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8500000013

第13章 百家说海(2)

今年是什刹海保护整治规划20周年。这个规划是1984年做的,经过八年,1992年市政府正式批准总体规划。之后,在90年代的时候,又应西城区区政府的邀请做了什刹海这片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政府已经听了两次汇报,提了不少意见。在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时候,我们就建议将这个保护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初做总体规划的范围是146公顷,水面是34公顷,鉴于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建议把保护区范围扩大到二环路以内,北中轴线以西,鼓楼西街以北,把什刹海南边一块,一直到护国寺也包括进去,这样就有将近4平方公里了。这应该是北京最大的一片保护区了,是除了皇城之外,最重要、最大的一片。经过两次的规划,我们又跟踪了规划的实践,作为什刹海地区保护整治规划的负责人和参与者,面对20年来保护整治工作的风风雨雨,感慨是很多的。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护规划,由于市政府、区政府领导的重视,由于有很多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什刹海这片北京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总体上讲应当是保住了,体现出了浓郁纯正的古都风貌。

我们跟北京其他地方对比看,除了故宫、天坛,作为城区整体讲,这块地方是相当幸运的。没有被高楼大厦搞得面目全非,总体上得到了保护。物以稀为贵,今后什刹海这片地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还会日益突现出来,因为今后想找到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很少了。我觉得今后什刹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但是,什刹海地区的保护整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远远没有达到当年规划的目标,这也是实际情况。所以,这次什刹海研究会召开什刹海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我觉得是非常及时和非常重要的。我愿意在这个会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主要谈的是对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的回顾,哪一些我们应该坚持。

第一,对什刹海地区的定位。市政府定位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比较确切的。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同时是北京难得的一片水面。前三海是皇家园林,是封闭的;后三海是民间的,也是开敞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统称,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正道出了它的特色,是它的个性。经过20年的规划看,坚持这样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引入歧途。抛弃了文化积淀,那将会铸成大错。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定位也是经过领导、专家多方面的反复论证定下来的。

其次是建设方针。总体规划提出“保护、整治与开发”的方针,鉴于什刹海景区地垮两个行政区界,管理难度大,区委书记陈元同志又加上“管理”二字。我们最后定的方针是“保护、整治、开发、管理”的建设方针。一般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是提保护和整治,当时为什么加上“开发”,因为范围实在是很大,政府拿不出很多钱来,所以还得开发出来,要筹措资金。这个地方很复杂,两个街道办事处管,所以还提出要加强管理,这个方针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合适的。90年代初的时候,什刹海地区也经过一小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建了一些高档四合院,搞了两个试点,一个是西海的北沿,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我们规划的是传统四合院,但具体是找来香港建筑师做的建筑设计。他们对四合院很不了解,就做了两层楼的院落,不伦不类,现在成了烂尾楼。在鸦儿胡同我们坚持搞了五六套的高档四合院,但是总的来看,我们觉得房地产开发在这里恐怕是不合适的。所以在90年代首先开展的是“胡同游”,搞得不错,很多的外宾感到通过“胡同游”真正接触到现代北京人的生活,现代生活又在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内,感觉到很亲切,感觉是活的文物,感到历史与今天相互交融。后来又开展了“水上游”,把“水上游”与“胡同游”结合起来,这还是不错的。还有文物古迹的开发,如恭王府花园,也是不错的。因为有生意,酒吧就自发地沿着前海、后海、银锭桥周边蔓延开来,十分火爆。我觉得这里有好的一面,什刹海这个地方逐渐被人家所接受,人气旺了,但是这种开发缺乏引导,带来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治安问题、扰民的问题,特别是景观上的私搭乱建,急需引导。烟袋斜街也经过了初步的整治,把一些私搭乱建拆除了,烟袋斜街也逐渐火起来。

总的来讲,旅游开发是好的。但是怎么开发,怎么引导,还值得研究。另外,管理问题是更重要的问题。在1992年的时候,就提议市政府,管理的体制问题要理顺。当时的市领导也责成主管市长抓,后来都没有落实。所以一直到现在,管理体制还存在问题。多头领导,使这里没有发挥出整体作用。管理处跟街道的矛盾也是有的。总之,坚持一定要把保护放在这个地方的首位,保护、整治、适度的旅游开发,比较协调集中的统一领导,走这么一条路,可能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是规划的原则。当年总体规划提了四条原则,第一条是“继承优良传统,充实活动内容”。第二条是“保护文物古迹,展现古都风貌”。第三条是“近期现实可行,远期理想美好”。第四条是“全面综合规划,讲求实际效益”。三个效益都要有,首先是环境效益好,第二要有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也不能尽为少数大款服务,还得为老百姓服务,因为这个地区是民俗地区。以后又增加一条,“坚持市井民俗,再现城市园林”。这里的园林,是与城市的居民融为一体的,没有围墙,没有界限,也不收门票。一共这么五条。什刹海和天桥是北京最有人民性和民俗特色的,但是什刹海跟天桥仔细辨认还不一样,天桥是代表当时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而这里的民俗,有一点八旗子弟遗风的味道。这个地方民俗档次不一样,有烟袋斜街、古玩店什么的,所以保持这个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后来,又把前海、后海、西海的功能特色做了界定。前海比较热闹,交通也比较方便,这个地方还有荷花市场、“烤肉季”,等等,定作热闹的地区。后海面积大,王府多,深宅大院多,水面最深最大,可定为安静休闲区。西海作为垂钓区,结果不太成功,搞个高钓区矛盾很大,因为什刹海是无遮挡的,把鱼放进去,老百姓连夜给你捞出来,拿他也没辙。什刹海研究会提出西海的定位是增加文化内涵,因为北面汇通祠是一个文化内容,还有郭守敬纪念馆,再加上新街口北大街的改造,可以增加文化内涵,把这个地区搞起来。坚持这么几条原则,从功能上、特色上坚持这个原则没有错。

第四,20年来什刹海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建设路子。看起来慢,面貌变化不是太大,我个人觉得这样是对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在这儿受不了,变得大家都不认得了。北京好多地方都是在几大变中变没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方针就是要坚持渐进式,反对大拆大建。要看到,历史街区的形成是几百年的事,什刹海从元大都算起有七八百年了,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现在留下来的东西,地上的地下的,有形的无形的,太丰富了。我们如果急急忙忙的搞,肯定要搞掉。所以经历这么长的历史积淀,需要很好的保护,需要很好的整治,但是必要的更新改造还得要,我们也不能说过去破破烂烂的都要,还要跟上时代。保护是保护它的历史文物,保护它的传统风貌,对一些破旧的环境要整治,对一些落后的基础设施要整治。面对旅游的发展,交通问题还得解决,我们留住的是精华,去掉的是糟粕,落后、贫穷、混乱一定要去掉。同时旅游的开发也要有节制,不能像周庄那样,人满为患,最后起到破坏作用。旅游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保持生态的平衡,不能都盖房子,到处都收钱买票。这个不行,要保证有的地方就是不花钱的,如老百姓来这锻炼。保持旅游功能与社区居住功能的平衡。比如这里的“胡同游”,如果游到没有人住了,那么人家也不来了。对胡同的居民有些要逐步地淘汰,老住户慢慢留下来,有文化的名人留下来。很多的文化名人都住在这里,因为他喜欢这里的环境,包括过去侯宝林。他们家自己题的匾是“一户侯”,增加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胡同游”到这样的家庭访问访问,就是非常好的文化财产。这个地方应当说既是一个文明社区,又是一个比较有水平的、高级的(我这个高级指的是文化上)、文明的、历史内涵非常丰富的、非常有特色的旅游区。动与静平衡,既要有很热闹的地方,也要有很多安静的地方,还要有继承和发展的平衡。总之,只有这样,才能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避免两个:一个是乱拆乱建,几年大变样,变得都没有了;一个是什么都不能动,这个也不行。

第五,20年来,什刹海坚持了一条规划、建设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路子。我这里大力表彰什刹海研究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出了很多的书,没有一个北京的景点能同时出这么多学术研究的成果,我觉得是没有的。而且他们经常写“实话实说”送区政府,这个是真难得。我是他们的顾问,我说愿意当你们的顾问,很舒服的,跟你们在一起我觉得非常舒服。什刹海有市、区、管理处三级领导,有全国最著名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指导。什刹海研究会请的专家有已故的单士元老先生,有现在健在的侯仁之老先生、张开济老先生、郑孝燮老先生、罗哲文老先生、吴良镛老先生,这些老先生别的会请不动,什刹海研究会开会,他们只要走得动就会来。这可真不容易!这片地方让这些专家不能不来。北京也就是这片地方值得保护了,如果没有了,北京除了皇宫之外,民间的东西就不多了。

以上五点,是20年来的基本经验,应该坚持。相信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加大力度,什刹海会越变越好。

——2004年

朱自煊:《什刹海应成为一个特区》

1983年,我到日本访问。因为之前在日本的杂志上了解到该国当时正热议“町并保存”问题,即一种保护传统建筑群地区的措施,将“传统建筑群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了历史风貌的地区”划定为“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并规定这类地区要制定保护整修的计划,要保存那些并非文物的“传统建筑”,还要保存体现传统风貌的“环境物价”。访问期间,去了京都和奈良两座古都,参观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日本回国后,正好有两个项目找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做规划:北京什刹海和安徽屯溪老街。什刹海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历史街区,它与文物不一样,文物是静的保护,要求按原样保护,但可以利用,并可改变以前的使用途径,如北京故宫,现在就成了博物馆;可是保护历史街区,老百姓的生活还在延续,但风貌不能大变,它是一种活的保护,能让人们接触到大量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既生动又有趣。

1984年,西城区政府领导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打通了环湖道路,清理了淤泥。搞完整治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想到要做一个总体规划。

我和郑光中老师刚着手做什刹海地区总体规划时,面对该地区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首先要明确这一历史街区的定位。通过调查研究和众多老专家的评议,明确其定位是“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这是由这一地区800多年的历史和特殊人文地理所形成的,也符合首都城市性质。20多年过去了,这一定位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什刹海历史街区市井与水面园林相互融合,既是市井街区,又是旅游风景区。什刹海地区的居民也分好几类:一是贵族,如王公大臣,该地区有好几个王府,如恭王府和醇亲王府;二是高官,过去有,现在也有很多国家领导人在这里住过,如叶剑英、徐向前、杨尚昆等;三是社会名流,如梅兰芳;四是平民百姓。所以,什刹海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侯仁之先生所说的北京“最有人民性的地方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什刹海地区的定位中主要还是以旅游风景为主,对于严格保护胡同肌理的认识还不够,但由于这儿开发难度大,所以一直是按保护区在做规划。先是整修,然后是进行景点建设,如在前海的北岸做水榭,恢复汇通祠,修建望海楼等。90年代初,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风潮也席卷这里。西城区想开发什刹海,将其改造成高档四合院。面对这波开发洪流,我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抵挡不住,但要求由我们清华来做规划。在这种背景下,规划了两片地方,一片是西海北岸,一片是广化寺旁边的鸦儿胡同,后来按规划盖了七八个院落。其实还有白米斜街也做了规划,但是被领导否决了。又做了几轮控规,基本思路就是更严格保护胡同肌理、院落及水面、绿化等历史环境。西城区、当地街道和清华大学长期融洽合作,为保护什刹海历史街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过头来看,什刹海历史街区最为可取的有三点:一是历史真实性,这是历史街区保护中最要紧的,不能都是假古董;二是风貌完整性,不能有太多新的东西;三是生活延续性,这是历史街区很重要的一条,它不是死气沉沉的,是有活力的,要与新功能结合,要有特色。

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牵涉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因此,必须走一条渐进式的路子,即以保护为主,在整治、更新、改造上应是小规模、小尺度的渐进式推进,坚决反对大拆大建。20多年来,北京老城很多地方改造得面目全非,而这里基本上保持着传统风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马路,这是十分难得的。而且,通过这20多年的不间断整治,也使什刹海变得更美,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了,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保住这一片地,是什刹海历史街区最大的贡献。保住什刹海,也就是把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保住了,从而在北京老城区中增加了一处最吸引人、最具民间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我对什刹海历史街区很有感情,但也感到很无奈。什刹海历史街区现存的最大问题是管理体制。在什刹海街道下有一个管理处,但这么重要的一处地方,仅当作一般街道进行管理,是不够的。我希望什刹海历史街区应该成为一个特区,它不亚于金融街。但金融街是现代的,什刹海是历史的。作为古都最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要考虑的问题很多,绝不是一个街道办事处能承担得了的。它是一个品牌,不仅是西城区的品牌,还是北京的品牌。然而,现在西城区政府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1992年市领导听取并通过什刹海总体规划时,什刹海管理体制问题,就是一个留待解决的遗留问题,至今又过去了17年。这是什刹海地区科学发展的一个大门槛。

