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59300000053

第53章 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1)

永恒的缠连:翻拍片与香港、好莱坞之间的双向指涉

刘秀雅作者感谢孙绍谊先生邀请她参加2006年6月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回顾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研讨会;并感谢香港马兰清和叶月瑜两位女士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过去几年中,翻拍片似乎又莫名地复苏了。好莱坞接连磨砺了一部又一部根据经典片和“烤客片”(cultfilms)(《金刚》、《复制娇妻》)以及外国作品(《香草天空》、《凶铃》)翻拍的影片。对于制片厂来说,翻拍片的经济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在艺术层面上,翻拍是基于现成的作品,所需要的创意投资极少。在经济层面上,好莱坞制片厂自1930年代起,就把翻拍片视为有利可图的商品,因为他们已拥有这些影片的版权。BrianTaves,“TheBFilm:Hollywood’sOtherHalf,”GrandDesign:HollywoodasaModernBusinessEnterprise1930-1939,vol.5,ed.T.Balio,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334.然而,无处不在的翻拍片也导致了对这一类型的反面评论。一位《金融时代杂志》的记者在评论近来的电视翻拍片(《警界双雄》《家有仙妻》《正义前峰》)现象时,便对这些“粗俗把戏”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难道好莱坞这台梦幻机器转得没油了么?”NigelAndrews,“InvasionoftheKitschFlicks,”FMMagazine(27-28August2005),34.对翻拍片的否定态度早在1951年和1952年《电影手册》中两篇由安德列·巴赞所撰写的文章中便有表现。翻拍片——而且巴赞此处特别指好莱坞翻拍片——是基于一种贪婪工业所驱动的“经济基础”的,这种工业将过期的商品替换为旧货品的新版本,全然不顾新商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现实必要性。AndréBazin,“Aproposdesreprise,”Cahiersducinema,5(1951),54:“Sansdoutepourraitontrouverdesinfrastructureséconomiquesàcephénomèneesthétique.L’extensionducircuitd’exploitation,larapiditéaveclaquellelefilmdoitleparcourir,lanullitécommercialedontilestfrappéenboutdecoursesontlaconséquencedirectedel’ampleurdesinvestissements.Lecinémaestuneindustriequiabesoindetourner,leneufychasselevieuxsansconsidérationdevaleur,dusimplefaitqu’ilestplusvieuxouplut?tlanouveautéellemêmes’identifiepartiellementaveclavaleur.”翻拍片是一种“电影美国化”的症候,这种体制将“法国制造”的艺术丰碑快速加以拆解,并在美国工厂里大量生产,然后贴上“美国制造”的虚伪光鲜的标签投放市场。AndréBazin,“RemadeinUSA,”Cahiersducinema11(1952),56-7:“[lefilmfran?ais]n’estvraimentappréciéqueparuneéliteinternationale,lagrandemassedupublicétantconditionnéeparlestyleaméricain.C’estalorsqu’intervientleproducteurdeHollywood…Ilachètedonclalicencedefabrication,refaitl’objetdanssesusinesetlerelancesurlemarchéencontremarqueU.S.A.”不过,尽管存在来自四方的恶评,翻拍样式本身却讽刺性地在片场工业体系中遍地开花,从尼尔·拉布特(NeilLabute)对罗宾·哈代(RobinHardy)《异教徒》(1972)的美国版重新演绎,到拉姆·法玛(RamGopalVarma)、迈克·曼(MichaelMann)和长崎俊一对各自早期作品的翻拍(《湿婆神》、《迈阿密风云》、《黑暗中跳动的心》)。

本文将把马丁·斯科西斯的《无间行者》(2006)置于这一方兴未艾的争论和中美两地影界翻拍热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尽管多数好莱坞翻拍片确实是追逐利润的商业垃圾,翻拍片自身和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有必要仔细加以研究,以免我们陷入强化“原创”和“翻版”的等级分化的陷阱中,抹杀两者间那层似曾相识的诗意可能性。虽然我自己认为知识产生愉悦,但在论述我的观点前,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相反的观点。

