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59700000032

第32章 奥威尔与人类未来(2)

其一,淡化《1984》的“末世绝望”,转而强调奥威尔的“人道善良”。欧文·豪说:“知识分子之间已经浮现一股意欲贬抑奥威尔的想法,这在英国已是公开的事实,在美国则比较谨慎,这想法往往以称颂他的人道和‘善良’作为幌子”。例如,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认为,“奥威尔天生的才分或许不是超越性的;这些才分的根源属于既平常又质朴的心灵。我们可以说这种性质乃是一种道德中心性,与道德和政治事实的一种直接关联。”钱锺书在评价严复时说,“几道本非深湛之思”。这句话大致可移用于特里林对奥威尔的评论,奥威尔并非特别卓越的作家,只不过他的善心弥补了他在艺术上的缺憾罢了。

其二,“腰斩”《1984》。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对《1984》的结构动手术。孔子有删诗之举,庞德有删艾略特的《荒原》,都是中外文坛的佳话。《1984》既然有结构问题,也可“动刀”。《1984》分三部分,病根就在第三部。比如,约翰·斯特雷奇(John Strachery)的说法:“自从温斯顿和朱莉亚不出所料地被逮捕,侦讯和折磨开始以后,全书就每况愈下……肉体的折磨固然是奥威尔偏爱的题目之一,但却非他才力所及。他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都未曾经历过酷刑的折磨。而凡是没有亲身经历这种事的人,照理说是无甚了了才对。”照他的说法,小说中的后三分之一只是歇斯底里的画蛇添足。著有《奥威尔传》的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也认为奥威尔在《1984》的结尾走火入魔,“虽然奥威尔一直都是特权和权力的反对者,但他却在小说中向那奴性的念头屈服了。他警告说世界可能会朝那个方向走去,然而,这个警告却在小说的绝对性中,变成想象地屈服于这趋势的必然性”。他认为,奥威尔不只是与温斯顿认同,同时与代表权力的奥布莱恩认同,在最后的关头变节,“相信真理确实是不可能的”。为了阻挡奥威尔在“权力”的重压下当“叛徒”,威廉斯认为,《1984》不如早点结束为佳,如果在温斯顿被捕的时候就结束,还留下让人怀想的空间。余音绕梁,而这样背叛的结局无异于是写成了死胡同。

不难看到,前一种“修辞策略”不过是转移焦点、自欺欺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强调奥威尔的“人道善良”,并不能自动消解《1984》的“末世绝望”;“善心”说到底也弥补不了“艺术上的缺憾”。后一种“腰斩”也只是美好的乡愿而已。斯特雷奇的观点不值一驳。亚里士多德早就区分了历史和诗歌。不能以亲历为是否保存的依据。威廉斯的主张,与那些厌恶奥威尔的“悲观”、“短视”的人,大致依据一样,都是希望有个开放或“光明”的结尾。

罗蒂认为,要解决《1984》的结构问题,当看清奥威尔的意图而定。如果奥威尔真的只想写“观念文学”,完成欧文·豪所谓的“极度的温柔与极度的话题性”,那么,《1984》的前三分之二就足矣,的确可以“腰斩”第三部分。

奥威尔所谓的“观念文学”究竟要传递怎样的“观念”?在《我为何写作》一文的结尾,奥威尔有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除非不断试图抹除自己的个性,否则作家无法写出具有可读性的东西。好的文章就像一片窗格玻璃。”在同一文章的前面,他提出了写作的四个可能动机,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冲动”,就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欲望(a desire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想要发现真正的事实,并将其保存起来,以为后世之所用”。在《1984》中,正好有这样一段可以印证:

必须捍卫显而易见、简单真实的东西。不言自明的一些道理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客观世界存在,它的规律不变。石头硬,水湿,悬空的东西掉向地球中心。他觉得他是在向奥勃良说话,也觉得他是在阐明一个重要的原理,于是写道: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许多人就此认为,奥威尔是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常识的辩护者。“根据这种解释,奥威尔思想中最关键的对立,乃是传统形而上所捏造出的‘表象’与‘赤裸的实在’的对立。现实被恶劣、不透明的语言,以及故弄玄虚的理论搞得模糊不清。一旦污垢从现实的玻璃上抹掉,任何道德和政治处境就会清楚起来。”换言之,奥威尔就是现实的清洁工,他的任务就是“剥出表象,彰显实在”。据此,萨缪尔·海因斯(Samuel Hynes)总结出《1984》的“教训”或“主旨”,“温斯顿的信念就是二加二等于四这么简单: 历史无可改变,爱情是私事,真理永恒。这些东西有着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限制着人的力量,它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即有些东西亘古不易。这点超越了政治,乃是人性之本质”。

海因斯的总结完全抛开了《1984》的第三部分避而不谈。因为拿奥威尔的“文学观念”去对照第三部分,的确会如斯特雷奇所言,既然“并非亲历”,自然“无甚了了”,成为无根之游谈。然而,罗蒂却认为,《1984》的第三部分并非可以一刀斩落的“无根之游谈”,而是“节外开花,别有洞天”,“给我们截然不同的东西,比较不具话题性、描述性,而倾向前瞻性”。罗蒂认同威廉斯的看法,不应该将奥威尔与温斯顿完全等同起来,否则,将误认为奥威尔在《1984》中传达的就是“二加二等于四”这样简明的道德真理,要在极权社会里坚持说真话的勇气。这样的主题的确可以算得上纳博科夫所谓的“陈词滥调”。如果将其作为《1984》唯一的焦点,自然将轻视小说的后一部分。依罗蒂之见,《1984》的另一个焦点是“创造了奥勃良”这个人物。

罗蒂认为,自从温斯顿和裘莉亚去了奥勃良的公寓后,《1984》就变成了奥勃良的书,而不再是关于20世纪极权主义的政治。小说后半部分就是围绕奥勃良与人合著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大做文章,解释为什么温斯顿不应该被枪毙,而必须受到折磨。换言之,奥威尔换了主人公,也换了主题。主人公不再是温斯顿,而是奥勃良;主题不再是说出“二加二等四”似的道德真理,而是书写“残酷”。

奥勃良将“残酷”推向了极致。这就是他所说的,“将人的心灵撕碎,然后按照你选择的新款式,重新组合”。罗蒂认为,“我们对待他人最恶劣的一件事,不是使他在极度痛楚中哀嚎,而是利用这极度的痛楚,使他在痛楚过后无法将自己重新组合;关键在于使他去做或说一些事情,甚至若可能的话,去相信、欲求一些事情,想一些念头,但是,我们知道他事后将无法面对自己竟然做过或说过这些事情,或想过这些念头”。这样他的世界就被瓦解,他无法再用语言描述他的所作所为,所是所思。

奥勃良的第一步是“摧毁”温斯顿对“简明真理”的信念。“二加二不再等于四”,而是“等于五”。“瓦解”了这一真理,也就瓦解了其他真理,将一个人变成非理性。奥勃良“瓦解”温斯顿“心灵”的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就是“摧毁”他对情人的“爱”。这份爱,是温斯顿在极权主义制度下,唯一能够得到慰藉的依托。即便在他否认了“二加二等于四”,承认了“自由即奴役”等信念,并且准备坦然接受死亡之后,他依然为没有背叛这份爱而暗自宽慰。但是奥勃良用他最恐惧的东西——老鼠——使他背叛了自己。他最终转嫁了自己的恐惧,拼命大叫,“咬裘莉亚!咬裘莉亚!别咬我!裘莉亚!你们怎样咬她都行。把她的脸咬下来,啃她的骨头。别咬我!裘莉亚!别咬我!”的确,当他叫出这番话后,他就掉进了“深渊”,“四周一片漆黑”。他彻底地进入了非人性的领域。“笼门已经关上”,再也不能打开。

