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02200000050

第50章 国事与家事(1)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沉重的一年。

这一年的1月、7月、9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辞世;这一年的7月下旬,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二十多万人死亡。

本来,于上一年完成了《人心与人生》写作的梁漱溟,认为自己终于完成了写作的夙愿,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一年的三位领袖逝世和唐山地震,使他深深忧虑国家的前途。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梁漱溟1月9日日记:“早起听周总理逝世广播。……群众悼念周公……闻街道开会,群众亦有哭者。”

1月14日日记:“王芸(生)提到周公遗嘱及赵朴初悼诗甚好。”

1月16日日记:“陆殿栋在悼周总理致词中,不能毕其词而病倒。”

4月2日日记:“去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总理潮流甚盛。”

7月初,朱德委员会长逝世。梁漱溟7月11日日记:“今日公祭朱德委员长。”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梁漱溟当日闻毛泽东主席逝世,其1月10日日记:“早起听广播毛公逝世讯。”

9月17日日记:“车来赴会,宣布明日追悼大会的安排。说我在家不必出。……街道革委会李同志等来坐,约我明日看电视广播大会实况。”

10月初,“四人帮”被打倒。梁漱溟1月12日日记:“维志、培恕先后来谈政局一新。”

梁漱溟后来回忆:“至于我个人,无论是周总理,还是毛主席,他们的去世,都是很悲痛的。但我的发言都不多,不长。我想的更多的是他们辞世之后,国家、民族将会怎么样?中国往何处去?这正是当时全国不分男女老少都最关切的事,嘴上不敢说,心里却非想不可。我本人这时期更多的是自己想,很少说,不是不敢说,而是没有把握说。因为现实的变化太复杂了,局外人不可捉摸。”

这一段时间,梁漱溟考虑最多的是有关接班人问题,认为:“一个国家,若以法治国,则不存在选某个人来接班的问题,只有以人治国,才会考虑谁接班合适或不合适之事。……从事实上看,毛主席是始终为接班人问题呕心沥血的。他先选中刘少奇,认为不合适了,才发动‘文化大革命’,选了林彪,而后林彪自我爆炸,最可靠的接班人‘告吹’。时至1976年,周恩来去世,‘天安门事件’发生,本来亦由毛主席再度起用的‘人才难得’的邓小平,又再度被打倒;而毛本人又重病在身,怎么办呢?按中共中央的排位子,按‘当过兵打过仗,当过工人种过地’的条件,王洪文这时自然成了最佳人选。……在周总理去世、邓小平被批判之后,大家最关心的正是这个接班人轮空,后继无人的问题。我的心情也是这样,这就是不管选接班人的做法是如何不合法治国家的原则,但在当时中国的状况,如若选错了人,国家和人民将会更加遭殃的。但这件事,除了毛主席,谁都不敢说,不好说,谁都搞不清毛主席心里想的是什么。……毛主席却又自己否定了王洪文的接班,出其不意地举出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放在王洪文之上,华又兼任国务院总理。……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一个谜。”

同年4月,梁漱溟写《老来回忆此生多有非自己早年意料之事》一文,提到:“吾先世累代宦游北方,我自幼从父母住家北京,曾无一日尝过农村生活味道,然竟投身农村运动,茹若自甘,号召国人以为创建社会主义,复兴民族之唯一途径,砣砣十年,徒以日寇入侵,未竟其意。”

12月,梁漱溟开始写《追记在延安、北京迭次与毛主席的谈话》一文,至1977年2月写完。文章分了1946年3月、1950年3月12日、同年9月23日、1951年9月5日、1952年8月7日5次的谈话内容。文章结尾处谈到:“毛主席要我出去各地作社会调查一事,事隔两年之后,我始于主席的美意大有所悟。此即毛、周两公常谈的知识分子要劳动人民化,工人、农民要知识分子化。这一方针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走所必要的。回想从1950年3月起至1952年8月,同主席先后谈话五次,每次他总劝我出去看看、走走,只头一次我听从了,其他几次我均拒不从命,大大辜负了他。……再则,我想去苏联研究解决的问题,经我在京学习研究后,亦大致各得其解决”。

1977年2月18日,梁漱溟写完《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一文。文章说明他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和经过、反省及预测,简要总结了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并反省批判自己的错失所在。

同年5月15日,梁漱溟写出《今后国内政治局面之预测》一文,指出:“过去几十年即是毛主席的人治时代,如我预测,今后则将是法治之代兴也。”5月28日,梁又写成《论毛主席的晚年》,认为:“毛主席功在国家,功在世界,其功德真是数说不尽”。“但对照起来,从前谦虚谨慎,今则一反常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另一明证,即在其后来完全不听旁人的话,没有人能向他进言”。“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是晚年以前毛泽东所以闹革命,革命无往不胜的根本威力所在。当其晚年生命力见出衰颓时,缺乏警惕,便闯出祸乱了”。“一旦他去世,中国历史其将掀翻一页而入新局乎!”

