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02200000029

第29章 下乡教学著《中国文化要义》(2)

时局发展至此,公等责任至重,望事事妥慎处理,勿掉以轻心,是则远方朋友如漱溟者之所叩祷。漱今写此信,一则陈明今日,公等在政治上所为号召(如新政协等),漱不来参加,乞予原谅。再则陈明今后数年内漱对国事将守定“只发言不行动,只是个人不在组织”之原则,乞予鉴察指教。此中前一点当然从后一点而来,后一点则抗战胜利前后所早决定之方针。盖当抗战之时有如救火,为争取团结民主,漱与在野各方面既保持一致行动,恒于言论多所保留,不获自由其所见。迨外患即除,则事莫大于建造新中国,完成近百年来历史文化之大转变,此事至远且大,贵乎有眼光而甚忌操切。漱所怀百端将一一求正国人,在反响未著商榷未定之时宁以从容恬静为佳,此固与公等主张既已风动全国者不同也。三十五年政协将闭幕(一月二十七日)漱托恩来先生于回延安之便,奉上润之先生一函,即道此意,今或尚邀两公记忆乎。近两年闭户著书,已成《中国文化要义》一种,不久出版。继将写《现代中国政治问题研究》,更有具体方案之提出,将来统当奉请教正。手布敬问台安。

贵同人诸先生均此示意。

梁漱溟

三十八年一月六日

1949年1月21日,重庆《大公报》的记者登门来向他求教了,希望他对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主政再次呼吁国共和谈的形势,发表一些看法和感想。于是他在1月22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内战的责任在谁》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分析了内战爆发的起因及其发展的整个过程,然后根据自己参加和平谈判的经验与体会,得出结论说:过去内战的责任不在中国共产党,而在国民党方面,但在中国共产党得胜的形势下,希望中国共产党本其不好战之心,本其过去委曲求全之精神,与各方共同完成和平统一,这是更要紧的一面。谁的力量大,谁对于国家的责任也大。过去所责望于国民党者,今天就会责望于共产党,好战者今天既不能存在,内战不应该再有,任何问题用政治方式解决,不要用武力。以武力求统一,只有再延迟中国的统一。此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在香港,有的人看了反对他,甚至骂他,有的人嫌他姑息,责备他是阻挠革命,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答复各方朋友,他又发表了《给各方朋友的公开信》《论和谈中的一个难题》《敬告中国国民党》《敬告共产党》等文,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对当时出现的和谈局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至于上述文章的中心思想,他说:“其内容要点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国民党说,一是对共产党说。对国民党是要他们承认是挑起内战的战争罪犯,就当时政坛来说,国民党自李宗仁代总统而下,统统应该辞职下野,承担发动内战的罪责,向国家、民族、百姓认罪,这才有可能重开和谈,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对共产党,他说:“共产党方面也打了三年仗,也应该对国家人民遭受的损害同感内疚。”其次,他希望共产党不要用武力再打了,并称:“我不否认有在一年内外统一全国之可能,但到那时便没有联合也没有民主。虽然中共在主观上无意于不要联合,不要民主,而其事实结果则必致如此。”以上梁的这些看法和主张对不对?后来他回忆说:“在当时,我当然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而且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提出的,而是我数十年研究中国历史、现状得出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我不信武力统一中国之路……若从主观愿望上剖析,我当时提出这些主张,一方面是想为国家、民族止息干戈兵乱之苦,一方面确实主要是想谴责国民党有罪于国家、民族。但实际呢,说得轻些是各打五十板,更有人说是替败局已定的国民党开脱罪责,谋求出路。不过中共方面并没有就我的言论发表过什么评论,国民党方面虽然有李宗仁先生等约请过我商谈国事,但并未接受我的主张。至于我个人的言论错误与否,事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现稳定而统一的新政权和中国现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局面,这一铁的事实已做出了回答。”梁的这一自我检讨,雄辩地说明了他长期坚持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及其主张是救不了中国的。事实已经做出了回答,他错了。然而,在这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面前,他的态度进退如何呢?后来他在《梁漱溟问答录》里说:“那时虽有人来请我去香港,但我主意已定,不论国共两党胜负如何,我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并自问为中国的前途操过心、出过力的炎黄子孙,有什么理由跑到香港去呢?”之后,他仍在重庆北碚勉仁国专教书。

1949年,梁著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在四川成都路明书店出版。此书是作者1941年在广西大学专题讲演之纲要,次年在桂林执笔撰写的,后来日军侵桂中途辍笔,直到1946年由南京返北碚后才重新写作。全书共14章,约20万字。关于写作该书之目的,他在序言里说:“这本书主要是叙述我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解。”又说:“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是我的两句口号。继这本书后,我将写《现代中国政治问题研究》一书。”可见,梁写这部书是为其写下部书做准备。根据他的观察与研究,在这部书里,他共列出14个中国文化特征,并加以阐述,现将其特征录下:

(一) 广土众民。

(二) 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 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 中国文化力量之伟大,不在知识,不在政治,不在经济,不在军事。

(五) 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 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以道德代宗教,以孔俗代法律。

(七)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社会生活,亲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要的社会生活。

(八) 中国学术不向科学方面发展。

(九) 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 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 中国不像一般国家类型中之一国,不像国家。

(十二) 无兵的文化,重文轻武。

(十三) 孝的文化。

(十四) 中国社会的特产--“隐士”文化。

对上述特征,梁漱溟引用了大量史料及中外各家之学说,分章逐条论述,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如:中国人重视家庭,不重视集团生活;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中华民族是以“理性”为本位的民族;中国没有阶级对立,只有职业分途;中国历史是一治一乱的循环,而不见革命;中国是人类文化早熟的国家等。在梁的著作中,上述这些论点过去大多提出过,而今重新提出来不过是根据新的资料加以充实和系统的发挥而已。所以,他在序言里宣布说:“这本《中国文化要义》正是前书(《乡村建设理论》)讲老中国社会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详。”最后结论说:“中国的伟大非他,原只是人类理性的伟大。中国的缺欠,却非理性的缺欠(理性无缺欠),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必明乎理性在人类生命中之位置,及其将如何渐次以得开发,而后乃于人类文化发展之全部历程,庶得有所见。”综上所述,可见梁漱溟的思想、看法是始终一贯的,其中虽有细小的订正或补充,但并无前后之矛盾,至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的书,由于时局之转变,他也来不及作了。此外他在《政治的根本在文化》一文里说:“我一生总在择我认为当时最要紧、最有意义的事去做。……不参加斗争而写《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其积极之义在此。”

唐宦存亦回忆了梁漱溟撰写《中国文化要义》的片段,唐在勉仁国专学习时,为梁漱溟抄写和刻印《中国文化要义》的讲稿。对梁漱溟提倡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唐认真地学习四书、楚辞、诗经、四史、文字学等。学校的共产党支部还办了一个学术性团体“松涛社”,定期出墙报,对梁的这本书稿作了研究。梁漱溟有时召开部分教师学术讨论会,梁对印度哲学、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沟通,得到师生们的崇敬、钦佩。有时候有的问题议论比较多,学生们在课堂上,在小型学术讨论会上,都向梁漱溟提出过,有时还有争论。梁漱溟都发扬学术讨论的民主空气,允许发表各种意见。唐回忆了三点意见:

(一)关于阶级斗争问题。梁漱溟说,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是讲理性。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没有西洋那样的阶级对立。唐宦存等学生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着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严重对立。这种农村阶级对立,各个时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理性作为中国社会的美好道德,维持社会的安宁是起了作用的,这是儒家思想重要部分,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一个阶级对待另一个阶级,如地主对待雇农、贫农,资本家对待工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和政治的压迫,就没有什么理性可言了,是没有慈善之心的。

(二)关于人的思想的根源问题。学生们也向梁漱溟提出过,无论理性、道德、宗教信仰,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尽相同;永恒的道德观念,不变的道德标准是不存在的。

(三)关于理论为现实服务问题。1946年到1949年正是中国大动荡、翻天覆地革命的时代,参与这个革命斗争,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革命人民的责任,《中国文化要义》没有反映和提及这个斗争,也没有作应有的表示。

梁培恕又以另一种方式来介绍《中国文化要义》,这就是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即认为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早熟”之论,在《中国文化要义》的后部一章,梁著解答关于“早熟”的几个久已为人不解、为之烦恼的问题:中国何故无民主?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以及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中国被美国教师爷责以没有人权不讲民主,而我们的回答常给人论据不足嗫嚅而道的印象,也有人干脆认为我们是落后。梁漱溟对此的解释和中国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是…一个原因--文化早熟,“病在高明,非失之愚笨”。

梁漱溟曾慨叹: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被压抑,被抹杀。五四运动以来,所以遭受吃人礼教等诅咒者,事非一端,而其产生要不外此,戴东原责宋儒理学“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其言绝痛。而谭复生(嗣同)所以要冲决种种网罗者,亦是针对这一类理念而发。不知者以为中国桎梏于封建,其实封建不过依恃于武力与迷信,植根甚浅,何足久存?久据中国而不去者,是伦理理念。理念虽后天形成,而其在人类理性中远有其根,终不可拔,只可修正。自由是一种理念,产生于西洋历史,俨若神圣不可犯。伦理是另一种理念,产生于中国历史,其若为自明与神圣亦同。中国正为先有这种理念起来,所以那种理念便起不来。虽起不来,而中国人未尝不自由。害就害在未尝不自由上,从此便得有明确之自由。