好莱坞翻拍片与文化霸权论

斯科西斯备受期待的影片在公映前就引起了不少的猜测和争论。翻拍背后的历史人尽皆知。自刘伟强和麦兆辉的《无间道》取得成功后,BradGrey公司(由BradPitt和JenniferAniston创办)买下了这一香港三部曲的翻拍权,并计划由华纳兄弟公司制作与发行。谣传许多大牌明星,包括布拉德·皮特(BradPitt)、汤姆·克鲁斯(TomCruise)、德尼罗(RobertdeNiro)和其他人等,都曾协商扮演由刘德华、梁朝伟、曾志伟和黄秋生扮演过的主角。几次延宕后最终确定的演职员表中包括了诸多好莱坞一线人物:马丁·斯科西斯导演,莱昂纳多·笛卡普里奥(LeonadoDicaprio)扮演BillyCostigan(卧底警察);马特·达蒙(MattDamon)扮演ColinSullivan(潜伏在警察队伍里的间谍);马丁·希恩(MartinSheen)和杰克·尼克尔逊(JackNicholson)则分别扮演正反面老大人物。《无间行者》原本打算挤入暑期大片档,但随后便被策略性的延期到了10月上旬发行。这一岁末档期显示了斯科西斯仍旧想再次冲击屡度与之无缘的奥斯卡奖的决心。一位网络评论家在论及该片获奖概率时称,“如果斯科西斯靠一个翻拍片拿奖的话,那也太讽刺了。”Posted24April2006byAlexanderonhttp://www.oscarwatch.com/moveabletype/archives/2006/04/the_departed_an.html.

对某些批评阵营的人来说,《无间行者》是长时期来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又一例证(这种看法实际上重述了巴赞的基本观点)。在一篇题为《翻拍东亚,外包好莱坞》的文章中,徐刚分析了《咒怨》、《谈谈情,跳跳舞》和《无间道》等东亚影片近年来从成功的亚洲电影转变成美式大片的现象。他认为,这类翻拍的最大暴力并不在于利润从亚洲转到了北美,而在于其对银幕的种族净化,从而使翻拍有效地永恒化了“单一种族的影像幻觉”,也使好莱坞得以重新确立其中心和源头地位。GangGaryXu,“RemakingEastAsia,OutsourcingHollywood,”SensesofCinema23(2005):http://www.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05/34/remaking_east_asia.html.换言之,翻拍与打字幕或配音不同,不是将某一文化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将原文本完整挪移到另一体系中,在商业和意识形态原则指导下剥削原文本。

徐刚所称的种族净化,在《无间行者》中清晰地表现为对“中国性”的可怕处理。在一条发展特别拙劣的关于微处理器走私的支线情节中,Costello和他的同党们在片中和一帮中国大陆的黑道人士进行交易。原本这是一个将刘德华和梁朝伟都请来客串这场没有多大意义的戏的好机会,影片的多元文化观众肯定会为之雀跃。但出演这场戏的却是一帮第二代华裔美国演员,他们扮演的大陆人说的还是广东话。片中其他一处唯一涉及中国的情节,是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匿行在波士顿唐人街的霓虹灯光下,无意间在一条黑暗邋遢的巷道里杀死了一位中国餐馆的伙计。这场戏很可以被读解成对中国原型的焦虑性抹除;不过,对《无间道》如是诠释的条件要早于斯科西斯的电影。