这一年的2月22日,梁漱溟采访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雷洁琼,主要谈毛主席思想中的法律观,写成《毛泽东对于法律作如是观--访问雷洁琼同志谈话记》一文,文中说:“我固然早知在毛主席思想体系中,法律只是施政的工具,非其所重。”“毛主席不沿用法政一词而必日政法者,正谓无产阶级专政为主”。“但建国初期,中央各部院中犹有司法部,史良任部长,后来便撤了。虽至今有各级法院之设,而事务甚简,社会上有不少问题,皆由公安部门或以行政处分处理之。”雷洁琼亦向梁漱溟讲了一些不重视法治、不注意培养法治人才的情况。

“文革”接近尾声时,梁漱溟曾在一次政协学习组的学习讨论会上发言,谈“唯生产力论”的问题,认为:“报上许多大批判的文章,一概把‘唯生产力论’臭骂一顿,实在没有必要,我不明白真意是为了什么。其实,据我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开始就把着眼点或者基本点放在物上、生产力上,所以叫做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马克思、列宁都把物放在第一位,斯大林当政三十年,又何尝不是把发展生产力,把物放在第一位呢?我不明白。这‘唯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何区分?特别是‘唯生产力’竟成为一种罪状,仿佛发展生产力也是大错特错的事。果真如此,没有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度的物质基础又从何而来?”梁的发言,遭到一些人指责,说是放毒,但已近“文革”末期,没有连续批判,会议散了也就不提了。

1977年下半年,盼望国家走上正轨的梁漱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后来说出自己的忧虑。从粉碎“四人帮”以后至次年上半年,“我也是这样欢欣鼓舞的心境!但兴许是老于世故吧,脑子里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共的路线政策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比方说,我最关心的阶级斗争这个老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究竟是如同‘文革’那样,长期斗下去呢?还是改变旧道,另谋新路?慢慢儿地,我注意到了,‘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新的主席兼总理上台了,这当然是可庆幸的事。但遗憾的是路线、方针、政策似乎并没有大的变化。在理论上,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在实践上,对‘文革’没有丝毫的否定,甚至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也照样出现在报刊和街头巷尾的大标语牌上。特别是华国锋上任后所作的大事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出版,使我更加深了自己的观察,对现实不可过于乐观,中国今后前进的道路依然存在着种种阻力”。

梁漱溟认为,他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看法,并非因为第五卷中收有《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与他本人直接相关。而因为整本选集都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上编选的,“说到那篇批判我的文章,我觉得有两点要说的:一是有一些内容在我记忆中并没有,不知怎样加进去的;二是本来是毛主席的许多插话,不是在同一天讲的,现在串起来变成一篇完整的讲话和文章了”。

1978年2月下旬,全国政协召开第五届全国委员会,梁漱溟出席会议并继任全国政协委员。

据汪东林回忆:“当时那个会呀,是三中全会没有开,对这个‘文化大革命’啊,阶级斗争为纲啊,都没有否定。尽管大家受了‘文革’之苦,委员们都痛哭流涕地讲过去的事情啊,‘文革’的遭遇啊,毛主席去世,周恩来去世,讲这个事,但是没有人从正面直接对‘文革’谈什么。”而当时,“只有梁漱溟这个时年八十四岁的怪老头”,“提出人治和法治问题”而遭到会议的批判。汪东林说梁漱溟的长篇发言是在2月15日。

梁培恕分析:《梁漱溟全集》卷七所收三次发言,是根据政协机关的打字文本,时间分别是2月15日、5月5日和5月12日。与梁漱溟日记核对,则2月15日尚在举行第五届大会之前,但已在小组会上“讨论宪草,略有发言”。2月23日,政协大会开幕,委员们纷纷住入宾馆。3月1日,“早起程思远动员我发言”,为了做准备,虽有三人来访,都“约其改时间再谈”,但会上“发言反响不佳,自叹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之难”。此日发言应属主要,可惜无存稿。3月7日又曾发言,“反响不佳,叹息反省而已”。无存稿。

因此,梁漱溟的这次发言,是2月15日、3月1日还是3月7日,已无法考证。现已出版的有关梁漱溟研究的著作、论文,大多按照2月15日记载。

梁漱溟的发言全文如下:

现在我们又有机会讨论宪法,参与制定宪法了,这是一桩可喜的事情。在旧中国,从民国元年开始,便有过各种临时的、正式的宪法;新中国成立后,有过1954年制定的新宪法。这些历史,我都经过了。我的经验是,宪法在中国,常常是一纸空文,治理国家主要靠人治,而不是法治。