引申前意,梁漱溟说中国之民主存在于理念,西洋之民主存在于形势,它们是从现实(力与利)发展出来的,中国古人耻言力与利,产生民主的形势得不到发展。中国“离现实而逞理想”,“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梁漱溟晚年,曾评价《中国文化要义》为“妥当”。又曾经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相隔二三十年,在思想见解上之异同,主要或基本点有二:对人心的认识变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变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皇后传

    中国古代皇后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们的命运既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后宫的生活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都是丰富多采的。它既是封建时代的历史缩影,也是一幅封建时代的民俗画卷。透过她们的生活。
  •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李敖笑傲台湾五十年,他在大陆及全世界华人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学贯中西,横睨一世,是台湾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曾两度入狱,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李敖无疑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中值得给予极大重视的一位。他是一位大“狂人”、大才子。他是在鲁迅之后用文字进行斗争最具战斗力的一位学者、作家、战士,在台湾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推进民主和捍卫人权的斗争中,他举起了大刀,冲在前面,所向披靡。他让人们看到文字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他被誉为文化的基督山,社会的罗宾汉。
  •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这部著作同属“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的姊妹篇,共计约两百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现、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 白衣卿相: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喧嚣的海洋

    喧嚣的海洋

    本书是一本奇特的海洋百科图书,翻开这本书,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海洋世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名词或者是完全抽象化的地理概念,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图像世界。其内容深入浅出,脱去“百科全书”的沉闷,在每一个小角落里面,都有惊喜在等你发现,让专业的知识也能被偷快掌握!
  • 万世之魔

    万世之魔

    少年自平凡中崛起,在黑夜里沉沦。为成魔,虽九死其犹未悔!(求收藏,求推荐!)
  • 春朝愈秋暮

    春朝愈秋暮

    刚入高中,校草兼学生会会长的学长居然是自己的青梅竹马,明明是自己向校草闵时智表白,自己居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两人还真的莫名其妙在一起了,但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在大学再次遇到闵时智,却和另一个人牵扯不清......到底谁才能让她找回真正自己......
  • 崩溃的帝国1:举步维艰

    崩溃的帝国1:举步维艰

    光绪十一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镇南关大捷,却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撤帘为名,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为监视光绪,强迫其册立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残忍对待珍妃…… 一桩桩一件件,弱势帝王在强势太后的威逼下如履薄冰、步步妥协,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大权旁落和国土沦丧。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即将亲政的光绪皇帝该怎样在慈禧太后的威压下谋求机会、中兴大清呢?
  • 女王妻忠犬夫

    女王妻忠犬夫

    徐清瑶尤为擅长冷暴力,你若是惹恼了她,请自求多福。而我们的辰少,却很没有眼力劲儿地朝枪口上撞。忠犬男VS腹黑女,奉子成婚后“相亲相爱”的有爱小剧场。
  • 万年爱恋:溺宠神偷妃

    万年爱恋:溺宠神偷妃

    他是一方大陆的王,本性冷漠,却对她用情极深。万年前,她是他的后,他却亲眼看见她死在自己怀里。万年后,她魂穿异世,历经坎坷,终于又能和他执子之手。她是华夏神偷“狐狸”,刚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就意外穿越。废材?你们可知她是七系天才!丑颜?你们可知她人皮面具下的惊世容颜?“万年等待又何妨,只要你回来,再让我等几十个,几百个万年都好!”
  • 银茗街

    银茗街

    末日降临,大地被四分五裂的分成几个区域,就在这时,远古的种族也被这场浩劫唤醒存活在这片九州大地上。但总有挑起事端的的一部分种族,所以规划出一个和平为中心的条约,各族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但为了以防万一,减少伤亡,建立了一个维护的治安的组织—殇音。都市中有一个传说,当夜幕降临,在一片空地上会出现一条街,那里有着能让人异想成真而神秘的茶酒庄,人人都想去,但没人能找得到那家茶酒庄。据说,在深夜走进这家店里只要你说出你求助的委托,附上求助的代价,馆内就会有人完成你的委托。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敬请期待!!!?≧?≦
  • 凌阳心苍穹

    凌阳心苍穹

    我不管什么前生今世,我只想好好的与你们在一起!
  • 总裁专宠,亲爱的我回来了

    总裁专宠,亲爱的我回来了

    第一次遇见,他十二岁,她五岁。因得知父母离异而离家他,遇到了妈妈被救护车送走的她,小小年纪的两人,说着长大以后要结婚,要住在海边,要有美丽的白色钢琴,还有童话般公主床。十五年后,再次相遇,又会谱写出怎样的故事?
  • 永镇星辰

    永镇星辰

    小小的地球,诞生过无数的文明!即使人类如今早已进入星际时代,在很多方面也有所不及。李阙脑海里有一篇神奇的法门,可以让他分辨出真正的星辰,然后借助它的力量。他将整合大地,重塑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