什刹海地区今后的发展,还是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一是名人故居。如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等。这儿的名人特别多,如果过世了,有愿意公开其故居的,就可建个纪念室,如不愿意公开其故居的,则可在门口立牌介绍其人其事。如果能将故居整合成一个系列的话,将大有可为。二是庙宇。众多庙宇寺观曾在此兴建,相传这里有十座名刹,故名“什刹海”,至今还保存有广化寺、火神庙、海潮庵等。广化寺,是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火神庙,是北京道教协会所在地。如果能以这两个庙为主,再把其他八个庙清理出来,真正恢复其庙宇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很有意义。三是恢复民俗活动。自古这里就有不少民俗活动,冬天有冰床冰嬉,春末夏初有浴马,盛暑观荷,中元节放河灯等。如能恢复,则这儿将更添神采。四是历史街区的延续和适应现代生活,达到可持续发展。

——2009年

编者话:朱自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什刹海研究会学术顾问。

朱自煊先生作为什刹海地区保护整治规划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是什刹海整治、规划、发展、保护工作全过程的历史见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什刹海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期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苦恼,也有遗憾的“败笔”;既有历史的反省,也有深情的期望。规划工作的甘苦与是非,规划思想演变的认识与提高,尽在朱自煊先生说海的感慨之中。朱自煊先生对什刹海地区规划过程和思想认识进行了全面回顾,从实践中总结出二十年来五条重要经验,值得今后从事规划的人们认真研究借鉴。

2009年,朱自煊先生发表了《什刹海应该成为一个特区》一文。在回忆了他对什刹海认识的过程和规划工作的进展与成果后指出,“什刹海历史街区现存的最大问题是管理体制”,“作为古都最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要考虑的问题很多,绝不是一个街道办事处能承担得了的。它是一个品牌,不仅是西城区的品牌,还是北京的品牌”。朱自煊先生坦率地指出:“现在西城区政府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1992年通过什刹海总体规划时,管理体制就是一个留待解决的遗留问题,至今又过去了17年。这是什刹海地区科学发展的一个大门槛”。

朱自煊先生对什刹海充满感情,回顾几十年规划建设过程时,又时常感到很“无奈”。作为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他积极参与了什刹海规划实践,探索方向、深入研究、直面矛盾。在他的文章中,对什刹海的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展望美好未来。

朱自煊先生为什刹海规划建设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值得什刹海研究者、保护者、实践者研读。

钮德明:《对什刹海价值的理解和保护开发的思考》

在文稿第一部分提出以下看法,首先提出和谐与包容是什刹海文化的灵魂。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京都,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从统治全国政权来说,元明清分别是蒙古族、汉族、满族,清朝之后又是汉族,汉族与其他民族交叉更替统治。每当朝代更替,统治者争天下时,确实争斗很激烈,很残酷。但是作为民族本体、民族文化来说,在历史进程中,基本上还是彼此共存,相互影响且逐渐渗透融合,在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什刹海地区正处于多种民族交往的前沿,长期以来形成京城内国际国内商贸、文化交融的中心,多民族聚集居住,宗教信仰尽管有所不同,文化差异较大,生活习俗也不一样,但可各得其所,同存互融发展,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宽容和谐、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环顾当今世界,在许多地区民族间仇恨连绵,宗教之间争斗不断,世无宁日,矛盾复杂。在此大背景下,什刹海地区所体现出来的民族间、宗教间,自然文化、社会(社区)的和谐与包容统一的精神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中华后人及海外来客将有所感悟,什刹海地区向世人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

第二,对什刹海的生态环境明确提出“城市生态环境,本来不可能是纯自然的。实际上是加工了的自然。什刹海是借助自然,师法自然,又融合于自然,是‘自然加人工’的杰作。”追溯历史,今人之能享受什刹海,乃受惠于我们祖先在城市选址、规划、设计上的超前思想。早在13世纪60年代,忽必烈在筹建都城时,就把城市的水环境作为一个主要考虑要素。把几个串联的水面作为都城中轴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城为证,什刹海等三海为证,城市建设与环境相融合的思想,在中国早已萌发,并有了伟大实践。正因如此,在北京市中心有什刹海这样一块自然之肾的水面、湿地,实在来之不易。生态环境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社区)之间的和谐统一,什刹海地区的天人和人际两种关系既包容又协调,既有明确的思想观念,又有系统的工程实践;既天人协调,又人际协调等特色。什刹海地区多元文化并存与交融,既有官宦仕族文化,又有市民大众文化;既有历史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多种宗教文化,又有多种民族文化;既有政治文化,又有艺术文化;既有建筑文化,又有园林造景文化。什刹海是中华文化的全景图,多种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绿色大家园。

纵观什刹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平台功能演进,是与北京的首都地位、性质、功能的变迁密切相关联的。历经元明清至民国,随着朝代的更替,水环境的变化,什刹海文化的风格与特色多变,但其雅俗并存、兼而有之,并且雅俗贯通。什刹海应保持既俗又雅的风格,并且俗得要有雅气,不能停留在粗俗层面上,不能发展到让居民大众厌烦的地步;雅得要亲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不能孤芳自赏,高不可攀。不搞大型厅堂楼馆,不搞闹市型街市,破坏和谐幽雅的环境。从现实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欣赏心理的趋势看,还是俗中求雅为好,这样更显人民性特色,从“雅俗共赏”到“俗中求雅”,可能是什刹海的较好选择。

关于什刹海的形象与特色,作者认为至今还远没有被充分认识,要从广度、深度精心开挖。作者一连串开列出多达13项内容,从什刹海是当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到什刹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话,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互融的文化平台;从什刹海是京城龙脉、文脉、水脉的交汇点,到什刹海是特大城市中心区少有的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生态区等都有涉及。什刹海与长城都是北京有名的景点,但什刹海的知名度却相差甚远,应努力建成为如同长城一样的世界级的旅游项目。

在文稿第二部分“关于什刹海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中,作者主要提出如下建议:一、对什刹海景区的保护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格局,什刹海地区是水域、湖岸、园林、胡同、四合院、文物古迹等多要素组合的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有机整体。整体大于、美于局部之和,要有统筹兼顾的整体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此要有深刻的理解,“知其为宝,才能以宝待之。要有传承历史遗产的责任感。深感重责在身,才不会掉以轻心”。二、“要明确什刹海地区的美有形、有韵更有神。‘形’可以靠技术,而‘韵’与‘神’则需要艺术”,是艺术的再创造。如果有了形,却失了韵和神,犹如一个植物人穿着时髦的衣服,虽生犹死。“世人期待的是一个活生生,具有传统特色的什刹海”。三、“什刹海是个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地区,涌现许多酒吧,从而引发不少争议。”“酒吧的‘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休闲之处。中国人的茶馆也可以称之为‘茶吧’。”改善内部环境与设备,可休闲聊天,可商务洽谈。四、“什刹海的保护与开发是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至少要靠政府力量、企业力量、非政府、非盈利部门的社会力量、国际力量等四种力量的整合。“当务之急,建议抓四件事:1.由西城区政府主持组织一个多学科,高层次,综合性,又较超脱的官、产、学专题班子,深入研讨什刹海的价值内涵和保护开发的指导方针。2.组成有权威性的,有综合协调能力的领导小组和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3.把握北京市正在准备奥运会、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机遇,把什刹海保护开发问题提高层次,作为首都发展中一件大事,列入高层领导机构的议程。4.在保护与利用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正式修改确定之前,对该地区严加控制,不允许擅自拆改翻建。对极少数试验性项目,也要特事特批。”

——2004年

编者话:纽德明,曾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综合处副处长,北京市政府首都发展战略总体研究部副主任,北京决策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专家顾问团成员。

《对什刹海价值的理解和保护开发的思考》全文约9000字,共分“对什刹海的价值的一些理解”和“关于什刹海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两大部分。纽德明先生认为,什刹海文化的和谐、包容特性是什刹海文化精髓所在,涉及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什刹海的生态环境很重要,从大都建城之初,即“容”水于城中,什刹海之水发挥湿地功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之间、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既包容又和谐统一,多元文化并存、交融,雅俗贯通、共赏。为了对什刹海做出更深度的解读,就什刹海的形象与特色开列出13项内容,对研究什刹海、建设什刹海、宣传什刹海,提高什刹海的知名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城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双重角度提出,什刹海地区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城建工程而且是艺术再创造。“形”可以靠技术,而“韵”与“神”则需要艺术。纽德明先生的观点系统、全面,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什刹海、建设什刹海、保护什刹海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议。(全文请见《什刹海研究》(三))

赵光华(1924—2012年):《关于什刹海的几个问题》

什刹海的水域风景这个特色、本质,须加强水域的保护。现在水域正逐渐地被侵占而消失、缩小。很明显,杨柳湾消失了,前海西边的稻田消失了,这是大面积的。“套河”消失了,广化寺前边那个放生池也消失了,三座桥那个御河也没了。还有一些明渠,恭王府旁那条明渠也没有了。再如:在什刹海,“居住”和“旅游”都是很重要的,而“居住”是第一性的,“旅游”只是第二性的。还是应该突出“居住”,不管什么级别都是居住性质。又如,不能把前海就划为专门的旅游区,这么分工太硬性,也不一定合适,相对来说前海增加的旅游项目比较多一些,这是可以的。另外,为了保持居住区的宁静,要适当限制过境交通。

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历史文化的核心。我们只是反映过去历史的真实。有些东西历史上是核心,我们今天不能把它当成核心。如果今天也把它当成核心,就不是批判地继承了。但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如实反映,过去旧时代就是那个情况。那么中国历史文化过去旧的核心是什么,肯定地说,离不开儒道互补。从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儒道互补的国家。比如我们举出三个历史人物来:一个关汉卿,一个纳兰性德,一个曹雪芹,都是与什刹海有关系的。我们研究反映他们,就要如实反映他们所在的时代和他们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的核心。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性,首先是品格。假若我们能把这三个人物拿出来搞点展览,表现他们的品格和成就,肯定得到大家的同情和赞扬。现在不知道卫生部什么时候搬家,不知道那房子到底归谁,要是能够支持我们,拿出些房子来搞个纳兰的展览,那是很好的。关汉卿的展览可能放在东边,什刹前海东边的水面上,离闹市比较近的地方。曹雪芹的问题可以请教一下周汝昌先生,看他怎么看,搁在哪儿合适。你要搞这么三个铜像,比现在城市抽象派的东西强多了,再加上比较雄厚的展览内容,文化的核心就突出出来了。

——1997年

编者话:赵光华,北京园林史专家,园林科技所教授级高工、恭王府建设和保护顾问。

《关于什刹海的几个问题》是赵光华先生1997年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言中心是展示什刹海的特色与本质,主要内容首先启示我们水是什刹海的生命线,要保护什刹海的水面、水系、水渠;其次明确指出“居住”和“旅游”都很重要,而“居住”是第一性的,“旅游”只是第二性的,建议要突出居住功能;第三明确建议要正确认识,研究与弘扬什刹海的历史文化是工作的核心,且有具体建议。总之涉及什刹海景区生命线、性质、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在当时为完善景区总规、实施总规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研究借鉴作用。

王东:《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建设什刹海》

什刹海研究会14年来开展什刹海研究工作的成果,在纵、横两个方面(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进一步深化与进展。

以《什刹海志》为例,在纵的方面,把什刹海形成的历史从两汉的治水,高梁河故道到金中都东北郊的白莲潭、元大都的积水潭,以及明清民国以来跨越千年以上历史空间的演变,都做了探讨和研究;在横的方面,涉及水利、漕运、工商、交通、文学、艺术、文教、科研、古迹、街巷胡同、民俗民风、人物、旅游与当代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专业的内容贯穿着历史,历史的叙述融汇了专业的内容,二者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与此同时,什刹海研究会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并参与了什刹海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纵横两个方面深化研究的成果为什刹海开展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今后什刹海的研究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开了个好头,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14年间,什刹海研究会团结、联络了一批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和基层群众,广交朋友,形成研究什刹海的群体,推动了什刹海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做了许多实事。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什刹海地区以其面积之大,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环境之优美,称之为文化宝库、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角度看,在应该保护的地区实行保护政策也是发展,这种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西城区境内的什刹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逐步深入人心,什刹海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什刹海的影响也逐步溢出区界、市界、国界。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联系实际、统筹兼顾、深入探讨什刹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一项永恒的重大课题。

如何使什刹海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什刹海成为北京乃至中华历史文化的窗口,代表东方文化与时俱进走向世界,需要几代人付出不懈努力。应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尤其应进一步推进“知海”、“爱海”、“护海”、“建海”的发展战略,明确知海和爱海是护海、建海的前提,护海和建海是知海、爱海的落脚点。