回溯宪法的产生,最早起于英国,其来头是为着限制王权。因为王权无限大,一个人主宰一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更多的人参与治理国家,便有了立宪之举。有了宪法,王权就受到限制,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是宪法,宪法是最高的权威。

新中国成立30年,有了自己的宪法,但宪法是否成了最高的权威,人人都得遵守呢?从30年中的几个主要时期看,我的话是有根据的。就说最近10年吧,毛主席为了解决刘少奇的问题,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如果按党章,刘少奇是中共第二把手,必须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按宪法,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必须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解决。毛主席没有那样做,内在的原因据说是刘少奇不是孤家寡人,他在中共党内的上层有不少有力的支持者;他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也很有威信。毛主席考虑到首先在党内高层开会就会遇到麻烦,弄不好就会搞成僵局。因此,采取了非常手段,绕了个大弯子,直接从下边开始,把热情有余的娃娃们鼓动起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天翻地覆,国无宁日。结果被冲击的就不单是刘少奇,还有许多其他人,中共的,非中共的都有,倒的倒了,死的死了,好大一摊子!而不是常说的“一小撮”!

毛主席的这种搞法,自然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宪法也限制不了他的所作所为。我还想过,为什么毛主席能这么做,而且畅通无阻,一呼百应,反对者甚少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毛主席本人是一位功高如山的人物,可以说他缔造了党,缔造了国家,他的权威太大了。毛主席不加限制地发挥了自己的这种权威,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毛主席也就从人变成了神,成了偶像。第二是中国的历史,上个世纪以前自不用说,半世纪以来虽曾有过各种纸上的宪法,但从总体看都没有真正施行过。法统、法制、法治,种种法的观念从上到下,大家都非常淡薄。而对于人治,却是多年来所习惯的。

但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头。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即便有人想搞人治,困难将会更大;再说经过种种实践,特别是“文革”十年血的教训,对人治之害有着切身的体验,人们对法治的愿望和要求更迫切了。所以今天我们讨论宪法,很必要,很重要,要用十二分的认真和细心对待这个大问题。中国由人治渐入了法治,现在是个转折点,今后要逐渐依靠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法治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前途的所在,是任何人所阻挡不了的。

梁培恕认为:有打字文本的两次发言应是上级组织批判时所作发言了。5月12日日记:“众人追问我上次发言,回家写出若干条。”22日“王芸生发端对我批判,其余诸人继之,一概不答”。6月16日,“写有民盟张毕来等多人参加对我批判,略答一二语”。显然,梁漱溟虽曾作答,亦无存稿。

对梁漱溟的批判从3月持续到6月,每次会议都要求梁到会。但毕竟“文革”已经结束,大家的批判力度和热情已不是很强很高,多少有点走过场的态度,有的人干脆一言不发,例如黄维。当学习组负责人让汪东林找黄维谈话时,黄维认为梁漱溟的发言没有什么不对的,如毛主席几十年没有认真搞法治,主要搞的是人治,因此而造成“文革”的大灾难;“文革”人斗人,派斗派,破坏了国民经济,应彻底否定。不能因人废言,而要看讲话是否有道理,有可取之处。

对梁漱溟的批判不了了之。到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梁漱溟以法治国的思想得到重视,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和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同年12月,梁漱溟检阅头年所写《毛主席对法律作如是观》一文后作批注:“毛主席逝世两年后法制与民主的呼声渐起,其前途必逐步展开,无疑也。”

在全国政协学习组,有两个人与梁漱溟的关系值得一提:一是赵朴初;一是程思远。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全国政协学习组先后有四位召集人,即赵朴初、于树德、王芸生、程思远。20世纪60年代初,赵朴初因工作较忙或健康原因经常请假,有时每周能来一次学习会,于树德、王芸生主持会议较多,于树德与梁漱溟是交往半个世纪的朋友,是全组公认的谦谦者,对当时那一套“左”的东西,他是奉命维持,与梁关系较好。

同类推荐
  • 陇上翘楚:人物卷

    陇上翘楚:人物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西方文化交会的通衢大道、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汇之域、祖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苍茫中透出厚重,在古朴中显现灵动,联系着中华文明之根、氤氲着中华民族之魂。也许正因为如此,甘肃又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让世人渴望了解的地方。为了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甘肃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陈自仁编著的《陇上翘楚/人文甘肃》,《陇上翘楚/人文甘肃》从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中,挑选了五十多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的一生,分别做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
  • 威震东北张作霖

    威震东北张作霖

    历史上的张作霖究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还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将领?时至今日,恐怕我们都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因为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就概括其一生,尤其是在那段黑暗混乱的北洋时期,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合纵连横,生在那个时代,能活下去已经不易,还能活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的,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笔者不敢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只能在史海中拾取历史的碎片,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至于评价,留待后人吧!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

