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200000048

第48章 格律之美(21)

我们就从这座狮子桥上横跨了尼罗河,登上河中心的扎马立克岛。此岛是埃及的“富人区”,当地政府官员、富商巨贾和外国使节大都住在这里。开罗电影节评委驻地希尔顿饭店位于扎马立克岛的南端,从远处看去,这座圆柱形的建筑像是浮在湛蓝的河水上,旁边一座差不多与它等高的喷泉,冲天直射一条雪白的水柱,至顶端垂下轻纱般的水雾,喷泉脚下白帆点点。

希尔顿饭店除底层和顶层之外,共二十七层,我的房间在第五层。走进房间,迎面看见桌上一束鲜花,电视屏幕上映出一行字:“欢迎你,霍达女土!”令人倍感亲切,宾至如归。落地长窗外便是宽敞的阳台,我不觉走出去,清澈的尼罗河从脚下伸向远方,沿岸迤逦数十公里的开罗市区景色尽收眼底。清风拂面,一路的疲劳似乎被冲淡了。难怪埃及人因拥有尼罗河而自豪,她的确很美啊!

电影节的评选工作紧张而辛苦。工作间隙,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名胜古迹。面对五千年前人类建筑杰作金字塔,发思古之幽情;在埃及博物馆,为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而惊叹;登上十二世纪时萨拉哈丁国王为抵御十字军的侵略而修建的古城堡,鸟瞰开罗;观赏军事博物馆中的全景画,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当年海陆空协同作战,冲过苏伊士运河,攻破侵略者防线的“十月六日战争”;后来还到了著名的米纳?豪斯饭店,重温当年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此签署《开罗宣言》的历史,当然不能忘记埃及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悠悠尼罗河是历史的见证,她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地中海畔的一颗明珠。

夜幕降临了开罗,白天的炎热和喧嚣退去了。墨蓝墨蓝的天空下,满城华灯齐放,椰子树、棕榈树在灯光下青翠欲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无数游艇在尼罗河上游弋,流光溢彩,笙歌阵阵,恍若秦淮河上的元宵之夜。

电影节组委会在法老船上夜宴评委。双层的法老船装饰得古朴、典雅而豪华。用餐之后又欣赏舞蹈,恰逢两对新人在此成婚,我们便成了嘉宾。后来一问才知,尼罗河上夜夜如此,在游艇上举行婚礼已是埃及人的风俗。婚礼上,新郎西服革履,新娘身披白色婚纱,完全是欧美风格。舞女上来献舞,她下身着黑裙,上身除胸部之外几乎赤裸,仅穿一层似有似无的黑纱,舞蹈极其粗野癫狂。据埃及人士说,这种“肚皮”舞女过去地位低下,收入寥寥,而如今却不得了,一场半个小时的婚宴表演,出场费便是三千美元,走红的舞女甚至名气高过政府的官员。历史上,埃及曾先后被法国和英国武装占领,成为事实上的殖民地;如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向埃及渗透,尼罗河搞活了埃及的经济,而西风也冲击了这个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实在说,像这样的“肚皮舞”很难引起我的兴趣,但也只好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不能败了东道主的兴致。

两天以后,我在开罗东部的“老城”认识了另一个开罗。那里街道狭窄,两旁尽是百年以上的房舍,人们穿着长袍,在热闹的露天市场熙来攘往,俨然中世纪东方古韵。我们在老城的文化宫看了一场“裙子舞”演出,这些民间艺术家全部男性,头缠包头,身穿长袍,在手鼓、手铃和喇叭徐缓悠扬的乐曲中且歌且舞,一股肃穆深远的浑然大气荡人心胸。这是真正的埃及艺术,轻浮的“肚皮舞”怎能与之同日而语?一位埃及官员曾对我说:“希尔顿代表不了开罗。”我在开罗的所见所闻渐多渐广之后再回想这句话,才真正理解了他的意思。在开罗,在埃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并存,谁也没有挤垮谁,谁也没有取代谁,让各自的生命力去接受社会和历史的考验。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埃及杂糅,形成斑驳多彩的文化大观,显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博大的容量。