如果说,第一步的瓦解,是可以收复回来的,可以更改,再次承认“二加二等于四”;那么,第二步的瓦解是“终极的、不可挽回的”。温斯顿可以为暂时的非理性编织一套故事,解释他为何承认“二加二等于五”。可是,他无法编织一套故事,解释他为何曾经希望老鼠去害裘莉亚。在后一情形下,他一定看见自己崩溃成碎片,同时又明白自己再也无法重拾这些碎片。罗蒂认为,重要的是“瓦解”,而不是“重组”。《1984》的结尾温斯顿的“重组”,只是额外的刺激。“热爱老大哥”的温斯顿并不重要,并不就象征着奥威尔的“变节”、“短视”、“悲观”、“虚无”等等。奥威尔的工作已经完成。他创造出的“奥勃良”成功地“瓦解”了“温斯顿”。“热爱老大哥”的“温斯顿”,与深爱裘莉亚、爱惜玻璃镇纸的“温斯顿”,两者之间不可自由切换。奥勃良“瓦解”温斯顿的目的,不是要他的思想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不是要他服从。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折磨。他对温斯顿长达七年的密集研究,不是为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为了找出温斯顿最大的恐惧之源,将折磨推向极致。

罗蒂为《1984》第三部分存在的必要性进行的辩护,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却掩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暗中承认了文本结构的“断裂”。事实上,没有必要将小说的前两部分与第三部分对立起来,认为出现了场景(从极权主义社会到后极权社会)、主角(从温斯顿到奥勃良)和主题(从“剥除表象,彰显真实”到“书写残酷”)的转换。从小说的情节来看,第三部分都是前两部分的自然延伸,温斯顿被捕之后,读者自然挂念他的下落和结局。而第三部分就是他如何接受“改造”。他成为“圣徒”还是“叛徒”,其实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

罗蒂认为“书写残酷”体现出了奥威尔“艺术超越性”的一面。诚哉斯言!正是由于小说第三部分的存在,才使《1984》免于成为纳博科夫所言的“话题垃圾”、“陈词滥调”。罗蒂的辩护另一略为遗憾的地方,是过于强调了“心灵”而淡化了“身体”。“心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它的确很重要。但身体也很重要,因为它是“心灵”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目前唯一确知的生命——包括思想、理性和灵魂——的依托和载体。消灭一个人的身体,也就把他尘世的、也许唯一灵肉合一的生命消灭。相比之下,折磨一个人的身体比消灭一个人的身体更加恶劣和卑鄙,因为它包含了对一种人所共有的弱点的侮辱和利用。

奥勃良在小说中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因人而异。可能是活埋,也可能是烧死,也可能是淹死,也可能是钉死,也可能是其他各种各样的死法。在有些情况下,最可怕的东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甚至不是致命的东西。”温斯顿不怕死,他也准备赴死;但是他怕老鼠。这是他身体最自然的反应。奥勃良正是利用了他身体的这一弱点,令他觉得生不如死,最终变节,当了叛徒。那些指责小说这一结尾,不愿正视、甚至想一删了之之人,实质上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叛徒”问题。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叛徒”。这是我们的“恐惧”所在。温斯顿成了叛徒,不是真的信念转变或者要升官发财而改换营垒,而是纯粹受不了酷刑对肉体的折磨而屈服。

因此,对于《1984》的结尾,我们要正视。不是害怕,厌恶,鄙夷,而是同情地理解。然后,也许,世界上就少一分残酷。只有残酷减少了,才能谈论人类光明的未来。

同类推荐
  •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是由高为编写,《书缘与人缘》共分3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鹤坪印象》《谁的悲哀》《不可小觑的旧版书》《伪书盛行谁之过》《传记只读前半部》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既然爱情留不住

