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42500000011

第11章 政府的原教旨主义趋势

美国的高级政治领导人之中,有一些对我们国家宪法所规定的权力分离的基本原则构成威胁的生动事例。华盛顿的一些更为保守的官员在最后时刻,孤注一掷,卷入纷争不已的“特莉·夏沃案”中,把他们对司法独立体制的不满和沮丧表现得淋漓尽致。参与这一案件审理的近20名法官大多数是由共和党人任命的,他们15年来一直反对以人工方法延续植物人特莉·夏沃的生命。

显而易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比尔·弗里斯特是以心脏外科医生的身份说话。他向他的同事明确表示,他谴责法官们的共识,并说这一共识是“根据观看录像片段之后达成的。我昨晚也在国会大厦的办公室花了大约一个小时就看完了这段录像。在我看来,录像片段表现出与持续的植物人状态完全不同的状况。”他的这一诊断与后来对特莉·夏沃夫人的尸检报告相去甚远。尸检报告的结论是,她双目失明,脑组织“极度异常”,不足正常尺寸的一半。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迪莱对法官大为恼火,公开威胁,声称要加强立法机关对联邦和州法院的控制。他指示国会对法官进行审查,并发表了一系列愤怒的声明:“司法独立并不等于司法至高无上”;“这些裁决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的体现,而是法官横行霸道的表现”。他补充说:“多年来,国会对司法系统失察,没有使法官尽职尽责。我们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立法部门对此早有抱怨。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要采取其它办法,恢复宪法对法院的控制权。”他还说:“我们设立了法院,也能够推翻法院。我们掌握着财权。”

在最高法院摈弃儿童死刑、反对在公众场地展示“十诫”、裁决有关得克萨斯州对墨西哥人的死刑判决之后,国会收到了一系列直接干预司法事务的提案。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出一个议案,声称在解释宪法时不应考虑国际法。参议院的一个提案甚至阻止联邦法院使用宪法第一修正案处理政教分离这样的争议性问题。宪法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联邦法院有权决定州法院对一个贫穷被告的死刑判决是否公正。现在,国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动议,竟然要把这个权力转移到美国的首席检察官、司法部长身上。

亚特兰大有一个法官被愤怒的罪犯当庭杀死。芝加哥的一个法官因驳回一个案子,其母亲和丈夫被人杀害。事件发生后,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共和党人在参议院的会议室解释说,人们的沮丧感“不断加深,已到了极限”,致使针对法官的暴力事件不断出现,而法官“做出了对公众不负责任的政治决定”。这位当过法官的共和党人建议,最高法院有限的角色应该是“当选的人民代表们的政治决策的执行者。”然而,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威胁,我们的建国之父们才分离了政府的三大权力部门。其中,联邦法官受终身聘任,新法官的任命必须征得参议院的广泛支持。

我们国会最近的这种革命性趋势与那些被任命为政府高官的人密切相关。其中一些人在国内外得到赞赏和信任,但对某些人的任用则引起相反的效应。一个最有趣、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约翰·博尔顿,一个“直言不讳”的人、2001年初在国务院负责军备控制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一年后,我率领卡特中心的一个代表团访问哈瓦那的时候,博尔顿错误地断言,古巴的制药业涉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古巴人立刻允许美国科学家视察他们的制药设施,但华盛顿没有反应。看到自己难以促使情报部门的分析家支持他的断言,博尔顿便想方设法将他们解雇或调至其它岗位。这一行为也是情报系统高层决策者政治化的缩影,政治化决策导致了美国在获取伊拉克情报方面的失败——错误地断言伊拉克存有数量巨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国务院,博尔顿竭力改变数十年来的美国核不扩散和军备控制政策。他声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从艾森豪威尔到老布什,所有的美国总统通过谈判达成一致意见的——军备控制条约体系,限制了美国的实力,没有给美国带来相应的利益,反而危害国家主权。不幸的是,博尔顿的观点得到了他在白宫的上司的赞同,并被采纳为美国的官方政策。

博尔顿对联合国的公开评论和陈述,很久以来都是人们关注或取笑的话题。选择他出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令每一个尊重联合国及其60年来的工作目标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在谈到遵守现行的国际协定时,博尔顿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对我们来说,维护国际法的有效性是一个大错,尽管从短期利益考虑,这样做似乎对我们有利——但是,从长远看,那些认为国际法有意义的人,实际上是企图限制美国的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他还坚称:“联合国只有在为美国直接服务时,才有价值。”当问到谈判可否解决国际争端时,他回答道:“我从不施舍胡萝卜。”

