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4100000014

第14章 文学史之外的故事――一位被彻底遗忘的解放区作家

文学史,通常是不完备的。

第一,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因为篇幅有限。第二,它是一部很无情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很势利的书。它的眼睛只盯着名人和名作,那是让非名人和非名作欲哭无泪的事情,可你也只好没脾气。而且,这部文学史成书的年代越近,其著作者加以评论,予以取舍的功利程度,更多的要掺入非文学的考虑因素,也就越明显。于是,有些假冒的名人,有些伪劣的名作,很可能挤进文学史,在这部书里的哪一页,哪一节,露出那张真小人、假大师的肉脸,作人五人六状。所以,对一百年内的文学史,你最好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半信半疑地看过去为妥。

至于我讲的这个距今不足百年,既非名人,也非名作,肯定进不了文学史的故事,录以备忘,为文学史的一个注脚,也不无裨益罢了。因为,一部当代文学史,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一部文人伤心史。在当代历次文学批判运动中,凡在劫难逃者,受到批判而大倒其霉者,那痛苦,无论落到名人身上,还是落到非名人身上,疼的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

也许这多年来,那张善良的被整得“神气尽矣”的文人面孔,始终在我的记忆中不能磨灭,因此,我对我们中国的评论家,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部的评论家,在那个以笔为刀枪,评论与权杖画等号的年代里,对于作家体无完肤的“爱护”,对于文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忍不住愤慨。尽管很多置人于死地的评论家,已经亡故,或者,即使活着,也风烛残年,但想起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总是怀疑民谚所云,“不是不报,时辰不到”,其实是一句空话。

那是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我军,也就是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进入了张家口市。当时,远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接管北平为第一要务,哪里顾得上远在口外,盛产口蘑的张家口。于是,在蒋介石鞭长莫及的缝隙中,于敌后坚持抗日八年的共产党政权,有了第一个像点样子的城市。我在短篇小说《月食》中,写过这些即将进城的干部,那种欣欣然,那种对于美好将来的向往。

这样,张家口这座其实不大的城市,有过两次解放的经历。自然,在八路军中吃小米饭的文化人,也就随着部队进城。这其中,应该有刚以短篇小说《我的两家房东》脱颖而出的康濯,有后来写《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萧也牧,以及我要讲述他故事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丁克辛。那时,他们都很年轻,二三十岁,精神焕发,情绪高涨。

我在想,命运要是给丁克辛展开一点笑脸的话,评论家(特别是身居要位的,掌握文艺方向和政策的)不那么神经过敏、小题大做,不那么过犹不及、杀一儆百,尤其,不以作家首级为自己晋身之阶,此人,本该是解放区的一流作家,或者,退一万步,至少会写出不亚于解放区那些名家的作品。他比较早地跳出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简单化的写作定式,是比萧也牧,起码要早好几年的写个性、写人性、写感情、写男女之爱的老区作家。因此,早得多的遭遇到评论家的“光顾”,便命中注定了。于是,我也不由得哀叹,老天总是偏护强者,而欺侮弱者。对整人的人,“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使其逍遥法外;对被整的人,“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绝对不会放过。

丁克辛成了评论家的靶子。

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一篇文学作品被点了名,对作家来说,有点像剑侠小说中,被武林高手点中死穴一样,顿时昏厥麻爪,立感天日无光,眼前一片漆黑,下场不敢想象。这种痛苦莫名的体会,不佞也是亲身感受过的。甚至到了解放以后,都在铁道部系统工作,有机会认识这位丁克辛,早年被整肃过的惶惶然,还时不时在他脸部阴影中流露出来,这你就不得不感叹,评论一旦等于权杖,是多么可怕了。

坦白讲,我也是侥幸活到七十出头的人了,虽然被评论的权杖,打得七荤八素过,但贱命之人,倒也耐得作践,至今仍在文坛厮混。不过,在夜里做身陷恶狗村的噩梦,倒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说明那些年里权杖式的评论,对于作家威慑力之深远,保质期竟达好几十年之久,到达下意识中,至今,每一念及,犹不寒而栗。估计这被狗狺狺然吠叫出一身冷汗的梦,非要做到死不可了。

可我为丁克辛抱憾的一点是,那么早就被批了,那么早就挨整了,从此,一生的写作魂魄散了,但解放以后,他还想振作,1950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丁又写了《父子英雄》,发表在《人民文学》,结果被那时一言九鼎的周扬扣上“个人英雄主义”,再次跌落到谷底。由于在张家口对他的批判,传播的范围,充其量,仅仅是晋察冀边区而已,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周扬的批评,又是他点的一串名中最后一个,小拨拉子而已,既达不到延安时期对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那样影响巨大,“青史”留名的程度,也不及建国后历次文艺界的批判运动那样大张旗鼓,家喻户晓。虽然臭得从此抬不起头来,却没有遐迩皆知的臭名,有点冤。