西城区政府是代表北京市政府、中国政府管理什刹海的。西城区政府的领导也表示,作为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个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格局,保护好什刹海地区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传承发展永世利用。

历史是人民写的,它可以刻在石碑上,写在书本里,也留在人民心中。谁在保护、建设什刹海,谁在破坏什刹海,人民心中明明白白,历史记得清清楚楚。人民不会忘记,1949年建国后百废待兴,是人民政府于1950年即组织什刹海的疏挖整治工作。废田还湖,挖除淤泥,增加水工设施、扩大水面、美化环境,使什刹海面貌大为改观,大得民心。人民也不会忘记,继1950年以来疏挖什刹海33年后的1983年,军民合作,拆除违章、进行绿化,清除淤泥,恢复水面,展现了水清岸绿,而且还打通了后海南沿滨河路,大大方便了群众,这也是大得民心的工程。同样,人民也不能忘记,清末民国期间那些悲惨历史,不会忘记“文革”期间,那些大笔一挥的领导使数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宝贵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遭到无情破坏。

凡是善举,都会成为人民心中的丰碑;凡是重大破坏行为,都会成为千夫所指载入历史,历史将证明其功过对错。我们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护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弘扬其精神。

什刹海研究是门科学,是一种文化,研究什刹海、发展什刹海,国内外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汲取教训、借鉴经验非常必要。但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北京、什刹海的实际,研究并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使什刹海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世界,普惠于世界。

一个例子是陕西扶风法门寺,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在公元618年建立的唐王朝时代法门寺也达到兴旺的顶峰。佛指舍利宝塔和佛殿等宗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民风民俗、手工业的发展,汇聚了人文、历史的精华。以法门寺为背景,发生在明代正德年间(1510年)的民间故事“法门寺”被编成了京剧、秦腔以及全国各地方剧种的传统剧目,形成了一种法门寺文化。有专家提议,设立“法门寺学”,以深化法门寺文化的研究,确立其历史、文化、学术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在埃及。古埃及王朝文化是公元前4000年就存在的古代文明,有象形文字、纸草文字和硕大的金字塔、气势恢宏的神殿。在公元前300年,古埃及的文明终止了,出现断层,古代文明失传了。公元1799年拿破仑征服埃及,法国军官在亚历山大城附近罗塞塔镇发现了一块玄武岩石碑,是庆贺托勒密五世登位庆典于公元前205年用三种文字刻成的。一种是象形文字,一种是通俗体文字,还有一种是希腊文字,但是它成了失落的文明,无人认识的“天书”。但这本“天书”却是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很多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学者纷纷投入研究,但多年一无所获。这时,一个叫商博良的青年出现了。这位通晓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阿拉伯语、叙利亚语、波斯语和科普特语等各种语言甚至对中国古文都有所涉猎的罕见神童,第一次见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罗塞塔碑被发现后的10年(1809年)开始,19岁的商博良开始了对古埃及文学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822年,经过潜心研究,他在同伴止步不前的地方继续寻求新的突破,发现了象形文字内在的联系,发表论文成功解释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花费了数十年的时光,为后人开辟了读懂埃及的道路,把死的文物变成为活物向导,引导人们视线进入数千年前的文明世界。在其学术的影响下,奠定了一门新学科《埃及学》的基础。可惜商博良英年早逝,生前还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一些学者的轻视、排斥、非议。然而真金不怕火炼,就在他去世后的34年,埃及又发现了用埃及世俗体象形文字和希腊文写成的古埃及文献,后人释读的结果又一次全面证实了商博良理论完全正确。可见要读懂一部历史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

由此联想,什刹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什刹海是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什刹海就是要读懂什刹海这本历史书,需要熟知什刹海演化过程的人才。人才要靠挖掘、吸引、招揽、培养,人才要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成长。总之,对什刹海文化人才培养的认识,是一个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影响到今后什刹海研究是否后继有人,至关重要。

什刹海研究会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在著名老专家们的努力下,带领众多中青年专家学者,密切联系群众,编印了研究什刹海的重要文献和书刊,其中《什刹海志》被专家们评为创造性、开拓性作品,是全国101座历史名城中前所未有的创举,开了研究什刹海的好头。衷心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将来可以形成一门《什刹海学》,培养一批能读懂什刹海历史的规划家、建筑家、史学家、文学艺术家及能发掘什刹海文化内涵、会做学问的专家学者,开创各种文化形式,弘扬什刹海文化。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茁壮成长,寄希望于后来的领导者的领导和支持,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专家学者。

什刹海研究会今后的工作还是要注意强调超前、综合、可操作性的原则,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

1.要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开展研究活动。

2.专家与民众结合,广泛收集资料、发挥专家学者开展系统研究的优势与民众社情民意结合,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3.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向未知领域进军,为读懂什刹海做出新贡献。

4.内容与形式应多样化,针对诗词、艺术、宗教、王府、民居等多种多样的内容,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理事会等多种活动方式结合的形式研讨,可以是专家们的合作,也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研的成果与建设的实施相结合,近期与中远期相结合,兼顾可行性。

6.与会外组织合作,可分可合开展什刹海文化研究,弘扬什刹海文化。

——2004年

编者话:王东,曾任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顾问,现为什刹海研究会副会长。

此文是王东先生回顾什刹海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14年的研究工作,在什刹海研究会主办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内容丰富、实在,虚实结合,写得生动、活泼,读起来很受启发,吸引我们再次学习。现摘录其蕴含的主要精神和重点,为关心保护与发展什刹海的人们提供一份知海、爱海、建海、护海学习借鉴的教材,为有志深入研究什刹海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发展方向,寄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郑光中:《以旅游为龙头保护开发什刹海风景区》

从现在全世界的情况和世界旅游组织掌握的情况来看,旅游业会成为21世纪各个国家或者成为全球的重要经济产业。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都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发展。

对于什刹海来说,到底要搞什么?大家都认识到,最重要的应该是很好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文物古迹,使它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我觉得什刹海的文物古迹,确实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过去我们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管理处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对什刹海旅游业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改造银锭桥,目的是为了使前海、后海、西海全线通航,发展旅游业。与西海通航有一定难度,未能实现。银锭桥修建以后,旅游业也没能很好地开展起来,没有形成很好的、完善的、有机的旅游体制,但现在“胡同游”开展得很好。根据“胡同游”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什刹海的旅游业大有可为。它不仅仅是为了一点经济效益,它同时还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什刹海要保护好,整治好,开发好,最重要的就是开展好旅游,以旅游为龙头产业来抓。怎样搞好什刹海旅游,根据十几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领导重视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再呼吁,什刹海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但是什刹海至今没有成立这样一个机构,没有很好地把旅游开展起来,而是搞了很多不适宜的开发建设。回顾十几年的整治、保护和开发,现在什刹海的环境比过去刚刚整治的时候,可以说有些地方还有些退步,有的地方绿地面积减少了,很多条件、很多方面有倒退现象。希望西城区政府在可能条件下,把什刹海的领导机制抓得更健全一些,使什刹海成为一个能够有能力开展旅游和进行管理、保护、建设的强有力机构。只有这样,什刹海才能够有更长足的发展。

第二,要有个很好的“软件”建设,有舒适的周到的服务。我最近到上海看了一下,上海城市的面貌有长足的发展,我还到南京、苏州、杭州、无锡一带考察了一番,这些城市的建设,城市面貌的建设,城市旅游的开展,确实做得很好。特别是苏州城市的面貌,相当好。过去我们去新加坡,觉得人家很不错,现在我们这些城市都有很大的进步。

第三,需要有安全、文明的社区环境建设。要开展旅游,首先要具备优美的环境。现在我们全国有很多城市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最近中央电视台介绍的大连市、张家港市、绵阳市,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领导们、市长们都在致力于要把城市的环境搞得更文明、更优美。例如,石家庄市没有水,市政府作出决议,要开条河,环绕石家庄修一条运河和环城绿带。我觉得这个气派实在了不起。当然他们对水源做了充分的调查,有充分的水源。有水的城市,也不见得建成环城绿带;没水的城市,反而要挖条河,形成环城绿带,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改变城市面貌。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西城区的领导有足够的力度、足够的力量来抓什刹海的建设。

——1997年

编者话:郑光中,清华大学教授、什刹海研究会副会长,什刹海总体规划的主要编制者之一。

本文是郑光中教授1997年11月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编,全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一)。他针对旅游业将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经济产业的新趋势,鲜明地提出要在什刹海深入发展旅游业的建议。供有志研究什刹海者和保护什刹海的实践者借鉴。

蔡蕃:《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是什刹海》

一、从南北大运河到京杭运河

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隋代修南北大运河,沟通了江南、华北地区至关中的漕运。隋炀帝于大业七年(611年)自扬州乘船,经过邗沟、通济渠北上,渡过黄河,入永济渠,最终到达涿郡(今北京西南),这是中国运河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南北大运河经过唐宋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2世纪金朝统治北部中国,到13世纪元代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全国漕运中心从关中变成北京,南北大运河也根据漕运需要改造成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运河。

(一)燕京发展成中都,漕运大发展

金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今北京),成为北部中国的首都。为将山东、河北的漕粮运到中都,大力发展北京地区的漕运。最初,北京通往北运河的水道都是永定河的下游支渠,水量小,坡度陡,无法行船。金大定十年(1170年)曾试图引永定河水通京师漕运,但最终因水性混浊而失败。35年后,金泰和五年(1205年)在韩玉建议下,兴建了中都至通州的运河——闸河。虽然这条闸河只使用了十几年,金朝就灭亡了,但运河还是获得了成功。《金史·河渠志》所记载的:“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白莲潭就是今天什刹海前身,从白莲潭引出的两条运河分析,当时通州至中都的漕运终点都在白莲潭,白莲潭应是金中都漕运的终点码头。

(二)元代全国漕运中心转向大都,南北大运河改造成京杭运河

隋代所建南北大运河漕运目标是关中,元代统一全国,漕运中心由关中转向大都。元初在中都城东北郊新建大都城,将白莲潭水域(元代称积水潭)包围在城内。当时从长江流域通往大都的漕船至天津,再沿北运河北上至通州。而通州至大都50里主要靠陆运,十分艰难。因此,修建直达大都的运河已十分重要。

二、积水潭是元代京杭运河的漕运码头

积水潭,即金代白莲潭水体,元人又称作海子。《元一统志》记载“大都之中旧有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由此可以知道“海子”是元朝人的称呼。

(一)积水潭是坝河的漕运码头

金代白莲潭的北部曾开挖过东至通州的漕河,但因水源缺乏,漕运不畅,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中统初年(1260年)忽必烈利用燕京作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筹措粮饷。为将华北地区粮食运到燕京,开始发展通州至燕京的运河。首先治理的便是通州至积水潭的北支运河——坝河。

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郭守敬在上都第一次见到忽必烈,就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工程规划,其中第一项就是“开玉泉”。其规划是:“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权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岁可省僦车费六万缗”。另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八月己丑,郭守敬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并从之。”明确记载批准了这项建议,并同意兴工,这次引水是引入北支运河。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十六年大开坝河,将原来可以直接行船的漕河,改造成分段驳运制的坝河。坝河,又称阜通河,河道自积水潭北部出口,沿今北护城河,出大都城光熙门,大致沿今东北郊坝河至通州城北入温榆河。坝河上共设有拦河坝7座,因此又称阜通7坝。漕粮越过最东边深沟坝,用船运至上级坝下,再由车户搬运至坝前的船户,如此逐级而上,可达最西端的千斯坝,再转运至千斯仓内。这种驳运制是当时克服缺水的较好办法。明代通惠河因上源缺水,也改用类似的办法,才维持漕运。

坝河大规模治理使用十几年后通惠河竣工,将积水潭的水大部分引入通惠河,使得坝河水源锐减。郭守敬曾提出自积水潭东岸澄清闸向东北接济北坝河的建议,想利用金代已有的旧渠道,可能因其在大都城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最后没有实现。

(二)积水潭是通惠河的终点码头

元统一全国,大都城对漕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水利家郭守敬,经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周密勘查,提出了积水潭至通州的南支运河——通惠河的建设方案。在世祖忽必烈全力支持下,通惠河仅用一年施工,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竣工。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元初改建近20年的杭州至大都城内积水潭的运河全线竣工通航,积水潭的水利和漕运进一步发展。

郭守敬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提出规划,二十九年春规划被批准,并出任都水监,当年八月开工,三十年秋天竣工。整个施工中,郭守敬负责总设计和施工,凡遇重大问题必须由郭守敬亲自指授而行事。如此巨大工程仅用11个月完成,可见投入人力巨大和组织的周密。同时也可以看出元代水利科技已达到十分先进水平。

