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79300000006

第6章 付诸行动

褚光宇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处提到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提倡先富带后富,你甩开膀子好好干!”

黎福根却淡淡地一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让乡亲们早日致富。”

陈绍模说:“咱是共产党员,现在党号召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咱就要带个好头,带领大伙致富奔小康。”

黑龙江实施饮水解困计划

“有了这么好的水,得想法多活几年,不然白瞎了这水了。”改水了,黑龙江省尚志市长寿乡永庆村的几位老人,真是太激动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不仅兜里要有钱,还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健康的保障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重点省份之一。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加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到1999年底,全省仍有一万个村屯、533万人存在饮水困难。

其中,水源性饮水困难村屯6010个、313万人;水质性饮水困难村屯4230个、220万人。

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把握国债投资机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解困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2年底,全省已完成找井2881眼,占总计划的91%,已有139.81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占计划总需解困人数的92.1%。其中,有761个村屯、45.09万人喝上了自来水,占已解困人口的约32%。

饮水工程建成后,群众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增加生产上。

齐齐哈尔、绥化等市的许多地方,由于水源有了保证。于是,纷纷围井,建成了经济区,围井养牛、养羊、建苗圃、手工作坊和小型加工厂等,养殖业和庭院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群众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地方建成了自来水工程,一些村民在家中安上了淋浴器和浴盆,购置了洗衣机。

群众说:“如今,咱农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克东县民富村过去群众吃水靠土井,水质极差,村民大多患有克山病、肠炎,因水差而搬走。

在2001年,省水利厅投资30万元,为这个村新打了一眼深336米的机井,饮水条件改善了,搬走的群众又陆续搬了回来。

饮水解困工程的建设,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也杜绝了水源的污染,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群众因饮水染上疾病的发生。

黑龙江省更多的农民,开始过上了更加舒心健康的生活。

白族旅游村实现小康梦

从云南省鹤庆县城往丽江,在距县城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杨柳依依、清泉环绕的小村,这里就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新华白族旅游村。

新华村是滇西北远近闻名的民族工艺村,家家户户都有从事金、银、铜工艺品加工制作的能工巧匠。大至上吨重的铜像,小至漂亮的首饰,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新华村共有1100多户5000余人,人均只有8分地,单靠发展种植业,仅能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村党总支下决心,依靠民族传统工艺,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村党总支先后帮助村民,从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获得2000多万元贷款。

同时,与工商、税务、外贸等部门协调,从政策上为发展民族手工艺品,打开方便之门。

为落实销路和市场,村党总支成员带头走出村寨,到西藏、四川、青海开拓市场。9名长期在拉萨、四川等地做活的党员,也经常给村里打电话,提供市场信息,成为新华村在外的市场信息员。

民间工艺师寸发标,是村党总支重点扶持的大户。在寸发标的家里,可以看到满院子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

寸发标的生意已经遍及全国,不少国外公司也发来订单,全家人整天忙个不停。

寸发标说,自己有今天的规模和名气,首先靠的是村党总支一班人在政策、资金、市场方面的协调和帮助。

寸发标发自肺腑地说:“没有他们,我一个人搞不出这么大的规模。”

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清说,就是有了像寸发标这样的人,整个村子才活起来了。

如今,新华村常年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村民,已发展到878户、1200多人。不但年轻小伙子是能工巧匠,连姑娘们也凭灵巧的双手,打造出一件件漂亮的首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飘洋过海,远销到了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在2001年,新华村以工艺品加工为主的个私经济,收入1746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868元。村民们真正圆了自己的小康梦。

依靠科技带领村民致富

王银香是山东省曹县曹城镇党委副书记、五里墩行政村党支部书记。

在王银香的名下,有一大串令人称羡的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科技女状元”等,但是最让王银香感到自豪的,还是“党支部书记”的头衔。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银香把一个贫困村带上了小康之路。在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家家户户建起了新瓦房。

五里墩村在多年前是出了名的落后村。当时,年仅26岁的王银香,有一个年进万金的商品门市部。但是,王银香却扔掉金饭碗,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扛起了脱贫致富的领路旗。