埃及与西方有一个极大的不同,那便是犯罪率极低。虽然“肚皮舞”、夜总会沸沸扬扬,但民风淳朴,并不淫乱;尽管贫富悬殊极大,却绝少偷盗抢劫。我开始不能理解,后来亲眼见到小贩在街头卖大饼,问了问,一个埃及镑可以买二十张大饼,而且全国统一价格,决不允许“乱涨价”,哪怕收入最低的贫民也可以吃饱肚子,不必为了活命铤而走险。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政府并没有忘记底层的贫苦大众,以政策保证了他们的温饱,不失为一项德政,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埃及人知足常乐、待人热情、谈吐幽默,即使卖艺行乞者也笑容可掬,他们可以巧妙地诱使你给予施舍,却不屑于去做明抢暗偷的勾当。

在开罗小住旬月,不觉已近归期。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置身于其中的这座城市,爱上了临窗的这条河。启程回国前夕,我把闹钟定到凌晨四时。其实用不了这么早,而是我留恋尼罗河的夜景。次日凌晨,铃声响了,我起身向尼罗河告别。银灰色的晨曦中,天也朦胧,河也朦胧,两岸的灯光像满天繁星,在静静的河面上垂下千万条长长的倒影。哦,尼罗河还没有醒来,她沉浸在甜甜的梦中,像梦境一样美!

我要走了,轻轻地说一声吧:再见!

开罗电影节主席瓦赫贝先生曾对我说过:“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来的!”

我当时回答:“我一定会再来!因为我不但喝过了尼罗河的水,而且深爱尼罗河!”

(发表于1995年6月15日《光明日报》)

会见水上勉

一九九五年九月九日,乙亥中秋。早晨八时二十分,中国作家代表团从大阪出发,前往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的家乡若狭参观访问。火车于九时三十三分途经敦贺,十一时到达若狭。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若狭是个极其陌生的地名。实际上它也是个小地方,隶属于福井县的一个乡,濒临日本海东岸的若狭湾,如果不是这个湾名,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就连找都找不到它了。历史上,这里的确堪称穷乡僻壤。然而,仅仅因为这里的一个叫做“乞食谷”的小山村诞生了杰出的作家水上勉,他的一系列作品的主人公大都出生在若狭,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土地,不但在日本名声大振,而且也成为国际文学界友人访日的重点之一。

水上勉先生专程从东京赶来,在此迎候中国作家代表团。

七十六岁的水上勉并不像事先想象得那样苍老,虽已头发灰白,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仪态潇洒,和我们初次会面,却一见如故,仿佛已是老朋友了,十分健谈。我们就坐在“若州一滴文库”之中一个颇有杜甫草堂味道的木结构凉棚下,一边喝茶、品尝着糯米青团,一边谈得海阔天空。

七十六年前,水上勉就诞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建筑寺庙的穷木匠,常年在外边劳作,却从未寄钱回家,家里五个孩子,还有年迈病弱、双目失明的老祖母,全靠母亲一个人务农养家口。由于生计艰难,一九二九年二月,年仅九岁的水上勉被送往京都相国寺瑞春院当小和尚,小小年纪,承担着寺院的全部事务,饱尝艰辛,并且洞察了寺院住持的腐败堕落。望着寺院中金泥隔扇上的小孔雀偎依着母孔雀,他顾影自怜:鸟儿尚有一个温暖的家,为什么自己的妈妈竟然忍心把儿子抛舍在这样的人间地狱?三年之后,他终于忍无可忍,逃出了寺院,到处流浪。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先后在两家寺院苦熬了七年,靠半工半读念完了中学,考入立命馆大学,当过商人、模特儿、演员,做过记者,其间还曾在十九岁时到中国东北做过劳工。这些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广泛接触社会,深切体味下层劳动人民的心声,成为他日后从事写作的一笔“财富”。一九六一年,水上勉发表了小说《雁之寺》,轰动文坛,荣获第四十五届“直木文学奖”,确立了他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小说中的雁之寺其实就脱胎于瑞春院,那个十岁的小和尚慈念身上则明显地带有水上勉自己的影子。昔日的“财富”果然使他在中年之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上勉从一九四八年发表处女作《油炸锅之歌》起,迄今已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一九七七年出版的《水上勉全集》便已达二十六卷规模。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恶势力、日本军国主义的满腔悲愤,读来如泣如诉,在日本文坛独树一帜,有“水上调”之誉。作家在他的晚年,在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亲手创办了“一滴文库”。这个名称源于本地出身的高僧仪山善来禅师之语“曹源一滴水”,同时也寄托着作家浓浓的乡情。现在这座文库由他的女儿管理。