北京地区修建运河有两大困难:一是缺水,二是地面坡降过大。尽管兴建白浮瓮山河引来新的水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实现大规模通航仍然是很大的难题。郭守敬在规划设计时抓住这一主要矛盾,采取以下措施,使通惠河获得空前的成功:一是最大限度节蓄水源,除修建瓮山泊外,还利用大都城内积水潭水域进行中间调控运河供水。在合理分配大都城市用水的同时,保证运河供水;二是通过减小运河断面,增设闸坝建筑物实现人工控制水流,使之充分为行船服务;三是选择最佳运河路线,缩短航程;四是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漕运畅通。

(三)积水潭的水库和码头功能

元代文献记载,通惠河“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竣工。江南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元世祖在积水潭看到“舳舻蔽水”的盛况,十分高兴,并亲自赐名“通惠河”。按元代记载通惠河全长164里,而通州至积水潭60余里,可知积水潭以上还有近百里河道,其中间只有瓮山泊(今昆明湖)作为水源水库,相距30余里,因此积水潭必然成为运河中间的调节水库。作为运河终点码头,同时可供城市园林用水,生活用水等,起到进一步调蓄作用。由于江南漕船直达积水潭,带来交通便利,使积水潭沿岸成为大都著名的商业,风景和文化区。积水潭东岸万宁桥(今后门桥)也成为水陆码头,交通枢纽。

(四)元代积水潭在城市水利中的作用

元建大都城将积水潭围在城内,除用于运河码头,灌溉供水,停泊江南漕船之外,还是大都城内最重要市民交通、游乐、休息及洗涤的场所。自元代太液池水域围在皇城内为朝廷专用后,城中只有积水潭对公众开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元代积水潭水面开阔,号称十里烟波,风景如画,除停泊漕船外还有大量商船及旅游船。元代描述当时盛况的诗词很多。宋本《至治集》有“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楼台罨画妆。十顷玻璃秋影碧,照人骑马过宫墙。”宋褧:“海子岸望海潮”词有:“山含烟素,波明霞绮,西风太液池头。马似游龙,车如流水……十里烟波,几双鸥鹭两渔舟”等诗句。反映当时积水潭的生态环境远非后代可比。

位于积水潭东岸的都水监(相当今水利部),不但管理方便,而且环境十分优美。宋本于至顺二年(1331年)所写的《都水监事记》中有详细记载:“监者,潭侧北西皆水。……堂后为大沼,渐潭水以入,植夫渠荷芰。夏春之际,天日融朗,无文书可治,罢食启窗牖,委蛇骋望,则水光千顷,西山如空青。环潭民居、佛屋、龙祠,金碧黝垩,横直如绘画。而宫垣之内广寒、仪天、瀛洲诸殿,皆岿然得瞻仰;是又它府寺所无。”

此外,积水潭也是城区市民休息、娱乐场所。直到清末北京内城对百姓开放的水域也只有积水潭。另《析津志》记载:“海子东西南北与枢密院桥一带人家妇女,率来浣濯衣服、布帛之属,就石槌洗。”

三、明清京杭运河的终点在大通桥

元朝灭亡,明初建都南京,大都城逐渐冷落。明永乐年间将大都城改建,放弃了北部城区,在今北护城河南岸新建城墙,把积水潭西北端隔在城外。同时将元代的皇城东墙外的一段水道围在皇城内,使通州来的漕船再也不能直接驶入积水潭,漕运的终点改在东便门外新建的大通桥下,因此明代通惠河又称为大通河。

(一)明初什刹海水利与通惠河的漕运

自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决定建都北京,便着手修复通惠河,以便解决重建北京城的建筑材料及漕粮运输的问题。但是因白浮瓮山河断流多年,城市供水又恢复到元代以前状况。为保证下游什刹海及通惠河的供水,明初作了不懈的努力。永乐四年(1406年)八月,修西湖景(今昆明湖)东的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附近冲决的堤岸,玉河、万泉河等堤岸,以增加下游什刹海的供水量。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派运粮军士疏浚了西湖景东至通州通流等七闸及河道,包括什刹海及上下游的河道和闸坝。永乐六年四月,“设北京通州惠和、庆丰、平津、澄清至通流等六闸置官一员”。通惠河下游各闸设置闸官一人。并从江西,湖广、河南等地,征用闸夫两千多人。其中澄清闸的闸官就是专管积水潭的。可见当时什刹海供水增加,通惠河恢复航运,为解决北京建筑材料运输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明实录》记载:“永乐十年夏四月庚申,浚北京通流等四闸河道共一万七百三七丈”。疏浚的河道长度,正是什刹海至大通桥的距离。由此可知,这次疏浚的河道应从什刹海开始。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壬午,修宛平县之澄清闸”。正统二年(1437年)二月又专门派人“修德胜门内海子岸”。

宣德七年(1432年)六月,“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黄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工部改筑黄墙于河东;皇城之西有隙地甚广,预徙河东之人居之。八月又移东安门于桥之东”。至此今南北河沿一段通惠河完全包入皇城。从此什刹海以下自澄清闸至文明闸之间通惠河已不能行船;而西湖上游白浮引水渠道又因要经过新确定的明皇陵区,以风水关系不准再引用。到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大通桥闸建成,标志着明代通惠河新起点的开始。

(二)明中后期对通惠河的修复与什刹海的作用

成化年间对什刹海及上下游水道也不断进行治理。成化九年(1473年)四月辛已“仍增修理京城河道、桥梁等处”。九月丙申又修“金水河堤岸”。十年八月加强对新修河道的管理,“命提督九门内官巡视城池,且榜禁沿河居民母得秽污。”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命漕运总兵陈锐等率漕卒自下流向上疏浚通惠河,并修闸造船。

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壬戌,“裁革顺天府宛平县澄清、高梁二闸官各一员。”反映出澄清闸由于只管启闭不再通航,管理人员也要相应减少。

正德二年(1507年)户部、工部,会同漕运官治理通惠河,用半年时间修复大通桥月河及通州河道、桥闸、堤岸、土坝工程。大规模治理了通州土坝,为以后通州作为京杭运河漕运的中转码头奠定基础。四年后又因河道淤积于“搬运不便”而撤销了庆丰、通流等闸新设闸夫和驳船。

嘉靖初,督漕官吏为运输修建北京宫殿的大木,再次建议修复通惠河。嘉靖六年(1527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奏请修通惠河,批准了筑新坝、修旧闸、浚河道,实行分五段搬运的方案,同时吸收明初的教训,在城东新开“泊船潭”以便于停船卸粮。工程于嘉靖七年二月开工,至五月底完成。当年漕运获得成功。吴仲又提出管理上的改进方法,于两年后专门撰写《通惠河志》一书,详细记载有关资料。

嘉靖以后修复通惠河取得的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由于引用玉泉水为源,并不断修复玉泉山以下青龙、广源、白石、高梁诸闸,保证了什刹海的供水,同时对什刹海的出口控制闸——澄清闸也不断维修。

万历前期勉强维持漕运,修治记载很少。

(三)清代什刹海的水利与漕运

清代什刹海延续明代状况,其水源全依靠玉泉山、昆明湖之水,同时下游流入大通河,什刹海成为漕运的主要水源调节水库,一直使用到清末漕运全部停止。这时城内水道又称为玉河。清代开发与治理的重点,一是极力开发上游水源,二是保证上下游水道控制闸坝的完好,三是进一步开发积水潭的城市水利功能。

在清初治理上源的同时,也对什刹海下游水道进行治理。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给事中雷一龙请修石坝及里河五闸堤工。开始修治明末破败的通惠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面整治通惠河,疏浚通州至京城五闸河道,加筑堤岸等。为解漕船停泊问题,翌年还全面疏浚了城东的护城河,引大通桥运船达朝阳门、东直门,以更靠近京城东部漕仓,减少陆运距离,节省了可观的运费。实际这时已经将京杭运河延长到北京的东直门一带。这段河道乾隆年间还多次修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再次疏浚大通桥以下淤塞的河道。但使用不久,效果也不好。嘉庆以后对通惠河河道闸坝加力修治,重点对减水闸、滚水坝、通惠五闸等修理。对什刹海来说保证向下游供水,对大通桥以下河道重点是保证如何节约用水问题。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征色银,京杭运河停运漕粮,通惠河漕运也全面停止,什刹海供漕运用水作用彻底结束。

——2002年

编者话:蔡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华能集团水电部副经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

在2002年一次全国会议上,京杭运河申遗引起热议,并就京杭运河终点码头在何地展开广泛讨论,相当多的人认为终点码头在什刹海之外。为此,什刹海研究会邀请蔡蕃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是什刹海》,其论述得到专家一致认同,为什刹海赢得荣誉。此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三),今摘要刊出供研究借鉴。

骆中钊:《对什刹海景区建设的意见》

一、关于潭苑

在什刹海紧靠湖边建了一组建筑物——潭苑,这是一个败笔。败就败在遮挡了前海水面的视线,破坏了前海的视线和景观。如果将潭苑开放,让游人老百姓进去玩一玩,搞点活动,也还可以补救。以后在什刹海景区建什么要慎重,不但不要破坏视角、视线和视廊,而且要想办法扩大,才能显示什刹海水面景域宽阔、深远。为此,建议拆除潭苑路边的围墙,选用具有古典特色的围栏代替围墙,以扩大视线,观赏四周美景。

二、民居改造

景区内的民居要在不变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加以改造,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檐高不超过2.5米的情况下,可以搞成复式或半地下式的房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既可改善居住条件,又可扩大居住面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国家、集体、个人)出资,尽快改变这个地区民居脏乱差挤的落后面貌,向世人展示老北京四合院宽敞、舒适、宁静的优越性,使之真正成为什刹海景区的一景。但不能把这些平房都推倒重建,那样就破坏了古都传统风貌。

三、解决烧煤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这个地区最大污染源是烧煤。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如何保护、建设、改造,政府应当考虑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把煤气、热力管线接过来。

四、胡同街景要进行整治

这个地区既然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是对外开放的旅游风景区,就要体现历史文化和旅游风景两大特色,所以胡同民居和街景的整治尤为重要。否则让中外游客来看什么,总不能这样破破烂烂地下去了。希望对胡同街景大力整治,这是脸蛋上的装饰。首选要拆除临街的违章建筑,使胡同恢复原来的面貌。然后修复原来的青砖、灰瓦、月白墙的格调,同时有重点的修复损坏严重的门楼、砖雕,起码让人有个看头。可以使胡同恢复历史风貌,展示历史文化风采。既可充实旅游内容,又可达到保护历史文化的目的,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五、发展旅游事业

发展旅游,要考虑使当地居民受益,要有群众基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要吸收老百姓共同参与才能办好,才能发展。要使老百姓享受到旅游给当地经济、环境、生活带来的好处,不能只顾个人或少数人发财致富,却给居民带来许多不便和困难,引起群众的反感与不满,造成恶性循环。我看什刹海地区的旅游业就存在着这方面潜在的危机。目前这个地区的旅游业没有统一管理。胡同里发生的问题没人去解决。无照商贩、黑三轮车夫和外国游客发生争执,群众围观、起哄、看热闹,却没人处理,容易造成事态扩大,出现严重后果。我建议可以组织当地的下岗职工有偿参与旅游管理,如进行治安巡视、搞卫生、开设小卖部出售旅游纪念品等,使群众有利可得。心顺了,气消了,有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六、尽快恢复荷花市场,取消古玩市场,恢复民俗活动景观

在前海要大面积种植荷花,扩大绿地面积,使荷花市场名副其实。此外,还要恢复一些历史古迹、名人故居、著名景点,如会贤堂、海潮庵等,充分展示这个地区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会对中外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旅游事业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0年

编者话:骆中钊,著名规划专家,曾任北京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总建筑师、研究员,建设部村镇建设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总建筑师。

2000年前后,什刹海研究会对什刹海景区作过多次专题调研,骆中钊先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过程中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报上级有关部门,供施政研究参考。上述调研报告和骆中钊教授的建议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二)。

骆中钊教授在建设部从事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多年,家居什刹海景区,对什刹海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关心,又熟悉政策,了解情况,其建议很有针对性。内容涉及什刹海的诸多方面,对景区建设的意见具体、实在,观点鲜明,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他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建议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刘季人:《改造旧城与保护文物》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活,辽、金、元、明和清王朝在这里建都。地上和地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以及宫殿、寺庙、王府,园林和四合院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瑰宝为世界人民所珍视和向往,反映出我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业绩,也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材。

文物是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物遗存,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我国宝贵的文物是文明古国的标志,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风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尊感,启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因此,保护文物正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形象,维护民族的尊严。

