上,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解剖历史的纵横脉络,挖掘时代的深刻内涵。李言和程功之争,不是改革和保守、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斗争,而是在植根于政治和时代的生物链条上人和人之间的搏杀,作者无法去左右他们之间的输赢,而只能和读者一起去观察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这些都不必细说了,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我历来不赞成玩弄技巧、炫耀技巧、为技巧而技巧,但不等于说写作不需要技巧。恰恰相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乎作品的成败。一个充满悬念、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果换个讲法,也可能兴味全无。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固执地相信,每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最佳表现形式,在作品完成之前,它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吸引着你去不懈地寻找,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找的过程。

在“寻找”《未穿的红嫁衣》时,我选择了两条路线,实际上也是两项实验。

一是小中见大。我认为,这个故事不宜采用“全景式”的结构,如果人物众多、事件庞杂、时间跨度漫长,难免拖泥带水,读者会觉得很累,很烦。我主张浓缩。最重要的是时间跨度的浓缩,把故事的主体部分设置在一天一夜这个框架中,在有限的24小时之内,编织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让所有的人物按照自身的运行轨道去行动,完成“冲突—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这很难。在通常的人生中,许多个昼夜都是平淡地度过的,要办成一件事,往往旷日持久。但是,文学艺术本身就不是生活的原样记录,而是浓缩生活的精华,以一管而窥全豹,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获得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在戏剧严守“三一律”的时代,那些经典作品正是在重重限制之中获取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值得文学借鉴。我怀着极大的兴致在小说中作“戏剧性”探索。让李言在24小时之内不睡觉、不休息,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可能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可能,而且周围的相关人物的运转也游刃有余。试看:黄昏时,李言前往秦屿考察,并且意外地遇见令狐谵。突然接到郁琅缳的电话,他赶到越州一中,处理完女儿李盼的事件,先送郁琅缳回家,然后回到自己家中,挑灯夜战,准备明天的发言。郁琅缳深夜来电惊醒了何丽珠,李言巧妙地掩盖了矛盾,暂时稳住了何丽珠,次日一早和她一起送走了大姐,再去开那个重要的会议。与此同时,我还有充分的余地安排被拘留的李盼重获自由,意外地发现郁老师和父亲之间的秘密,并且泄露给了何丽珠,由此引发了父母之间的矛盾。李言上午的发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借中午休会之机,他还来得及和郁琅缳见面。而正他们幽会之际,李言的竞争对手陈志恒及时地向远在省城的********程功报告了信息。下午,志得意满的李言重返会场,已经从省城回来的程功正坐在主持人位置上等着他。程功胸有成竹,力挽狂澜,形势急转直下。当一败涂地、疲惫不堪的李言回到家中,家庭战争爆发,权衡利弊,他只有束手就擒。又是一个黄昏,他来到郁琅缳家中惨然告别,距离故事的开头刚好24小时。情节进展、人物走向竟然严丝合缝。当我紧盯着某个人物在作密不通风的铺排时,突然前方闪出一线亮光,狭路相逢另一个人物,说他要说的话,做他要做的事,使行进中的不同线索恰到好处地交叉、扭结,往往令我感到“意外”的惊喜,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被内在逻辑所驱使的过程,高潮中蕴含了前因,也预示了后果,截取充满张力的事件中段把文章作足,远胜于从头到尾地平铺直叙。24小时把故事讲完,足够了,我庆幸我的选择。

二是静中求动。在故事进展的24小时中,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开会,上午开不完,下午接着开。而在我以往见过的许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开会通常是被回避的,大概是作者担心形式呆板、枯燥,人物说话太多,而动作又太少,怕读者望而生厌,所以往往一笔带过:“情况就是这样……”“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镜头就此切换。但这个办法在我这里行不通。整整占了一天的论证会是故事的核心,主要人物在这里登场,中心事件在这里展开,矛盾冲突在这里爆发并且达到高潮,如果我也一笔带过,这个故事就不能成立,这部小说也就不必写了。难道开会不能正面描写、充分展开吗?我想可以。《三国演义》里的“舌战群儒”就是一场极其精彩的辩论会,“隆中对”也是一场会,算是谈判会、答辩会吧。这两场戏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韬伟略和超人的辩才,如果见了刘备只说一句“情况就是这样……”面对群儒的围攻再说一句“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匆匆下台,那还有什么看头儿呢?