水上勉父女带领我们参观这座洋洋大观的文库。大海之滨,山谷之中,一片农舍风格的庄园,裸露的木结构梁、柱、粉墙、青瓦。这当然不会是水上勉出生的旧宅,他当年如果能住上这么宽敞的房舍,也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然而这座水上勉的“纪念馆”却体现了纯正的“水上调”,朴朴素素,不尚奢华。文库里展出水上勉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插图、装帧原稿,与水上勉交往甚厚的一些画家的绘画作品,仪山善来禅师等人的墨迹;并辟有图书室,藏书二万余册,都是各出版社和水上勉的作家朋友赠送的,他的私人藏书全部都交付与文库了。自幼在没有电灯,没有书读的家里长大的水上勉,成名之后念念不忘这里的乡亲,他奉献给家乡子弟的是书,是文化。“这件事,本来应该是在我死后,由别人做的,我把它提前做了。”作家的语调中半是欣慰,半是不安。一位七十六岁的老人,难免要想到身后之事,但我相信,在若干年之后,若狭人民乃至整个日本人民都不会忘记水上勉在开掘乡土文化上所做出的贡献。就在这里,水上勉把他的一册《雁之寺》题款签名送给我留念,作为回赠,我也送他一册自己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为不择细流的“文库”献上“一滴”水。

走出文库,水上勉带我们去参观附近的农村,由当地的村长开车,一路上水上勉指指点点,在田间小路上穿行。走得热了,他索性脱去西服,只穿一件白衬衫,像农民们那样随意。正是秋熟时节,农民们在用康拜因收割水稻。水上勉说:“现在政府不鼓励种水稻了,农民赊账买康拜因,仍然坚持种水稻。”那“把酒话桑麻”的语调,似乎一位老农在议论年景,显示出作家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感情。

当晚六时,水上勉和他的女儿来到我们下榻的马林海滨宾馆,宴请中国同行。席间,宾主一起饮着日本清酒,品尝着中秋月饼,水上勉又感慨地说:“我的一生中只有两次在家乡过中秋,一次是九岁时,出家当小和尚之前,第二次就是今天了。”我说:“我平生却是只有两次不在家里过中秋,一次是五年前在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笔会,另一次便是今天。从中国走到西方,走到东方,那一轮明月总是勾起一片乡情。”月饼是我们从北京带来的,水上勉的女儿连呼:“好吃,好吃!都给我吧!”那毫不见外的坦率,更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息。是夜阴有薄云,若狭湾上空不见明月,而当地居民仍然在纵情庆祝节日,放起了焰火,海空火树银花,飞鸣之声传到窗内,对中秋有着共同情结的中日两国作家都陶醉了。

(发表于1995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浏览梵蒂冈

国中之国

“不到梵蒂冈,等于没来罗马。”我到达罗马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参观梵蒂冈。

然而,梵蒂冈却既不属于罗马,也不属于意大利,而是一个主权国家,国土面积零点四四平方公里,人口两千。这大约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小到不能再小,以致没有地方为那些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造使馆,所有“驻梵蒂冈使馆”都只好借用罗马的地盘,建在它的“国”外。一个国中之国,一座城中之城,一片弹丸之地,没有工业,没有农、林、牧、副、渔业,没有交通运输业,却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普天之下七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至高无上的“圣地”。

梵蒂冈建在罗马城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我驱车前往,在距“国界”数百米之外便下车步行,因为到此“朝圣”的人太多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车子要想开到跟前是根本不可能的。沿街商店、货摊林立,货物中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圣母像、基督像、教皇像,有以金银制作的,有以玉石雕刻的,有制成纪念币或钥匙的,有印成画册或明信片的,琳琅满目;此外也有一些关于罗马的纪念品,如罗马城徽《母狼》和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的复制品,因出于商人之手,且批量生产,制作相当粗糙,并无收藏价值。