保护文物与旧城改造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北京旧城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的各项设施不能满足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定要加以改进。过去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在建设上采取了“因地制宜、见缝插楼”的做法,你建你的,我建我的,致使一些有污染的工厂和高层建筑就建在文物古迹的附近,严重地破坏了周围的景观,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不利。今后我们在改造旧城、调整布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对文物有一丝一毫的损坏,那些破坏文物周围景观的工厂,要有计划地逐步迁走。在统一管理、综合开发的前提下达到协调发展,整体繁荣的目的,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下面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对文物保护及综合开发提出一些设想。

在文物保护上,应当在落实首都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结合旧城改造,首先开发建设景山至阜成门文物旅游一条街和什刹海风景区。

北京旧城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长达7.8公里的南北纵贯全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恰好紧傍当时积水潭的东北岸。当时在相当于今天鼓楼所在的位置上有一座中心阁,西侧筑台立碑刻有“中心之台”。中轴线就是垂直“中心之台”的南北轴线,又以积水潭东西两岸距离3.3公里作为尺度,从中心之台向东西各丈量稍长于3.3公里的距离,就决定了元大都城的东西城墙的距离,又从中心之台向南北各丈量3.75公里作为南北城墙的距离。

这样在中轴线的西侧,后来又有一条自然曲折的轴线相对依衬。故宫与中南海、景山与北海、钟鼓楼与什刹海,相互借景,结合十分妥帖,规划中见自然,严肃中见活泼。所以六海如盘中明珠,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今天我们首先在什刹海周围保护十寺(火德真君庙、广化寺、龙华寺、永泉寺、丰泰庵、真武庙、净业寺、三官庙、普济寺、汇通祠)、三桥(后门桥,银锭桥,德胜桥)、三府(恭王府、摄政王府、涛贝勒府),三故居(宋庆龄、郭沫若、梅兰芳)。

其次应恢复明清街市,地安门大街、鼓楼西大街、白米斜街,应集中北京老字号及特种工艺,民间游艺、民间武术体育,风味小吃。前海恢复会贤堂饭庄及其戏台,鲁迅曾多次在此吃饭并逛荷花市场。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曾在此唱过堂会戏。扩建“烤肉季”,增添宫廷食品,建成北京风味小吃为主兼办民间文艺的活动场所,夏季开放荷花市场。

后海建成以诗书画印、琴棋书画为主的团体办公地和活动场所。后海公园建成文化文物公园,在此建立画廊和碑林。

西海建成以民间体育武术为主的团体办公地和活动场所。

同时集中全国各具特色的园林于什刹海周围,使中外宾客一到什刹海就见到了全国园林。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五四大街至文津街为文化街。我认为应在此基础上,把景山至阜成门建成文物旅游一条街。

首先保护好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9处,北侧有景山、大高玄殿、北海及团城、北京图书馆主楼、草岚子监狱旧址、西什库北堂、广济寺、西城区粮食局四合院、历代帝王庙、白塔寺、鲁迅故居及博物馆,南侧有故宫、福佑寺、中南海、永佑寺、礼王府、万松老人塔、顺承郡王府、普寿寺。

其次在府右街至万松老人塔一段,建文化、文物、图书、出版、报刊等设施及团体办公地。

第三在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建明清街市,集中北京老字号;在阜成门内大街西段建成全国各地古建筑和各民族建筑,并出售各地特种工艺品及名特产。这样到了这条街就见到明、清街市及全国古建筑,并买到全国特产、见到各民族服饰。

除建设开发文物一条街和什刹海外,我建议把西单大街南段建成中国街,名菜、名茶、名酒、名点、水果、食品、服装、鞋帽、丝绸、特种工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文化用品等大楼,都集全国之大成。在西单大街北段建成现代大街,开办超级市场、现代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修理服务业商厦,使西单大街主要为中外宾客服务。

——1985年

编者话:刘季人,曾任西城区文化文物局文物所所长、西城区政协副处级干部、《北京市西城区志》副主编、《什刹海志》副主编,对西城文物研究较广泛,主要著作有《北京西城文物史略》(上、下册),内容丰富且有新意,为研究老西城文物保护、利用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造旧城与保护文物》是刘季人先生1985年在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言根据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精神,结合西城实际,讲述了改造旧城与保护文物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颇有见地的建议,引起会议的高度重视。西城区领导深入研究,决定加强对什刹海地区的领导,于1986年报市编委批准,将隶属于西城区园林绿化处的什刹海绿化小分队升格为在西城区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什刹海公园管理处(副处级),既提高了管理级别又扩大了职责与权限。刘季人先生强调保护发展的什刹海与阜景一条街,日后均被西城区、北京市列为重点保护街区。

此文收录在《西城区发展战略初探》(北京市西城区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编),今摘要发表,供各方研究。

朱尔澄:《关于什刹海文化社区》

我认为,1992年市政府批准的《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对什刹海地区的定性、定位都是合适的。如果赋予其完整的内涵,真正朝这个大目标去建设的话,我认为有两个概念是应当明确的,一个是社区的概念,一个是特区的概念。

从社区概念来说,全国特大城市,特别是几个直辖市,在社区建设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社区基本上是与行政区相一致的。我希望在西城区能够出现打破行政区划的社区。因为有什刹海这片水域,是否可以搞成一个跨两个街道的带有示范意义的特殊的社区来精心地培育它。社区究竟是什么?解释很多。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问题,是靠文化的维系力。要使社区真正建立起来,根本上要从培植文化的维系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我们挖掘什刹海历史文化的渊源,保存历史文化的载体——文物古迹,同时在整治建设中培养现代的什刹海文化,搞一些能体现历史、民俗及当代民情的文化建设。

我总有些遐想,希望什刹海在环湖改造过程中能够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体现出文化来。比如“衣”,现在很时兴民族服装,能不能在什刹海搞点知名裁缝、知名品牌的成衣店、时装公司呢!“食”的方面,可以把北京的各种小吃、西城的老字号引进来。我特别难忘南京夫子庙的晚晴楼。穿着手画丝绸小袄的小姐,每送上一道小吃就送上一首诗,能把几个旅游团拢在一起,大家团团融融、欢欢乐乐。我们什刹海周围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住”的方面,我觉得破烂的大杂院是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应该把专家们研究的所有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建筑再现在什刹海周边,搞成一个民居博物馆。还有“行”,在改造周围大交通环境的同时,内部环湖可以设置各种各样老式的交通工具。大连都有民警骑马巡逻,我们能不能有类似的小马车、步辇等历代各种交通工具?

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维系力还要靠人这一主体去实现。文化需要人们的认同。文化没有认同,谈何文化!人们是不是认同这片水域,认同这种文化,根本上还是在教育。像大翔凤小学那样,要真正地去教育。我总觉得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什刹海周边加强这种教育。

再有,从什刹海的管理上说,建议成立一个确有实权的管理委员会。在上海,已经有这样的管委会,真正具有执法权,设执法大队。

另外一个概念是特区。能不能在原来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范围之外,扩展到东城区的钟鼓楼一带,成立一个特区。中央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一项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措施,成立什刹海特区,比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更难,难在有这么多居民在区内。但从长远来看,特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执法不力等问题。

有时我想,特区和社区究竟哪个难。表面看是特区难,因为涉及行政区划。但从根本、长远来讲,是社区难。真正把这儿建成有示范作用的有什刹海文化作为维系力的社区,应该是我们西城区的长远大计。

——1997年

编者话:朱尔澄,曾任北京市第三中学历史教师,时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秘书长。

朱尔澄同志在1997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什刹海文化社区”的新见解,强调“应当明确什刹海是一个社区和一个特区的概念”。

她认为,“从什刹海的管理上说,建议成立一个确有实权的管理委员会”,“真正把这儿建成有示范作用的有什刹海文化作为维系力的社区,应该是我们西城区的长远大计,也是北京的长远大计。”

这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认识。关于“社区”和“特区”,她认为不是个别和孤立的,这个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情况在不断变化,形势在不断发展,由什刹海地区性质、功能、要素、范围与管理的研究引出的什刹海究竟采取何种管理组织形式、何种体制,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大问题。什刹海建设“社区”、“特区”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朱尔澄同志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课题,尽管其文章尚有需待研究之处,但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和研究价值。

王东、赵重清:《深深的殷切期望?重大的历史责任——读何鲁丽同志的两篇文章的感悟》

何鲁丽同志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先后为什刹海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写成于1997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何鲁丽同志应邀在西城区召开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研讨会”上讲话,后形成文稿(即本书代序);另一篇写于2013年7月(《写在九记出版之际》),前后相距长达16年。在这16年间,北京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什刹海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读这两篇文章,总的感受是她对什刹海有着深厚感情,一直关注着什刹海的保护与发展,对什刹海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深入,对什刹海出现的问题观察颇具敏锐性,所提要求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哲理和前瞻性,对什刹海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两篇文章虽相隔16年,但都强调指出“城市中的历史遗存越多,城市景观就越丰富,独具特色的古都风貌就越强烈。”

这两篇文章明确展示出她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她这一思想指导着我们保护与研究什刹海的工作,文章中蕴含着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让我们更感肩负历史责任之重大,也进一步启示我们什刹海保护与研究工作应该重学习交流,持续探索,勿急勿躁,逐步达成共识,踏实前行。

学习这两篇文章,得到的感悟可归纳为历史责任、持续探索、学习交流、殷切期望四个方面。两篇文章虽相隔16年,但其基本观点、中心思想是一贯的且在发展中。

(一)历史责任

什刹海有悠久历史。何鲁丽在1997年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城市发展具有3000年的建城史,自金、元、明、清建都,亦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文化遗产可分为五个层次,即:文化古迹、革命文物、历史名胜、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环境。”十六年后的今天,什刹海已成为“北京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曾经有过“舳舻蔽水”、“曾是北京民众消夏和纳凉的地方”,曾经有过“荷花市场”,也曾有过“众多的庙宇、府第、名人故居、老商号,又有相当数量保持原格局的胡同与四合院,其中‘金丝套’是什刹海的一个特殊地区,亦有人称之为核心地段,一定程度上保持其风格特色。”她强调“什刹海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过去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各阶层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融,充满了北京城的大量记忆。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展示着历史的印记,一草一木都诉说着传说与故事。”引导我们读懂历史景观蕴含的历史文化。而早在1997年,何鲁丽就曾指出:“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文化古迹,不仅是对北京负责,而且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应负的历史责任。”

启示我们,事关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责任实在重大。身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市民、什刹海研究者、保护者、建设者应时刻想到“历史责任”,更当具此认识,付诸行动。

(二)持续探索

1997年,何鲁丽同志曾指出:“北京已确立了建成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城市要建设。旧城改造会不可避免是由外围向中心地区推进,将会不断面临拆除、拆迁与保护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如何保护古都风貌,是从专家到百姓群众都关心的问题。”“通过论证、规划、多方筹措资金等,对文物古建进行妥善保护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应该注意的是有时不仅仅要保护一个院落、一组古建,还要包括它所处的周边的环境,如街巷、水系等。”

16年后,何鲁丽同志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进行了危房改造,出现了房屋建筑大面积被拆除,胡同消失的局面。”虽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有利,“但在成片拆除前,许多地片对其中的文物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界定,当时有些人也没有认识到一些建筑和街区的历史意义,没等到调研清楚或达成共识,就已经拆除消失,造成了不少遗憾。”

何鲁丽的这一批评是中肯而符合实际的,告诉我们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付出了沉重代价。

16年前,何鲁丽同志曾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越多,城市景观就越丰富,独具特色的古都风貌就越强烈。”

16年后,她又指出:“我认为城市中历史文化遗存越多,城市景观就越丰富,独特的风貌更显现。”

相距十六年的时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信念不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心依然不变,对历史文化名城持续探索的精神与时俱进。“那些没有等到调研清楚、达到共识就已经拆除消失”的事实,正是我们一些老专家们和有识之士日夜忧虑、担心“大拆大建”的“心病”。其根源就在于有些人对文物保护缺少认识或为利益所驱使,对于那些于历史文化缺少认识者,不妨可称之为“历史文盲”。如何提高认识,减少“历史文盲”,增加更多的历史文化的自觉保护者呢?何鲁丽在1997年曾指出:“北京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巨大‘博物馆’。”“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在首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向市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人们对故都、故乡、故土的热爱之心,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

2013年,何鲁丽指出:“各级政府应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以部署实施,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对历史文化区域的规划、实施科学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使群众从中享受和受益。”“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宣传,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承与连续。”

以学术研究为先导,持续探索,规划先行,将历史文化区域的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宣传教育为手段,提高保护历史文化意识,少一些愚昧,多一些智慧、理性,有了历史文化保护认识的提高和规划的引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定会出现新气象,水平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三)学习交流