因为他的这些臭名昭著的观点,59%的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官纷纷谴责政府对他的任用,并细述他作为国家的军备控制高级官员的斑斑劣迹。他们说,他在反对美国通过军备控制条约改善国家安全方面创下了“不同寻常的记录”。

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博尔顿的上述观点准确地代表了美国革命性的新外交政策。一批现任和前任的共和党官员在谈到外交官们的担忧时说,实际上,博尔顿观点的批评者犯了“靶向错误”,因为他的观点与总统的观点“相一致”;批评者与博尔顿的“分歧似乎与这个人有关——一个被美国人民选了两次、制订并执行安全政策的人,而不是这个人手下的一名最得力、能说会道、推动政策实施的官员”。布什总统对博尔顿的提名未能获得参议院的通过,只好在国会休会期间,任命他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新保守派”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那些生成我们的新政府哲学的人。一本完全过时但又传统的词典这样解释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前自由人士,赞同政治保守主义”,或者“一个保守主义的新人”。我第一次遇到这个称号是在里根总统任职期间。他任命的驻联合国大使、“新保守派”人士珍妮·柯克帕特里克,指责我试图在其它国家“强行推进自由和民主化”。她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都有可能推行政府民主化”的观点大肆嘲讽。她说民主取决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需要的时间“如果不是几个世纪,也是几十年”。她接着赞扬索莫查统治下的尼加拉瓜、马科斯统治下的菲律宾、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这样的“传统的权力主义专制政权”。我记得,柯克帕特里克的首次外交使命,是奔赴智利和阿根廷,向那里的独裁者保证,我的人权政策再也不会侵扰他们了。

从那时起,我就对“新保守派”的定义感到困惑。他们似乎对绝大多数美国总统的施政政策都横加指责,无论这些总统出身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同时他们也没有与自由派结为永久性同盟。尽管“新保守派”的定义显然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该派似乎主张采取咄咄逼人的单边行动,干预外国事务,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扩展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影响。

现在,控制政府高层委员会的一些新保守派人物,似乎决心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美国的控制,赞成把先发制人的战争作为实现帝国主义目标的一个可以接受的手段。理查德·切尼在任副总统的八年之前,就把这个前提写进他的《1990年代防御战略》中。“9.11”前后,切尼和他亲密的助手们就将伊拉克定为他们的首要目标,目的显然是替以色列消除威胁隐患,并把伊拉克作为我们在中东永久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基地。

依靠军事武力扩大美国的影响以及近来其它一些背离传统价值观的行为,极大地削弱了我们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对世界的吸引力。尽管大多数美国人相信我们西方社会的这些价值观具有优越性,但是,采取残酷的方式,把我们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其它民族,势必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是日趋明显的事实。

一些“新保守派”和保守事业的历史发言人谴责人们对他们的界定,声言他们既不属于新的保守派,也与政府现行的国内外政策没有关系。这些政策包括高赤字开支、联邦政府对州政府和个人事务的侵扰以及帝国主义式的冒险等政策。我选择“原教旨主义者”一词来概括这一掺杂着各种特征的混合体,其中一些特征可以归于“新保守派”或极端的右翼属性,因为我发现,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能够概括这些描述性词语的含义。

在我们国家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明显存在着各种真诚的不同意见,这符合人们的愿望。但是,宗教与政治上的原教旨主义势力同流合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是这个影响在我们的民众中造成了严重的、日益令人不安的分裂。这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为了塑造未来美国人的心灵必须适应和解决的一个基本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我们具有优势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和富有历史意义的和平、经济与政治自由、民主及人权的理想,我们伟大的国家就能够实现一切合理的影响全球的梦想。

同类推荐
  • 党的优秀儿女

    党的优秀儿女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社会建设理论,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指导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毛泽东还高度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利益主体,并把改善民生当作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毛泽东的这些社会建设思想是党和人民共同探索的理论成果,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冷战后的联合国

    冷战后的联合国

    本书作者以丰富独特的经历,展开历史性的回顾和评述,书中将析论冷战后联合国体制和使命策略的发展变化,多方位地刻画它在国际矛盾纷争中所扮演角色之重要性和其缺陷不足。并为联合国的将来和世界和平提出一些建议。
  •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今天,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本书从梳理三千年中国改革大事件入手,通过还原历朝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百日维新等,旨在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讲透历史大变局中的不变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在中国如何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镜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党政机关需要改革,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改革,因此,本书既裨益党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领导,是所有改革者必备的参考书。
  • 曾国藩官学