王银香把兴办企业,作为脱贫的突破口。王银香劝说丈夫辞去承包县砖瓦厂挣钱的工作,回村建起了五里墩砖瓦厂。

刚开始,厂里产品比较单一。王银香想,要想真正致富,还得走科技这条路。

王银香原有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新知识,引进了先进的制砖生产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尝到了科技甜头的王银香,带领全村继续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曹县饲养优质黄牛的条件,得天独厚。村里成立的公司,先后承担了两个国家级、两个省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

当时,该公司拥有我国唯一的盖洛威种牛群,建立了全国最重要的良种肉牛、肉羊基因库。

与此同时,1200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也很快建立,重点发展大田园艺和设施园艺,实现了种养业的一体化开发。

吕梁农民制定发展规划

2002年11月14日,在吕梁山腹地的山西省孝义市柱濮镇旺家原村的村办公室里,赶来收看党的“十六大”专题新闻的20多名党员和村民,正谈得兴高采烈。

身材魁梧的村支书冯礼正高兴地说:“党的‘十六大’,开到了我们山里人的心坎上。这些天,村里上上下下,都在琢磨怎样加快步伐奔小康呢。”

灯光下,村民们的脸上荡漾着欢乐。他们说,吕梁山区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给老区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旺家原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铺设3000多米地下水管,翻修了5000多米绕山公路,彻底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和行路难两大痼疾。

村民们从河北引进赞皇金丝大枣和优质矮化核桃,使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果林。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到300元,增加到2600多元。山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王得广大声地说:“前些年,我一家7口人住在山腰的一个窑洞里,日子过得苦巴巴的。村支部帮我筹了5000元,在镇里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盖起了6间新房,买了摩托车,安上了电话,今天的好日子,全亏了党和政府啊!”

王得广的话音刚落,村委会副主任冯世耀,便接上了茬:“现在大伙儿温饱解决了,但不能满足,要照党中央说的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大山谋发展。”

冯世耀拿出一张刚刚制好的旺家原村发展规划图,他说:“下一步,我们已合计好了,把山里的土路全部铺上柏油路面,修一座小水库。再多引进几个果树品种,发展果品深加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村小学明年一开春,就开办多媒体电话教室,让山里娃娃也享受现代教育;我们还要多种树、多种草,改善山区自然环境,建立绿色生态农业……”

夜已渐深,但是吕梁山区的村民们,仍在讨论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滕头人把家变成旅游景点

滕头村位于宁波南30公里,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定为4A级景点。在2001年,旅游人次达55万,收入500多万元。

滕头村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这里是一个城乡合一的现代田园。村口迎宾路两侧栽有上百种橘树,成方连片的梨园,姹紫嫣红的花房,还有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错落其间。

滕头农民按时上班,老人领退休金,享受少有教、病有医、老有靠、户户有保险的福利保障,村庄变成一个温馨的社区。家家小别墅,垃圾用袋装。

滕头村还有高标准的学校、图书馆、天文台、科技馆、文化馆,还有宾馆、音乐喷泉广场,俨然一座乡村都市。

时任村党委书记傅企平,道出了滕头村的“五抓五不忘”。

抓物质文明,不忘精神文明。滕头人说,钱袋富不算富,“脑袋”与“钱袋”一起富,才是真富。

村民讨论制订了滕头人形象八条标准,村里年年评选好党员、好职工、好村民,大街小巷不见废纸果皮、随地吐痰。

抓工业,不忘农业。滕头经济靠企业腾飞,但农业的戏也唱得红红火火,相继迈上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台阶。

抓先富,不忘共富。“发家致富靠个人,社会保障靠集体”。滕头村既靠机制,鼓励个人充分施展才能,又保护弱势群体,实现正视人的差距和维护社会公平的统一。

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可按月领取360元到720元的养老金。

抓改革开放,不忘党的建设。滕头村有党员70多名,4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村里每半年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一次,事事时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滕头人抓发展,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村级环保机构。

有位外商打算投资1000万元,在滕头办一家年利润100万元的造纸厂。在谈判即将告竣之时,却被村民组成的环委会一票否决。滕头曾否决了多个希望落户而有污染的项目。

因为穷,滕头很早就出名了。贫瘠土地上的乡亲们的苦日子,何时才到头?以付嘉良为首的共产党员,此时站了出来。

历时15个春秋,村里投工43万个,把1200多块高低悬殊、布局零乱、洪涝连年的低产田,改造成大小划一、沟渠纵横、排灌便捷的粮田。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因为没有固定的安乐窝,有个村民曾搬了13次家。为此,村支书寝食难安,两次大造屋,用自己的建筑队,盖起32栋排列有序、宽敞实用的农家楼。后来又按宽裕小康标准,盖起了别墅楼。