何鲁丽曾经肯定1997年召开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指出“通过讨论保护历史名城与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高大家对保护历史文物重要价值的认识,增强保护文物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积极探索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进一步广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唤起群众爱祖国、爱首都、爱家乡的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

16年后,何鲁丽指出:“什刹海研究会成立二十多年来,研究会以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发掘和研究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广泛进行实地调查,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编辑出版了相关书籍,为什刹海地区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专家经过精心调查、潜心研究,编写了《什刹海九记》一书。书中的每一‘记’都从不同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每一‘记’又通过实践对先前的研究深化认识进行了综述,为今后什刹海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可以说这是一部文献类的书籍。”

通过学习与交流,相互沟通,提高认识,进而取得共识。什刹海研究会从创立之日起,正是沿着一条团结、组织专家,开展调研、研讨、总结经验、提出建议这样一个路子,一步一步踏实前行的。

回顾什刹海研究会14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什刹海研究的深度方面、广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比何鲁丽同志的要求,我们更感到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认识和实践上的差距,还需要认真学习、总结、研究。

可以说,做好学习、交流工作是什刹海研究会的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什刹海研究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健康成长。

(四)殷切期望

何鲁丽1997年指出:“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里一处人文胜迹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景地区。元初新建大都,在紧傍什刹海的东岸确立了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由此形成布局严谨,具有高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北京旧城。什刹海地区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成为集历史和自然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风景区,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博物馆。搞好什刹海地区的保护与整治,对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将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可以促进千年古都、百年街区的保护性建设和开发。”

2013年,何鲁丽同志指出:“在城市成片改造建设的过程中,什刹海地区的风貌格局基本上得到了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沿各海进行了整治、绿化、美化,疏通了水域,改善了水质。北京市政府于1992年9月批准‘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什刹海地区还原风貌工程,使海子水质不断改善,景观更加美丽。”“目前,什刹海正在与京杭大运河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什刹海地区的文物修缮、有关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已经开始。北京中轴线西侧一个风光更加秀丽、更有历史韵味的什刹海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何鲁丽对我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肯定,也是对什刹海保护工作的褒奖,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更是清楚地表达了何鲁丽对什刹海的祝愿、期待。

何鲁丽的两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意义深刻隽永。高瞻远瞩,富有哲理,其启迪、教育意义已超出什刹海的范围,更具普遍的教育意义。

西城区文化文物局:《自然·文化·社区和谐统一——关于什刹海保护利用的思考》

发挥什刹海的历史和现实优势,保持什刹海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和民居社区的和谐统一,努力提高三者完美结合的整体水平,使之成为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连接点,是当前什刹海保护与整治、规划与建设、管理与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仅就我们的初步认识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自然景观的保护

什刹海作为一片古老的天然水面保留到今天十分难得,什刹海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是再造第二个“北海公园”,而是要保护好什刹海的水体空间和环湖地带的自然景观,尽可能多地保持其自然淳朴的性格。首先,要保证三海水面和环湖规划绿地不得以任何形式被占用……第二,严格控制仿古新景观的建设,防止喧宾夺主,过多过滥。仿古新景观的建设要“事出有名”……第三,杜绝现代高大建筑对什刹海自然景观的破坏,不能再出现像积水潭医院高层塔楼破坏“银锭观山”景观的那种重大失误。

(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丰富的王府、寺庙、名人故居等有形的文物古迹,另一类是大量无形的传世诗篇和历史名人的活动足迹。有效保护、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提升什刹海的文化品位、树立什刹海文化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

什刹海地区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约占西城区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目前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仅有汇通祠、德胜门箭楼、恭王府花园、佛教广化寺、宋庆龄、郭沫若、梅兰芳故居等七处。多数文物被单位或居民使用,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从远景规划应把开发利用的重点放在环湖地带的标志性文物景点上,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与旅游、商业结合最紧密的地区。

例如,开发利用前海周边的火德真君庙、张之洞故居和老字号饭庄会贤堂,恢复烟袋斜街的传统风貌,与老字号烤肉季、荷花市场古玩街一起,重点规划建设前海热闹文化活动区。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前海东岸、后门桥北侧,介于前海与地外大街之间,是什刹海最古老的著名道教建筑,格局完整,楼阁式主体建筑颇具特色。张之洞故居位于前海东南岸的白米斜街,张之洞为清末洋务派首领,故居为典型的大型四合院,保存完好。可把这两处文物辟为文化场所,集中宣传展示什刹海历史文物和历史名人诗词与活动史迹,加大前海的文化含量,形成文化旅游热点。会贤堂位于前海北岸,是清末老北京八大饭庄之一,恢复会贤堂,与烤肉季一起成为前海著名的老字号饭庄,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恢复烟袋斜街“小琉璃厂”的传统风貌,使之成为从鼓楼繁华商业区进入银锭桥和前后海湖区的文化走廊。

前海在历史上就是什刹海民俗文化活动最丰富的区域,现在更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区的文化资源,加大其文化活动含量,可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与后海、西海安静文化区形成鲜明的动静反差,树立什刹海的整体形象。

(三)社区文明水平的提高

什刹海自古以来一直是人民性、群众性较强的开放式自然景区。历史上虽然也在此兴建了多处王府大宅,但依然是官民杂处,游人如织,平民百姓在什刹海环湖而居,游憩娱乐的特点始终没有被削弱或取消,而是和自然风光、文化积淀融合在一起成为什刹海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在研究制定什刹海的规划前景时,一定要把保持和发扬什刹海人民性、群众性的历史特点作为前提,事实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延续历史文化特点的范畴,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所关注。那种大拆大改,大量搬迁居民群众,兴建高档四合院居住区、别墅、度假村、使环湖地带成为高收入阶层领地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我们应该把如何提高什刹海民居社区的文明水平作为重要方面来考虑什刹海的整体规划方案。

保护什刹海的历史文化,除重点保护与水面相关的自然景观、王府、寺庙、名人故居,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外,保护湖区地带富于变化的胡同街巷,传统的四合院邻里生活环境和民情民俗风韵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今后应以金丝套、南北官房半岛为重点,把街巷的环境整治和居民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最集中展示什刹海民居社区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的代表性区域。近期以由表及里的街院环境整治、恢复传统风貌为主,树立样板胡同。年年有所改观。中期进行适合什刹海旅游功能的局部开发,建立什刹海社区文化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街巷四合院网络,发展民间对外交流和胡同民情旅游。远期则要外迁部分居民,减少人口数量,把拥挤的大杂院恢复到典型四合院的庭院环境,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方便群众生活。使这一地区成为什刹海古朴、宁静、祥和、温馨的传统居住区,与柳荫街社区一起,成为什刹海两个文明建设水平最高的民居社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新的时代特点。

什刹海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到实施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有些项目经过努力具有现实可行性,有些远景目标则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我们认为在整个规划实施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持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民居社区的和谐统一。一时难以做到的也不能以打破这种和谐统一为代价,搞短期行为,而应以对什刹海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逐步把这种和谐统一从较低水平推进到较高水平,直至达到什刹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民居社区三者的完美融合。

——1997年

编者话:此文是西城区文化文物局许伟同志在1997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言的中心思想是保持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民居社区的和谐统一是在整个规划实施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自然景观的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社区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警示那些打破这三者和谐统一、搞短期行为者,是违背原则、不可取的。应以对什刹海历史与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由易到难,将什刹海自然风光、文化内涵与民居的和谐统一逐渐推进到较高水平,直至三者完美融合。建议切中时弊,很有见地,今摘要刊出供有关研究什刹海者和保护什刹海的实践者借鉴参考,全文收入在《什刹海研究》(一)。

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留住我们城市的灵气》

地处于北京中心城区的什刹海,对北京这样一个北方内陆城市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什刹海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绿树成荫的湖岸,总能让我们感觉到惊喜,那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眼前一亮”。人们说一个没有水的城市是不完整的,水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灵气。

针对新街口六个社区情况和存在的占绿地过多、卫生环境管理混乱、酒吧街扰民严重、孔乙己酒楼占用公园绿地等造成影响整体景观的问题,结合对什刹海地区的规划建设,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即将什刹海建设成为“开放性的城市公园社区”。建设目的是依托什刹海周边水面及其周边环境功能、景区功能、生态功能,为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北京中心城区提供优良的城市景观,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并发挥相应的城市功能。为实现这样的建设目的,我们提出在规划建设中遵循“清”、“雅”、“秀”三方面原则的建议,将其作为我们的工作思路。

所谓“清”,即“清静”。在将什刹海建设成为“开放性的城市公园社区”的总体工作目标中,关键的一点是突出什刹海水面及其周边的环境景观、生态功能,相应弱化其居民居住功能。优良的居住环境和优良的景观环境,则较低的居民居住密度是必需的。目前在什刹海周边居住着近5683户居民、14368人,这对什刹海的规划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与什刹海的粼粼水面和茵茵湖岸相比,环绕西海和后海的大部分的老旧平房和简易楼显得尤为不和谐。这些老旧平房和简易楼因陋就简,基础设施很差,房屋状况堪忧。同时,依托这些居民房而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小店铺,对周边环境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连接德外大街和平安大街的捷径德内大街,行车路面最宽不超过六米,这样的路面环境在每天的行车高峰时间极易发生拥堵,更是恶化了什刹海周边环境……通过拆迁环西海和后海的简易楼和小铺店,从而提供广阔的建设空间,使相关的规划有条件实施,同时居民量的减少,什刹海周边的卫生环境和保洁工作压力也会因此改善。

所谓的“雅”,即“高雅”、“风雅”。什刹海对北京来说,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处文化载体,承载了北京悠久的文化积淀。在新街口辖区的西海、后海周边,有郭守敬纪念馆、醇亲王府等多处名胜古迹,每一处均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他们连同什刹海周边的四合院构成了一种北京的风景,这种风景应是那种雕梁画栋的;应是那种青砖绿瓦的;应是那种一叶轻舟的,这才是老北京的风景,给人一种亲切感,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与这种情况相对的是,在什刹海周边经营着大量的餐厅酒家等,而近一年来,大大小小的酒吧在后海周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什刹海原有的风貌在这种势头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雅”是建立在“清”的基础之上的……酒吧是外来物,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希望在此听到刺耳的摇滚乐。由于这些餐厅、酒吧的存在,什刹海周边变得异常喧闹,这与建设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是相悖的。我们不想将什刹海周边建设成为一个“商圈”,对什刹海的规划建设,应是基于保护的规划建设,这种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发扬什刹海的古都风貌,这是“雅”的原则的精神实质。

所谓的“秀”,即是指环境的“秀丽”。在一开始我们说到,什刹海周边居民对在什刹海的规划建设中占用大量绿地反应强烈。水构成了城市的灵气,但水的灵气又是从树和草而来的……没有繁茂的绿树,没有翠绿的青草,只是人工硬化的湖岸,什刹海的湖水显得落落寡合。没有大量的绿地,建设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建设良好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为北京中心城区提供一个优良的城市景观,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又从何做起。我们认为,“秀”应是贯穿什刹海规划建设全过程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清”是为了能够建设“秀丽”的环境,“雅”和“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环境秀丽的什刹海是全北京所有居民的福气,它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灵气。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举社会之力,共建什刹海绿色环保园林居住区,是造福百姓、利在子孙的明智之举。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尽职尽责去努力,去奋斗,去开创未来美好的明天。

——2004年2月

编者话:这是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的代表于2004年2月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言强调,在规划建设中应遵循一个理念,建设“开放性的城市公园社区”。发言的题目颇有诗意,《留住我们城市的灵气》。所谓“灵气”,就是“清”、“雅”、“秀”的氛围环境。发言提到一直工作、生活在什刹海边的人们常会感到“眼前一亮”,那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绿树成荫的湖岸给人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城市的灵气。什刹海对于北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能不能保护好这片水面,如何保护好这片水面,是一篇大文章。这说明他们认识到,什刹海的水已经不仅仅是什刹海本身,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保护好什刹海,留住我们城市的灵气,“是造福百姓、利在子孙的明智之举。”

和新街口办事处一样,厂桥街道办事处同样在关注什刹海的水,关注什刹海的环境。他们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标题就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应成为生态文化园》。他们把建造什刹海生态环境、提高周边居民现代文明生活水平看作“历史的重任”。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三)。

什刹海研究会:《关于修复、亮出火神庙的建议》

火神庙全称为“火德真君庙”,地处地安门外大街77号,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记载,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1300余年。历尽沧桑,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火神庙,是北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

火神庙诞生在中国文化经济发展鼎盛时期的唐代,是当时中国物质、文化综合铸造的建筑艺术精品。全庙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多次重修,身价高贵,皇帝御题匾额多,且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观景赋诗,充分体现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精华遗产和孕育着的文化精华。