我从这些货摊前掠过,径直朝梵蒂冈走去。

梵蒂冈的“国门”是一段不长的城墙,赭红色,上缘一排齿形垛口,与中国式的城墙并无多大区别。当街开两座券门,那样式颇有一些像北京天坛的西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或信徒出入此门,川流不息,梵蒂冈国既没有海关,也不设岗哨,无须护照,更不必签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来往。

进了这道门,便是开阔的圣?彼得广场。广场两侧,两道弧形的拱廊遥遥相对,像一对括号。拱廊下排列着二百八十四根圆柱和八十八根方柱,柱高十九米,平行排为四列。按照别人的指点,我站在弧形拱廊的中心部位,看到了四列石柱完全重叠的奇观,可见当初设计之巧、施工之精。拱廊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兼雕塑家贝尔尼尼,廊顶耸立着他做的九十六尊大理石雕像,像高三点二米。

广场以深灰色的方形石块铺就,每块边长十厘米左右。这大概是当地约定俗成的一个尺寸,在罗马城几乎看不到柏油马路,路面、广场大都铺着这种石块,而且都是一样大小,边缘并不规则,表面也不加打磨,自自然然地铺在地上,让漫长的岁月和千万人的脚步去把它磨平。当你走在这种路面上,尤其是旁边再有一辆马车或骑士经过,听着那嘚嘚的蹄声,一股悠远的历史感便油然而生。圣?彼得广场上当然不会有马蹄声,与我擦肩而过的是肤色、种族各不相同的善男信女和被好奇心所驱使的一般游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凡有机会到此一游者莫不深感三生有幸。

此时斜阳西照,广场上一片金黄,鸽群飞鸣起落,追逐着撒食的人群,一派祥和景象。如果在星期天到此,就水泄不通了,届时,梵蒂冈要例行大型弥撒,教皇亲自布道讲经,教徒们齐集广场,万般虔诚地仰沐天恩。广场几无立锥之地,教皇从西侧教皇宫三楼的某个阳台出现,将会在信徒中造成何等轰动,可想而知!圣?彼得广场可容十万人众,尚远远不及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但置身于此,却极觉其雄伟广阔,之所以造成如此视觉,得力于四周的弧形拱廊和广场之内的建筑。

就在广场中心,巍然耸立着一尊埃及方石柱,下宽上窄,如一柄利剑,直指青天。上面阴刻着典型古埃及风格的图案,令人一望而知其来路:据说古罗马曾从埃及劫掠这种方石柱无数,至今仍随处可见,但惟有圣?彼得广场这一尊为原件,余皆系复制品。埃及方石柱两侧各有一喷泉,在靠近拱廊尽头之处,立起两尊高大的雕像,一为圣?彼得,一为圣?约翰。

同类推荐
  •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阅读经典,会得到一种很好的阅读享受。在阅读中开始品读他人的人生,同时也开始规划你的人生。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所编选的文章在强调深刻性、哲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无晦涩之感。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于阅读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因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你对世界的阅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魔鬼辞典

    魔鬼辞典

    本书作者对通行的人名、地名的翻译进行了一次颠覆,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译法,让除了只代表人和地点之外再无意义的音译加上译者所附丽的文化价值意味,把这些译名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好玩。
  • 希腊神话和传说(下)

    希腊神话和传说(下)

    本书主要讲述了古代希腊的各种神话故事与人物传奇,根据各种希腊神话文献加以整理编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具体分为特洛亚的故事、坦塔罗斯家的最后一代、俄底修斯的故事三部分。
  • 黄河金岸

    黄河金岸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黄河文化广纳百家,兼收并蓄;黄河文化内涵深广,意蕴深邃。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本源文化的黄河文化,融入了各民族的血脉,成为连接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黄河金岸”具有强烈的文化启示意义和高度实践价值。“黄河金岸”是大自然的启示,是历史进步的启示,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黄河金岸”是宁夏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厚礼。《黄河金岸》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历代诗人留下关于黄河的千古诗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热门推荐
  • 恋上我的霸道总裁