我们或可考察一下《无间道》用于北美发行的宣传海报上的变化。亚洲版的海报聚焦于两位男主角的并置,刘德华和梁朝伟背对背站着,目光向内,仿佛注视着同一个自我。海报的颜色反映了电影的冷色基调。余文乐和陈冠希(扮演青年时代的两位角色)模糊的身影闪现在两位主角之间的空档中,作为他们过往自我的倒影。海报设计重点鲜明,突出了全片的存在主义主题。与之相对,美国版本的海报则因影片的新观众市场而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蓝色调被一种嵌置了明快黄色字体的、夸张张扬的单一红色背景所替代;其次(也是更说明问题的细节),两位男演员——影片的叙述核心——被一个身穿蓝色暴露外套、右手持枪的邦德式亚洲女郎所分隔。不用多说,这个形象与作为和郑秀文,陈慧琳一起出现的三位女配角之一萧亚轩有几分相似,但显然此处并非对她在《无间道》中的角色的合理展示。萧亚轩仅出现在影片的一场戏中,即她扮演的母亲角色,某次在大街上与六年前曾是她男友的陈永仁偶遇(在《无间道第二集》中有更为详细的交代)。简而言之,此处出现的这位皮靴女郎是一个视觉无指代者,并且是一个将《无间道》的类型定位从心理惊悚片转变为吴宇森式类型片的市场推销计谋,后者常被夸饰地称作“枪支情色”片。ForaninsightfulanalysisoftheAmericanizationofHongKong“action”cinemaseeFredericAmbroisine,“AdaptationandDeformation:ThePerceptionofHongKongCinemaintheWest,”WestEastMagazine15(2005):170-4.

香港电影的美国式“阳刚化处理”仅仅是好莱坞对其他民族电影的意识形态化重构和剥削的一个面向。无论是《无间行者》的映前评论还是公映后的影评都提出了相同的质疑,即明确添加于马特·达蒙/刘德华角色之上的道德化结局是否是“恶有恶报”的幼儿化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典型写照。对配角的重塑也使翻拍版有了独特的美国味。集《无间道》中的三位女配角(刘建民的作家女友,陈永仁的精神病医生和陈永仁的前女友)于一身的Madolyn形象,为《无间行者》的叙述核心建立了一种强烈的爱情因素:她既是Colin的女友,也是Billy的心理医生。于是,关于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男人的富于张力的心理故事遂被老套的异性三角恋叙事所替代。两位男主人公不仅是职业上的对手,而且也在既联结又分离了两人的“好女人”身上成为情感竞争的对手,这又是一种可以预知的好莱坞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间道》美国版海报上闯到梁朝伟和刘德华形象中间的鬼魅般的女性躯体在《无间行者》中获得了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一个全然具体化的形象。男配角们也按照经典好莱坞模式被重新刻画。Costello是对《无间道》中的曾志伟角色和《无间道第二集》中的吴镇宇角色的异体合并。马特·达蒙和莱昂纳多·笛卡普里奥两个角色的性格塑造也依循了决定多数好莱坞剧情片发展的俄狄浦斯情结轨迹(Costello被表现为既是Billy的教父,也是Billy反抗意识中的强大他者)。我们在背景交代中了解到,Billy成长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这就预先决定了他推翻父亲形象的欲念;因此,他做好事的欲念是以他弥补这种失落感的需要为前提的。而且,Colin“不可避免”的腐败也不脱社会学意义上的陈词老调,无非是他成长于一个流氓扎堆的贫民区,与斯科西斯《好家伙》(1990)中关于HenryHill的伪英雄叙述几无二致。简言之,《无间行者》是一部非常美国化的翻拍片;进一步而言,它无可否认地是对《无间道》的典型好莱坞翻拍。这一读解也对民族电影和美国文化霸权的两元命题提出了疑问。

在被问及斯科西斯的新作时,连杜可风(曾为格斯·范·桑特逐个镜头翻拍过《精神病患者》)也坦言,他觉得整个计划“如果不是令人非常沮丧的话,也颇令人失望”,并称“看到马丁和那么多人将自己类型化和精致化为平庸之才”使他十分痛心。SaulSymondsinterviewwithDoylepostedatDecember2005on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1051.哪怕斯科西斯自己一再坚持《无间行者》“并非翻拍片”、只不过仅仅“受《无间道》启发”而已,且他并未看过刘/麦的原始三部曲,这种消极反应仍然十分强烈。