加之,腾出手来的傅作义,开始包围这座城市,很快我军就撤出了。于是,丁克辛在张家口的这一段文学经历,也随着城市的易手而尘封起来,再也不被触及。现在,除了熟知者外,无人了解丁克辛的这段往事,甚至连他后来的去向,也少有人知悉,更不知道应该有八十多岁年纪的他,仍否健在?现在回想起这样一位被文学史淡忘的作家,那怆然若失的眼神,那无可奈何的表情,真是很伤感的。

一个有才华而不得施展的文人,不甘沉没却又只能赍志饮恨地活下去,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啊!

现在可以想象,这些穿着二尺半长的灰布军服,裹着绑腿登着布鞋的知识分子,随着部队进入城市,走在平坦的马路上,那种自豪感是不用说的,甭提有多少的诗情画意,涌上心头了。很显然,对那些一直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共产党、八路军来说,需要熟悉城市,熟悉工厂,熟悉工人阶级,那么,得风气之先的文化人,又是刚经过整风运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然以深入到群众中去,体验新的生活,接触新的人物,寻找新的素材,创作新的作品,为当务之急了。

丁克辛到了宣化龙烟煤矿,他没有想到在那里写了他一蹶不振的作品《春夜》。前年我编《五十年短篇小说选》,选过萧也牧那篇让他一劫不复的《我们夫妇之间》,为他写“作者小传”时,知道他那时也在张家口铁路站段,当工人纠察队的队长。可以想象,当时有很多文化名流,知名作家,文工团的表演艺术家,聚集在张家口。才子风流,士女妩媚,歌声嘹亮,舞姿婀娜,可谓人杰地灵,极一时文气之盛。顺便要提一下的,康濯时任副主编的《北方文化》杂志,也是在这座城市中出版发行。现在,谁要拥有这本战火中的文学杂志,肯定是奇货可居的珍藏之物了。

1947年,丁克辛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了他深入龙烟煤矿写出来的短篇小说《春夜》。

如今,当我们能够以文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时候,平心而论,丁的这部描写矿工感情生活的作品,实在构不成任何罪状。你得承认他写得真实,你得承认他写得别致,你得承认他的小说具有文采,最后,你得承认他这篇作品的主题的积极性。当时,解放区文学,很多还停留在配合任务,图解政策,宣传形势,教育群众的阶段,因此,在当时许多意识大于形象,政治大于文学的作品中,他的这篇《春夜》,别开生面,一支独秀,风靡一时。

故事讲述了那些在矿主的盘剥压榨,在把头的欺凌蹂躏下的下窑矿工,旧社会穷得连媳妇也娶不起。贫穷与落后,落后与愚昧,愚昧与无知,无知与罔顾羞耻,总是相伴相行的。于是,作品描写了矿井中,坑洞里,出现了类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述及的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普那路亚婚”。一个同样穷得无以为生的女人,成为同住在一个窝棚里多个走窑汉共有的妻子。

但是,共产党的光辉照亮矿山的同时,也给矿工带来了新的世界,在随后的民主改革运动中,这种悖谬人性的婚姻,无论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都是解放区法律所不容的。于是,在工作队的帮助教育下,这个女人与其中她更喜爱的一个老实男人,组成家庭,过合法夫妻的生活。这就是在那个还很冷冽的北方春夜里,重新得到人的自尊的这对男女,相亲相爱的故事。

我在编五十年短篇小说集期间,希望能找到这篇《春夜》,可惜,未能如愿。但据当时阅读过这本杂志、这篇小说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对他进入文学之门的一部启蒙意义的小说。他还告诉我,当时,懂得一点文艺政策的人,知道一点延安整风的人,都为作家大胆的文学追求,捏一把汗,为他写人之不敢写的勇气,担一点心。因为大家都很聪明,按照中国人的中庸思维定式,迈出一小步,其他人也许尚可忍受你的激进,迈出一大步,而且触动了什么,影响了什么,妨害了什么,那就必然要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即使你既不触动,也不影响,更不妨害,握有权杖者,和握有权杖之笔者,看你不顺眼,看你太个别,看你走出队列远了一些,等着吧,肯定会有好果子让你吃。

接下来,丁克辛所遭遇到的,便是大家可想而知的事了。就冲这一条责询――在解放区,有那么正面的、健康的、光明的、积极的东西不写,偏要把目光盯在矿井里七八个男人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这是为什么?我想他肯定瞠目结舌,回答不上来。后来,我认识了他,一直想跟他探讨,他的这个构思,最初是不是受到高尔基《二十六个和一个》的启发?但经过多次批判的他,“曾经沧海难为水”,竭力回避谈论文学。