滕头村靠壮大集体经济、以村富带民富的路子,闯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文明化的路子。

2001年,滕头村人均总产值达150余万元,实现利税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万元。

滕头村村干部执政的准则是:“领导出风头群众吃苦头的事,坚决不干”。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关头,滕头顶着“农民不种粮,叫啥农民”的怀疑目光,变种粮食为种橘树,加工出口橘子罐头。

科学的态度,孕育出滕头人独特的发展观,这就是执著挖掘自身资源。

当经营城市的理念风行,滕头人早已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起村庄,把农田改造成观光农业,把破烂的村庄改造成园林公园,把家变成了景点。

庄浪生态农业致富一方

甘肃省庄浪县,曾是甘肃省“苦瘠甲天下”的18个干旱县之一,也是有名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曾以“吃救济粮,穿破衣裳”闻名全省。

面对穷山恶水,面对贫困饥饿,庄浪人认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苦干实干才有出路。庄浪人要生存,庄浪县要发展,就必须从头收拾旧河山,创造一片新天地,改善生态,秀美山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这一方养不起人的水土,养得活、养得好这一方人!

几十年寒来暑往,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艰苦创业,使全县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当今的庄浪,看山山青,看地地平,看路路通,看村村新,看户粮丰。曾饱受饥寒的庄浪人,再也不为吃穿犯愁了,他们所想的,是如何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庄浪县生态建设的历程,是艰苦奋斗的历程,更是科技进步的历程。这其中,几代奉献在庄浪的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王宝绪是北京人,1971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来到了庄浪县通边林场,潜心研究干旱地区落叶松育苗技术。

王宝绪采用各种办法,提高出苗率。经过好几年的实验,终于掌握了种子消毒浸泡法和锯末覆被育苗技术,使落叶松在干旱地区育苗成功。

王宝绪还成功地在干旱林缘区,推广了落叶松的种植,奠定了庄浪关山生态林建设的基础。

县林业局副局长苏仰忠工程师,是于1977年毕业的本地大学生。

为了让农民早点掌握林业科学技术,早点富裕起来,苏仰忠带领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大搞果园技术承包。他把苹果由原先的“3211”树形,改为“321”树形,使果树的挂果率提高到30%以上,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1050公斤,个别甚至高达2000公斤。

这项技术,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重视,一致认为,这种树形在干旱地区,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由于群众崇尚科学,行动踊跃,很快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使果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的村在几年之内,由原来的50亩果园,扩大到1000亩果园。

在苏仰忠的带动下,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承包的经济林示范点,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根据庄浪县的地形特点,苏仰忠提出了“山、峁、沟分类经营,酥梨、苹果、花椒全面发展”的生态建设思路,既解决了困难立地造林的问题,又发展了区域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这一举措,使全县的水果产量,由1971年的年产29万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年产153.62万公斤。

罗秀文是半脱产林业员。1984年,庄浪县发生了大面积的柳尖胸沫蝉危害,县境内的柳树全部受了虫灾。

为了防治这种害虫,罗秀文一个人就搬到大庄林业站的院子里,在平凉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防治研究。

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消灭害虫的办法,并在第六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措施,基本消灭了柳尖胸沫蝉的危害。

这项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罗秀文被评为“甘肃省森防先进工作者”。

在林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下,庄浪县出现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这些农民技术员,是庄浪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先遣军”,也是庄浪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曾经生活贫困的张润芽,在学会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后,不再只盯着吃饱肚子。他把7.8亩梯田变成了果园,地头建猪舍,次果喂猪,猪粪肥地,搞起了“生态农业”。5年来,张润芽的果园,年产果品一万余公斤,年均收入上万元。

庄浪县山地果园,已达1.6万多亩,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从体例上突破了《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却又未背离撰写一般通史的原则。在对古代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同时,使读者仍然看出时间上的发展顺序,真正落实了“演变”的前因后果。当然,有些小说是各种题材的融合体,在分类过程分很不容易为它们找到恰当的归属,因此本书的分类未必对每一部作品都区划得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但这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毕竟是从新的角度来观察、考虑问题的,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我个人在审读书稿时,就感到它的内容既有纵向发展的脉络,也有横向联系的轨迹,实际上作者们只想在我国古代小说领域中尽量做到点、面、线的结合。可以说,这确是一次大胆而有新意的尝试。
  • 奔跑的37℃男人

