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脏收缩有力,增加血管弹性,减少呼吸器官的疾病,是一项很好的活动。然而,运动量不适当,不仅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健康。
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人体在水中前进要克服较大的阻力,体力消耗很大。此外,水的温度较低,人体能量消耗大。游泳时每前进1米,比走1米路消耗的能量大2~9倍。因此,游泳后容易疲劳。但冷水的刺激会使人兴奋,游泳者往往出现了疲劳也感觉不到,一上岸就疲惫不堪,容易感冒。
怎样才能掌握适宜的运动量呢?首先,必须了解人在水中体温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温下降阶段。人入水后,最初和分钟由于水温的刺激引起毛细血管收突,皮肤发白,有心慌、气短的感觉。第二阶段是体温上升阶段,也就是适应阶段。这时人体适应了水温,血管舒张,皮肤发红,心慌、气短的感觉消失。第三阶段是体温回降阶段,也叫疲劳阶段。此时,身体失热过多,出现疲劳,肌肉产生不自主的收缩,甚至会打寒颤,应马上上岸休息。第四阶段是体温继续下降阶段,也叫危险阶段。此时,皮肤和嘴唇青紫,如果继续停留在水中,就会引起心慌、头昏、抽筋,以至发生溺水事故。游泳时,在第三阶段出现前就应上岸休息。然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再做做体操,进行慢跑等。这样,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