文学,成了他的禁忌。

当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批判史。其实,我在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从西方文学引进“评论”这一种文体,与中国传统的《文心雕龙》式、《诗品》式的经典评论,以及李卓吾、毛宗岗、金圣叹式的点评式的随机评论,其目的,是要将评论和创作,构成平行的,缺一不可的,文学之车上的两个轮子。无论胡适、陈独秀,还是鲁迅、刘半农,都没有打算使评论相当于检查官的公诉书,使评论家扮演作出终审判决的法官那样的角色。

评论家和作家,有其天敌的矛盾一面,但也有互为因果,彼此推动的共生一面。新文学运动早期,文坛活跃状态的形成过程中,作家和评论家的互动,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这也与“五四”以后的大部分文人,其学养,其教养,其素养,其涵养有关,他们程度不同地在身体力行着这个初衷。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五四”时期,那大家风范,真是令人怀念。

以鲁迅为例,作为一位作家,他被别人评论过,作为一位评论家,他也评论过别人。尽管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文艺论争史,说到底是一部文人打架史,尽管鲁迅打别人的时候,可谓“一棒一条痕”,相当地不客气。同样,别人打鲁迅的时候,也是“一掴一掌血”,相当地不服气。所以,鲁迅在论敌的挑战下,硬译了好几部外国理论著作,以充实自己;同样,他的对手如陈西滢,如梁实秋,如林语堂,也由中而西,由西而中,积累学问,以便对阵。

即使这样,鲁迅的“丧家的乏走狗”、“洋场恶少”、“四条汉子”……诸如此类的评论,对某些作家起到“定谳”的作用,但评论就是评论,评论只不过是评论,如此而已。与落在丁克辛头上,落在萧也牧头上,落在五十年代“右派作家”头上,那一篇篇血风腥雨的声讨,有着天壤之别。鲁迅的文章再厉害,对手詈其为“绍兴师爷”的刀笔,有置人于死地的“歹毒”,又如何呢?未见鲁迅将谁关起来,给谁戴上帽子,把谁送去劳改,宣布谁的作品为毒草。这也许是新文学运动早期,先是北平,后是上海,出现的大活跃,大进展,构成今天我们称道的现代文学的大繁荣。不能不看到二三十年代,作家和评论家的碰撞、冲激、互动、砥砺,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文学的自由气氛,作家的平等精神,争论的民主风度,宽容的思想境界,是古往今来,文学得以繁荣昌盛的起码条件,文学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后来人以史为鉴。

我不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分界,是以什么为准?那是史家的课题了。但窃以为,从文学评论,具有决定作品生死,决定作者存亡的权杖作用起,只要这个最鲜明的批判特色存在,便是当代文学。因此,丁克辛在张家口的这段经历,虽然发生在解放前夕,与更早一点的,于1943年延安整风对丁玲、王实味的批评,基本上已经属于当代文学的先声。因为,那手法,那动作,那措施,那政策,在近半个世纪里,没有什么改变。后来,我也渐渐懂得,为什么后来有那么众多的喊着不破不立,实际光破不立的勇敢者?因为立,需要学识,需要经验,需要实践,需要真知灼见,比较麻烦。而破,是一件无需乎学养、教养、素养、涵养,很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有权;哪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权,可是能在评论中“左”得可怕,“左”得吓人,只要不在乎别人眼中自己的那面目可憎的形象,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评论的权杖作用,发展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江青为姚文元正告天下,他是我们党的“金棍子”,结果,和这根金棍子一起的红卫兵、造反派们,没完没了地破下去,一直破到中国成了一片文化沙漠为止。评论等于权杖的美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头。谢天谢地,文学史上的这一页,终于翻过去了。故事讲到这里,不禁呜呼,真为最早倒在评论权杖下的丁克辛、萧也牧之流抱屈,如果他们减去五十岁,给他今天这种写作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我想,他们会万分珍惜,绝不会写时下流行的拆烂污文章、下三烂的作品,这也是经过严冬的人,定会把握住明媚春光的必然。

不过,我也替他们担心。虽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评论家最光辉,最得意,叱咤则风云变色,跺脚则地动山摇的权杖时代,一去而不复返;但评论家与物质利益挂钩,与商品经济挂钩,与五张老人头或者十张老人头的红包挂钩,与赤裸裸地讨价还价,要么上床,要么付费的交易行为挂钩的时代,正堂而皇之、毫无顾忌地到来;这两位老同志能适应么?

我不知道,吃供给制的、口袋里只有几张边区票的丁克辛、萧也牧,是不是打点得起当下那些要桑拿、要小姐、要KTV包间的评论家?