    奔跑的37℃男人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份散文随笔与时评作品,也是作者在30岁来临之前,为自己献上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被称为“80后男孩的青春记忆”。为什么自称为“奔跑的37℃男人”?作者张吟丰认为自己凡事要“保持37℃的理性和沉稳,不让38℃的高热烧昏头脑,也不让36℃的冷漠封闭自己”,“而奔跑,又恰是人生的一种姿势,是激情的体现和写照,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最为炽烈和深沉的爱”,于是便有了这本集子的问世。
  •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是朱增泉将军的军旅诗,共分五个部分,是作者在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将军特殊的身份,他的军旅诗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直面战争、呼唤和平、赞美生命、书写英雄。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人类逃避不了的话题,和平更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将军的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思考。几十年的军人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人生思考,看着自己身边的生命一次次穿越死亡,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显得尤为真诚与强烈。其中《猫耳洞奇想》是一组很独特的军旅诗,更是一个军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的思考与感悟,充满着血的浓烈与烫热。
  •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彼时少年

    彼时少年

    许多灵感与文字都是在深夜里涌现出来的。它们仿佛是暗黑天幕下不经意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璀璨。
热门推荐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一些话讲给我和你们听

    一些话讲给我和你们听

    本书的内容并不是玛丽苏的甜文,也不是心肌绞痛的虐文。此书是用来记录生活的书,所以更新也是不定时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让认识的人知道,就找一个隐蔽的方法记录下来。一直觉得文字是最忠实的朋友,他会听你说,陪你哭,只要你有需要,就能随叫随到。(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尘嚣之上

    尘嚣之上

    《尘嚣之上》主要收录了无言岁月、雨、酒醉、但愿长醉不愿醒、陌生人、文字和呼吸、心如止水、再次翱翔、等待、淡淡的忧伤、蝴蝶落在手背上、流淌在纸上、撑起一片天、一串串,一行行、琴声悠扬、想不写你都不行等内容。
  • 群山诸海仙妖志

    群山诸海仙妖志

    群山诸海,四极八荒。天苍苍兮地远,海茫茫兮无疆。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精灵鬼怪,无奇不有。若不能看遍这天下万千气象,尽览世间壮丽河山,又如何算得上自在真人,逍遥散仙?
  • 透视青少年科学之谜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透视青少年科学之谜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YG与志龙

    YG与志龙

    “阮凌灵你怎么能这样?!”“呵呵,我不会把他让给你的!”
  • 含血剑

    含血剑

    远古时代的五种圣器,前世与今生的纠缠,爱与执念的抉择,一个少年,一柄剑,一个江湖!楚璕殇一个落难少爷,为了复仇要寻找远古时代苗蛮部族留下来的五圣器。一路上结识了,含血剑持有者含血门掌门瑶珞,前世的妻子灵蛇异族族长花景,刁蛮任性的尹家堡大小姐尹芯蕊,温柔可人的水族公主水漪儿和被冰封百年散仙应梅若。在表妹方秋兰的卜算下,一件件圣器浮出水面,而一切的起源和真相也一点点清晰起来,一个千年的羁绊正等着少年去揭开!
  • 脉破武道

    脉破武道

    林锋,一个废物,因得湛老所助,破苍穹﹗战乾坤﹗九霄之塔为我独尊。脉气大陆,我为神﹗
  • 仙土

    仙土

    净土宗外门废柴聂火,无意间服食乌骨藤水,卷入阴谋纷争,邂逅狐狸精公主,绝代小尼姑,掌门千金,冰山寡妇诸般美人,扬眉万里落敌首,轻笑温柔乡里眠!聂火语:普天之下,莫非我土,率土之滨,莫非我臣。但凡我神念所及之处,都将是我的仙土!
  • 夏在南方

    夏在南方

    南方紧紧的握住她的手,他不愿再次失去她。从1996年到2001年,整整五年,他的心从未变过。美琪不知道南方为什么拉她的手,只是觉得南方非常开心。南方知道她已经失忆了,这样也好,但愿她忘记那些痛苦的事情。“美琪,我想永远这样牵着你的手。”南方看着美琪的眼睛,深情的说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