翻拍片的双重愉悦及其他

同类推荐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色铅笔的静物手绘

    色铅笔的静物手绘

    飞乐鸟最顶级的画师专门打造的色铅笔精品,适合不同熟练度的画手参考学习。这本《色铅笔的静物手绘》中加入了专门针对静止事物的手绘技法,以及如何把静止的事物画得充满生命感,又惟妙惟肖,还富有古风的味道。比起画移动的事物,其实画静止的事物更难把握,因为移动的事物有轮廓曲线,而静止的事物需要体现生命感来,所以对线条和上色都增加了难度。这本书从线描开始,到具体的素描构图,再到完美的上色,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教你画出有质感的事物,让你真真切切掌握色铅笔的技巧。只要你动动手,轻轻松松就能画出想要的感觉来。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动画艺术论

    动画艺术论

    众所周知,以创意经济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支柱,而在这个产业队伍中,动画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并行的极具发展潜力和蓬勃朝气的生力军。相比之下,曾经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筑就一大批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之成为世界动画长廊中的瑰宝,还被国际同行誉称为“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却显得步履蹒跚。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鬼妃无双

    重生之鬼妃无双

    废渣小孤女任人欺凌?好吧,让你见识什么叫鬼尊转世,万鬼哭嚎!重掌权,升灵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怎么就偏偏惹上了个腹黑王?小气模式发动,到底是谁欺负谁?
  • 暴少霸爱

    暴少霸爱

    新婚之夜,凤烛摇曳;新房之内,却独独她这个新嫁娘,静静的坐在床沿。新婚夫君,子时进房,却只是冷冷的丢下一句,“是你自找的,就别怨我这般待你。”而后,摔门离去。自掀盖头,何妨?独守空房,何妨?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又何妨?他有他深爱呵护的表妹,而她亦有她怡然自得的生存方式;这般,两厢过着互不干涉的日子,岂不乐哉?可又为何,总是无故找她茬呢?难道,她就这般的碍他眼?难道,他就非得逼她离开蔺府不成?
  • 苍天悍狼

    苍天悍狼

    男儿行于大世,脚踏厚土,头顶苍天。若遇千难万险,遭逢敌手无数,心有何惧?茫茫大世世态炎凉,所需权势靠争,地盘靠夺,钱财靠抢,道侣靠骗。然而,风雨之中不差奇峰巍然,寒冬之时亦有墨梅自舞。她仍守大世孤城,她独立冰原雪峰。他遇弱水三千取一瓢为饮,逢清泉无数得一瓢为镜。少年携青山傲骨之志,不朽龙魂之心,自星火界域而出,登大世,闯神界,战异族,破天命,翻手诸天…只为大世男儿印证,无惧前行者,可通上苍之巅,敢入九幽之底。待得回首俯瞰时,皆是浪里乾坤花…
  • 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

    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

    本书将《古诗十九首》放置于其所属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所构建的诗歌经典谱系中进行动态考察,重点与历代《古诗十九首》阐释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古诗十九首》作为经学的诗歌经典与文学的诗歌经典的价值进行研究。
  • 莫名喜欢你

    莫名喜欢你

    三个乐坛实力派,三个影视圈实力派,凑在一起,没有所谓的恨,只留下了,爱与信任
  • 凤惊狂:今妃昔比

    凤惊狂:今妃昔比

    情敌伤她腹中骨肉,至爱骗她舍弃血亲心肝!重生归来,颠覆天下,报此血海深仇……
  • 这是神马鬼

    这是神马鬼

    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见一只鬼,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当那只鬼还是辣么辣么帅的帅哥后,你的内心是否是崩溃的?!是否会想为什么连一只鬼的颜值都是辣么高?!但当你知道一只作为颜值高的鬼还是高智商的学霸,你是否想考虑就这么嫁了算了吧?!好吧!请看我们女主与"鬼"的爱恨情仇
  • 张曼新传

    张曼新传

    这是一部生动的传奇。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文夜谭般的奇特人生之族。本书将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午时楼

    午时楼

    这是地下世界的秘密,一个地址永远不定的地方,这里既可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也可以满足你的贪婪之欲。只是你要记得,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晚上好,各位,我是楼主人萧卿,欢迎来到午时楼。
  • 惊鸿流年

    惊鸿流年

    一个身不由己的忧伤故事。。。。真的要20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