擅长写什么,不擅长写什么,你能够写什么,不能够写什么,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的人,一出娘胎,就基本上定型了。即使求新图变,也不是吹一口气就成的事情。更有的人,一开始写,便是镜头一般地定了格,无可救药,只能永远依样画葫芦,直到寿终正寝。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窝藏书系·阿来作品·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珍藏版)》是作家阿来的一部随笔散记。作者利用相机这一特殊的介质,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各类花朵的次第开放与凋谢随时记录下来。从一年中最初展露身姿的梅花写起,直至海棠、早樱、玉兰、紫荆、迎春、泡桐、丁香、鸢尾、芙蓉、栀子等等,花期不同的各种植物次第开放,牵引着读者跟随镜头中的影像共同来感受城市中不同时节的多彩风情。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故事中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的珍贵资料。这些口头创作的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到16世纪才最后编定。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魅力历久不衰,对世界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昆仑站建站始末的纪实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受到《十月》杂志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委托和支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记录并揭示了中国年纪科考历程及其惊世成就,堪称首部全面反映昆仑站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者在亲自采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后,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对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大成就——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及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进行了客观的全景记录并深入解析。
  • 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

    多年的流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河山,抒发自己的郁闷的心绪。但同时他也绘制了一幅幅祖国山川的瑰丽的风景画:广大的乡村,浩瀚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静静的顿河,雄奇的高加索群山,自由喧腾的大海,南方迷人的夜晚,北方漫天的风雪……在它的作品里,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无怪当时就有人说,读了普希盘的诗,俄罗斯人的压抑的感情仿佛才得到了解放,俄罗斯人仿佛从普希金的诗中才以识了自己伟大的祖国,认识了祖国的美。这至少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热门推荐
  • 独家青春

    独家青春

    冲动、热血、纯真贯穿了我的青春;那些年叛逆轻狂,无限嚣张;那些年厮混在一起的兄弟和纠缠不清的女人,如今天各一方。有的失去了联系;有的反目成仇;还有的依旧伴我左右,与我前行;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是一段躁动的时光;那是我的独家青春。
  • 我的头发会说话

    我的头发会说话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的头发说话了,没错,我的头发
  • 星穹神话

    星穹神话

    天,忽明忽暗。人,忽聚忽散。在这片叫做星穹的大陆上,看少年登上大陆的顶峰,为你摘星!
  • 三无少女骑士的守护

    三无少女骑士的守护

    来自地球的瑞穗,被三次元生物称为姐姐大人的人,有着能召唤各种动漫人物的能力而来到这个异次元的时空。他的身份是被宣召而来的亡灵君主。在瑞穗的光环之下,骑士姬与魔王的冒险开始了。
  • 苍穹之神话

    苍穹之神话

    千百年弹指过,如果帅是一种错,那我将是一错再错!
  • 创可贴女孩之一花洒情人

    创可贴女孩之一花洒情人

    “嘿,混蛋!我不喜欢你,能闪多远闪多远吧!”可上天却偏和她唱反调,老是让他们俩兜在一块儿!难道她真是连鬼都害怕的扫把星?除了这个色鬼就没人肯要她了吗?一个抱着博爱主义的花花公子,无处不放电、无处不留情。天啊!她该不会一辈子都要和这个男人搅合下去吧?
  • 观物篇

    观物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武星辰

    古武星辰

    距邪恶武男和刹暗天那惊天一战至令已过去了三千多年,当年的灭世一战两位绝世强者破是把月球毁去了三分之一,一战之威波及了整个太阳系。
  • 我的大秦王朝

    我的大秦王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一个中国历史世家百年难遇的天才,阴差阳错穿越到了秦朝。宫廷,官场,战场,情场和江湖风云的斗智斗勇......赵高阴险毒辣?那我就比他更阴险,更毒辣;刘邦卑鄙无耻?那我就比他更卑鄙,更无耻;项羽勇猛无敌?那我就比他更勇猛,更无敌;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收扶桑,西纳羌地;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
  • 次元子

    次元子

    天陨大陆。谢熙在冰冻的世界里面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片冰雪之原。记忆里面是只有她、詹晨月。他想不明白自己如何来到了这个地方,凭借自己寥寥无几的记忆,他猜测自己可能夸界,到了七大次元界的其中一个,事实真是如此吗?在天陨这片天地里面将有怎样的经历,凭借自己两阶的修为,看他如何冲破十二兽道,破开十二等阶,揭开这片天地之谜,破尽七大次元的秘密,寻出自己的归处。他进入天陨大地上的陨天学府,这所强大而神秘的学院。又将带给他怎样的一段生活历程,研究学院的目的是探寻天陨了大陆,还是为了陨天而生。一切都是扑朔迷离,难觅踪迹,谢熙的到来将是怎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