    恋上我的霸道总裁

    风浪接连不断击破了她平淡的生活风平浪静迷雾散去,真相大白于众后她只莞尔一笑紧握身旁人的手。
  • 孙毅庵奏议

    孙毅庵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魂破天阶

    魂破天阶

    在无数的平行人界中,有一个名为魂天的世界,从魂天世界的炎黄历1297年开始,这个世界,就开始一步步的…走向结局……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一场前所未有的阴谋,即将掀翻,整个六界!!一个被抛弃在深山小村的孩子,一个命运中的最极端的变数,踏上武者之路,义无反顾。魂天,巨大阴谋的始端,被风暴牵连的第一个开始。这一切的一切,是意外,还是人为?这是一个浩瀚而神秘的世界,这是一个星空最强者的崛起之路。踏破虚空,遨游亿万星空。高潮迭起的情节,紧凑而兴奋的故事,奇遇,合作,开启一场惊险刺激的强者之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只因我们是伙伴,不会畏惧任何一个困难,只因我们正当青春!一剑,一魂,弑尽星空!不是现代文,是架空,算古现代风吧,偏古风一点。咳咳,请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收藏哦!
  • 武灵徒

    武灵徒

    襄城城主陌荒良因不敌大金枭勇,再城门被大开之际,拿出了襄城禁书“毋蛮簿”话说这个毋蛮簿,不比当时的葵花宝典,此书能够让人丧失自己,更加会被书里面的强大武学迷失自己,因力量太过强大,被城主陌荒良用冰水烈火蚀炼守护着,大金兵马太过强大,陌荒良最终启动了毋蛮簿,可启动毋蛮簿必须要阴时阴月阴日一定是十四岁少年可练,而且此人要一定的机遇拥有阴阳之体,不然那就是玩火自焚。
  • 录世之书

    录世之书

    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一对恋人。却不料飞来横祸使得两人天人隔绝,当他竭尽全力的利用家族势力找到凶手想要亲手报仇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却被神秘力量离奇抹去。而他也对她的记忆开始模糊起来,但他仍旧记得某些东西。因为作为答应救她的条件之一他带着不全的身体进入了腾龙高中。于是他的故事便从此开始。
  • 阴持入经注

    阴持入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封神之助纣为乐

    封神之助纣为乐

    穿越了!居然穿越到距今3000年前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纣王在位时期。一个人穿越重生也就罢了!还穿越到一个穷困的农户家里。家里有老有小。既要通过努力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要阻止封神大劫,不让家人受兵灾之苦。那我便誓要成为:巍巍大商,煌煌悍将!茫茫天道,吾来主宰!不一样的封神,不只是拼法宝看修为。有血,有肉,有情,更有义。
  • 情商学院

    情商学院

    “我”的表弟是一个情商非常低的富二代,他的家里有一大宗的家族产业等着他去继承。为了能够让他更快的接班,舅舅将他送到了一个专门陪养情商的情商学院,在新的环境中,情商超低的表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呢?
  • 红颜男装:倾世狂少

    红颜男装:倾世狂少

    传闻,冰家六小姐出世之时天空似乎是被鲜血泼洒,红的令人遍体生寒,滴着令人颤栗的鲜血。十岁之前,被誉为惊世奇才,然而十岁之后,却成为了整个瀚海大陆的笑柄,人人口中的废物、她是现代贪狼佣兵团的三大王牌之一,是黑白两道都避其锋芒的苏简!一朝穿越,成为了瀚海大陆八大家族中刚被灭门冰家的废物少主。当佣兵苏简成为了冰家少主,又将在瀚海掀起怎样的风云!一身红衣男装,引天下男女尽折腰。清冷狂傲羁扬,惧苍生鬼神惊九霄。天下倾覆,只在那素手翻覆之间!
  • 倾地王妃

    倾地王妃

    一个后宫内的神秘女人,朝代更替后被贬为宫奴,造化的捉弄又让她成为新王朝的妃子。两个王朝一个通病,后妃只生凤不生龙,而她,注定是要生龙的女人,那种征兆一直的延续着,两朝王妃,两位龙子。她在命运的坎坷里做何选择,在颠覆大陈与光复大周之间不停的回复,所有的恩怨与机遇完全的掌控在她的手里,她该怎么办?一个娇弱的身躯,到底能扛起多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