我决心把秦屿论证会“开”好。李言争强好胜的勃勃野心促使他走上这个一鸣惊人的讲台,而他的史学功底则为这一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何况他还连夜作好了充分准备。在此之前,无论是在秦屿的考察中,还是与郁琅缳的夜谈中,我都一直“守口如瓶”,故意隐藏着谜底,让读者不知道李言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酿造出对即将举行的论证会强烈的心理期待。但李言的登坛演讲却又不是直奔主题,而把人们的兴趣引入久远的历史,史学家长袖善舞,旁征博引,千年史迹信手拈来,直教人听得如醉如痴,当他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的演讲达到高潮,越州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李言的威望也达到顶点,此时再亮出底牌,隆重推出自己的主张,自然收到一呼百应之效,似乎在********兼市长程功同志缺席的情况下,李言果真可以改写越州的历史,并且在行将退休的程功之后主宰越州的未来了。而下午的会议,则一改李言的独家演讲变成了他与程功的论战,两位主要领导人之间的唇枪舌剑令观者愕然不知所措。这在里,我没有设定李言和程功谁是正方反方,而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李言发言时,我就是李言,在程功发言时,我就是程功,都在拚尽全力去征服对方。千万不要低估了程功同志的论战实力,几十年官场沉浮,几十年人生历练,使他有足够的胆略和战术应对突如其来的发难,而且决不声嘶力竭、穷凶极恶,始终保持着政治家的从容气度,直至以不可逆转的优势彻底击败对手。推动这两场戏发展的,主要不是外部动作,而是逻辑和语言的魅力,以及由此牵动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与冲撞。从李言到程功到陈志恒到在座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没有片刻的平静,如潮涨潮落,惊涛拍岸,这种心理之战难道逊色于拳脚相加的搏斗吗?

当我写完这场激战之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酣畅淋漓的快意。

《未穿的红嫁衣》是我十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然为我所爱,不仅因为作品本身,还因为我“寻找”她、“发现”她的那个值得回忆的过程。

2008年3月17写于抚剑堂书屋

我和报告文学——《霍达报告文学选》代序

我幼时爱读史胜于读文学,青年时代曾随先师马非百老人致力于史学研究,却又终于没有走专门治史的路,而进了文学之门。这是不是一个误会?不,我至今感谢历史老人非百先生,甚至觉得,如果不先下一番工夫读史,几乎无以为文。

在古代,文与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言之凿凿的史实,寓于凝练典雅的文字之中。这一点,到司马迁的《史记》,达到了高峰,不愧为“无韵之离骚,千古之绝唱”!试看《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以简练的相同句型把主要人物在宴会上的方位交代得清清楚楚。“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寥寥数语,揭示了一个密杀阴谋。没有对话,没有张牙舞爪的大动作,仅仅写了范增的眼神、手势和项羽的反应,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活动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及至项庄舞剑,樊哙拥盾而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奇峰突起,剑拔弩张,令读者惊心动魄,连呼吸都停止了。樊哙饮酒,啖彘肩,说出一大段指斥项羽的言辞,那震撼力简直超过最优秀的话剧!而项羽却“未有其应,曰:‘坐。’”高潮处突然置一静笔,更令人惊诧不已!