    既然爱情留不住

    "豆瓣超人气女作家刘小昭奉上的冬日暖心故事集,写给那些处在爱情、工作、生活的十字路口迷惘男女们。她的那些小小故事和桥段里,充满了清澈的领悟、和细微感动,总是这样真切地留在我们心间.对于爱情,刘小昭说:“要么别想,要么别放。”每次想发吵架脾气的时候,想想小昭说的:“一辈子那么长啊……遇上个喜欢的有多不容易,对他好还来不及, 怎么能忍心说恶毒的话做让对方伤心的事呢?”说到爱情的失去,她说“最难过的甚至不是分手,因为人和人的缘分有时真的不能强求,而是那些想做却没有来得及为对方做的事情……想想就难过。很多时候我们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对你好了。”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
  • 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最近一些时日,我随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等同志在四川成都、广安、眉山及香港等地,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我俩深感川人的伟大。小平同志能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从根深蒂固的极“左”营垒里突出重围,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在显示出巨大的智慧、英明的决断、远大的眼光。
热门推荐
  • 迷糊到我爱你

    迷糊到我爱你

    顾夏辰因为和妈妈吵架独自一人回国,傻傻的她却不小心被拉着走,倪毅哲二话不说把他带去了家族的宴会,可她却丑态百出,可爱迷糊,但是还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小傻妞,而他却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从小到大除了爷爷根本没人能说他,那他,而我们的小夏却挑起了他的所有神经线
  • 深渊历

    深渊历

    深渊中的一切都是都带着一股炙热的气息,硫磺和鲜血的味道凝聚在这片让人恐惧的空间中已经不知道多少深渊历了,生命似乎不应该存在在这片土地上,但恶魔却恰好活了下来,并成为这片禁区的主宰。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红拂夜奔

    红拂夜奔

    王二,1993年四十一岁,在北京一所大学里做研究工作。年轻时他插过队,后来在大学里学过数学。从未结过婚,现在和一个姓孙的女人住在一套公寓房子里。在冥思苦想以求证明费尔马定理的同时,写出了这本有关李靖和红拂的书。这《青铜时代红拂夜奔》和他这个人一样不可信,但是包含了最大的真实性。
  • 水姻缘

    水姻缘

    《水姻缘》中,朱文颖笔触灵透,以全知视角俯瞰世道人心。在古时的往事和现代人的真实生活中穿梭,以旧时候的美食家朱自治不羁的生活状态与现代沈小红、康远明等人的精于算计作比较,《水姻缘》揭示了时代的痛感,现代工业使人们变得机械、冰冷、有着明确目的性。小说渗透着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尖锐,也有丰盈的质感。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凤凰涅槃之废柴紫郁誓逆天

    凤凰涅槃之废柴紫郁誓逆天

    她,沫紫郁。黑道中的神话,杀手界的传说,医学界的鬼才。最后却被她最重要的人背叛。她,沫紫郁。帝都四大世家之一的嫡出小姐,天生不能修炼,是公认为废柴,在家族中受尽了痛苦。凤凰涅槃,穿越重生,她沫紫郁不会是废柴,她要打破三生,再次站在世界的顶端。当谜底揭开,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场天道的笑话,沫紫郁又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呢?
  • 逆神回天

    逆神回天

    魔法和斗气的异界大陆,一个接一个的阴谋迫使着他继续前行,为了自己,为了所爱的人,他披荆斩棘,度过了一个接一个难关,十几个种族的游离让他不仅收获了佳人的芳心,更担负起重要的责任,神魔大战一触即发,隐藏的敌人随时在窥探着自己,惊世阴谋下,看他如何保护自己的爱人,如何逍遥游异界。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前一世为“正义”辜负了一片深情,再醒来面对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她该怎么做,才能靠自己的双脚闯出一片安稳的天空,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心意相通的影卫、与前世情人一模一样的名伶、在还没有适应的时候就出现的属于她的责任的男人们……
  • 带着包子找男人

    带着包子找男人

    一个男人带着自己生下的小包子。苦苦的寻找着包子的另一个爸爸。辛小宝,你再皮就把你扔到树林里让大灰狼叼走。切,现在傻子才相信有大灰狼......