火神庙位于古都中轴线西侧,面向中轴线;南下地安门直奔景山与皇宫;北上钟鼓楼咫尺之遥;紧挨万宁桥,背靠什刹海,火神贴着海仙,饶有寓意。水火本不相容,这里却相依而处,极富哲理意义,引人无限遐想。火神庙的地域优势真可谓得天独厚。南北串一线,左右连成片,如认真全面整顿周边环境,将成为中轴线上前海东沿的一个绿色文化景群,为绿色北京、人文北京增彩。常人春说火神庙:“春夏之际,绿柳披拂,碎影筛金,照映于涟漪之间……诚为人间仙境。”

老话说“东单西四鼓楼前”,这几处曾为老北京的商业中心。身居鼓楼前大街的火神庙,如能和古商业街(含烟袋斜街)文化融合在一起,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应与当今旅游业结合起来,调整鼓楼前大街的行业结构、经营管理体制,形成文化旅游商业街,吸引中外游客,将重新出现“鼓楼前”的繁荣景象。

火神庙全庙前中后三殿,现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由西城交通中队和解放军防化学院内部招待所两个单位划分成两部分分别占用。据最近人口普查统计,庙内有62户,132人。据前海东沿居委会介绍,庙内实际住户最多20多户,大部分人只有户口,既无房也无人。

庙内违章建筑多,火灾隐患严重。前殿院内,私搭乱建尤其严重;中殿院内也有十几间违章建筑;后院有锅炉房,所有电线均已老化。总之,一片混乱,火灾隐患极为严重,万一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鉴于目前庙内外火灾隐患严重,为保证万无一失,主管部门应进行安全检查,按照文保单位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严加管理,确保安全。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拆除火神庙四周破旧简易楼、杂院民居和小商店,把火神庙从乱象丛生中亮出来,绿化美化环境,复建后亭,恢复昔日万宁桥景象;在修复、亮出火神庙的同时,加快加强烟袋斜街和鼓楼前一条街的整治、保护与开发,切实改造地百商场,统筹规划设计一条街的景观和业态调整,合理利用火神庙恢复道教活动,对外开放。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分类推进。

修复的火神庙可依法举办道教活动,要对外开放,作为旅游景点接待中外游客。

——2001年

编者话:此文是什刹海研究会于2001年提出的建议书,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收录于北京技术协会《新世纪新科技新北京专家建议集》,获专家建议二等奖。专家建议集送市有关领导部门研究参考,同年其基本内容还被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摘编发表,对政府决策亮出火神庙工程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现摘要刊出。

什刹海研究会:《再议整治和建设烟袋斜街的思路》

烟袋斜街是一条著名的古商业街,在近期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烟袋斜街被列为“传统商业街”的保护重点。

(一)烟袋斜街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2002年7月,烟袋斜街共有常住人口161户,385人。铺面房共58家。其中正在营业的33家,装修好尚未开业3家(茶艺2家、裱画1家),停业2家(美容美发1家、饭馆1家),空房1处,办公室1处,住户18家(另7个门牌无临街房不计)。

33家铺店中,属前店后居形式的有16家。从隶属关系上看,市属1家(挂靠),区属5家,个体19家,无照4家,个体经营占多数。从经营项目上看,美容美发5家,工艺品、字画4家,主食4家,烟酒果品4家,餐饮3家,洗衣2家,修车2家,制衣2家,宠物食品1家,沐浴厅1家,修空调1家,厨具1家,副食1家,小百货1家,命名1家。

居住在临街铺面房的18户中,想做买卖的7户,想搬走的6户,想卖房的1户,不想做买卖也不想搬走的2户,本人不常住的2户。

在临街铺面房中,属房管所管理的公房20处,31间,442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华文时代经贸中心60平方米);属中央单位自管公房1处,20间,700平方米(可汗酒楼);属区单位自管公房7处,64间,2197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鑫园1752平方米);属私房的29处,64间,828平方米(其中最大是扩建后的黎光阁270平方米);属庙产的1处,6平方米(广福观门口,不含院内)。

在2000年整治的基础上,在什刹海景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烟袋斜街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个体商户和临街住户已经意识到,围绕旅游业做文章是发展的商机。

(二)群众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我们的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群众对2000年整治后的烟袋斜街并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多头行政管理造成规划建设、文物保护与利用、居民生活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六条建议:

1.加强行政管理,明确主要责任单位,责任到人

建议区政府授权厂桥街道办事处一家主管对烟袋斜街地区的行政管理,在区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统一领导综合执法队伍,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主要任务是依据有关政策、法规,提出要求,制定措施,做好宣传教育与执法工作。

2.依据北京市政府《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及区什刹海管委会联席会议的有关建议,在区政府主导下,协调有关单位,尽快提出烟袋斜街统一规划的条件和要求,并公布于众。烟袋斜街的规划要求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整体传统风貌和格局,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拆除违章和临建,改造简易房屋。

(2)以原店铺和院落为主,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翻建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店铺、院落的布局和胡同肌理。

(3)必须遵循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要求,维持原建筑面积,对沿街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造型、色彩,提出控制要求,如有特殊需要,经规划部门批准,可加地下层。地上不准加层,违反规定者,依法依规处理。

(4)沿街的店铺和后面的院落要统一规划,可先店后院,分期实施。

(5)原为“前店后居”者,在设计时要把“店”和“居”严格隔开,不能搞餐饮业。

(6)临街铺面房中的住户,制定政府、产权人、使用人“三家抬”的优惠政策,鼓励其迁出,恢复为店铺,或自行按有关规定改为营业用房。

(7)建筑设计方案由产权人及使用人共同协商,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划要求,按程序自行办理审批手续。凡符合规划要求者,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并尽快审批。凡不符合规划要求擅自施工者依法处理。

(8)对文物古迹要创造条件予以恢复。目前要先摸底,研究保护、利用与筹资的政策,先易后难,分期实施。可先恢复简便易行的三财龙王庙。

(9)对烟袋斜街东口与南口的店铺进行改造或装修后设立标志物,使之与整街的风貌相适应。在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要以人为本,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外部传统风貌与内部现代化的设施相结合,努力改善原有的设施条件。包括道路、市政与室内设施都要与使用功能相适应。

3.打破常规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整治后,烟袋斜街“脏乱差”现象虽一度有了改观,但在治理工程上,仍遗留着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据居民反映,破路面后只铺设了燃气管道,但无户线,群众又不了解铺设的目的与计划。铺装地面时没有解决上下水管道的问题,自来水水流仍过细,污水管道排污仍不畅。街面雨水口太少,街西段地面不平,雨后积水。电线没有埋入地下,仍在空中杂乱无章。街东口台阶给行人、自行车都带来不便,群众要求拆除。总之,居民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

建议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在区委领导主持的研究整治规划烟袋斜街的会议上的建议:对保护区内小街巷的市政建设要打破常规模式,从街巷实际出发,本着保护街巷胡同传统风貌与胡同肌理的原则,因地制宜,个案处理。如电线入地,以电代替燃煤取暖等意见办理。总之,市政管线要方便用户,统一设计(含户线)。在资金方面,街内大市政建设由政府出资修建,户线由产权人和使用人协商出资。另外,居民希望拆除街东口的台阶,改为在街的东、西两头设活动桩,并设机动车限行标识,自行车和三轮车可以通行,机动车限时行驶。如此有利于繁荣烟袋斜街,方便居民生活。

4.拆除广福观对面的简易平房,亮出水面

据了解北京解放前后,在广福观前的小片空地上,逐渐盖起了平房,阻碍了人们观海的视线。

建议拆除广福观对面的一些简易平房,开辟出一片空地,可绿化美化,使街与前海相连,烟袋斜街与地百商场连成一片,共同形成什刹海景区的一处小型旅游商业区。同时又可以亮出水面,还其昔日的美丽景观,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5.研究出台新政策,推进烟袋斜街更加繁荣

(1)研究鼓励外迁政策,本着国家、个人都能承受的原则,尽快出台鼓励外迁的优惠政策,以减少住户,疏散人口,改善条件。烟袋斜街临街18户住户中,约有8户不想开店铺,首先考虑把这些居民迁出;属单位管的公房可考虑由单位予以置换,置换后此房由单位自己经营或出租;属私房或房管公房的居民户,基于烟袋斜街是古商业街这一特殊位置,且面临搬迁的户数又不多(约8户左右),可考虑以比危改加房改的政策稍优惠的条件动员他们迁出。优惠的幅度应让政府(或出资方)和迁出的居民都能够接受。搬迁后,原房屋由出资单位(含个人)自己经营或出租经营。在没有出资者的情况下由政府房管部门出资,原房屋由政府房管部门支配。

街内院落的外迁任务更艰巨,既要出台鼓励外迁的政策,同时也要有鼓励回迁者个人出资购房的优惠政策。总之,本着政府主导,兼顾政府、产权人、使用人利益,制定“三家抬”的优惠政策。

(2)研究鼓励临街铺面房(含现住户)维修翻建,调整商业结构的政策。第一,鼓励私房主按照统一的规划条件与要求,自己出钱对危旧房屋进行翻修。可给予贷款、银行按揭等优惠条件。第二,鼓励住公房的住户和店主对破旧的房屋,按照规划条件自己修缮。修缮费用作为预付房租,与产权单位签订协议逐年扣除。自己出资有困难的住户,房管所给予一定的补贴,或银行低息贷款。第三,不打算营业的临街住户(含私房主),鼓励其出售、置换。出售时可减免税收或给予财政返还。第四,临街的住户鼓励其改作营业用房,在办理营业执照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方便,特别对下岗职工更要给予特殊照顾,如在一定时间内减免所得税或由财政返回。严禁加收各种不符合政策的费用。第五,国有企业可引导企业自行调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如67号是万方公司隶属的副食店,临街房屋12间、180平方米,现在有三分之一自己经营副食,三分之二出租给个人搞餐饮,没有很好地利用,应加大投入,统筹策划,制定调整方案。

(3)解决居民的取暖、做饭问题,或用电,或用天然气。要淘汰燃煤取暖做饭,为此会增加居民费用。建议住平房的居民在取暖方面所得到的补助,应与住楼房居民相同。

(4)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这条街向传统文化商业街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排除日常民需的小店铺。

(5)创造条件腾退并逐步恢复烟袋斜街内的文物古迹(含居民院),以丰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改善该地区的环境和居民居住生活条件。该地区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三处。

一是龙王庙,位于烟袋斜街21号鑫园浴池西南角,建筑面积只有6平方米,庙前有一铜井,据说是元朝所建(待考)。原遗址是一小块空地没有住户,但近日盖起了房屋,拟办茶社,对此应予以制止,恢复庙与铜井。出资不多,很易恢复。

二是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51号,为道教庙宇,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西跨院名白云仙院。广福观现山门、大殿、后殿及西跨院前殿尚存,现为民居,两院各有居民二十余户。应积极创造条件(可参考火神庙方式)予以恢复。

三是三元伏魔宫,位于烟袋斜街81号、鸦儿胡同2号,银锭桥畔西北角。该宫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西朝东,为佛教寺庙(银锭桥南端与之相望的还有一座海潮庵)。三元伏魔宫建筑格局保持较完整,现为民居,约十余户。应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恢复。

在广福观与三元伏魔宫两处文物古迹中共居住了约五十余户人家,可参照住铺面房迁出的优惠政策,制定计划分批搬迁。资金由政府部门、市文物部门和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共同承担。

(6)大力扶持老字号,继承发扬传统经营管理的特色,以使烟袋斜街这条古商业街的气氛更浓郁。烟袋斜街原小有名气的老字号较多,最近已有一些即将营业的商户要恢复老字号,如黎光阁、庆云楼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经过调整,有计划地鼓励、扶持那些经营好的商户恢复过去的老字号。

6.建立烟袋斜街的民间管理机构

建议在烟袋斜街建立一个民间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商会组织(经试点可在景区范围逐步推开)。烟袋斜街大部分是个体商户,需加强规范管理。一些商户也期望有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与政府管理和社区居委会相配合。其任务一是组织商户进行学习,使他们诚信勤劳经营企业,知法守法;二是提倡互助精神,帮助解决在办照、修缮房屋和贷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商户的合法权益。

总之,烟袋斜街的整治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最好与“地(地百商场)烟三角地”统筹策划,可分步实施。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依靠各方力量,采取多元化筹资的办法,按市场需要,满足游人要求,先街后院(含寺庙),分期实施,逐步发展。