我后来写历史剧,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可以说,无一不是受了太史公的影响和启发,他对于史料的充分占有和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历史高度负责秉笔直书的大无畏精神,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游刃有余的驾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文学才能,都堪称千秋典范。如果要我把司马迁的著作界定某种体裁,我宁可说他写的是“报告文学”。

道出这一渊源,便很容易理解我为什么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喜欢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入手,《万家忧乐》、《国殇》、《起步于黄帝陵前》、《民以食为天》、《渔家傲》、《弄潮大西洋》……莫不如此。报告文学不等同于新闻报道,仅仅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也并不为我所取。报告文学所观照的是历史,虽然它仅仅是历史的某一小小的片段,但在整个历史链条中,任何一个片段必然是其有机的一部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报告文学的任务应该是忠实地记录历史,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为未来保存历史。对于今天活着的人们,它应当具有警策的作用;对于后世的人们,它还应该不失“以古为鉴”的意义。这就不是“热门话题”、“花边新闻”、“X星秘闻”、“广告文学”所能承载的了。

然而报告文学毕竟不同于史书而是道道地地的文学,要成其为文学,就必须用文学笔法,亦文亦史。前述的《鸿门宴》仅是大家最熟悉的段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读《史记》,有时候又把它当历史剧来读,觉得太史公对于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甚至对“台词”的设计,真是精彩之至!须知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事件,有许多对他来说已是历史,不可能直接采访;而历史的框架又是“木已成舟”,也不容他随意更动。但他却在重重严格限制下把“戏”写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谈何容易!

报告文学是一项极艰苦又极有诱惑力的事业。我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花费了十倍、百倍于其他体裁作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想方设法“撬”开所有当事人之口,取得第一手材料,反复核查,多方验证,犹如“办案”。惟此尚嫌不足,还要把当地的史、志尽可能详尽地搜寻、研究,查找与我关心的事件、人物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当我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这才抚纸命笔,下面的事情也就得心应手了。我在《仰雪词馆主》和《吴冠中》中为两位艺术家以及一些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传,在《国殇》中为五位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作传,在《小巷匹夫》等篇目中为一个个当代人物作传,都曾为动笔之前的奔波而伤神,但在落笔之后,胸中块垒一吐为快,又得到了莫大补偿。写到矛盾冲突的高潮处,虽是早已被事实框定的情节,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有时像戏剧,有时像小说,有时像诗。像什么都无妨,究其本身,它还是像它自己——历史。现实也是历史,今天发生的一切,在明天看来就是历史。就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文学样式也都是在写“史”,而当作家明确地意识到这一使命,就感到肩上无比的沉重,因为每一笔落下去,都面对着历史老人,都要对历史负责。记得有一位外国作家说过“做时代的秘书”这样的话,这话说得很深刻。而承担这一使命的最称职的作家,在中国首推司马迁。

我愿做太史公的一名小学生。

(《霍达报告文学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致敬,大西洋上的弄潮儿——《搏浪天涯》自序

美丽的加那利群岛,撒在大西洋上的七颗明珠,由东至西呈月牙形排开,从空中俯视,像是挂在海的女儿脖子上的项链。

加那利群岛,从行政区划上说,属于欧洲国家西班牙,而从地缘上看,它更靠近非洲,东面不远就是摩洛哥、西撒哈拉和毛里塔尼亚了。据说,当年哥伦布的船队远航,就曾把这里作为补给食品和淡水的中继站。不管他是刻意安排还是随遇而安,后人在审视他的足迹时,都会由衷地赞叹:加那利群岛真是个好地方! 这里东邻非洲大陆,北望欧洲,是南北航船的必经之地,大西洋上的交通枢纽;这里日照充足,海水清澈,四季如春,风光如画,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之一。

同类推荐
  • 一个孩子的战争

    一个孩子的战争

    我们不仅仅是为儿子写,也是为与儿子同龄同代的孩子写,为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几千万个中国家庭写。从表面看,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滑落到“另类学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而实质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失误,这种滑落从儿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了,无数失误的因累积成了“问题”的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和妻子用了十六年的时间。什么时候,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阻遏住了“重点”、“示范”的泛滥,什么时候废除了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花样百出的金钱择校,废除了学生人格的分级、分层,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国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 远山近水

    远山近水

    这部散文诗集,或寄语爱女,或忆及童年往事,或状写山村小学生活情景,或寄情山水、观赏人文景观,不仅给人以思想启迪,又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她的民族生命,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欲加以阐述,势难免于牴牾歧异之见解。任何人苟有持相反之论旨者,鄙人准备随时供给可能的材料以便利之。但是真理终是真理,它将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见。人类对于真理的领悟,只在稀有的一刹那,这领悟的一刹那倒是永存的而不是私见能永存。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
热门推荐
  • 妃笑天下:王爷的狠辣妃