    讲述一个枭雄的传奇人生,解读一个真实的袁世凯。他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他也被称为阴谋家、伪君子、窃国大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且看一个梟雄真实的人生历程。
  • 扳不倒的李鸿章

    扳不倒的李鸿章

    "从书中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李鸿章!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官场40载,遭遇800多次弹劾,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从容走过,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看李鸿章舍小得大的官场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中国古代帝师传

    中国古代帝师传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的着名论断。随着《师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历年讲授,这一论断也一代一代地深入人心。韩愈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是指启蒙教育,知识传授方面的老师。
热门推荐
  • 他与他(手绘大叔)

    他与他(手绘大叔)

    《他与他》是继“手绘大叔系列”《你们》《我们》之后的又一部作品,作者依旧沿用之前作品的画风,用平常生活中的琐事,向读者传递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绘画中透着温情,文字中透着哲理。
  • 捉鬼镖师

    捉鬼镖师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什么!我的搭档是美女僵尸王?小生怕怕呀!镖师+僵尸,堪称大明历史上一个奇怪的捉鬼组合。僵尸出棺、无心活死人、女鬼复活、深潭白骨、画中人、人肉客栈、运河惊魂、金国大墓等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发生在杭州府平安镖局的一名镖师:乔修凡的身上。本书要讲的,便是乔修凡和美女僵尸王镖行天下、穿梭未来、闯荡阴阳两界,与各类形形色色的恶灵、鬼煞、僵尸、妖魔等相斗的灵异故事。
  •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一道圣旨,将连城和倾城两人连到一起,倾城生性刚烈,不满皇帝指婚,将婚宴搞得一塌糊涂,新婚之夜与新郎打个翻天覆地。她将连城的家弄得乌烟瘴气,还买回一个丫鬟给连城做小老婆。这对欢喜冤家,经历种种磨难,倾城最终明白,原来自己早已心系连城,一场命案让两人明白真情,只可惜连城竟然要被处斩!
  • 盛世枭宠:纨绔小狐妃

    盛世枭宠:纨绔小狐妃

    新婚之夜被渣男渣女害死,意外穿越到这个该死的狐狸窝什么鬼?那个长的仙气飘飘却喜欢本狐仙的国师什么鬼?那个想害死本仙的渣男渣女活够了?斯巴达本仙重活一世,不为了做个善男信女,只为了将你们群牲口一网打尽!想害本仙的,通通放马过来!本仙连穿越都不怕,还会怕你们这一群堪称古代得老人渣?!
  • 途中口号

    途中口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斗破苍天

    斗破苍天

    因神秘光团穿越,斗破苍穹,这里万族林立,强者无数,这里神秘诡异,秘密无穷,这里浩瀚无边,苍穹之上还有苍穹,大地之下还有大地,永无止境,这里天骄辈出,英雄如繁星点缀苍穹,这里无限热血,带给你无限感动!星海观葬不死人,天冥河度芸芸众生,黄金棺锁千棺······奥秘无穷!且看原本应为天才却一直废柴的主角如何崛起于茫茫大世界,登顶苍穹,臻至巅峰,斗战苍穹,斗破苍天!点击进来,就拜托收藏一下,我,绝不会让大家失望,拜托了!
  • 抓窝大叔带回家

    抓窝大叔带回家

    一朝醒来变成个七岁娃娃???这也就算了,你们有见过非得让人做皇帝不可的么?“大长老,请你解释一下,你们家七岁的娃娃需要侍妾?哦,不是侍夫。”凑热闹出兵?骑马???不好玩,我要骑老虎。“将军,你不学好,你的威风呢??怎么净学天辰色诱我。”某只娃娃看着一个两米的巨人做一脸呆萌状。
  • 找个美男当宠物

    找个美男当宠物

    玩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灵魂穿越到了古代?看她是怎么在古代过的风生水起。
  • 特种部队:谁与争锋

    特种部队:谁与争锋

    因为揍了一个小白脸,特种兵陈锋无奈离开王牌分队,化身菜鸟教官。当荣耀和功勋逐渐散去,铁血教官却带着王牌小队重回战场!战争风云再次掀起,往日仇怨必将重提,是英雄就该无所畏惧!狭路相逢,谁与争锋!
  • 离婚不打折:前妻,乖乖回来

    离婚不打折:前妻,乖乖回来

    午夜十二点,柳夏夏被前夫赶出了家门。游荡在午夜十二点的街头,她泪如雨下,三年的相恋终究是抵不了回过头来的青眉原剂。叶秋,她是你的新鲜旧情人,而我柳夏夏是你的什么?柳夏夏好恨好好恨,并在心头发下誓来,要让这对害她的狗男女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