——2002年

编者话:此本是根据西城区什刹海管理委员会2002年召开的整治建设烟袋斜街联席会的精神与要求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2002年的联席会议,连续召开数次。期间,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郑光中,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王东、市规划院副总工唐炳华、副总工范耀邦等专家和西城区什刹海管委会主任、西城区委副书记李雅清及副主任、副区长隋振江等有关部门领导曾到烟袋斜街实地考察。由此,联席会回顾总结了2000年整治烟袋斜街的经验教训,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再次整治建设烟袋斜街的意见与要求。什刹海研究会始终参与了联席会的组织和研究,感受到联席会上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且具有超前意识,对烟袋斜街的整治、建设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会后整理成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三),今整理刊出供研究者、管理者、规划建设者研究参考。

什刹海研究会:《极具保护价值和亟待维修开放的恭亲王府府邸》

(一)恭亲王府极具保护价值

1.清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

清代王府能幸存至今的总共不过十多座,且大多残损不堪。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有恭亲王府及花园一座,真是十分珍贵。

2.恭亲王府为清分封制度提供了历史物证

王府实为京师宗室社会中独立的群体。恭亲王府遗存对研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及警示后人,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恭王府的历史沧桑,一些史学家、文物专家明确提出:一座恭王府演绎了半部清朝史,一座恭王府演绎了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

3.恭亲王府告诉世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恭亲王府前身是庆王府,庆王府前是和珅第,东半部还一度被划为和孝公主府。

和珅(1750—1799年)是乾隆朝权臣,乾隆帝还将其最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结成君臣亲家。和珅由于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于乾隆帝死后不久(1799年)即被拘并宣布犯有二十大罪状,赐死抄家,查没金银珠宝极多。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和珅事败后,庆郡王永璘(乾隆帝第十七子,1766—1820年)受封迁入和宅,当时由于和孝公主尚在,庆王只占住和宅西半部,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仍占用东半部。公主于道光三年(1823年)死后,整座府邸才全归庆王府,此时永璘已去世三年。永璘孙奕劻是晚清历史的重要人物,他和李鸿章一样,曾是和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的全权代表。

恭亲王奕(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三年(1851年)封恭亲王,并特将此府赐给奕。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他以全权大臣身份同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主持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奕曾先后出任侍卫内大臣,与慈禧太后同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是我国晚清史上的重要职位。和珅、奕等人都可成为警示后人的历史教材,恭亲王府及花园遗址既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成为对后人教育警示的场所。

4.恭亲王府按规制是仅次于皇宫的古建群

根据《清会典》载,亲王府正门5间,正殿7间,基高4尺5寸,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门钉纵九横七,正殿脊安吻兽,七兽垂脊,规制之高仅次于皇宫。恭王府包括府邸及花园两部分,是一座完整的亲王府,完全恢复原貌,展示古建筑群规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5.恭亲王府是一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无论从古建、文化、园林、宫廷生活等哪方面讲,恭亲王府都堪称是一座古代艺术博物馆。王府古建筑群体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发挥王府古迹文化的作用。古迹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留住历史”,再现历史真实。

京师王府,分布于内城闾巷之中,自然成为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沟通渠道,民间所知宫廷文化,多源于王府,王府正承自宫中。王府文化既是满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和珅第中的太平缸54件,铜路灯36对,早已籍没并陈列宫中,而锡晋斋中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仍保存完好,花园中的大戏楼现在几乎每天都在为游客作精彩演出。当人们在王府中重会那些大缸和路灯,坐在大戏楼观赏戏剧表演,或置身于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花园中时,不正是沉浸在中国文化深厚积淀的气氛中么?王府古建,功在人民,今为人民大众所用,势所必然。

(二)恭亲王府及花园遗存现状

恭亲王府花园已基本恢复原貌,并于1988年7月正式对外试开放,受到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其中包括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及夫人。每年接待游客高达数十万人,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整座花园范围内,西北部约有3000多平方米建筑(其中古建约500平方米)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所占用,东墙内还有公安部六户家属居住。

恭亲王府府邸现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借住其绝大部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三四百人)占住东路乐道堂院落等处;中国文联也占住一排房屋。凡此,却对恭亲王府府邸的全面保护、整修和开放形成阻碍。

当前,恭王府中古建殿、室、堂、轩日渐颓败,急待全面修缮保护,实不宜再作办公、教学、宿舍、居家等群众性用房,占用居住愈久,势必损坏益深。

总之,恭亲王府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已为各级领导和学术界所一致认定。果既如此,早一日保护维修,少一分损失,多省一笔资金,实属上策。望有关方面能顾全大局,为子孙后代着想,同心协力,完成保护国家级历史文物的一大壮举。

(三)几点建议

1.恭亲王府府邸急待保护、修缮

恭亲王府是我国目前少量仅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历史文物价值极高。由于年代已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单位和使用性质的多次变化等原因,府邸己日益衰颓。鉴于诸多王府的彻底消亡,更感此王府加紧保护、修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延误日久,恐将形成最后不得不在旧府址上重建“新”王府的悲剧。

2.恢复恭亲王府原貌,警示子孙后代

恭亲王府及花园的功能定位应为珍贵历史文物。妥善保护、恢复原貌是首要任务。恭亲王府的存在,对警示子孙后代具有无限价值。切忌贪图眼前微利,移作其他商业用途。

3.保护、开放恭亲王府是人民的希望,是实现周总理的遗愿

全面开放恭王府是敬爱的周总理在视察该府时对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提出的。后来,领导国务院文物工作的谷牧同志说:总理生前交给我办三件事,第一件是重修琉璃厂古文化街,第二件是新建一座新的北京图书馆,第三件是修复开放恭王府。这三件事我只完成两件,恭王府只完成了一半。在谷牧的领导下,1988年恭王府花园得以向世人开放,并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新址建设得到解决,正在建设中。

恭亲王府花园的修复试开放博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今,参观恭亲王府花园已成为京城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只能看到王府花园,而无缘见到王府府邸真面目,人们不禁探询:王府府邸为什么不开放呢?

4.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统筹恭亲王府的保护、维修、开放工作

建议恢复原恭王府修缮开放领导小组,形成由中央牵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宗教局、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等有关单位参与的领导机构,协调统筹恭亲王府搬迁、修复、开放等有关重大事项,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并与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统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限期推进,必致成功。严防留下不该留下的尾巴,白白浪费国家资财,拖延时日,劳而无功。

5.消除全部隐患,确保王府安全

目前,恭亲王府里有许多单位办公,有数百名中学生学习,甚至住宿,还有十几户人家常年居住其中,这一日三餐的明火,夜晚的生活照明,各式各样大量家用电器的使用,以及不规范的电线布设等,都让人深感不安,安全隐患是明显的。建议立即进行深入安全检查,制定严格管理措施,限期整改,以确保在本不适宜在此办公、学习、居住的人员完全迁出古建。恭亲王府及花园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不允许任何事故和“意外”发生。在此特别呼吁:尽快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王府安全。

——2000年

编者话:此文是什刹海研究会2000年8月提出的调查建议摘要,全文刊登于《人民政协报》,并将该报附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同志于2001年春节前呈谷牧同志的信函中,供谷牧同志了解恭王府现状参考,并请谷牧同志再次出面领导恭王府修缮与对外开放工作。

2001年春节后,谷牧约周南与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视察恭王府,并提出腾退修缮、对外开放府邸的要求。从此在谷牧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推动下,在北京市、西城区领导同志的指导与支持下于北京奥运会前夕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遗愿,恭王府花园、府邸全面对外开放,还府于民。

同类推荐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中国风俗文华集萃)

    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中国风俗文华集萃)

    该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老人的标准、敬老和养老的礼仪、历代王朝对老人的优待、封建王朝敬老的特殊庆典、老年官员的致仕等。
  • 中国神话史

    中国神话史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神话史。中国古代神话,一向以零散不成体系著称,致使我们这个拥有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国度,国一度被外国人误解为缺乏神话、乃至没有神话,袁珂先生首次将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缀集起来,用简练、通达、优美的文字将从上古迄于明清时代的神话材料,作了纵贯的系统的论述。对少数民族神话则联系汉族神话,作了横向的分类的鸟瞰式介绍,勾勒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全貌。此外,本书还专章叙述了中国神话研究的历史状况,神话对历代文学的种种影响,等等,材料丰富,剖析透彻。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星之龙枪

    星之龙枪

    一个因任务而生的电脑,一名本来只能平淡生活的少年命运因此改变。在这个世界里,因龙而战的被称之为龙士,他们以独特的能力而战,不停的怒力向着巅峰前进。少年以他的努力、奋斗最后成就了大陆最强者的传说。若是大家喜欢,有多多推荐,多多收藏。只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 不见亦不念

    不见亦不念

    这辈子注定是你欠我的,欠着就欠着吧,我不要你还了。人们都说“七年之痒”,我把我们从相识到现在的所有时间都凑在一起,周年虚年也全算上,总算把这个“七年”凑够了,以此给你一个坦然的理由,给自己一份面对的勇气。然后相信,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都是时间的错。这是一个女人对婚姻的一面之辞!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到时无情

    到时无情

    我已经不记得我喜欢过多少人,也不记得在那些人中我真正爱的到底是谁。是雯?婉婉?还是夏芮?我全心全意的付出,得到的是什么?有人说我是花花公子,我花了吗?读者心里清楚,我自己也清楚。让我们随着这部《到时无情》去感想自己人生中,那些抹之不去的情感。相信在这个玄幻科幻满网络飞的年代,这部作品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 平行界点

    平行界点

    走进一个个平行世界,看见不同的自己,发掘一个个真相。
  • 王源之我同桌是二货

    王源之我同桌是二货

    ‘王源,你是否有病?’‘何来之说?’‘你每天跟我拌嘴有意思?’‘嗯嗯。’
  • 蛇女与狼人

    蛇女与狼人

    她:是一个嗜血成性的蛇女,每月15日,她就会从一个倾城的美女蜕变成巨蛇,吸取人血,以便达到身体需求。(QQ群号:143987099)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狼人,也成半兽人,他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无法继承。因受栽赃案,父母双双入狱,顿时家破人亡。蛇女和狼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爱了,但在舜天最大的势力集团徐泰,后因遭手下涂青山暗算,几乎全家全遭毒手。涂青山练成无人能及的雪莲宝典,蜕变成不男不女的异人,他因曾怀疑冷家杀害家父,于是与冷家势不两立,两个极大的势力集团的恩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 逍遥寻仙纪

    逍遥寻仙纪

    修真少年体内竟然藏有一头上古魔兽,哦多茄!这是修真界的鸣人?但这究竟是福是祸?少年又该如何抉择他的修真之路?桃花运大开!修真少年被各式各样的美女围绕,但这是一部纯爱的小说呢!主角又怎么在万花丛中独采一支,找到自己的真爱呢?人性的真诚和扭曲交织了整部小说,《寻仙纪》带你们走入一个刺激而又微虐心的修真世界!
  • 十里梨花冷亦霜

    十里梨花冷亦霜

    江夏烟雨四月春,十里梨花一夜白。君若有意何唏嘘,妻若无意悲伤离。传说一百年前,岄牙山的创始人——婲月以身投炉炼制了斗转星移的泪珠,一时间武林风起云涌。青依依无意被此珠代入异世江湖——幽晋167年。途中初遇冷云,他梨白如华般寂静,一袭白纱轻羽,流连的目光总是看得风轻云淡。精于易容,巧于算计,却改变不了自己最初的心。可苦苦追寻的青依依,不曾想,从一开始就已掉入了一盘棋局的困兽之鸟……不管是皇宫、武林门派、最爱的人、生死之交的朋友都想得到它,难道她只是一颗被他利用的棋子?而当泪珠被捏的粉碎时,她永远也想不到会是怎样一个千年真相。萌妹子cp霸道教主开启后宫美男模式。
  • 星空术师

    星空术师

    林立明明获得了星空术士的传承,却只能释放两个法术,因此被同学嘲讽为林二,还受到了学院的退学警告。面对如此凄惨的事情,林立表示很受伤,所以他决定......去网吧玩通宵。
  • 闪婚暖爱:赖上霸道总裁

    闪婚暖爱:赖上霸道总裁

    十年前,他们的缘分就已注定,而十年后,他们奉家族之命闪婚。婚后,一边是妖孽总裁的暖宠,一边是儿时的青梅竹马,她的心却不偏不倚地倾斜在她的冷面总裁身上。两人从疏远到亲密,打情骂俏又是生死相守,他们的爱情,是一见钟情或是日久生情。可当两人的前任分别回归,两人的婚姻面临危机,霸道总裁霸气宣告:他萧煜诚认定的人,这辈子都不准跑掉!暖婚宠爱,在爱情毒药面前,相爱便成了唯一的解药。男女主智商情商双在线,暖宠不虐,揭秘豪门爱恨情仇,解锁相爱的一百种虐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