    妃笑天下:王爷的狠辣妃

    她,生性懦弱,病若西施,一颦一笑只叫世间美人卷珠帘。她,作风果决,心狠手辣,一颦一笑却只叫阴谋诡计碟中谍!宁惹阎王,莫惹她!她一直是这么想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即便是入了王府,嫁做王妃,面对着一杆子的娇媚女人,等着的也只是她的一指纤手,一句寒意话,“顺昌,逆亡!”她要看,看这纷乱天下,笑看这天下,看她这一双纤纤素手能否将这天下翻个底朝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不静,定要这天下不宁!陪葬?哼,看谁陪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

    她倾国倾城沉鱼落雁,不仅有着让人痴迷的外貌更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先后有两位个君王倾心于她,一个是天俯蜀国君主孟昶,一个是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还有一个帝王对她思念入骨髓。她就是通晓君王世界,红颜非祸水的花蕊夫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必须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系统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让孩子切身体验生活、感知世界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让孩子亲身经历的50件事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品质是受大家欢迎的,什么行为是被大家所讨厌的……每一次的经历都会给孩子一些启示,或让他们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让他们窥到为人处世的一些小窍门……而这些自身经历沉淀出的经验都将陪伴孩子一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 毘婆尸佛经

    毘婆尸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

    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

    如何转化负面情绪、摆脱负面思维?如何修炼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一心二用”术?如何让躁动的心灵归于安详与宁静?《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不仅包含了简单轻松的心理学小技巧,还添加了作者自己运用这些小技巧时的观察结果和经验教训这些切实可行的心理控制训练,将更有效地影响和帮助你自如控制自己的心灵。
  • 史蒂夫和史蒂芬

    史蒂夫和史蒂芬

    《史蒂芬和史蒂夫》分为三个章节,插曲、前奏和尾音,其中每个章节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完整的故事又分别分为了小前奏、小插曲和小尾音。但每个章节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合在便构成了整部小说。全文分为152个小段,始终贯穿“有什么样的前奏,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尾音与之呼应,中间就算出现再精彩不过的插曲,也难以躲过尾音这一劫”这一思路。《史蒂芬和史蒂夫》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是穿插了很多很多的小故事,也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小故事,反衬出了一个面对爱的大大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整个内心的微小变化,是这部小说着重体现的地方。《史蒂芬和史蒂夫》想要引领读者进入最平凡的剧情,体会最不平凡的感情。
  • 仙匠在异界

    仙匠在异界

    仙器,神器,只要有材料,主角一切都可以打造出来,自己本身带着一万把极品神器,一次意外里,掉进异界里面去,于是,他开始在异界里做起神器批发生意,用神器去讨好公主,圣女……
  • 逆江山.蒹葭

    逆江山.蒹葭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人。他比春花灿烂比夏阳暖,待他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感激岁月所有的不公和残忍,你会忘却前尘往事的所有冰冷,你会知道,这一生如此多舛,不过是为了要遇见这样的一个人。两对cp,第一对是冷艳帝王vs身世悲惨的小姑娘,皇城卷。她为复仇顶替异母妹妹入宫服侍君王,本以为余生只有冰冷和孤独,却被君王温暖一世。北周皇帝艳华倾九州,一剑挽山河。他对她说,朕这辈子,只要你长平久安。第二对是桃花腹黑美人丞相vs美人龙,南楚卷。苏倾容:蒹葭,为留住你,我自废他江山,逆他乾坤,灭他气数。倘若有来生,我定等你再踏烟波月色而来。这辈子只写妖孽男……
  • 雪山武神

    雪山武神

    雪域之神,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传奇少年,从雪域走出,统御河山。
  • 白凤吟之疯剑公子

    白凤吟之疯剑公子

    有人曾告诉我,剑客的剑就是剑客的命。剑客放下了剑,就是放下了命。所以要我放下剑,要么是我死了,要么是你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