    曾国藩官学

    本书围绕曾国藩为官处世之道,从立志、提升自我、交友、发现人才、治军、行事、保全退让等方面。
热门推荐
  • 我的职业是憋宝

    我的职业是憋宝

    凡集天地灵气之地,必有奇珍异宝应运而生,暗受鬼神所护。倘若随便触动,必然招灾惹祸,必须以奇门秘术摄之,才能到手。这个过程,便称为“憋宝”。我叫王南北,不是东西,我的职业是憋宝。自从进入了神鬼莫测的憋宝门,我的足迹开始遍布天下……
  • 72变小女生(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

    72变小女生(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

    乔冬冬是个五年级的男生,他调皮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幻想,乐于助人,总是希望遭遇新奇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的生活中,便有了很多好玩刺激的故事,以及好多稀奇古怪又真诚善良的朋友,正是这些事情和朋友,帮助了他的成长。本系列丛书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城市中的普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奇幻故事,第一季出版4本,分别是《电脑骑士战记》、《变形校车魔法师》、《72变小女生》、《拯救狼族特别行动》。
  •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客家山歌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社交手段,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其功能具有隐秘和公开化的两重性。因为是唱歌,可以解释为艺术的虚构,因而有隐蔽性;但是,又因为是面对面的唱和,对方也可以理解为真情直露。作为娱情的手段和作为传情的渠道,是合二而一的。
  • 把握好说不的分寸与说是的尺度

    把握好说不的分寸与说是的尺度

    纵观历史,哪个成功者不是知轻重、懂分寸、明尺度,能够把握好说 “不”的分寸和说。“是”的尺度?再看看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庸之辈,他们曾经跌过的跟斗、吃过的苦头、多走的弯路,很多都是由于自己的金口难开,不懂把握说“不”的分寸和说“是”的尺度。 该说“不”时就说“不”,才不会被“不”所谋;该说“是”时就说 “是”,才不至于被犹豫武断所累。而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其实也正在于此。 本书就是要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掌握说“不” 的分寸和说“是”的尺度。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 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都是对说“不”的分寸和说“是”的尺度的评述。
  • 旧爱来袭:总裁太危险

    旧爱来袭:总裁太危险

    【停更修改,勿入】五年婚姻,他爱而不得,她不得而爱,最终,她被婆婆送上神秘男人的床……音音,是你吗?迷离夜晚,醉了的何止是他,还有她……虎视眈眈的他,一怒而掀起万丈狂澜……一个性无能却痴心不悔的丈夫,一个城府深沉却对她宠爱有加的哥哥,一个为复仇而来势汹汹的强势旧爱……她的感情,该何去何从?ps: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小虐大宠
  • 世界中的我们

    世界中的我们

    一念之间,我们可以成为这世上最美好的天使,也可以成为这世上最狠毒的恶魔。
  • 朱泪砂

    朱泪砂

    也许一切的一切,在一开始就错了,只是世人早已习惯了将错就错,这天下,哪有真正的和乐,只是人们习惯了繁华的景象。乱,只等一个契机。当第十三颗命星归位,凤凰帝星之眼睁开,天下开始一统。她是天命凤星,亦是红妆佳人,奈何天意弄人,身不由己,女扮男装,只为护得一府周全。她亦是南野最尊贵的嫡皇长孙,一朝回京风华天下。凤凰终会笑傲九天,奈何高处不胜寒,繁华过后,究竟谁能与她睥睨天下。
  • 十句话说尽中国千年史

    十句话说尽中国千年史

    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把有益的东西保留、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优良传统、人文美德。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中,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有过繁荣幸福,也有过衰败悲伤,但大的趋势是文明征服野蛮、人性战胜兽性的进化。
  • 杨果的爱情

    杨果的爱情

    妈妈啊,我这次辞了工作回来准备在老家发展不就是想回来好好找个男朋友嘛,我这一回来就相亲,我回来有8个小时么?就这么急着把我给嫁了啊!!!
  • 宥约

    宥约

    这部《宥约》讲述了三个空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跳跃了七十年的时空。身为恶魔的男主与改造自己的“主人”为了各自的爱恨情仇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如对弈一般,棋逢对手。那么,谁是他们的棋子,他们又是谁的提线木偶呢?男主一方面坚持当初的诺言,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或许,为了当初的诺言,他不得不原谅当初那些对他立下海誓山盟的人,原谅那些笑里藏刀的契约。随着博弈的进行,那些看似牢固的契约终究被摧毁。对弈者的目标也随着契约的摧毁而日渐模糊,可某个誓言依旧明朗。但他在兑现这个诺言的同时又不得不违背这个诺言——宽恕,或许是超脱这盘关乎生死的棋局之外的最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